為什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人間正道陳德立


咸豐十一年,自知天分不足,本欲笨鳥先飛的咸豐豈料國政山高水遠,道阻且長,硬生生累死在了其勤勉國事的道路上,駕崩熱河。

咸豐帝死前倒是抖了個機靈,自覺大限將至,既怕自己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奕訢欺負自己家的孤兒寡母,謀朝篡位,又擔心自己兩個老婆後宮亂政,於是作了兩手準備。


首先,硬是讓他湊出了八個贊襄政務王大臣(八大顧命大臣),名義上是替6歲的載淳輔政,實際上是打著讓他們和恭親王狗咬狗,同時牽制東西兩宮太后的小算盤。

當然,他也怕自己兩個老婆,特別是自己的小兒子載淳受委屈,於是便又分別給了東西太后“御賞章”與“同道臺”章,就是皇帝起草好聖旨後蓋章生效的玩意。兩章同印,方能生效。

此前,他又把老六恭親王推到了和英法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的黃河灘裡,目的讓他身名汙穢,天下人共唾之。沒了名聲,又沒了權,他老六就是紙老虎而已,什麼都不是。

咸豐安排好這一切,也許也算是頗有點志得意滿,第二天便一口氣過去了。

八大顧命大臣,以肅順為核心,其他均是湊班子起來的,烏合之眾爾,這裡不一一列舉。總之,八大臣可沒有一位是兩宮太后可看成的孃家人,卻擁有權量天下的重量,總是讓人忌憚的。

咸豐一死,西太后慈禧的內心便騷動了,於國於家於自己,他都必須有所行動。要繼承皇位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親兒子載淳,眼下載淳才6歲,到親政還有很長的路可走。英明神武如康熙8歲登基,一直到親政都出了那麼多么蛾子,她保不齊肅順不會是鰲拜……她想想自己孤兒寡母的都後怕。康熙有孝莊,所以她必須也得運作一番。


不論怎麼說,慈禧打入宮開始,就不是善茬。

於是,她馬上暗中知會御史董元醇當朝奏請兩宮太后親政。果不其然,八大臣剛斷果決地將這一偉大 設想給斃掉了。於是乎,慈禧帶著小同治在滿朝文武面前便開始哭,哭得惹人生憫。讓人乍一瞅就是八大臣欺負了別人孤兒寡母,很快八大臣的味道就有點發酵了。慈禧再暗中添油加醋,那八大臣的形象簡直和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阿瞞沒有了區別。

另一面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原本早就做好了兩宮太后要雄起的應對措施,卻沒想到慈禧憋了半天就放出這麼一個昏招,那麼輕而易舉就被他們打壓下去了。八大臣自我感覺良好,輕易中了慈禧的苦情戲與示敵以弱,聲東擊西的伎倆。

一邊八大臣色厲內荏,一邊兩宮太后與載淳整日相擁而哭,日子一久,便起風了,來自朝堂內外道德輿論的颶風鋪天蓋地地朝八大臣席捲而去,吹得他們毫無招架之力。

很快,慈禧再加一劑猛料。“

你們都欺負我們孤兒寡母,那我就讓我小叔子恭親王來主持公道!”很快,兩宮便讓恭親王奕訢以給咸豐弔唁名義,到了熱河。

(和碩恭親王奕訢)

八大臣沒有辦法,坊間已經盛傳他們是亂臣賊子了,斷不可能再讓別人叔侄不見(恭親王與小同治)。從始至終,慈禧自導自演了這場大戲不過就是為了讓恭親王與其會面,洽談政變之事。他故意示敵以弱麻痺八大臣之心,佯裝要代子垂簾聽政,實際是聲東擊西故意把八大臣名聲與形象做臭,不過是為了聲東擊西,退而求其次爭取恭親王到熱河來。因為此前咸豐曾因忌憚恭親王命其留守京城,不得擅出。

恭親王在京都享有盛望,而且有人,能力出眾,只缺官方授權,不然他完全可以代管京都。而他所需授權,兩宮太后手裡正好有,正是那兩塊章。一個有殺人刀,一個有催命符。很快,糊塗蛋的八大臣讓恭親王與兩宮太后見了一面,他們的結局便被暗暗判定了。

於是,辛酋政變的帷幕便拉開。全師從熱河班師回朝送咸豐靈柩歸葬,慈禧命八大臣最核心肅順斷後護靈,自己與慈安、同治,其餘七大臣先行回朝準備。恭親王商量好後早已經連夜趕回京都,打開了口袋陣,坐等慈禧催命符一到,便將八大臣丟入彀中。


事情謀劃得越順利,則顯得八大臣越廢柴,從始至終八大臣居然就像那傻狍子,傻傻步入別人設計好的彀中,任人提刀宰殺,毫無察覺。

很明顯,八大臣最後連跪倒在慈禧石榴裙下跪舔的機會都沒有,肅順被咔嚓了,其他的也或死或流放。他們的後知後覺成就了他們史上成員最多卻壽命最短的顧命大臣的地位。

之後的故事便不多說了。連恭親王也沒能鬥得過慈禧,何況是別個?

顧命八大臣敗,首先敗在了咸豐錯估了慈禧的分量,他的佈局是好的,只是慈禧太能演。其次是敗在了八大臣的無能,執掌家國大事如此後知後覺,也該被掉腦袋。


不書公子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不對稱鬥爭。

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咸豐一朝的近臣集團在新君繼位後的保存和延續。

而之所以出現這個集團,恰恰是與道光皇帝臨終遺詔開啟的近支宗室,也就是所謂帝胤集團參政的抬頭相對抗。

正是由於道光傳位咸豐的同時確立了恭親王奕訢的特殊地位,使得咸豐朝的君主獨裁發生了削弱,為了與帝胤集團(即有參政慾望的道光諸子)對抗,咸豐皇帝以遠支宗室和老師、近臣構建了一個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機班子。

但是,太平天國戰爭和二次鴉片戰爭的長期進行,造成了整個統治集團內部的怨氣橫生,比如對於肅順親近漢人督撫而抑制滿人的政見,八旗頗有微詞,與其說是對肅順本人的,不如說是對咸豐這個帶頭大哥的,只是不能明說。

而肅順等人得以壓制整個旗人團體的權力來源就是咸豐的正統地位,可在授予他們這部分代皇權正統治國的權力的同時,又分別授予了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生母慈禧兩枚印章,作為牽制之用。

也就是說,咸豐對於自己身後的安排,是在同治皇帝成年前,將皇權一分為二,一半內,一半外。

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其實就是在執行、傳達皇帝決策的軍機處職權基礎上,增加了更詳細的“代皇帝決策”(在慈安和慈禧沒有個人意志表達的情況下)的功能。

但是,清朝的制度體系就是這麼奇葩,在清末新政要設置新官制的時候,曾經討論過軍機處的“權力”,當時的軍機大臣說得很直接,就是“軍機處沒有權力”,實際上,在整個清朝官僚系統中並不存在軍機處的位置,他們只是皇帝的高級秘書和國事顧問,根本沒有任何法定的權力。

所以,當慈安和慈禧不願意與軍機處分享皇權時,如果她們不是半文盲的深宮婦人,而是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鳥,只需要在迴鑾之後,通過正常程序即可架空八大臣。

然而,她們就是這樣的不諳世事,所以採取了“辛酉政變”這樣的武力解決,並在愚蠢之下,援引了帝胤集團參與了這次政變,甚至可以說主導了政變,可以說是極大的失策,而這也埋下了日後恭親王作為輔政王把持中樞的伏筆,更斷送了自己丈夫最忠心的團隊的性命或政治生命。

當然,清朝的氣數已盡也可以從恭親王的政治品格和膽量中看得出來,這樣的好時機竟然沒有抓住更進一步,只能說本身就是個言過其實的貴族公子哥。

事實上,當慈禧真正瞭解了權力運作的規律之後,在“廢黜”恭親王時就老辣得多,甚至在執掌軍機,把持聖旨一切途徑的情況下,被慈禧召集大學士,也就是明朝的內閣,真正具有法定草詔權力的團隊,在恭親王不知情的情況下,歷數他的罪狀,逼得他只能低頭認輸。

這就是清朝皇權獨裁的制度力量,哪怕是一個半文盲的婦人在基本熟悉運作之後,一樣能夠把任何“權傾朝野”的臣子玩弄於鼓掌之間。

說到底,不是慈禧的權術有多牛B,有多出神入化,不過是清朝登峰造極的皇權獨裁製度給了她底氣和光環加持罷了。


劉三解


咸豐的顧命八大臣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看似人多勢眾,其實壞就壞在顧命大臣人數太多,而且這幾個人成份複雜很難做到八人一心。

顧命八大臣的核心人物是肅順,這是咸豐皇帝最信任的頭號重臣。

肅順得了顧命的委託後最不該的就是順風旗扯得太滿,一心攬權。按咸豐皇帝臨終的遺願,雖然有顧命八大臣,但也分別賜給皇后“御賞”印璽、以及賜懿貴妃“同道堂”印璽。皇后和懿貴妃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咸豐皇帝的本意應該是讓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互相制約。肅順一朝權在手對於兩宮太后壓制得比較厲害。當然更不可能讓慈禧太后滿足垂簾聽政的想法。這也就是慈禧太后必須要扳倒顧命八大臣的根本原因。

八個顧命大臣裡鄭親王端華是肅順的親哥哥,怡親王載垣仰肅順鼻息,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是肅順拉攏來充數的軍機,景壽是額駙也是肅順拿來應名的親貴。等於顧命之權都集中在肅順一個人手裡。所以沒有形成顧命八大臣同仇敵愾的局面,讓慈禧從六額駙景壽下手,有了攻破口,瓦解顧命八大臣。

另外就是慈禧這一方也並不是一個人。慈禧代表的是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小皇帝年幼、太后年輕,肅順又一向跋扈,輿論就會認為是顧命大臣欺負孤兒寡母。從身份上說又是臣子欺主。人言可畏,肅順從輿論上說就先敗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慈禧找了一個重要的外援,即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不是同母兄弟又如同同母兄弟,本身就身份特殊。恭親王的生母因為養育咸豐皇帝有功而被咸豐皇帝在其死尊為太后。兄長死而恭親王作為弟弟不得顧命之託已經讓人覺得委屈,連到熱河奔喪都要受到肅順壓制更讓人覺得委屈。於是都很委屈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達成共識,在利益面前結成堅固的聯盟,聯手扳倒肅順,一個得到垂簾聽政的權力,一個得到了議政的權力。


沅汰


要說咸豐皇帝駕崩前,安排的八個顧命大臣,為什麼鬥不過一個年輕的女人慈禧。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咸豐皇帝自己造成的。或者說,是慈禧利用咸豐皇帝的失誤,巧施妙計的結果。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慈禧太后劇照)

第一,咸豐在去世前,有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就是把政務交給八個顧命大臣,卻把兩枚玉璽印章“御賞”和“同道堂”交給了慈安和慈禧。

可能咸豐皇帝去世前,還很得意自己的這一個安排。為什麼呢?因為他安排了非常多的人來共掌朝政。輔政大臣就有八個(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之最),還有兩宮太后共掌印璽。這些人將來會互相制衡,誰也不可能做大。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安排了十個人,但其實只有一個人起作用,就是慈禧太后。為什麼呢?因為那八個輔政大臣每次要有什麼政令發出來,都必須要找慈安和慈禧蓋章。慈安和慈禧不蓋章,他們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所以,八個輔政大臣,其實一切還得聽兩宮的。而兩宮,又只聽慈禧的。慈安本來就沒什麼主見,再加上當皇帝的又不是她兒子,因此在說話上自然就矮了一截。而慈禧又善於在她面前演戲,裝“閨蜜”的樣子。因此,她不聽慈禧的,聽誰的呢?

可以說,安排兩宮掌印璽,是咸豐的第一大敗筆。

(慈安太后劇照)

第二,咸豐皇帝把弟弟奕訢留在北京和洋人打交道,和洋人簽訂《北京條約》,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咸豐皇帝一直非常忌憚奕訢。當年在競選太子的時候,奕訢和他是競爭對手。奕訢機靈能幹,深得道光皇帝喜愛。不過那時候咸豐在兄弟之中排在前面(哥哥們死後他就成了長子),再加上他老師教了他兩招,表現出“仁孝”(一招是在打獵時,他一隻都不射,道光問他為什麼不射,他說不忍心,道光大為感嘆:這就是仁啊!另一招是道光生病後,他到道光面前,既不噓寒也不問暖,只是一個勁兒地哭。道光問他哭什麼?他說是因為爹生病心痛。道光再一次大為感慨:這就是孝啊!),如此仁孝,實在是古今少有的好君王!這樣一來,道光皇帝把皇位傳給了他。傳他以後,他就一直比較忌憚奕訢,在各種事情上都比較排擠奕訢。

咸豐皇帝把奕訢留在北京,簽訂《北京條約》,其實就是整治奕訢。因為誰都知道,《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樣的條約讓奕訢簽訂,將來就可以把罪過推到奕訢身上(就相當於晚清的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民間就臭罵李鴻章一樣)。

(咸豐皇帝畫像)

但是,咸豐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把奕訢留在北京,不讓他跟到熱河,這樣就給奕訢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他可以充分地和另一個不受待見的軍機大臣文祥,以及掌兵的兵部侍郎勝寶、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僧格林沁商量部署,只等顧命八大臣一行回到北京後,就開始動手。

(當然了,咸豐這樣安排的時候,沒想過自己會死。但正是他心術不正,造成了這樣的惡果。)

第三,咸豐皇帝在安排顧命八大臣輔政的時候,沒有把兵權交給他們。

這顧命八大臣中,掌有兵權的只有載垣,他是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但當時慈禧假皇帝的名義,說他擔任職務太多,要把把這個職務讓出來,他一是沒想到慈禧會發動政變,二是不敢不讓,因為他收到的是皇帝蓋了印章詔書,所以就只能讓。這樣一來,整個顧命八大臣,全都是不掌兵的文弱書生,還能做什麼!

(話說回來,咸豐也不敢把兵權太多交給輔政大臣,那是更危險的事。)

可以說,慈禧正是利用咸豐皇帝的這些失誤,得以輕易擊敗多達八個的顧命大臣。

最後再說一句,咸豐皇帝把印璽交給慈安和慈禧,不知道是不是慈禧這樣要求的。如果是,可以說,咸豐一開始就被慈禧算計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設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皇帝的生前安排,因為同治繼位年齡尚小,所以,讓自己信得過的八大臣來輔佐幼帝治理朝政。咸豐皇帝如此周到縝密的一項計劃,怎麼就讓才26歲的小女人慈禧撹亂了呢?原因,得話說二頭。以肅順為首的那幫老臣自以為是,倚老賣老,以為慈安、慈禧只不過是陪先帝睡覺而已,不讓聽政,連垂簾都是多餘,根本沒把小女人當回事。肅順老臣的看法,慈禧不僅早有察覺,看出端倪,甚至還同慈安皇后和自己的小叔子奕祈組成了同盟軍。慈安,咸豐帝的皇后;慈禧,同治幼帝的親生母親;奕祈,手握朝廷軍權的重臣。她們三人在為咸豐皇帝治喪的關鍵時刻,專挑肅順老臣們的刺來說事,最後把八大臣一個個分別拿下,取得了慈禧初涉政壇的驚天大逆轉。由此可見,肅順老臣們犯了輕視小女人的致命錯,而慈禧顯示的是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力量。


王榮聯1


1861年是辛酉年,兩宮太后慈禧慈安聯合恭親王奕忻發動政變,把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杜翰、焦佑瀛等殺的殺、貶的貶、關的關,去除了自己的心腹之患,史稱“辛酉政變”,又因為同治帝的年號初為“祺祥”,又稱“祺祥政變”。



慈禧1835年出生,時年不過26歲,其思維之縝密、行動之大膽、手段之老辣、心地之狠毒,完全不像一個妙齡女子所為,無怪乎她能統治中國48年之久。

之所以政變成功,有多重原因,比如肅順他們的跋扈導致樹敵過多,疏忽大意準備不足等,兩宮與奕忻的聯合,已經精細的保密工作,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等等,都是慈禧她們能夠成功的原因。但是這些原因都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皇權在慈禧手裡,因為皇帝是她兒子,而且很小都得聽媽的!



這樣就使慈禧太后立於不敗之地了,試想肅順他們如果能在鬥爭中勝出嗎?怎麼勝出?勝出又能把慈禧怎麼樣?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可以殺了其母鉤弋夫人,肅順敢嗎能嗎?再舉個例子,除掉肅順等八大臣後,兩宮垂簾、王爺議政的格局形成,恭親王奕忻成為議政王大臣,位高權重。可是後來因為權力與慈禧產生矛盾,慈禧先是不斷敲打、後來1884年乾脆來了個“甲申易樞”,把奕忻罷黜了!按說恭親王地位比八大臣高,口碑比八大臣好,能力也有目共睹,在慈禧步步緊逼下,不也是乖乖就範嘛。皇權就是天,“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磨史作鏡


其實這件事(史稱“辛酉政變”),以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為主以及聯合恭親王奕訢的勢力能夠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以載垣為首,且掌握當時滿清實權的顧命八大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載垣他們根本不知道,也沒料到慈禧要對自己動手。這件事輸就輸在慈禧他們在暗,顧命八大臣在明,又沒有情報,等到被削權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完了。

這件事的起因是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逝,唯一的兒子,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既同治帝。同時令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五大個軍機大臣中的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既“顧命八大臣”。

新帝年幼,最高權力自然都落到了“顧命八大臣”手中,所以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和咸豐帝皇后慈安就準備改變這個現狀。密謀被顧命八大臣所排斥的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軍機大臣文祥以及站隊慈禧的御史董元醇。

首先,他們先讓御史董元醇奏請太后垂簾聽政,顧命八大臣自然不允,所以兩宮太后提議連同咸豐靈柩回京再議。在這過程中,他們讓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有實際軍權的奕譞分走步軍統領端華的部分權力(顧命八大臣這個還沒察覺有變),而在這之前,兵部侍郎勝保已經下令各地統兵大臣前往承德祭奠了。然後在返回途中,兩宮太后以小皇帝年幼,道路泥濘為藉口,脫離大部隊先一步回到北京皇宮,而這個目的自然就是先去控制整個京城的兵權已經為政變做好部署。

所以等到30日,等兩宮太后抵達北京安排好一切事項之後,立馬宣佈以載垣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罪狀,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搶、咸豐逃亡的責任全部扣在了八大臣頭上。次月1日,奕訢代替載垣成為新的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統領,接著文祥奏請兩宮垂簾聽政。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史。

辛酉政變之後,原本在叱吒道光咸豐兩朝風雲的顧命八大臣,除去額駙景壽被削職,後來又被重用以外。其餘全部被斬的被斬,自殺的自殺,革職流放的流放,結局悽慘無比,令人唏噓。

可真“權,盛之猛如虎;衰之,亦猛如虎”。


三觀粉碎機


這是說起來其實挺意外的,正常的情況是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才是咸豐朝最當紅的大臣,是咸豐帝倚仗的肱骨之臣,慈禧太后在什麼位置呢?說實話,真的很不體面,中國古代自漢朝以後,多對後宮有所限制,尤其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明確規定:“後宮不得干政,揹著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到了慈禧太后所在的清朝,對這個後宮干政也是開宗名義,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後宮女人上至太后、皇后,以及常在、答應等不得擅自干涉前朝大臣事物,不得私自進入南書房、上書房等地,同時不得把軍國大事當談資隨便說等。”

這些文字只是說了女人不得干政,並沒有說一旦違反處罰的措施,但是君子一言,一言九鼎,皇帝說話無論如何都能好使,這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也就基本上堵死了像慈禧太后一樣對朝政有野心的女人們,進階朝堂的大門。

因此在咸豐朝,對於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來說,雖然她極力尋找干涉朝政的空隙,但仍然像老鼠過街一樣,一冒頭就處在被打的地步,尤其是肅順,作為咸豐皇帝在朝堂的心腹,對於慈禧太后“懟”的最兇,基本上慈禧太后一張嘴肅順就能給他頂回去,而且還不忘挖苦。


在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之前,慈禧太后在肅順面前根本就抬不起頭,包括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慈禧太后這些後宮的女人根本近不了身,一切事宜都是肅順這些心腹大臣做主安排的,包括咸豐皇帝的遺詔措辭,基本上都是肅順等人把關潤色!

也就是這一切的順利把肅順等人的頭腦衝的有點暈,也有點飄,在關鍵時刻這一絲一毫的懈怠,很可能就是左右勝負的關鍵細節了。

慈禧太后其實贏得有點出乎意料,更確切地說有點意外,好就好在慈禧太后沒被困死在承德避暑山莊,而是出人意料的往北京想辦法,把在北京與洋人周旋的奕訢拉攏過來。

同時獲得守城軍隊支持,在肅順等人甫一進京,刀就架到了脖子上,苦了肅順以為天衣無縫,把慈禧太后限制的死死地,結果還是出了意外,反而是自己的腦袋搬了家。


歷史三日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複雜,基本是以下幾點:

第一,傻鳥咸豐留下的惡果

咸豐明明讓8大臣負責朝政,又怕大臣會篡權,加上一條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確認後命令才能生效。

這樣一來,等於讓慈安和慈禧太后成為政委的決策,具有最高的決斷權。

而滿清向來是君臣有別,慈安太后歸為正宮皇太后,理論上就是全國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無法和慈安太后對抗。

而慈安太后沒什麼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縱,實際上就是慈禧太后位於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穩贏不輸。

第二,8大臣沒想到慈禧會這麼快下手

8大臣認為皇上剛死,太后從來沒有參政過,怎麼可能自毀長城,將他們掀翻。

況且,慈安太后無用,慈禧太后才26歲,只有私塾文化,屬於半文盲。

發動辛酉政變前,慈禧親自起草將肅順等人抓捕的密諭。這種機密大事,肯定不會讓別人去寫,是慈禧親筆。這個密諭讓人瞠目結舌,首先字跡狗爬一樣,另外密諭共237個字,有錯別字16處之多,而且語句多不通順。如“進成(城)後,在(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正(政)務,是(當)否,求兄弟著議”,23個字中就有4個明顯的錯別字。

這種女人,怎麼可能敢於篡奪國家大權。就算慈禧篡了權,又如何統治得了國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沒想到慈禧會下手,只有肅順有點戒備,感覺慈禧為人狠毒。

但8大臣還沒來得及考慮怎麼防備,就被慈禧派人連窩抄了。

太輕敵了。

第三,慈禧善於聯絡同盟力量。

慈禧聯絡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豐跑路以後,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實際上控制了北京的具體事務。

而奕譞則被慈禧任命為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由此,慈禧實際大體控制了北京附近的軍政大權,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羅網。

但搞定8大臣後沒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殺驢。

第四,8大臣樹敵太多

以肅順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漢臣。

當年滿漢有別,漢人根本不能成為帶兵的重要大將。

但肅順就打破這個規律,任命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人。而李鴻章等人又處於曾國藩門下。

事實上,所謂湘軍、淮軍撐起滿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肅順的功勞。

肅順還說:什麼滿人漢人,誰有本事誰上。

這就大大惹惱了滿清權貴勢力,後者覺得動了他們的奶酪,恨不得將肅順滿門抄斬。


薩沙最後說一句,根據抄了肅順家的滿清侍衛介紹:肅順家讓人不敢相信,一點油水都沒有。和普通官員相比,肅順家就多了幾張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薩沙


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在他身後是一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清。

由於咸豐只有一個活著的兒子,六歲的載淳繼皇帝位,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未免危難之際少主疑國,咸豐破紀錄的給兒子留下了八名輔政大臣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咸豐的疏忽

據記載為了防止輔政大臣專權,又將“同道堂”、“御賞”兩方小璽分別賜給載淳和皇后紐祜祿氏“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這種安排看似非常周密,但是也有遺漏,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實際有慈禧掌握,這就給了慈禧參政的權力。

忽略了關鍵人物

在就是有兩個關鍵人物,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

慈禧雖然母以子貴被奉為“聖母皇太后”但是和咸豐的正宮皇后“母后皇太后”鈕枯祿氏相比在位份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爭取慈安的支持是關鍵因素。

另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咸豐的弟弟,能力出眾,在北京和英法議和,功不可沒,由於小皇帝才六歲,咸豐不得不防著這位弟弟有不臣之心,所以奕訢被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這讓他非常不滿。

於是當他接到兩宮太后的信號之後,毅然聯合了同在北京的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準備發動政變。

輔政八大臣在明,慈禧等人在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輔政八大臣在明,慈禧等人在暗,當輔政八大臣還在爭奪權力的時候,慈禧卻派安德海來往於北京和承德密謀政變。

八大臣爭的是權力,慈禧要的卻是他們的命。

兵貴神速

當輔政八大臣護送咸豐靈柩還在回京路上的時候,慈禧等人已經先行抵京,控制了北京的局勢,等肅順等人到京,大局已定,再無還手餘地。


最終“輔政八大臣”肅順被斬首,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另外五人則被革職或充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