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為什麼不盜明十三陵?

偉大的安格斯


孫殿英是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盜墓軍閥,他和民國時期其他響噹噹的人物不一樣,他之所以在現如今能有著如此之大的名氣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會打仗或者擁有多麼龐大的地盤,這些名氣實際上都是由他的盜墓行為給他帶來的

1928年是一個意義非常特殊的年代,在這一年蔣介石徹底完成了他的北伐戰爭,在最後一個北洋軍閥張學良宣佈易幟後,民國開始進入了國民政府統治的時代中。

而也在蔣介石的北伐結束前夕,這一年又發生了一件影響特別深遠的事件,這個事件的主角就是我們大名鼎鼎的孫大將軍。

孫殿英對乾隆、慈禧陵墓的下手

在北伐軍隊準備打到北京前,當時投靠在蔣介石部下的雜牌軍將領孫殿英被蔣介石指派到了唐山的清東陵旁邊清剿起了各種土匪。

而也在這個微妙的歷史時刻,孫殿英做出了一個很大膽的舉動,他在把土匪們統統給逼跑後,竟然接連把清東陵裡慈禧太后、乾隆皇帝、康熙皇帝三人的陵墓都給炸開了。


在他用熾裂的爆炸焰火炸開這三個珍寶無數的陵墓後,他卻只洗劫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並沒有對康熙的陵墓下手。

至於他沒有對康熙陵墓下手的原因是很單純的,那就是康熙陵墓裡各種積水、臭水太過於影響洗劫速度了,所以他在怕夜長夢多之下,就沒敢多花時間對康熙陵墓進行洗劫。

不過即便孫殿英只對慈禧和乾隆的陵墓下了手,但是他所獲得到的珍寶也是龐大到無法想象的,這些珍寶為他後來在眾多軍閥中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孫殿英沒有辦法盜13陵

在孫殿英挖掘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後,由此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影響以及輿論動盪。

不過我們在這裡就不過多介紹這方面的輿論動盪了,接下來我們說一個大家都很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為什麼孫殿英選擇了盜清東陵而沒有選擇盜明13陵的原因。


我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發現各種各樣的理由都有。

不過在我看來,我覺得孫殿英之所以沒有選擇去挖明13陵,其實只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挖明13陵。

在這個原因之下,不僅是孫殿英沒有盜明13陵,其他盜墓賊們也是沒有辦法去盜明13陵的。

清東陵和清西陵距離北京遙遠而沒有保障

平常在說到清朝皇陵和明朝皇陵的時候,大家往往都會忽略了一個最為至關重要的距離問題。

清朝的皇陵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因為被孫殿英盜掘而聲名大振的清東陵、一個就是名氣不如清東陵那般龐大的清西陵。

從距離上來說,清東陵和清西陵距離北京是比較遙遠的,清東陵位於現如今的唐山市、清西陵位於現如今的保定市,二者和北京分別有著100多公里的距離。


這兩座如此重要的陵園在距離北京如此遙遠的情況下,如果處於盛世太平時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在亂世之中,就註定了它們必被挖掘的下場,在亂世時期,因為沒有安全保障的原因,所以除了清東陵先後被孫殿英以及其他土匪盜掘之外,清西陵也受到了盜墓賊們的光顧。

明13陵與北京的接近是其能安然保存的根本

與清東陵和清西陵不同的是,明13陵有著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它距離北京非常的近。

明13陵距離北京天安門的距離只有五十公里左右,在現如今處於北京昌平區的範圍內,時刻處於北京的統轄下,正因為這種優越的地理條件,導致了明13陵即便處於民國這樣的亂世之中也避免了受到盜墓賊們光顧的下場。


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是民國最核心的城市、是所有北洋軍閥們爭奪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北洋軍閥時代,根本就沒有人可以以及有那個膽量在這些軍閥們的臥榻之旁去盜明13陵。

正因為明13陵距離北京太近了,所以即便北伐帶來了很多的混亂,也沒有使得北京這座城市脫離軍隊的掌控,因此在種種軍隊的保護下,明13陵才逃脫了被盜墓賊們趁亂世而光顧的下場。

孫殿英當時之所以沒有對明13陵下手,就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辦法下手。

當時孫殿英在國民政府的北伐軍隊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雜牌軍軍長,在蔣介石看來,去打打土匪就是他最大的歸宿。

面對北京這樣北伐過程中最重要的終點城市,孫殿英是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去打的,因此在時機上他就無法對明13陵下手。

而在其他的軍隊入主了北京城之後,在眾多國民政府軍隊大佬的盯著下,孫殿英也是肯定沒有那個膽子跑到距離北京城那麼近的明13陵去洗劫的,除非他當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要不然他是不可能敢去明13陵洗劫的。

所以說這就是孫殿英沒有盜明13陵的原因,雖然這裡面也有著其他種種的原因,但是我覺得明13陵距離北京城太過於接近才是孫殿英不敢盜明13陵的最主要原因。


孤客生


那麼,孫殿英為什麼打清陵的主意,而不是去動明十三陵的主意呢?要知道,明十三陵也是保存很好的,到了建國後,依然只有兩座墓被動過,一個是建國後,在吳晗,郭沫若的建議下,把萬曆皇帝的定陵給挖了。還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被盜過。其它都保存得不錯。裡面的珍寶當然也是很多的,為啥孫殿英不去動呢?

據孫殿英自己說,他之所以要盜清陵,是為了祖宗報仇。孫殿英說,他的祖先在明朝當過經略使,這個官相當高啦,相當於封疆大吏。而且他的祖上在清兵入關時,奮起反抗被殺了。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滿人所殺。所以這是世仇。

孫殿英曲著手指算了一下,是九世仇。孫殿英就講,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我要報這個革命仇。孫中山先生革滿清的命,馮玉祥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宮。我孫殿英本事沒他們大,只好革死人的命。所以挖他的陵!

孫殿英又說當初滿清入關,興文字獄,呂留良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屍,滿清可以做初一,我就可以做十五嘛。而且他們統治三百年,搜刮的財產數不勝數,我拿走是天經地義。

最後,孫殿英還找了一個很奇葩的理由。據說有一個風水先生告訴他,大清的陵墓保存得這樣好,只怕還要復辟,將軍要想點辦法,所以孫殿英拍案而起,把清陵給盜了。

當然,這些都是他本人的說法,其實是不太靠譜的。比如風水一說,明陵保存得更好,但明朝也沒復辟成功。

孫殿英之所以盜清陵,而不是盜明陵,主要還是兩個方面的考慮,一確實有民族方面的考慮,盜墓本來就是大罪,如果還是盜明陵,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滿清政府都沒動的,結果你動了,這肯定說不過去。當然,盜東陵也是很不道義的。

後來孫殿英送了很多禮才罷平這件事情。比如送了戴笠很多珍寶,又送了蔣介石一把乾隆的劍,何應欽也得了一把寶劍。

孫殿英又送了宋美齡一顆原本含在慈禧嘴裡的夜明珠。據說是無階之寶,一百步之內可以照亮一室。大家都有得賺,就不好說什麼了。

第二個不盜明十三陵的考慮,也是孫殿英有心無力啊,他的駐地在東陵這邊,而明十三陵就在北京城的後面,想盜也不是他的勢力範圍。

最後,再介紹一下,這位孫殿英雖然盜了墓,但後面打日本鬼子還是很賣力的。曾經在熱河赤峰的抗戰,與日本人打了七天七夜,損失很大。

而且孫殿英這個人很聰明,抗戰時期,從來不跟八路軍發生衝突。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後,又當了偽軍,不過也是出工不出力。可以說是一個老滑頭。

在解放戰爭時期,他被劉伯承的部隊活捉。劉伯承親手給他鬆綁,表示孫殿英以前幫助過八路軍,所以要跟鄧小平一起請他吃飯。

不過,數個月後,孫殿英就去世了,主要是他吸食鴉片,中毒很深,所以積毒發作去世了。


精彩愛視界


走進明十三陵,你會發現一個“現象”:

長長的一條神道(其實就是一條石路)兩旁,威嚴的站立著一堆石人和石獸,而當你走在這條神道上時,會突然感覺好像這些石頭做的雕像都在看著你。

那麼,這些石人和石獸到底叫什麼呢?明皇帝們又為什麼要把它們都安置在陵區裡最重要的神道兩邊呢?

據史料記載,這些放置在帝王陵寢神道上的石人石獸叫“石像生”,又稱“翁仲”,是皇帝儀衛的縮影,說的通俗點,就是皇帝死後的儀仗隊,要知道皇帝們都是“視死如視生”,活著排場很大,有聲勢浩大的儀仗隊,死了,做了鬼皇帝,同樣也需要這些,於是,就用這些石人石獸來代替。

(皇帝出行圖)

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個“石像生”呢?

據史料記載,大約是從秦漢時就有了,像秦始皇的陵墓裡就有石麒麟,而且不僅皇帝的陵墓裡會設,對一些有功的大臣,皇帝也會特許他們建石像生,比如漢代霍去病的墓裡就有,有趣的是,明代有位李太監的墓裡也有石像生的出現。(如下圖)

總而言之,石像生一般是“皇家特許供應品”,是身份和等級的象徵,除了明十三陵,很多朝代的皇帝陵裡也都設。

明十三陵裡的“石像生”有什麼講究呢?

明十三陵裡的這些石像生是根據老祖宗朱元璋的明孝陵來弄的,唯一不同的是,比明孝陵的石像生多了石功臣四座。

這些石像生共有18對,36尊,整齊的排列在神道的兩側,它們的最前方有一對石望柱(如下圖),其就像“領頭羊”一樣,告訴大家:“經過我們,你就進入了最莊嚴肅穆的神道了!”

這十八隊石像生分別是:

排隊伍最前面的“動物組”: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這六種動物,每種各四個,兩臥兩立,共有24尊。

排隊伍後面的是“人物組”:分別為武臣、文臣、勳臣各4個,都是站立狀。

這裡有小夥伴會問了:“為什麼皇帝的儀衛裡會有動物呢?”

其實很簡單,明朝很多皇帝生前在舉行大典時,除了文武百官要排列在側外,也會把獅子、大象、馬、駱駝這些動物用籠子裝著牽出來一起排列,搞得聲勢浩大嘛!

(明朝皇帝出行圖,大象登場)

當然啦,石像生裡的兩種動物——獬豸和麒麟是不可能“牽出來”的,因為它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獬豸代表公平正義,麒麟代表太平盛世。

(獨角獸 獬豸)

36個“石像生”就如同36個“守護神”一樣,日夜保衛著皇帝的死後居所。


用戶59013294853


第一,孫殿英不敢。民國時期,滿清被推翻,漢人和滿清的仇恨還在,滿清就像落水狗,人人喊打,馮玉祥明目張膽的驅逐了溥儀,結果不僅沒有遭到聲討,還贏得進步的名聲,孫殿英盜了滿清的墓也算”順應民心”,很容易遮掩過去,民國政府大佬們收了孫殿英賄賂,大家都是心照不宣,都當看不見,所以孫殿英沒什麼事。要是盜了明朝的墓,估計孫殿英就離找死不遠了,別說天下的漢人就是民國大佬們也不會放過他,他沒膽子盜明朝墓。

第二,孫殿英不想。孫殿英雖然是軍閥,名聲不好,品行不行,但前期在一些大義面前絲毫不含糊,長城抗戰打的最猛,傷亡最大的就是孫殿英的部隊,所以作為漢人孫殿英壓根就沒打算盜大明皇陵。
第三,孫殿英沒能力。明朝皇陵不是在南京就是北京,都是大佬們雲集的地方,都在大軍閥手中,哪個他也惹不起。清朝的就不一樣了,偏僻落後,正好在他防地,所以孫殿英才能下手,讓孫殿英去校長的老巢南京去盜墓這不是找死嗎?就是北京,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哪個他也不敢惹,也沒人會讓他在眼皮子底下幹這種事。


寂寞的紅酒


孫殿英的一生很豐富,當過土匪,幹過軍閥,參加過國民革命軍,打過小鬼子,還盜過墓。

乾的這些事,名氣最大的還是“盜墓”,因為被“盜”的人名氣太大,一個是慈禧,一個是乾隆。

盜墓當然是有所圖,俗話說得好:“無利不起早”,何況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呢?

有人說了,既然是求財,孫殿英為什麼不盜明十三陵呢?那裡“皇帝”豈不是更多,“錢”不是也更多嗎?

話說得不錯,但老話說得好:盜亦有道,孫殿英不盜十三陵,主要是下面幾個原因。

孫殿英自稱是明朝重臣之後,再盜取明十三陵,豈不是左右互搏?

孫殿英行走江湖,逢人便稱自己是明朝重臣“孫承宗”之後,對於清朝充滿了滿腔的憤怒。

大家都知道,孫承宗是多爾袞殺的,而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清朝政府“坑”死在了監獄。於是,後來孫殿英盜取清朝大墓時,大家都能理解,就算是圖財,也能想得通。畢竟盜了“仇人”的墓,順便挖點財寶,也不是什麼大事。

但明十三陵就不一樣了,那是自己孫殿英祖先為官的朝代,墓裡的人也都是漢族王朝的皇帝。因此,如果敢盜明十三陵,孫殿英不僅對不起自己的祖先,也會和廣大的富貴名流,以及眾多的漢人百姓結下仇恨,這會導致他在中國無路可走。

孫殿英敢幹盜“清墓”的缺德事,但很難去盜“十三陵”。因為孫殿英腦子不傻,不僅不傻,而且很靈活,“盜十三陵”這事對不起祖先,對不起大量的民眾,甚至對不起一些大官,這樣的事孫殿英絕對不會幹。

明十三陵地理位置特殊,孫殿英根本下不了手

有人說了,孫殿英就是個盜墓賊,他有什麼不敢幹的?

這話有道理,如果孫殿英真的碰到了財務危機,而明十三陵如果恰巧在很遠的地方,還不好說。但明十三陵在哪裡呢?

明十三陵離北京城只有四五十公里,這樣的距離,如果孫殿英敢盜,那就是自尋死路。盜墓不可能偷偷摸摸的進行,勢必要用炸藥等,還沒等你進到墓裡面,北平的駐守部隊就到了,不把你打殘都不算打。

孫殿英是以奸猾出名的,這樣的“愚蠢舉動”又怎會去做呢?

孫殿英的實力還是不夠

作為一個小軍閥,盜了清朝的墓,差點把腦袋丟了,如果盜了明十三陵,那一定是死定了,因為還有很多能“治”他的人。

放眼望去,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吳佩孚等大軍閥,哪個是孫殿英能惹得起的?再看國民黨政府蔣介石旗下,何應欽、薛嶽、劉峙、陳成等,孫殿英又能打過哪個?

沒有絕對的實力,你如果再做了特別出格的事情,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此時的孫殿英,是一家獨大,也許不太好說,但以他當時的實力,打死他都不會去盜十三陵的。

孫殿英不盜十三陵,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盜”,因為如果那樣,就和他的“所言所行”不符了;其次,從地理位置來看,明十三陵離北京太近,不能盜,不能引起公憤;最後,孫殿英的實力不夠,不能盜明十三陵,給自己惹“掉腦袋”的事。


藍風破曉


用孫殿英自己的話說,是為了祖宗報仇。這也是他只盜清東陵,而不盜明十三陵的一個重要原因。

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剋扣孫殿英軍隊的糧餉。

於是一個罪惡的念頭在他腦海萌發:“盜墓去!”

孫殿英也因為盜墓而聞名全國,說起孫殿英人們也只會想到盜墓,但其實孫殿英在抗日戰中也是有一定的功績的。

在熱河一戰中,地頭蛇湯玉麟帶著自己的十萬大軍逃跑,而孫殿英則是和日本人硬碰硬,要誓死守住熱河,可見孫殿英對日本人的態度也很是強硬。雖說他幹過盜墓那種不齒的事,但是面對日本人他跟所有的中國人一樣。

慈禧的定東陵,論奢華程度,連紫禁城也難以匹敵

清東陵是清代的皇陵之一,清代的皇陵共有五處,三處在遼寧省,兩處在河北省。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北倚昌瑞山,南靠金星山,東鄰倒仰山,西傍黃花山。

這裡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系順治皇帝親選的陵地。

統治近代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西太后慈禧的定東陵,興建於清末,工程前後耗銀227萬兩,持續14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東陵金碧輝煌,奢華程度,連皇宮紫禁城也難與為匹。

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慈禧病逝於中南海儀鸞殿,享年七十四歲。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 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孝欽顯皇后”,諡號共22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及中國曆代皇后之最。

那麼,從清東陵流出的寶物,當時都落入了何人之手?

1928年7月2日,軍閥孫殿英以演習為名包圍了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一夜之間連掘慈禧和乾隆兩座陵墓,將陪葬的金銀珠寶等洗劫一空,裝了滿滿20大車返回駐地。而那些稀世珍寶,後來又流落入哪些人的手裡呢?

戴笠:乾隆頸項上一串朝珠中最大的兩顆硃紅色珠子;

宋子文:一隻大“翡翠西瓜”,孫殿英託戴笠送給了宋子文(一說送宋美齡);

宋美齡:慈禧口中含的一顆夜明珠、一包珍珠,孫殿英託戴笠帶給宋美齡;

蔣介石:乾隆陵中盜出的一把九龍寶劍。孫殿英託戴笠送給蔣介石(一種說法是何應欽)未遂,後在戴笠墜機事件中焚燬;

閻錫山:慈禧陵中純金壽星佛、翡翠桃等;乾隆戴在手上幾十年的玉扳指,及裕陵中盜出的象牙、乾隆珊瑚雕制文玩等;

孔祥熙:朝鞋上寶石兩串、慈禧陵中一顆翡翠白菜、一包珍珠。

當然了,這裡僅僅是一部分,而且列的是我們能夠叫上名字的。時間都過了近百年,仍然有很多國寶尚未上交國家。

作為“摸金校尉”,孫殿英不盜明十三陵是因為“光宗耀祖”

孫殿英祖上是明朝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孫承宗,孫殿英的父親為鄉里出頭與旗人爭執而被打死於獄中,孫殿英從小埋下對滿清的仇恨。

孫殿英講,孫中山先生革滿清的命,馮玉祥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宮。我孫殿英本事沒他們大,只好革死人的命,所以挖他的陵!

當然,這些都是他本人的說法,其實是不太靠譜的。孫殿英之所以盜清陵,而不是盜明陵,筆者認為他是有著另一番考慮。

主要確實有民族方面的考慮,盜墓本來就是大罪,如果還是盜明陵,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滿清政府都沒動的,結果你動了,這肯定說不過去。當然了,盜東陵也是很不道義的。

“東陵大盜”孫殿英,最後落得個什麼下場呢?

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孫殿英積極參與蔣介石的行動,他的部隊也成為了蔣介石的先遣軍。孫殿英駐兵湯陰,建造防禦,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1974年,解放軍攻下湯陰,活捉孫殿英。孫殿英一生雖然幹了不少壞事,但念在其抗日有功的份上,並沒有難為他。後來孫殿英被解放軍送去勞改,當慣了大軍閥的孫殿英怎能受得了這種苦,幾次想要越獄,但都沒能成功。

孫殿英感覺人生沒什麼希望了,在牢獄中終日鬱鬱寡歡,在加上他多年吸食鴉片患下的病症,沒幾年便病死在牢獄之中,這也算是老天給孫殿英盜墓的懲罰吧!

“父斷清廷之龍脈,子守漢室之皇陵”

不過,值得一提是孫殿英的兒子——孫天義。1931年孫天義出生於北京,是孫殿英盜墓後所生。雖然孫天義一直生活在“大盜”父親的陰影下,但他自強不息,成為一代學人,在文物保護方面也是專家。

孫天義特別熱衷於文物保護事業,退休後留在陝西為黃帝墓守靈,任黃帝陵基金會會長。


刀墓手札


孫殿英為什麼盜清東陵不盜明十三陵,這事兒看很多人給他找了很多理由,說什麼孫殿英是孫承宗的後人,當年孫承宗滿門被清軍殺害,所以孫殿英要報仇,才掘了清東陵,為祖先報仇。


這有點模仿龐會殺關羽全家的意思,關羽當年殺了龐德,後來魏國滅了蜀國,龐德的兒子龐會帶領人把關羽一家殺盡,殺父之仇算是直接的仇恨,孫殿英這隔了將近300年的仇恨,具體心理還有多少恨,真的不好說。

但是他需要家仇這個由頭來為自己偷墳掘墓找個貌似正當的理由,孫承宗建立關寧防線抵抗清軍,後來被奸臣排擠告老還家,又遇到清軍來犯,老英雄舉家上陣壯烈殉國,悲哉!壯哉!


孫殿英拉來這張虎皮,足可以抵擋滿清遺老們的吐沫星子。


當然這種貌似正義的言論畢竟只是言論,最主要的是要上面的人不責難他,於是慈禧乾隆墓裡的好東西紛紛飛向了南京總統府,戴笠腰中的劍,美齡鞋上的珠,子文家裡的金玉西瓜,果府的達官顯貴們雖然沒有參與孫殿英的偷盜行為,卻紛紛享受到了盜墓帶來的好處。


孫殿英深諳一個道理那就是送禮要往上送,這樣下面的災殃就會逢凶化吉的。


而事實也證明孫殿英以及他的手下驚天的盜墓行為真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甚至後來孫殿英投降日本,做了漢奸,日軍投降以後他依舊被蔣重用倚重,沒有人追究他的漢奸行為。


那麼為什麼孫殿英挖的是清東陵?而不是和他孫家有血海深仇的多爾袞順治的清西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他當時駐防在河北薊縣,清東陵是他的管轄範圍,當時孫殿英窮的要死,靠在當地打秋風度日。


當地有很多常駐的文物販子,交易頻繁,孫殿英抓了幾個一打聽原來看守清東陵人在監守自盜,他再詳細打聽清東陵葬的是慈禧老太后,當初葬禮時很多人都在,這些給他描述過葬禮的浩大規模,陪葬的寶貝無數。

孫殿英痛心疾首,自己窮的叮噹響,卻原來守著清東陵這麼個寶貝啊,這真是捧著金飯碗要飯啊。


於是他讓手下士兵趕散了清東陵路周圍的所有人,告訴人們軍隊要演習,閒人退散。於是幾個卡車開進清東陵,火藥炸開墳墓慈禧乾隆的陵墓,一車車寶貝進了孫殿英的軍營。


所以不盜明十三陵,不是因為像他宣傳的他愛國,只是因為十三陵在北京附近,下手不得,清西陵也是這個原因逃出了他的魔掌。

軍閥盜墓其實就是為了錢,因為畢竟有大批的人跟著你混飯吃,錢是第一位的,盜墓的老祖宗曹操在軍中增設了專門盜墓的部門並且增設官職,名曰發丘中郎將,名曰摸金校尉,專盜漢朝的各種大墓來貼補軍餉不足。


所以孫殿英也算學習古人的楷模。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928年,孫殿英軍閥部隊以野蠻手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大肆盜掘東陵文物,使其臭名遠揚。如此巨盜,為何只打清陵的主意,而不是去挖明十三陵呢?(當時明十三陵保存非常完好,裡面應該也是財寶無數。建國後,在郭沫若的建議下,才把萬曆的定陵給挖了。)

據孫自己講,挖清陵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祖上覆仇”。

為祖上覆仇,這又從何說起?先看民國史《孫殿英列傳》的記載:“高祖父愷陽,故明遼東經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愷陽是明末軍事戰略家、民族英雄孫承宗(1563年—1638年)的號。孫承宗官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功勳卓著。崇禎11年清兵進攻高陽城時,孫承宗率全城鄉民守城抗清,被俘後誓不降清,孫家被清軍殺害100多口人。

而孫殿英自己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吾祖承宗公,本大明經略,為虜所戕,後人逃出,方免於難,吾父亦為旗人所害。此正所謂九世之仇也”。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清軍殺害。

這裡要特別說明,孫殿英是孫承宗後人之事,乃孫自述,沒有任何依據,而當時誰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考證孫的族譜。所以他究竟是不是孫承宗的後代,仍然是一件有待商榷的事情,不排除孫是為了給自己的罪名開脫,不讓名聲那麼難聽。

不管如何,中國人的認祖歸宗不是一件隨意的事,孫之所以這麼說,或許真的是有些根據的。但他既然公開承認是明朝忠臣的後人,自然不會去挖明朝皇帝的墓了。

(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長陵)

第二個重要原因便是孫殿英身上部分民族主義的影子

孫殿英雖然因為盜墓而臭名遠揚,後來甚至投靠日軍(他說自己是被安插去做臥底的,是曲線救國。此中曲折很有意思,本文暫不作討論),但他的一生也並非一無是處。

1933年2月,華北第九軍團軍團長孫殿英率部馳援熱河。進抵赤峰後,孫殿英指揮部隊與日軍兩個旅團及偽滿軍一部相持達7天7夜。之後,孫殿英還多次參與各種抗日活動。

從這件事情看,在對待外來入侵上,孫殿英還是表現出了熱血的一面,還是有一定民族意識的。這種民族意識也反映在了他盜墓上。

孫殿英盜掘慈禧墓之後曾自辯:“同盟會革了滿清的命,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他說滿清入關時,大興文獄,殺了那麼多漢人,他就按照佛經說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跑去盜清陵。還說滿清統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財帛不知多少,他發陵是為了“通天下財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 可見,孫在盜掘慈禧墓時有一部分民族主義的影子。

如果孫殿英盜墓是為了給祖上覆仇和反對清廷的說法屬實,那麼他自然不會去盜明陵了,因為那無疑是自己給自己扣屎盆子,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說一說生活事




東陵大盜孫殿英的一生瘋狂的痴迷於盜掘古代帝王的陵墓,因此清朝的很多陵墓都沒能倖免。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孫殿英竟然從來沒有盜掘過明朝的陵墓,孫殿英為什麼不盜明陵?據說明十三陵一直以來都沒被盜掘過,這是怎麼回事?明十三陵至今無人敢盜的原因是什麼?

孫殿英為什麼不盜明陵

聲名遠揚的明十三陵,指的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從永樂七年開始修煉陵墓,直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葬入此陵墓才停止,歷時230餘年,陵墓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二十三座皇后陵、二座太子陵、七座妃子陵和一座太監陵。

它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壽山,距京五十多公里,總面積達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墓中,明十三陵是保存得相對好的一處,其建築之雄偉,歷史文化價值極高。建國初期,國家為了保護這個文化古蹟,以重點保護文物對待十三陵。


十三陵分別於1957年和1961年被設立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被國務院確立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再次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如此完美的一座陵墓,卻不該是無人問津的,然而縱觀古今,卻曾未遭過盜,究竟為何?文物工作者通過研究和測定發現原因有三:

首先,十三陵的墓道的設計極為不規則,一改常規的通過中軸線筆直通往墓室,從邊上環繞而上,一繞就容易把人帶上偏路了。

其次,明十三陵位於首都附近,從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現政府,政府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再者,十三陵坐落在小盆地地區,周圍重巒疊嶂起到了屏障作用。據說,當年孫殿英到了十三陵,都不敢碰觸這個陵墓,要知道孫殿英可是曾以剿匪的身份盜掘了幹隆皇陵墓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的人,而且光盜墓還不止,他甚至把慈禧屍體拋於荒郊野嶺,這種無惡不作的人還有陵墓能夠讓他止步不前的?莫非在十三陵中真的有令他恐懼的嗎?

歷史上能夠超越唐宋之治的朝代只有明朝,它不僅經濟觸及了全球,它的文化藝術成就也可以說是撼動了整個世界的朝代。如此強大的一個朝代,引得舉國上下的尊敬,當時在漢人心目中明朝就是正統的代表,孫文口號就包括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孫殿英心裡也清楚明白:要是盜掘了明帝墓他將面臨一件事---死!畢竟盜墓本就是掉腦袋的罪行,若再冒犯了明陵,那就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不說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災難,就算是他手下的兵都要集體逆反。所以當他到了十三陵所在地,卻不敢繼續往前走,只默默搖頭說出了八個字:報仇雪恨,破壞風水。意為盜慈禧墓只為報仇雪恨,假如再往下挖,只會壞了風水

明十三陵的由來

北京“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即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二百三十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


那麼,大明王朝歷經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這裡只有“十三陵”呢?還有三位皇帝的陵墓又位於何處呢?要說明這個問題,那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了。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即南京為京都,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但從明朝萬曆朝中期開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鬥爭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年間即1680年,方戰敗徹底滅亡。

明初以應天府為京都,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即北京為京都,應天府改為留都。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公元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昭告,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明朝根植於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當時的北京壽終正寢。那麼,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是那三位皇帝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呢?

一、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沒有進入“十三陵”。

其實朱元璋死的時候,北京還沒有建都,他是葬於南京,其陵寢就是南京明孝陵。南京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二十二點五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


二、明朝第二世皇帝,即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進入“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帝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在北京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建文帝朱允炆無可耐何,便從皇城的角門逃之夭夭。燕王朱棣打進入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儘管後來朱棣派人四處尋找,但是依然不見蹤影。建文帝不知所終,不僅在北京沒有陵墓,即便在南京也沒有陵墓。

三、明朝第七世皇帝景泰帝朱祁玉沒有進入“十三陵”。

公元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也成為了蒙古人的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當時一代名臣于謙為兵部尚書,主張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帝好生為難,真是讓英宗回來也不是,不回來也不是,便問計于于謙。于謙認為,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就這樣,景帝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第二次做了皇帝,石亨、徐有貞、等人皆被封爵賜官,而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被殺害。

當時景帝在位期間,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當時是壽宮,他的一個皇后杭氏死了之後,就在慶陵所在位置修建了陵寢,當時的杭氏也葬了進去。英宗第二次做了皇帝之後,就把景帝封為成王。這樣景帝就丟失了皇位,死後也就不能按皇帝的身份葬進皇家的十三陵。景帝死於公元1457年,時年僅三十歲。死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除了上述的三位皇帝外,明朝其餘的十三位皇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面天壽山,因而也就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暖冬翠花


因為方便!

大家都挺忙,簡單的問題不必複雜化。

孫殿英率部盜墓的時間是第二次北伐戰爭時期,當時北伐軍已經擊退奉軍,河北已經歸入北伐軍掌控範圍。

他的部隊也是北伐軍所屬一支,駐紮在河北薊縣馬伸橋,離清東陵僅一山之隔,而且當地有一個土匪馬福田也對清東陵垂涎三尺,準備動手。這個消息也促使孫殿英提早下手。

也是因為部隊駐防在清東陵附近,他以軍事演習為由封鎖陵區,便於掩人耳目。而且還以運送軍糧為藉口調動了當地30多輛馬車運送寶貝。

如果不是因為離得近方面,這一切都不可想象!放在嘴邊的肥肉不吃,何必去盜遠在昌平的十三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