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什么不给唯一的弟弟留遗产?

绿色落叶2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张爱玲的名头盛极一时,她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晚清名臣,祖母李菊耦则是中堂李鸿章之女。

然而她的童年并不美好,母亲黄素琼属于新式女性,在她四岁的时候便远赴欧洲游学,后来父母离婚后她和弟弟就在父亲的和继母的监管中成长,家庭环境的黑暗与阴影,也是导致她后来作品中充满悲观和苍凉基调的主要原因,更对她性格的产生很大影响。

这位“临水照花人”的民国奇女子,聪明早慧,七岁就开始写小说,十二岁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表现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胡适说她是“最后一个贵族传人”,她的文笔老练,笔调苍凉却饱含人生的意味,她的一生就像她的作品一样,充满着无数的华丽与传奇,七十五岁时在美国一所寓所中去世。

张爱玲的名头几乎无人不晓,然而却很少人知道她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她的弟弟名叫张子静,对于这个弟弟,张爱玲很少提及,只有在她二十四岁写的一篇散文《童言无忌》中提到她和弟弟的童年生活:“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然而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有一次,张子静和一群朋友办了份杂志,向姐姐约稿,她却回绝说,不能给你们这种不知名的杂志写稿,坏了自己的名声。

1938年,张爱玲离家出走后,就跟弟弟很少有联系,后来去了美国,临行前也没有通知弟弟,张子静向往常一样去看望姐姐,才发现她已经去了美国,不由得黯然落泪。

1988年,张爱玲已经年近七十,张子静和姐姐取得联系后,去信告诉姐姐,自己准备结婚,但没钱买房子,希望姐姐能帮忙。张爱玲却回信拒绝道:“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其实我也勉强够用”。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后,把财产都留给了宋淇夫妇,其中存款加上投资就有三十多万,但却没有给弟弟留下任何东西。

张爱玲不给弟弟留下任何遗产,她的性格方面是很大一个原因,受家庭环境影响,张爱玲的性格显得凉薄,孤傲和不近人情,无论是在亲情,爱情或是待人接物上。

前夫胡兰成背叛她时,她并没有哭哭啼啼,而是写了一封几行字的绝交信,对彻底断绝了这段感情。

她和弟弟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多,童年的时光基本在父母的争吵和离合中度过。所以她和弟弟的感情并不深厚,没给弟弟留下遗产也在意料之中。

再者,据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宋以朗书中所述,张爱玲去世时,他的银行户头有2.8万多美金,出去丧葬费等开销,实际上只有1万多美金。后来经宋以朗查阅,发现张爱玲还有一笔32万的银行外币存款,但对这笔存款,她在遗嘱中也有了安排。一是给宋淇夫妇买东西做纪念,二是央求他利用这些钱请高手翻译她的作品。

张爱玲去世后,张子静还写了《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来纪念她。书中他用了十六个字来评价她的姐姐:“文采早慧,文笔犀利;性格孤傲,择善固执”,真可谓“知姐莫若弟”了。


煮酒君


一九八八年,阔别多年之后,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终于和在美国的张爱玲联系上,他

给姐姐写了一封信,说他有了

女朋友,准备结婚,但没有钱买房子,张爱玲的回信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又说“其实我也勉强够用”。

这不是实情,在张爱玲去世前一年,她的存款和投资加起来有三十多万美元,当时这些钱能在上海市中心买十几套两居室,她把很大一部分遗产都留给了她的朋友宋淇夫妇。张子静最后是在继母留给他的那间十四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度过。

张爱玲对她弟弟为什么如此狠心?可能因为她是一个太要求纯粹同时内心又没有什么框架的人。她弟弟小的时候,长得很美,是张爱玲的玩伴,张爱玲也把他当成个心爱的玩具,时不时在他脸上亲一下。

如果他们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也许一辈子都会有着起码比较正常的手足之情,但是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了,父亲很快又再婚,一个家庭分化成几股势力。


一开始继母欺负弟弟,抬举张爱玲,但是张爱玲不配合,闹翻,出走,弟弟也想像她那样投奔生母,遭到拒绝,只能回来依靠父亲和继母。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也随着他们一起妖魔化张爱玲,卑微,又有点小阴险,

张爱玲的《小团圆》里有类似描写。张爱玲对他倒不是怨恨,而是对于弱小人生的恐惧。

张爱玲和弟弟之间的关系,应了她那句话,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袍越是华美,那虱子就越让人痛心,她宁可保持距离,久之,那种距离感就成了习惯,仿佛是与生俱来一般。

再则,张爱玲后来很向往西式的关系,注重心灵契合度超过血缘,她在美国时,有无数亲戚,她却跟谁都不来往,任何事情都靠朋友,在她心中,血缘并不优越于友谊,把所有的钱都留给朋友就不奇怪了。


闫红说


张爱玲非常喜欢一句西方名言:“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奇性的”。这多少有点一语成谶的宿命意味。

她自己,这位胡适所说的“最后一个贵族传人”,恰恰就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文学传奇”。真的,她可能是我们所知的现代作家中最勇敢的人,“想爱谁就爱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可以坦然忘记全世界”。她有勇气让一切怪异都自然而顺理成章,也让留给后人的一切都不清不楚,当然包括为什么不给唯一的弟弟留遗产。

张子静是张爱玲唯一的亲弟弟。1995年9月8日中秋节那晚,当张爱玲在美国寓所裹着一张红色毛毯,犹如孤岛遗民一样独身苍凉死去时,所留下的遗嘱,不但没有一毛钱留给这位远在大陆受苦的弟弟,甚至是只字未提的其名的。也许,在她心目中,是否知道这个世间还有这么一个血亲,都是可疑的。

但是,这一切,对于张爱玲而言,都不奇怪。张子静老时,说“姐姐有她的自卑,也有她的自卫”;她自己说,“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而若要我来作推测,我会理智地,想到三点原因。


一,张爱玲性格的冷淡寡恩


这位才女,“民国的临花照水人”,那么才华横溢,又是那么不近人情的。

他弟张子静晚年,其实写过回忆录,题为《我的姊姊张爱玲》。怎么评价他姐姐,他用了极为精准的十六字:“文采早慧,文笔犀利;性格孤傲,择善固执”,真知姐莫若弟。

怎么会长成这种性格呢,还是张子静的解释最得当合理:他们自幼就憋屈地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所见到得,所听到的,都是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这个说法这是有充分的现代心理学依据的。

(图:张爱玲姐弟)

她的性格真的是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不仅只是对弟弟如此而已,对生活、对爱情、对生母、对父亲、对陌生人,她基本都是如是态度。谈到母亲黄逸梵,她说, “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当前夫胡兰成背叛她时,她爱的那么深,但是绝对不会是哭哭啼啼的,一封几行字的绝交信,就彻底了结这段多年也是最初的爱情,不会后头看一眼的。

宋以朗是张爱玲遗嘱执行人的儿子,后来也全权处理遗嘱后续,两家关系何等密切。但是他说,他对张爱玲接触极少,只记得一次张从美回港借住他家,一心写《红楼梦》剧本,很神秘,不和小孩玩,买面包都要隔天吃,并猜测她似乎有胃病。

台湾皇冠出版张的书长达50年之久,但是负责人平云说,即便这样,他也从未见过张爱玲一面,尤其是在她晚年,连联络都难,传递信息了经常要一年后才回信。

这样的性格,遗嘱没有留钱给弟弟,反倒是符合她一贯作风的吧。


二,姐弟缺少共同生活经历,感情很浅


其一,张氏姐弟,因为父母离异、外出求学等原因,其实一块生活的时间不多。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以父母的迁居、分居、复合、离婚这样的主线贯串起来的。

1944年的5月,张爱玲24岁时,专门写过一篇名为《童言无忌》的散文,讲述过他们姐弟的相处模式:“我比他大一岁.......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1938年初,张爱玲离家出走,往后姐弟两再也不怎么见面了。

其二,因为家庭争宠、弟弟顽劣等原因,张爱玲不但不大喜欢这个弟弟,甚至有些厌恶。还是上面那篇《童言无忌》,她很坦率谈到过,“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还有,“我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

(图:张子静成年时)

后来,她写短篇小说《茉莉香片》,甚至对弟弟非常中伤。里面的主角聂传庆就是她弟弟的原型:一个阴郁懦弱、精神颓败、甚至有点变态的窝囊废。晚年的张子静,回忆录中把他姐姐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找出了现实人物,唯独对于这一篇,避而不谈,也许,他真的不大能够面对自己的亲姐姐如此看待他,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张子静在姐姐死后,还记得说,小时那会他去姐姐那儿找她,十有八次见不到,到了最后一次,姐姐从此走了,连招呼都没和他打一声。那天,他在楼下推着自行车,忍不住抽泣。


三,张爱玲的遗产本身不多,且另有他用


张爱玲去世时,都说遗产颇为可观,但其实这种可观,也只是普通人家过日子的可观,且她另有考虑,希望这笔钱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据张爱玲后来的遗嘱执行人宋以朗《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书中所述,张爱玲去世后,她的银行所有户头共有有2.810771万美金,除去丧葬费、清理费用、遗物运费花去1.168703万美金,实际只有1万多美元现金。

此外,宋以朗后经查阅,张爱玲在港买过一些外币及其他存款,其中疑似有一银行外币存款达32万多美金。

(图:晚年独居时的张爱玲)  

但是,这些钱,张爱玲在遗嘱中做了两项要求,一,给宋淇夫妇买东西做纪念;二,最重要的是,央求他利用这些钱请高手翻译她的作品。

也就是说,张爱玲那么精打细算之人,她对财产的安排,实际要有细致打算,她希望这些钱是可以让她的作品被翻译到西方世界,流传更为广远的。


张爱玲的命运,总能让后世读者感受到人生的苍凉意味,即便只是谈论她的遗嘱问题。

在我看来,表面上,张爱玲是如此淡薄人情,但是她的一生,最念兹在兹的,还是这两件事:1,恳望家的温暖,“像生老病死一样唤起人生的亲切和安稳,并不想要回避,相反倒是有可能就准备接受”;2,“终其一生都在尝试写出最满意的“那一本”。

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生愿望,似乎都没有实现,在她自己看来。不管我们看她如何风光,她都是悲惨过了一生。

2018,6,2,晚间闲敲

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时政看法、影视评论等。所有关注、点赞,还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感谢!

刘愚愚


因为张爱玲太自私了!她在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写母亲的美、她对母亲的爱,然后母亲临死时想见她一面,她却说没钱买机票,只寄了100美元;她舅舅很疼爱她,她却在《花凋》中肆意丑化舅舅,气得舅舅要和她绝交;她甚至对出版社说:销量好么?我家里的事情其实还可以写一写的。

诚然,她没有获得健全的父母之爱,没有获得美好的爱情,但是一个人本质上的自私并不能完全怪罪于后天的环境。她尚且在母亲身边长大,弟弟连母爱都没有,却仍然长成了有着正常感情的普通人。

只能说她天性凉薄自私,心中只有名利~~然而这并不妨碍我深爱她的作品


小玉译作


1995年,美国加州某公寓,中国女作家张爱玲去世一个星期后,终被房东发现。张爱玲死讯被公布的这天,她的遗嘱也被公诸于众。遗嘱中,张爱玲将遗产和版税全部送给了宋淇夫妇,而对于同胞弟弟张子静,张爱玲却未留一分钱。

是张子静不需要钱吗?答案恰恰相反,张子静比一生穷困潦倒,恰是最需要经济支援的人。

就在不久前的1988年,远在大陆的张子静就曾向姐姐张爱玲寻求过经济援助。但当时他得到的答复是:“其实我也勉强够用”、“没有能力帮你,是真觉得惭愧。”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过去每一次,包括此前他以结婚买房名义向姐姐寻求帮助时,张爱玲都是这套答复。

张爱玲真的没有钱吗?答案显然不是,真相是:张爱玲压根儿就不想帮助弟弟张子静。

张爱玲素来不看重金钱只看重情,这点从她平时的生活和作品中就可见一斑。在和前任老公胡兰成分手时分手时,她还曾豪赠了胡兰成30万的巨款。30万是什么概念,在当时的上海,够买十几套房子啊!

对男友如此大方,却偏偏对亲弟弟张子静如此吝啬,这显然不合常理,而这一切背后,与张子静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有很大关系。显然,张爱玲对弟弟的薄情已经证实:对于弟弟张子静,她不仅不欢喜,甚至还很膈应。而她之所以会对弟弟如此,还得从头说起:

童年时期,因为张爱玲父母离婚的缘故,张爱玲与小她一岁的弟弟张子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好在张爱玲自小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所以她多少还曾得到了父亲的重视。但张子静就凄凉多了,他一生不仅没受过好的教育还丝毫未曾得到过家庭温暖,在张家,张子静一直是“父不疼,母不爱,姐不亲,姑不怜”的角色。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而张子静之所以如此不受人喜欢,则与他骨子里的软弱性格有关。关于弟弟张子静的“软弱”性子,张爱玲在作品中有过相关描述。张爱玲在《童言无忌》描写弟弟时,曾说他:“生得很美,身体不好,没有志气。”

亲姐姐评价弟弟“没志气”,这显然不是好话。实际上,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证实:女作家张爱玲看人,真的是精准到爆。因为,这以后,张子静一生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印证他的“没志气”。

为人处世上看,相比张爱玲的清高、孤傲、才华横溢,弟弟张子静就显得非常软弱无能了。

长大后,张子静不得不逃离旧时代的家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向人求助!于是,他抱着一双球鞋去姑姑处见母亲,母亲看了他一眼冷冷说负担不起。而姑姑,看到一脸沮丧的张子静也很是反感。于是,在姑姑家,他连留顿饭的资格都没有。

在向人求助不成后,张子静又有了第二反应,没错,第二反应和第一反应一样,同是:向人求助。这次,张子静去找的是姐姐张爱玲,他甚至寄希望于让已出名的姐姐养活自己。张爱玲看着一心只想让人救助的张子静,自然也很是烦闷,于是,十次九次里,张爱玲都避而不见。对此,张子静心里很是郁闷。实际上,郁闷的张子静似乎忘了:他的姐姐只比他大一岁,且姐姐并没有照顾他的义务。


张爱玲

无奈之下的张子静,只好自谋出路,后来,他和几个同学合办一个刊物——《飙》。在这期间,杂志编辑张信锦对他说:

“你姐姐是现在上海最红的作家,随便她写一篇哪怕只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可为刊物增色不少。”

编辑的一席话后,张子静想了想便跑去找姐姐约稿了。但张子静的这一要求很快被张爱玲断然拒绝了,张爱玲直言不讳地说:“给你们这种小杂志写东西,是折损我的名气。”

张子静见姐姐如此,立马脸色就变了,张爱玲见状只好弄了几张插画给他才算完事。后来,杂志停刊,张子静只得跑去乡村当教师过活。此后一生,张子静始终靠着当老师的微薄收入过活。在穷困潦倒中,他曾无数次向家人包括张爱玲寻求过经济帮助,但他的经济状况依旧没有被真正改变过。

因为一直穷困潦倒加之性格软弱的缘故,张子静一生竟终生未找到良人,直到过世时,他依旧形单影只。

1995年,在姐姐张爱玲去世后的第二年,张子静也在他那14平米的小居所里孤独离世了。张子静的一生是悲哀的,他自己曾评价自己说: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还是一介凡夫。

而对于姐姐张爱玲对他的薄情,张子静曾在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姊姊待我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

记者李满


张爱玲是一个唯爱至上的人,这一点梅艳芳跟她很像,因为梅艳芳也没有留给母亲很多财产,但建立基金(信托基金)定期给母亲一定的家用(每个月7万港元),但也不算给很多遗产的艺人,而且据说梅艳芳原意是把大部分遗产给刘德华,而梅艳芳母亲最痛恨的人也是刘德华……梅艳芳去世后,梅艳芳母亲觉得每个月7万元的家用不够所以欠下了一大笔律师费,甚至拿了梅艳芳的内衣出来拍卖。由此可见,梅艳芳母亲做的事情确实让梅艳芳寒心。但梅艳芳不承认她母亲对于刘德华的指责,应该对刘德华属于一往情深的。


张爱玲小时候由于不满家里的态度,被囚禁后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了,自此变得更加独立。亲情的缺失导致她非常渴望爱情,而在爱情里面,她“变得很低很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面对胡兰成的薄情寡性,她没有太多怨言,甚至分手后又把稿费30万寄给他,这件事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面说到。


同样面对他人的残忍和不公,在亲情面前,梅艳芳和张爱玲都感到家里人对不起她,所以是寒心和冷漠的态度,但在爱情面前,她们是卑微的,哪怕这个男人不爱她,但依然愿意付出,一如梅艳芳母亲痛斥刘德华薄情寡性,但是梅艳芳并不觉得如此,一如既往爱他,而张爱玲面对胡兰成的背叛,在他的其他女人面前,她也过去,成为其中之一,后来分手后,依然寄出稿费30万元,想想她在家里,家里人对她的态度她不喜便逃出去,而且写了文章嘲讽家里,相对于她面对爱人的背叛和内心的追逐,反差何其大。


一些唯爱至上的女人,往往因为亲情的缺失,爱情便大过天,即便遭受不公,但在爱情面前,亲情也变得一点不重要,而假如爱情辜负了她们,便不会像亲情凉薄让她们感到那么伤悲,反而以一种更从容的态度面对爱情。


在唯爱至上的女人心中,家人犯错难以原谅,爱人对不起自己却不在话下。


其实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卑微。


照我说来,假如爱情不属于你,也就罢了,但在爱情面前卑微如此,当初反叛家庭,对家庭决裂以及看不起家人因而生寒的勇气哪里去了?


所谓爱情,不过自欺欺人。所谓亲情,即便亲人再有不是,唯有用心呵护。


牵挂不该牵挂的人,冷漠不该冷漠的人,徒留一世悲哀,张爱玲更写出“通往女人的心是阴道”这样荒诞不经的学说,你把人性摆在哪儿?


一个真正自重的人明白家庭的不足,然后圆满它,但不会在爱情面前变得卑躬屈膝,完全没有尊严,更不会因为家庭的不完善所以可以对爱情百般委屈,哪怕这份爱情不属于自己。


人,还是自重点的好。


PS:一个对家庭愤世嫉俗的人,能够原谅爱人一切过失,哪怕分手还给30万元稿费供对方挥霍,可见此人心灵的缺失。而面对家庭的不足,依然撰文反对不公,但对家里人完全冷漠,自然成名后赚了钱也不会想着家中有什么弟弟,好比梅艳芳不会觉得她的金钱来自于她母亲生产了她然后后才有一切,所以面对母亲种种,她感到寒心,于是寄托便在爱情上,对刘德华和对母亲是两种态度。


张爱玲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小女人,所以面对汉奸胡兰成的种种秘密,才会包容之,甚至心存侥幸,更还写下“通往女人的心是阴道”作证这一事实。


一个不把人性看得重要的人,就会委屈了自己毫无尊严,即便胡兰成背叛自己,而她无恨,居然还寄钱。


在爱情面前和在亲情面对两种态度的人,轻亲情而重爱情,这类人往往也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家人有何不足,毕竟生在家中,理应圆满家人,让家人一切安好,撰文也没关系,问题就此寒心而投戎爱情从此成为卑躬屈膝的女人,面对爱情可以万分原谅,面对亲情则一尘不染,似这般做人,早就失却了文人的品性,连一丝自重也没有了。


孝字大如天。


杭州婉娩


我觉得这跟张与弟弟的感情无关,张没给弟弟留遗产,符合张一贯的金钱观。

张向来不把感情与金钱混为一谈,跟谁都明算账,这可能是从小受母亲和姑姑影响。张的母亲和姑姑一度感情非常好,一同出国留学,回国一同租房住,都是明算账。小团圆里写张母出国,一度国内账户由姑姑代管,而被挪用,张母很有怨言。这件事让张震动很大。张和姑姑感情很好,一同吃住也明算账。张和胡兰成分手后,也把欠他的钱全还给他。

其次,张对弟弟并没有赡养义务,遗产本来就不应该给他。

最后,张对自己的作品是有野心的。张从小受的西式教育,后又在国外生活,把遗产和作品打包托付给有同样西式思维和运作能力的友人,是最符合张利益,也最合理的安排。


红诺亚蓝诺亚


张爱玲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傻的,最重情的也是最绝情的,她仿佛在云端之上,高处不胜寒,冷漠孤冽。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是出生于富裕家庭,却经历了世间炎凉与亲情冷漠。他们的父亲张廷重只知道跟姨太太天天抽大烟,却拿不出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而他们的妈妈黄逸梵跟姑妈张茂渊作为新一派的女性出国留洋,远离了是非之地,也不曾管姐弟两人;再加上当时的战乱与时局动荡,导致姐弟两人养成怪癖的性格。

相比于张爱玲,弟弟张子静更加可怜。父不爱,母不理,姐躲避,他一生未娶,在乡下教书,平庸一生!

张爱玲并非无情,她只是不要牵绊她的感情。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遗产继承人宋琪夫妇都是她的挚友,他们都没有辜负她的遗愿。她走得很安详,也有他们的因素,因为信任他们。

而之所以没有留钱给弟弟,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情,她重情但重的不是这种疏远的亲情,她注重的是情深义重的友情。并且张爱玲从小就不是很喜欢自己的弟弟,觉得他受父亲继母影响较大,对他有成见。

她冷漠的态度,疏离的眼神,惊世的才学,对人情世故有着异常的敏感,她的文字,精致而残酷。


至于她的各种感情色彩,大家自行理解吧!


傲燃儿


从张爱玲的遗物来看,她的晚年生活至少是衣食无忧的,投资和存款有30多万美元,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够买十几套房产。但是,弟弟想要结婚买房求助的时候,她却拒绝了。她为什么宁愿把遗产留给好朋友宋琪夫妇也不给亲弟弟?我想,一方面她的感情疏离,另一方面,她对弟弟失望和伤心的情绪还在,无法亲近起来。



张爱玲在描述童年生活的时候,写到弟弟,第一句就是“我弟弟非常不争气”,她对弟弟的感情很复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她曾和弟弟非常亲密,继母训斥弟弟的时候,她先哭出来,弟弟找妈妈求救,妈妈没有办法收留,她也是哭的哽咽,她可怜弟弟的身世,还想要攒钱给弟弟学骑马。



但是,弟弟也有让她很伤心的地方,她会画画,弟弟没有这些天赋,会在她画好的画上故意涂抹,她继母冤枉她夜不归宿,在当时是很严重的指控,她的弟弟却给亲戚写信说“家姊之事想有所耳闻,家门之玷,殊为痛心。”无意间看到这封信,张爱玲很痛苦。那时,继母对张爱玲姐弟两个不好,会想办法挑拨他们的父亲痛打弟弟,张爱玲想的是如何逃出去,但是弟弟后来却总是原谅继母,还告诉张爱玲“娘好”。我想,这些都让张爱玲认为,弟弟是既软弱又无能的人,总是听信别人,没有自己的判断。后来,她弟弟的人生轨迹也果真如此,是一个可怜又弱小的人。

张爱玲平素对待感情是很疏离的,也拿得起放得下,无论是对胡兰成,对母亲,还是对弟弟,说不爱,就是不爱了。无论胡兰成又写过多少情书,无论母亲又补救了多少,她心里放弃了,就不会再回头。她的母亲曾给她一个自卑又无助的少女时代,于是她偿还了母亲所花费的学费,再也没有和母亲同住过,即使母亲最后病重,想要再见她一面,她也没有应允。

对她来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光明大先生


 

张子静是张爱玲唯一的亲弟弟。张爱玲并无子嗣。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晚上,张爱玲在美国寓所独身苍凉死去,遗嘱中将大部分的遗产都留给她的朋友宋淇夫妇,没有一毛钱留给这位远在大陆受苦的亲弟弟。张爱玲应该有自己的理由。

 

一、  并不是不爱她的弟弟,只是哀其不争,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张爱玲是位奇女子。她不按常理出牌,所以以常人的思维是无法理解的。这也是因为性格上怪僻所决定的。她有篇《弟弟》的小散文里,写道他父亲打了他弟弟一个耳光的时候,她眼泪往下直淌。而他弟弟转头就忘记了。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可见,她并不是不爱她弟弟,只是哀其不争。也许在她的心目中,是一直期望他弟弟活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样子的。所以一直以他的方式固执的不给弟弟任何资助。这是张爱玲式的爱。

 

二、  因为文学是她毕生的追求,使她更疏离人群,包括亲人。

 

她在散文《天才梦》里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这里也可以看出,张爱玲一生的兴趣和精力都放在了她的文学事业上了。她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照亲人。久而久之,她和亲人朋友们都产生了一种深切的疏离感,对人情越来越淡薄。包括她的母亲。张爱玲晚年在美国唯一联系的就是她姑姑了。她和她姑姑感情一直很好,甚至好过她母亲。她倒是曾经在经济上资助过她的姑姑和母亲。所以,张爱玲也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

 

三、  原生家庭原因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她和弟弟,因为父母离异等家庭的变故,与弟弟聚少离多,基本没有通常家庭的姐弟深情。关系也是很淡的。这也符合人之常情。

 

四、她更注重人与人精神上的相通。

还有一点就是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对等和契合度,这样的关系在她看来重于血缘亲情。她太智慧了,以至于看穿了人性中的薄凉和现实。再加上爱情上的失意和受伤,使她完全缩回了她的热情,已懒于应付人情世故。

 

她一生离群索居,一生孤傲冷漠,一生都在追寻一种极致到骨子里的清醒。她即是深情的又是绝情的。她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她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不管她是什么样子的,她的作品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