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什么有在炕上吃饭的习俗?

茉莉芬芳162798101


哎呀妈呀!东北农村,没有火炕吃的也不香啊。我说那种香,是身体又舒服,吃的又香甜呐,我就去过东北农村,尤其是冬天,在外面冻久了,一进到农村的屋里面。一下就感觉到温暖如春。



农村的老奶奶一定会热情的对你说。孩子快上炕,到奶奶这炕头来,等你脱了鞋坐到炕头上去的时候,那烧的热呼呼的火炕,当时坐的非常舒服,坐久了可就不行了,要要时不时地挪一挪屁股。要不太烫了。坐在火炕上打牌越来越热,不大一会儿的时候。就到吃饭点儿了,乡下农村,吃的也非常简单,不过客人来了也有乡村的奢华。

用铁锅炖的小笨鸡,用铁锅炒的干豆腐,用铁锅烙的大油饼,用铁锅熬的大碴粥,再来上几斤小烧酒。老人小孩儿们就坐在炕上。围在一起共享乡村美食。那种场面,真好。
就像诗一样的氛围,望外面飘舞的雪花,坐在热乎乎的炕头,品着酒,吃着肉,微笑着酒的红晕就不知不觉,都涌到脸上。那种幸福感,别提了哦!这种习惯现在农村还在沿袭着。


伊春美食美客


我的老家在东北最北方,距离漠河不远,几乎就到了与俄罗斯的搭界处了,这个问题我回答正合适。

首先来说,与房屋的构造有关。

住平房的人家取暖,除了铺设暖气管道外,还会盘火炕和火墙,里面是空的,让炉子的烟从里面穿过再从烟筒出去,充分利用热能,火墙和炕都是热的,躺在炕上特别舒服。

而早期或者说现在许多地方的房屋也没改造成地暖吧,屋里的地面是凉的,能有多凉?反正室外都是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大家自己想吧。

所以,冬天时,不管是在自己家还是去别人家串门,第一件事就是上炕,暖和啊。

我们那取暖期从十月一号到第二年五月一号,大半年时间都是冬天,上热炕取暖吃饭习惯了,所以就是夏天也是在炕上吃饭。



其次,与东北人的性格有关吧。

严酷的气候造就了东北人豪迈直爽的性格,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所以坐在自己或者别人家睡觉的炕上也不会觉得尴尬和不好意思,有客人来家里,招呼你上炕坐着,一下子就拉紧了彼此的距离,给人亲切如家的感觉。

另外,坐在热炕头上吃饭真的是很舒服的事情,特别是从冰天雪地的室外进到屋里,脱了外衣鞋子,坐在炕上,屁股下暖和和的,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下子就把身上的寒气都驱散了,再喝点东北农村自酿的小烧,那才叫美呢!

不止是吃饭,看电视啊,坐针线活,玩手机,看书等很多事都是在热乎乎的炕上进行,舒服啊。

在炕上吃饭是东北农村一种特有的风俗和习惯,欢迎大家有机会去那边旅游体会不一样的风情感受!


秋语流枫


首先,请大家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杜绝地域黑,冬天外面大雪纷飞,零下二三十度,坐在热炕上磕着瓜子,喝着茶水,唠点嫌闲磕,这就是东北人冬天的享受。

其次,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

1 炕上暖和,没睡过炕的人,根本感觉不到那种暖意;

2 我们河南冬天在坑上吃饭,暖和,夏天在地下吃!

3 作为山东人,不知道炕为何物,没在炕上吃过饭,但是尊重地域文化,一个风俗传承,必有其原因。

4 炕可是个好物件,不管你是腿寒肾寒胃寒,只要是跟着凉有关的毛病,把你往热炕上一扔,除了舒服我也保证不了你什么。

5 大冬天,下大雪,室外零下30度,你在外面摆上一桌,用餐,那才是神经不正常那,南方冬天可以在室外吃饭,地域气候,条件不同;

6 我是山东诸城的,我们这里家家都有大炕,夏天就不烧了,都用电器做饭。尽管有空调和暖气到了冬天还是把炕烧的热乎乎的。

7 现在东北农村搭地炕的多了,不在屋子里烧火了,在屋子外边烧火,干净又暖和。脚踩着热乎乎的地面真是美的享受。

8 不用起床就直接吃饭了,吃完了再接着睡,美哉;

9 那时候穷,现在不一样了,就这个火炕,我就没睡够,睡觉太舒服了,席梦思都比不了!


游戏大咖王


在电影里,电视里常看到东北人坐在炕上吃饭,做针线活,唠家常。一有人到家里,就挪开个位置,让客人坐到炕上。

有的电影里,看到有些人鞋子也不脱,跐溜一下麻利的上炕盘上了腿,而到了晚上,主人家又把折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一侧的被子铺炕上,又成了睡觉的床。

我当时真不理解,那人穿鞋上炕会不会把炕弄脏了,为什么东北人那么喜欢炕呢?后来,认识一个东北人,问了此事才知道,炕在东北农村普遍有,其实他们城里人是不睡炕的。

作为一个没有去过东北的南方人,我还是挺好奇的,我曾问过炕下是不是烧柴火呀!着火了怎么办?有烟吗?有烟囱吗这样的问题?

东北人听了这样的话觉得好笑,不亚于他们问我们南方人的房子为什么是瓦房而不是平房一样。

原来东北人的炕是和做饭的灶的烟囱相连的,平时是用灶火的余温来取暖,晚上睡觉前再把炕下的火升起来,这样就可以暖和了。

看了有关炕的电影,感觉东北人挺聪明的,炕下有地道,炕上有桌子。可以当客房,当饭厅,当茶室,还可以当卧室。

可以说是一炕多用啊!冬天感觉到冷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北方人的炕,心想要是我家里有一个炕该有多好。暖暖的,不冷。

炕成了东北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冬天上炕,夏天也上炕,只是炕下有火和没火的区别,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习俗。

去过东北的人都清楚,东北四季分明,一到冬天,冰天雪地,确实很冷。像我这种南方人,在冬天的时候稍微下点轻霜,就冷得生冻疮,要是让我去东北生活,不知道要怎么生活。


还好,现在北方人家里普遍都有暖气,空调,过冬方便了许多,在以前,过冬必备要有炕才行,要不然怎么过冬。

有时我心里暗想,还是我大云南好啊!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所以我们过冬只要一件羽绒服就够了。


泥糖小丫


其实说到东北人喜欢在炕上吃饭,只要是北方人都不陌生。

因为炕不止是东北有,北方好多地方都有炕。比如:河北、陕西、山西、甘肃这几个省份都有炕。北方一到冬天,天干物燥特别冷,没啥事的话都是烧好炕坐到炕上取暖。
比如我是陕西人,我们那就睡炕,我之前给朋友说睡炕他们都不能理解,过去炕都是用土做的土块砌起来的。不过现在少了,现在装有暖气都睡床了。


东北的冬天要比陕西冷的多,最冷的时候零下40-50度,如果用电热毯那根本不起作用,所以炕还是很实用的。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在炕上吃饭,如果在坐在桌子旁吃饭估计一会冻的都受不了,所以也就形成了北方的一种习俗了。


秦农小哥


一提起东北,大家便想到赵本山,一提起赵本山,大家便想到他的诸多幽默风趣又发人深省的小品。


他的小品大多讲述的是东北人的文化生活,而很多作品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炕。


炕是东北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甚至吃饭都是在炕上完成的。为什么东北人有在炕上吃饭的习俗呢?


这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北方天气冷。


东北地广人稀,又处在北方,一到寒冬腊月,便寒气逼人,气温低至零下十度以上,简直分分钟让人生无可恋。


在这样的严寒中,东北人必须要找取暖的地方,而家里唯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了。



炕既能做睡觉的处所,也能做吃饭的地方。试想想,一盘刚出锅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结果却因室内气温太低,而导致饭没吃完,菜就冷了,是多么扫兴的事。


如果在炕上摆张桌子,端上饭菜,就着炕上的暖气,饭菜冷却的时间便大大延长,也能安安心心地吃完一顿饭了。


不仅如此,自己吃饭也不觉得冷了,吃起饭来自然也是惬意无比。


二、生活习惯使然。


东北人从小到大就是那种大大咧咧的性子,有一句“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出自东北。


平时没事,往炕上来个葛优躺,唠唠嗑,喝喝酒,悠哉悠哉的。



而且东北人好客,有亲朋好友来访,一般都是邀到炕上坐的,就因为炕上暖和,吃饭也舒适。久而久之,炕上坐就成了东北人热情的标杆了。


东北人从小受到这种习惯的熏陶,习惯在炕上做事,连吃饭也是在炕上进行的。


全国各地,各地有各地的民风和习俗。东北人的炕既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热情好客的见证。这样淳朴的民风就应该被发扬光大并一直流传下去!


有书课堂


对于我们北方长大的孩子来说,炕是一种回忆,是一种情怀。现在早已经住进了楼房,至今还怀念在农村的时候,大炕上过日子的感觉。


去年冬天,隔壁邻居为了孝顺父亲,把父亲接到城里来,没有几天爷俩就吵了起来,我去看了看,儿子苦笑不得的对我说,老父亲非要在楼房里搭个炕,不然就要回老家。我说搭个榻榻米不就行了吗?他儿子苦笑着对我说,老爷子要的是那种土炕,可以烧火的那种。

很多的南方人不能理解我们东北为什么在炕上吃饭,因为是不了解,炕对我们的意义。床是睡觉的,炕不完全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家里来了客人,我们都会说,“来,拖鞋,上炕”。



在炕上,不仅仅是吃饭,而且大人们做鞋做衣服,小孩们玩耍写作业,客人和主人聊天畅谈,“上炕”是最热情的招待。


尤其是来了客人,大家在炕上盘膝而坐,热气腾腾的饭菜,烫热的小酒,有时候还能望着窗外纷飞的小雪,让你有无数的心里话,都在家里道道。


我是焱垚


大乡老家坐标鲁西南,早些年这边有很多人都有过“闯关东”的经历,父亲也不例外,由于家里穷13岁就去东北给人“扛活”了,17岁当兵后才离开了东北。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东北的一些生活习俗,后来还在家里面盘过一个炕,不过由于不习惯,后来就拆了。看来东北人生活中离不开炕,的确有他独特的原因。

东北给人的印象就是“冷”,所以“炕”这个功能性建筑,就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的需求。清代的《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人们用炕的习惯:“北方居民,室中皆有大炕。入门,脱履而登,蜷坐于炕,夜则去之,即以荐卧具。”

在东北天寒地冻,一般的取暖设施很难解决脚冷的问题,例如靠近火炉子,仅前胸跟手“沾点暖气”,后背和脚可能都是冰冷的。而火炕是自下而上的给人温暖,盘腿坐在炕上,腿脚都是暖和的,在炕上除了睡觉外,吃饭、唠嗑更是惬意无比。

俗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炕”已经成了东北生活美满的一种象征了。过去入冬之后,东北的生活空间就大大缩小了,从村里缩小到庭院里,从庭院里缩小到房屋里,从房屋里再缩小到炕上。无论是自家人还是有亲朋好友,在炕上能吃一口“热乎饭”,是莫大的幸福。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东北大炕不仅是睡觉的,还是取暖的。冬天时炕面上很少放东西的,被褥什么的都要卷上垛起来放到炕柜里,以便大炕散热,而散热效果好,屋子才能更暖和。

大炕表面铺的是炕席,炕席是用高梁秸子编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纸开始进入生活后,有条件的人开始用牛皮纸糊炕,上面刷上清油,这样的炕面明亮,而且干净,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倍。(普遍也有铺上地板革的。越来越讲究了。)

大炕很重要,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东北民居没有炕,那简直不敢想像。以前东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饭的时候炕上放一个炕桌,家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盘腿坐在里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里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负责给大家添饭递东西什么的,是伺候吃饭的。 孩子放学写作业或玩耍也是在炕上,来人了也是要让到炕上去坐的,通常每一家人都会有一个烟笸箩,里面放着烟叶、烟纸和火柴,来人了就把烟笸箩往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一推,说自己卷一支烟抽吧,于是大家就人手一支烟,吞云吐雾起来。 东北大炕是八十年代以前东北老百姓生活的重要舞台。

炕是一种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左右,长可随居室长度而定的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搭建炕在北方称为盘炕,其内是用砖建有炕间墙,炕间墙中有烟道,上面覆盖有比较平整的石板(或者大城砖),石板上面覆盖以泥(一般为黄土添加碎麦秸和石灰混和而成的特种黄泥)摸平,泥干后上铺炕席,有的地区上面还铺一层厚羊毛毡,毡上再铺一张专用油布,之后就可以使用。

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火炕烟口通过烟囱排出室外。在中国北方一般炕的灶口与灶台相连,这样就可利用做饭的烧柴使用火炕发热,这样就不必再单独烧炕。

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山西土语“火火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稍”。一般“炕头”都留给供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而男人或年青人都在“炕稍”寝卧。

结构分类

炕的结构远较床复杂,搭法也不尽相同,有洞炕、花炕和空心炕之分。

洞炕是在地面上砌几道小墙八行砖左右高,将空间隔成几条坑道,两端留空使道道相通,上以土坯、石板或红砖为盖,盖上复用沙泥或白灰之类抹平。

花炕是洞炕的发展,小墙只砌一半高度,上面遍立红砖做支撑,复可以红砖为盖,余法相同。

空心炕更为先进,只以红砖垒几个立柱做支撑,上面盖几块大水泥板,余法尽与洞炕和花炕同。说空心炕先进是因为它内部空间很大,不易被烟火灰堵塞炕道,常常搭好一铺炕十年八年不用扒灰。

所有的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端通向烟囱,一端设有炉灶。

炕的起源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尽管北方城市楼房中,大部分已没有炕,而只有床了,但床的出现却比炕要早很多。据张国庆在他的"北人尚炕习俗的由来"一文考证,《新唐书·高丽传》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据此断定,高句丽人发明了炕,他进一步说明,在隋、唐之际,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受"床"和"炉灶"的启发,将二者合二为一,又经过改造加工而产生为炕。并传至东北各民族之中,后又传至黄河至秦岭以北。

实际上中国火炕起源高句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炕是由我们汉族人发明的,我国考古发现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将火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1] 。

另类的炕

鄂伦春人的炕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爱斯基摩人的炕

爱斯基摩人在狩猎外出时,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们取结实的陈雪、压实的雪切成大城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砖间缝隙,在室内燃一把火,把表层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甚至在屋顶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门有一半在地下,门前还有雪砖造一拱型挡风墙。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户,用晒干的各种海兽肠子作窗户纸,可以透光。

相关信息

许多西方建筑,过去冬季取暖则主要采取壁炉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间客厅,有大壁炉,在其中燃木料,使墙壁很热,成为火墙,靠这一火墙,整个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来了。

其实不只是东北农村,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农村都有小炕桌,有冬天上炕吃饭的习惯。这与北方农村地区的气候与取暖习惯有关。说白了就一句话:

外面、地上太冷,炕上暖和。

我们北方一般住四合院多,大锅灶,烧火通大炕。炕是火炕,用散热非常好的墼盘成。盘炕绝对是个技术活,一个好的盘炕师傅,能摆的墼,让灶下烧的热烟,顺顺溜溜地走过整个大炕的各个角落,再顺顺溜溜随着墙里的烟道,直到屋顶的釜台(烟囱出烟口),保证火炕暖和无死角,不倒烟串烟,这才叫完美。

东北那地儿,贼拉的冷,动不动就大雪封山,积雪半米多深,气温零下几十度。说实话,你南方冬天穿的羊毛外套、薄羽绒服、皮衣啥的,去了东北就像封窗纸,一吹就透。许多东北农村也没什么暖气,冬天就是热炕头最舒服。小炕桌一放,一家老小炕上围着炕桌一坐,烫上壶老酒,炖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粉条子,这才叫热气腾腾的生活。

俺们北方有地上吃饭的圆桌,但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才用。天寒地冻,我们都在炕上,在地上装文雅,很好治,等到你脚冻得如同猫咬,浑身筛糠,直打牙巴骨的的时候,估计你就知道为啥东北农村总爱在炕上吃饭了。

我们北方人不只是吃饭上炕,做针线,小孩子写作业,都离不开小炕桌和热炕头。在东北农村,农村老乡大冬天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来了,快上炕”,把热炕头让给你坐,是最给你面子的待遇了。

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天气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炕头文化。曾经“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几辈子农村人的幸福生活标准。当然,现在时代不同,很多北方农村也开始有了暖气,用上了天然气,大炕不再是东北农村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了。

另一网友说:因为东北地区天气特别寒冷,冬季有人活动的房间都需采暖,所以传统的东北地区的房间都比较小,房间的功能也比较单一,比较集中,一般情况下只有厨房和卧室两种,卧室有起居功能,会客功能,就餐功能。特别是冬季,卧室是唯一的活动空间,冬季卧室内地面和空间温差很大,如果在餐桌吃饭,脚和腿很冷,于是就在炕上摆炕桌吃饭,久而久之形成在炕上吃饭的习惯。

在我小时候,我家也在炕上吃饭,很多家都是这样,家家都有个短腿的小桌,我家是城里的,那时居住条件不好,房子小,屋里一铺炕占啦很大面积。城里好多家都是睡大炕,冬天取暖也靠它,吃饭也在炕上吃。我们用的桌子都是用实木做的,很好看。后来为了美观,我家把大炕扒掉,才换啦可折叠的圆桌坐在椅子上吃饭。

传统习惯,你想想在以前屋里没有空调、暖气等取暖设备,只有土炕,因为烧炕的柴火不用花钱买,自己家种的玉米秸秆、树枝等都行。外面连着一口大锅,做饭、烧水时顺便就把炕烧热了。坐炕上吃饭暖和啊。我北京郊区的,小时候冬天就是这样子。后来家里安装了烧煤的土暖气,屋里温度高了就不用在炕上吃饭了,在后来种庄稼的土地没有了,没有了烧炕的柴火,也就把炕拆了改成床了,但是已经养成冬天晚上睡觉前脱衣服钻热被窝的习惯了,只能睡前插会电褥子了。去年煤也不让烧了,改成用电了。但是若干年后没有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有可能还是会回到烧柴火取暖的时候,毕竟要生存不能被冻死吧。

对此大家怎么看,快来留言吧!


奇趣乡村


东北农村为什么总在炕上吃饭?这问题我就被人问过无数次了。连同这个问题,后面还有更多后缀问题:比如,脚臭咋办?饭菜撒在炕上咋办?放了屁咋办?……看来地域文化差异真的好大,要让其他地方的人了解当地民俗习惯,存在许多难度。

其实不只是东北农村,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农村都有小炕桌,有冬天上炕吃饭的习惯。这与北方农村地区的气候与取暖习惯有关。说白了就一句话:

外面、地上太冷,炕上暖和

我们北方一般住四合院多,大锅灶,烧火通大炕。炕是火炕,用散热非常好的墼盘成。盘炕绝对是个技术活,一个好的盘炕师傅,能摆的墼,让灶下烧的热烟,顺顺溜溜地走过整个大炕的各个角落,再顺顺溜溜随着墙里的烟道,直到屋顶的釜台(烟囱出烟口),保证火炕暖和无死角,不倒烟串烟,这才叫完美。

东北那地儿,贼拉的冷,动不动就大雪封山,积雪半米多深,气温零下几十度。说实话,你南方冬天穿的羊毛外套、薄羽绒服、皮衣啥的,去了东北就像封窗纸,一吹就透。许多东北农村也没什么暖气,冬天就是热炕头最舒服。小炕桌一放,一家老小炕上围着炕桌一坐,烫上壶老酒,炖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粉条子,这才叫热气腾腾的生活。

俺们北方有地上吃饭的圆桌,但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才用。天寒地冻,我们都在炕上,在地上装文雅,很好治,等到你脚冻得如同猫咬,浑身筛糠,直打牙巴骨的的时候,估计你就知道为啥东北农村总爱在炕上吃饭了。

我们北方人不只是吃饭上炕,做针线,小孩子写作业,都离不开小炕桌和热炕头。在东北农村,农村老乡大冬天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来了,快上炕”,把热炕头让给你坐,是最给你面子的待遇了。

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天气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炕头文化。曾经“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几辈子农村人的幸福生活标准。当然,现在时代不同,很多北方农村也开始有了暖气,用上了天然气,大炕不再是东北农村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