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小伙认准商机、说干就干,最终成立专属品牌

1989年,20岁出头的陈旺生决定离开家乡,到正在发展的北方城市寻找机会。最初,他与同乡去了北京。但没多久, 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便因那里的繁华与压力陷入迷惘。无奈下,天津成了他们的第二选择。

年轻小伙认准商机、说干就干,最终成立专属品牌

爱上一座城,并长久驻足,很多时候源于“初见”它的感觉。陈旺生亦不例外。刚下火车,他就被天津人与世无争的恬淡和朴素真挚的热情深深吸引。他当即决定,在这座城市落脚扎根。

揣着几个人东拼西凑来的7000元“家当”,陈旺生陷入了人生的第一次沉思。到工厂打工,积累些资金再单干;或者卖小吃,天津人喜欢美食;抑或凭年轻力壮组建个装修队。同乡的3个小伙七嘴八舌地出着各自认为可行的主意,却逐一被陈旺生否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鲜有人或没有人做的。对于这样的理由,其余三人面面相觑。

那年冬天,冷得出奇。某日,外出归来的陈旺生突然提议,要开个皮衣作坊。一来,作为当时的“奢侈品”,皮衣正成为人们体现身份的标志。二来,皮衣的生产厂家有限,市场供需不对等。

年轻小伙认准商机、说干就干,最终成立专属品牌

说干就干。认准商机的陈旺生不出3天,就在何兴庄租了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添置了4台缝纫机,开始了“作坊生活”。与所有在津创业的温州人一样,陈旺生艰苦奋斗的日子就此开启。

对于不懂设计、不懂面料的陈旺生来说,涉足服装业一切需要从零开始。本着“求人不如求己”的原则,他借来缝纫书,从裁剪开始边干边学。又买来大批国外时装杂志,力求在款式设计上紧跟流行趋势,先模仿再创造。尽管说着简单,可当真实践起来,这4个从未做过针线活的大男孩却做得一塌糊涂。皮料费了一筐,却只将就制出个大概,投入的原始金如冰般消融。

年轻小伙认准商机、说干就干,最终成立专属品牌

可即使如此,陈旺生仍旧不放松成品品质,哪怕借钱,也要保证皮衣质量。渐渐地,皮衣有了陈旺生自己的设计风格,质量也出现了跨越式提升。

随着销售订单从无到有,由少积多,作坊从以前每天只做5、6件成衣逐步增至1600多件。陈旺生送货的工具也由自行车过渡到黄大发。最忙的时候,他顾不上正在坐月子的妻子,一天跑10多个地方送货,累了也只能在商场楼梯间的角落里歇歇脚。这样的苦日子一直延续至1994年。那一年,白手起家的几个人终于走出作坊,成立工厂,也创设了自己的皮衣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