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还没有电脑时,人们的钱怎么存取?在异地也能取钱的吗?

啦啦啦39487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好在当时的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工作,当过会计、出纳和信贷员,对当时存取款操作印象深刻,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当时我在当储蓄柜员接受民众存款时,大都由客户报上自己的名字,那个时候银行也不要求实名制,有些人报的名字还有可能是假的。

柜员在办理存款时,如果客户存的是活期存款,在银行内部建立一张客户卡片,类似于客户在银行存根之类的东西,然后给客户一本活期存折,存款上记载着存款人的姓名和存款金额,有时期存款人怕存折丢失别人冒领存款,存折上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别人捡到之后尽管知道是那个银行机构的,但不知道名字也不敢拿到银行去取,因为银行工作人员在取款时,都要问客户叫什么名字,还要在取款凭条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并按上手印。

所以,那时如果存款人存折保管不善,或丢失,或被人偷盗,存款被他人冒领的案件经常有发生。因为银行取款只凭存款和名字,当然有些人还有可能在银行留存的储蓄卡上留有印鉴,这些东西,都好仿制;而且过去也没有留下身份证之类的证件,银行要防存款被盗也有很大的困难。

而如果客户存的是定期存款的话,由银行柜员在银行用复印纸开具一式三联的定期存款凭条(银行专门的有价单证,领用和作废都要销号,防止内部员工作案犯罪),银行作账一联,存根一联,给存款人一联作为存款凭证;如果存款人支取时就凭定期存单的单据作为取款凭证。而如果丢失了,就必须到银行挂失,如果在挂失之前,定期存款被人盗取,银行不负责,如果在挂失之后存款被人盗取,银行要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在手工操作而没有电脑的时代,在哪家银行存款,只能凭存折和定期存单到哪一家银行取款,其他银行是不行的,本地的银行存折和定期存单只能在本地银行取款,而不能到其他银行取款;也更不用说在异地取款了。那时个人到异地取款的人也不多,主要是太麻烦。如果到外地取款一般要通过电汇方式进行,时间一般至少三、四天,多则一周,挺费周折的,所以人们出行大都选择带现金,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所以那时身上带现金被偷盗、被打劫的案件也比较多,人们出行带现金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现在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既方便快捷也无被抢劫之忧。但网络时代又增加了黑客攻击、木马程序等盗取存款人资金的案件,也让民众防不胜防。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喜乐与哀忧,这是造物主公平对待每一个事物的结果。


财经深思



(因为是结合老一代银行人的口述和个人的记忆的,这里如果有前辈中的前辈请斧正)


第一,上世纪没电脑的日子大家如何存钱,没密码咋认证?

上世纪90年代其实已经有电脑了,80年代没电脑,那个时候每位客户银行都有账本和卡片账(一个箱子,箱子里分好多格子,放好多卡片,你的存款信息就在上面)。


那时候存款种类非常少,基本就是活期、定期。活期有存折,定期一般是存单。如果你的存折、存单丢失了,那银行就凭账本、卡片账、存单存根等寻找你的原始存钱信息。


那时候很多人连身份证都没有,开户是凭户口本。那个时候没电脑当然也没有密码,有些是凭个人印鉴当“密码”。就是你开户存钱的时候,留一个个人的印鉴样本在银行,以后取款相当于现在的“密码”。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随存随取”这么便利的产品,按照现在大家刷卡消费+随时计息的玩法,回到过去计算量不可想象。那时候的活期,每进出一笔,支出收入利息多少,都得算盘打出来,人工写上去。


那个时候银行基本还没有异地取款,哪里存哪里取。后来有了汇款,那也得一礼拜。

过去银行分支机构间的资金结算没有那么便利,所以每年年终决算真的是搞到天亮。现在就是科技中心电脑跑一跑,大家晚上七八点就下班了……


说起来,古代的钱庄,也就是银行的前身,倒是有异地取款功能——为全国做生意的人提供便利。

比如某钱庄在山西、浙江有A、B两家分号(相当于分支行),某客户在山西A地钱庄分号存入一笔银两,开具一张银票,银票背后加上该钱庄特有的字样背书(暗语),客户只要拿着这张有背书的银票,来到异地的B钱庄分号,如果背书内容核对无误,则银票为真,B钱庄便会兑付银两。


当然咯,这个更类似于现在的银行承兑汇票。扯远了扯远了。


米虫理财手账


没有电脑的年代,银行所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的,银行用账簿和卡片账来记载每一笔交易。由于通信不发达原因,银行资金结算和异地资金清算要通过报单投递完成。至于异地取款比较麻烦,要到取款人当地银行办理委托收款。当地银行受理业务后会向存款银行发出委托收款报单(付存单原件),存款银行收到报单后结清该笔存款本利,然后通过联行把款项划转受委托银行。受委托银行收到报单后把来款记入暂收科目,等待或者通知委托人来领取。这个过程根据邮递时间有时要一个月不等,您看麻不麻烦?现在银行已经信息化了,划款秒到,人类的智商是不是上天了(开玩笑)?


空穴来风之天涯


回答你这个问题,估计我是最深有感触的,那个年代我亲身经历过。当时的银行都是手工记账,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一般存款就是你在哪一个银行存的定期存款那必须到那一个营业网点去办理。没有通存通兑那一个说法,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在外面去取钱,你如果想转账到外地,必须提前知道对方的开户银行和户名账号,办理电汇转账,一般时间也的好几天,想想那个年代的银行再看看现在都银行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期待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好的心情,欢迎关注我,期待大家一起开心玩耍。


正能量顶


就这个问题特意咨询了单位里的老前辈,60年代人,20年前刚好是银行的中坚力量,经历了没有电脑到使用电脑的过程。

上世纪的人如何开户

  1. 上世纪户口簿和身份证都可以用作身份证明,用作银行开户。

  2. 银行开户分为存单和存折,存款形式有:整存整取(存单)、存本取息(存折)、零存整取(存折)、整存零取(存折),其中贴花奖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零存整取方式,银行每月从0-9的9个数字中,抽取一个数字与贴花号对应,中奖的储户可以奖励2元、5元或10元,目的是提高储户的储蓄积极性。
  3. 开户无需密码验证,可以凭签字和印章。银行会将印章留存在类似于现在企业预留印鉴卡的凭证上,以便储户存钱业务时进行对比。

不支持通存通兑

上世纪虽然同一家银行有多个网点,但是储户只允许在开户网点办理业务。单个业务一式三联,记账联用作当日传票、存单联给客户、底卡联由开户网点保存,以便与储户的存单或存折进行核对。

记账手工算

上世纪银行开始使用电脑是在90-91年左右,这之前就连计算器也是稀罕物,柜员们都是通过算盘手工计算利率的,手工记账的。


财瑾微课堂






421009兰草


没电脑时有邮政汇兑和银行汇兑,不过通过寄交票据完成结算,在途时间比较长,会计核算工作量大,事后稽核周期比较长。速度略快的还有电报汇款,也能实现,人工付出的工作量大,但不方便。银行的异地结算有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三种方式还有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票据结算分别适用于异地和同城的结算,基本是金融机构内部核算债权债务,完成行内上下级间的汇差结算,邮政负责寄递纸式单据。此外,跨行票据还有人行组织的票据交换所,各金融机构通过在人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完成跨行转账结算,共同的特点就是凭证通过邮政投递,自己算自己的账。


打青酱打醋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长明227588861


能的

银行有一种结算方式叫托收承付。

带存单和身份证明或单位证明信到当地的银行网点办理托收承付手续就可以了。异地款到账后,银行通知你来取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