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敵是友——夾在德蘇之間的日本擇決之謎

1939年8月28日,距希特勒發起世界大戰還有三天。

這個時候,在諾門坎,日軍同蘇軍展開了決戰。

在長沙,中國軍隊即將給日本人一個教訓;

在上海,汪精衛召開偽國民黨六大,正準備粉墨登場;

在遙遠的華盛頓,美國總統羅斯福,剛剛收到來自愛因斯坦的一封信,6年後投向廣島的原子彈,邁出了它的第一步。

迎向歷史轉折的日本,準備如何面對呢?

正是這一天,日本首相平沼騏一郎ひらぬまきいちろう,在日軍軍事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竟然宣佈率全體閣僚總辭職。

這是一份前所未有的辭職聲明,首相的辭職原因,不是政治鬥爭失敗,而是感慨的八個字:“歐洲天地,複雜離奇。”

是敵是友——夾在德蘇之間的日本擇決之謎

這是一個愛與恨,信任與背叛的故事,而它的舞臺,卻是在二戰前夕的國際社會。

七個月前,樞密院議長平沼騏一郎,擔任了日本第35任首相。他極其喜愛弓道,每天公務之餘,都要張弓修行。

就像筆直射出的弓箭一樣,他的人生,也一直嚮明確的目標筆直挺進。23歲,成為日本首批法官,45歲,成為日本總檢察長,56歲,擔任司法大臣,終於在72歲,成為了日本首相。

喜歡筆直前進的平沼,不喜歡更弦易轍,在他上任之後,在近衛文麿的軌道上,毫無更改,被人稱為近衛的影子內閣。

一切如平沼的計劃,日軍已經攻下了武漢,廣州,日本的形勢一片大好。平沼甚至有個如意算盤:如果日本站到英美一邊,就可以用英美壓力逼蔣介石投降,如果日本同德國結成同盟,就可以應對蘇聯的威脅。就算日本不管歐洲形勢,專心侵略中國,也有汪精衛隨時待命,替他們統治中國。

平沼經常長時間地陷入沉思:日本,該選擇誰呢?

日本和德國,原本是一對不可能的組合。

德皇威廉二世曾說過,日本,是白種人的大敵,而德國,將站在對付日本的前線。而現在執掌德國的,正是鼓吹日耳曼人統治世界,統治有色民族的納粹法西斯。

日本人可以選擇法西斯,卻不能改變自己的膚色,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真的會做一個日本的忠誠盟友嗎?很明顯,德國要和日本結盟,是看上了日本那號稱世界第三的海軍,希望日本對付英國,然而,三十年前的1908年,敵視黃種人的德皇威廉二世曾公開表示,德國建立海軍,就是為了對付日本。更何況,納粹之所以沒有進攻亞洲,是因為他們在亞洲的地盤,無論是中國山東,還是太平洋諸島,都在一戰後被奪走了,而奪走這一切的,正是日本。

既然日耳曼人很記仇,

那麼,日本究竟要不要和德國結成同盟呢?

在日本,一直有著兩種意見。

1936年時,圍繞著是否同德國簽訂防共協定,日本內閣曾進行過反覆討論。

在會上,海軍省拿出了一張世界地圖,畫出了幾條從德國到日本的路線,在陸地上,一定要經過日本的敵人——中國和蘇聯,在海上,則一定要經過德國的敵人——英國。

但是,如果德國需要日本呢?日本不需要到德國那麼遠,就在日本家門口,有英國殖民的香港,有新加坡,再遠一點還有印度。

海軍省反問,如果簽訂同盟條約,到底對誰有好處?

外務省拿出了一張貿易圖表,1935年,日本進出口總額近五十億日元,其中同英美就達到了近三十億。日本可以為了德國,站到英美的對立面嗎?

是敵是友——夾在德蘇之間的日本擇決之謎

但到了陸軍省,他們只拿出了陸軍駐德武官大島浩的一句話:“假設日俄戰爭時,德國同俄國結盟,俄國把西線兵力調到遠東對付我們,會怎麼樣?”

日本需要同德國結盟,因為德國可以幫助日本對付蘇聯。

在日本高層,軍功顯赫的陸軍的發言總會受到高度重視。1936年2月,日本陸軍內部的叛亂中,身為文官的財政大臣高橋是清たかはしこれきよ,只因為曾多說了句反對增加陸軍軍費,便遭叛軍殺害。從此,所有人都知道,寧做窩囊廢,不做短命鬼。陸軍的意見就是日本的意見。

1936年11月,日德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8年起,為了將簽訂的防共協定,深化為正式同盟,日本和德國開始展開談判。

被陸軍扶植上臺的平沼騏一郎深知,如果自己是一支箭,決定自己方向的,是拉弓的人,一旦箭被射出,張弓沒有回頭箭,就無法回頭了。

他年輕時追求過一位嬌美的女子,卻慘遭拒絕,十年後,他功成名就,那個女人主動回來了,他卻堅決拒絕,寧願一生單身。

在現在,拉弓的人,是陸軍,而陸軍的方向,是同德國結盟。

平沼知道,這個時候的日本,不能再猶豫了,1939年,一場大戰正在醞釀,每個國家都在抓緊最後的機會站隊,同德國商討同盟,就意味著遲早要和英美開戰,只要德國能幫日本對付蘇聯,這個代價,也值了。

陸軍也為平沼做好了準備,日本駐德國大使東鄉茂德,是個娶了德國妻子的親德派,但他覺得納粹靠不住,日本不如直接和蘇聯搞好關係。

陸軍已對蘇備戰十年,既然東鄉你喜歡蘇聯,那就去吧。

東鄉很快調任為駐蘇大使,武官大島浩接任駐德大使,就同盟問題同德國展開交涉。出身於日本陸軍的大島浩,狂熱崇拜希特勒被諷刺地稱為德國駐德大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島浩不是一個人,日本和德國必然結盟。

1939年3月,平沼以首相的身份,向天皇提交了日德同盟的草案。日本已經自己斷絕了後路,跳上了德國的戰車,當年5月,日蘇在諾門坎發生衝突,7月,美國廢除了已持續幾十年的日美通商航海條約,日本的朋友,只有德國了。

然而,日軍在諾門坎戰局不利之際,8月23日,

德國突然宣佈,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之前,日本一無所知。

德國人背叛了日本,平沼的日本內閣裡一片憤怒。

日本人想不明白,德國和蘇聯的關係不是到了最低點嗎?這麼一來,和德國結盟還有什麼意義?難道真的有回頭箭嗎?

8月25日,日本決定暫時放棄與德國結盟。28日,不堪重負的平沼以看不懂局勢為名辭職。

一週後,德國和蘇聯共同攻入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在臨陣最後一刻被盟友背棄,日本還要站在德國一邊嗎?日本再一次站到了命運十字路口,陸軍直接推出了自己人阿部信行接班,,這是否意味著同蘇聯的戰爭呢?他將如何應對呢?

是敵是友——夾在德蘇之間的日本擇決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