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杂谈


事实上,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经离奇去世了。因此,他并没有在日本投降后受到国家审判。据汪精卫的下属回忆,在1944年元旦,汪精卫在南京工作时突感身体不适,从此便一直卧床不起。

这是因为汪精卫当年曾经遭到过王亚樵派出的刺客的枪击,而那枚子弹一直深陷在汪精卫的体内没有取出。随着时间推移,子弹中的铅毒逐渐扩散并侵入骨髓,导致汪精卫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


到了1944年3月,日本人允许了汪精卫到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请求。据日本方面称,日本的医生给汪精卫进行了最好的手术治疗。但是没过几天,汪精卫的病情便继续恶化,最终病发身亡。11月10日下午4点多,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停止了呼吸,终年62岁。


对于汪精卫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除了日本官方所公布的不治身亡的说法以外,还有毒杀、自杀等各种各样说法。不过,无论汪精卫到底是怎么死的,但他当时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日本最终会失败,所以留下了一篇日记来替自己洗白。试想,如果汪精卫在抗战结束后还活着,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大汉奸汪精卫临终之前,曾向夫人陈璧君口述了一番话,并被陈璧君记在了笔记里。

在笔记里,汪精卫一直替自己百般辩解,一再强调自己当年是出于“曲线图存”和保全蒋介石政府的目的,才会放弃人格向日本人委曲求全。

然而,国民政府可不吃这一套。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愤怒地下令炸开了汪精卫的坟墓,并将其尸体挫骨扬灰,用以惩戒其投靠日本人的罪恶行为。不过以汪精卫的风格来看,如果他在日本战败时还活着,想必又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抛出另一番长篇大论,并“慷慨”叙述自己的“曲线救国”特色。


历史的荒野


汪精卫相当于抗战的双保险,目的是如果日本侵略中国成功,那他作为投降的一派,可以从中斡旋,减少日军在中国的杀戮。其实效果也是明显的,汪伪政府成立后,在日本统治区类似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就没有了。不过无论日本侵略中国能否成功,汪的大汉奸帽子是摘不掉了,就算日本成功,汪在历史上也是和满清的洪承畴一样的地位。汪在逃出重庆时给蒋留了一封信,说蒋就在重庆做抗战这容易的事,他去南京做与日本合作这个难的事,就是这个意思。最后结果当然是日本败了,汪精卫这个保险没起作用,他自己被打下18层地狱。不过既然这个结果他当年也是考虑过的,那他落到现在的结局,应该也在他的承受范围之中了吧,他既然自己说为了保存中国去当汉奸,顶骂名,那现在成为大汉奸,他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没啥可抱怨的了。


头條大镖客


子承父业!卖国也遗传



方寸灵台之上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有关汪精卫的问题,万万没想到,被很多人称之为“汉奸”。我在之前那个问题说过,我不想为汪精卫洗白,更没有必要为他洗白。我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可笑的是,有人问我,“还原真实的汪精卫有什么用?他是汉奸就是汉奸”。这个回答实在好笑,那我大可以问,那你看去看历史有什么用?还不如去看抗日神剧,里面的一个个汉奸全部都是没有人性,出生就是汉奸的人,那看着八路军一枪突突好几个岂不是更过瘾?胡适说“历史不是认人打扮的小姑娘”,看历史的目的,是看历史中真实的人性以及人类走过的那些弯路。

好了,言归正传,来说说汪精卫晚年的心境。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不管汪精卫成立“汪伪政权”有什么高尚的打算,但历史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被盯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作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仍旧要了解汪精卫在成立“汪伪政权”之后的所思所想,给后人以借鉴。

汪精卫是死于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现在网上很多人说他是被日本人杀害,只是因为他最后死在日本,所以很多人都有此猜测。汪精卫的死因完全是因为1935年被人刺杀,伤口感染所致。当然,间接原因是因为汪精卫晚年郁闷悲苦的心境。

汪精卫之所以投降日本,完全是他天真的幻想,他觉得可以以此来与日本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保存国家实力的目的。汪精卫其实早就料到自己会被骂成卖国贼,他曾经说,我“要经常不断的被骂为卖国贼,汉奸。但我已经做了挨骂的思想准备。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与我们约定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宣传……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能与抗日的青年们见面,互相笑着说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一切都是为了落后的亚洲的繁荣”。

可是,令汪精卫万万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与自己谈判,汪精卫所希望的,自己成立的政府要绝对自由,保持“青天白日旗”不分裂政府的主张,遭到了日本的拒绝。因此,汪精卫心中异常悲苦。他曾经说,我已经喝了毒酒,即使现在不喝,我也将必死(大意)。

因为汪精卫是1944年去世的,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投降。不过当战争到持久战阶段的时候,汪精卫及其周佛海等人,就已经预料到了日本必将失败。因为汪精卫晚年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只有从周佛海的日记中揣测一二。周佛海曾在日记里感慨,他和汪精卫都感到前途渺茫。他们错误估计了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把中国的战斗力估计得过低。当然,更没有想到美国会介入战争。“一念之差,百劫不回!”汪精卫在去世前,曾做过一首词叫《金缕曲》,颇能反应他的心境,里面有“我亦疮痍今满体,忍须臾,一见欃枪扫。逢地下,两含笑。”这里既说的是他的身体状况,更是他痛苦后悔的心境。


兮兮说事儿


汪精卫有遗书留下,记录其死前所想。

1964年,一篇名为《最后之心情》的文章在香港发表,据说是汪精卫口述于1944年10月,即其死前一个月。这篇文章的真伪不好说,但如汪精卫女婿何文杰所言,《最后的心情》“引起国人以至日本各方面的注视,也惹起了真伪的论争,聚讼纷纭,始终没有定论。最低限度,作为史料的参考,也有一定的价值。”在这里,给题主做一简单介绍(本回答假设这篇遗嘱为真)。

汪精卫在《最后之心情》里首先说,当时的情况同他1938年投敌时已大不一样,“我由孤立无援而与英美结为同一阵线,中国前途,忽有一线曙光。此兆铭数年来所切望而虑其不能实现者。”意思是,他也期望中国能和英美结盟。

随后,汪精卫说自己投敌乃是“为沦陷区中人民获得若干生存条件之保障”,将来“战事敉平,兆铭等负责将陷区交还政府,亦当胜于日人直接卵翼之组织或维持会之伦”,说自己出任伪职,是为了暂时保护沦陷区百姓,等日本战败,自然就要解散伪政府,把沦陷区还给在重庆的中国政府。

在他看来,中国必定不会被日本灭亡,“清末不亡,袁氏时亦不亡,今日亦必不亡,兆铭即死,亦何所憾!”说自己同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并不会产生太多恶果,“且战争结束,日军议和撤退,此项条约,终成废纸,固无碍于国家之复兴”。

最后汪精卫说,“今铭在宁六年,明知日方将败,而仍继续以之为对象磋商者,则以国事虽有转机,尚在逆水行舟”,知道日本失败是必然的,自己还在和日方交涉,是因为中国还没有最终战胜日本,局势尚未根本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署名汪精卫的这篇《最后之心情》无论真假,都不能为汪洗刷什么。有关汪的史料,我看过很多,能理解,但不能原谅。汪之个性懦弱,说其有烈士情结云云,实在高估了他。


启风说史


汪精卫躺在冰冷的东京医院地下室的特制石膏固定全身的病床上,耳朵里听着美军轰炸东京的炸弹轰鸣声,仿佛是为他卖身求荣,贪恋权位,沽名钓誉,如丧家犬般死无葬身之地响起的丧钟,自庐山会议被剌留下的脊柱伤旧疾复发后,日本人从开始的认真治疗到发现回天无术索性拿他作起人体试验,试验各种治疗脊柱伤的新药新疗法,其苦不堪言,在日本人彬彬有礼的强硬蛮横不容置疑中无从改变,身体的痛苦被禁锢不能让他的思想停止思考和反省,从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起到抗战伊始叛国投敌,可谓光辉的前半生和鬼迷心窍的后半生,他一定非常不能释怀于蒋介石地位的后来者居上,而他又绝望的发现资历名望风度在面对掌握枪杆子的武夫面前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日寇侵华战争吓破了自认了解日本实力的他的胆,他受够了过气政客的待遇,又认为中国必亡,那他完全可以依附日本一圆国家元首的心愿,曲线救国纯粹是他无耻追逐自己权欲的一块遮羞布,他书生之见藐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意志、力量,等发现自己成众矢之点,欺骗花招完全被揭露,黔驴技穷之下更显出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统治力、组织力、号召力,汪精卫三个字己成为中国人民嗤之以鼻、亿兆百姓唾骂的人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代名词,日本人见其己无利用价值,正好他惶惶不可终日之下旧疾复发,移至东京医病从此再没有涉足中国,躺在地下室的他再也不能靠巧舌如簧欺世盗名了,黑暗中他一定睁大眼睛、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的不甘心的咽下最后一囗气。


我是蛋疼哥


汪精卫死的时候是1944年11月,那个时候中国战场日本还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军队处于完全的守势,而且国土沦陷到只剩西部几个省份,那时候他不会认为日本已经到了快战败的时候。

再看全球战场,欧洲西部英美盟军诺曼底已经登陆,苏联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已经打完进入反攻,德国开始显露败绩。但日本呢?在东半球,1944年9月美国开始试图收复菲律宾,次年2月麦克阿瑟才重返菲律宾,这个时候日本才算是快败了,但这时候汪精卫早已经死了。

汪精卫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在《最后之心情》(是不是汪精卫自己所写,我很怀疑)里,说自己坚信日本会失败,中国不会灭亡,自己之所以与日本人合作,成立南京政府,是为了保全人民。

我猜测,如果汪精卫活到了45年,肯定是会后悔的,就像韩国电影《暗杀》里,投靠日本的廉硕晋被全智贤追杀的时候,他说:谁能想到日本会失败呢?


渔樵侃史


汪精卫这个人,人缘一直不错。在国民党内,声誉就更好。记得他离开重庆,进入沦陷区之后,听到这个消息的国民党元老,发出的都是惋惜之声,大家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长相标致的汪精卫,无论相貌还是为人,在当年就是佳人一枚。

国民党败溃大陆之后,关在南京老虎庙监狱的汪精卫夫人陈碧君被国民党丢给了共产党。老朋友何香凝等人,替陈碧君求情,想要共产党人放了她。共产党答应了,但需要陈碧君签一个认罪书,陈碧君坚持不签,她说,南京汪政权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汪先生出卖的,他们不是卖国贼。

这话当然也不错,的确汪伪政权的辖境,没有那块土地是汪精卫他们卖给日本人的,都是抗战中沦陷的。但是,没有出卖国土,不等于汪精卫他们就没有罪过。在侵略自己国土的侵略者没有放弃侵略之前,跟侵略者合作,作为执政的国民党副总裁,这本身就是投敌行为。无论有怎样的理由,都无法为其开脱。汪精卫是国民党领袖级的大人物,不是沦陷区的乡绅,乡绅为了让乡里少受一点祸害,跟日本人合作,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沦陷区秩序恢复之后,那里的民众,包括一些商人,一般公务人员,依旧做自己的买卖,上自己的班,其实也无可厚非,总得让这些普通人吃饭吧。但是,汪精卫作为国家的领袖级人物,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在民族国家体系没有崩解之前,跟侵略者合作的行为,就是投敌卖国,行为跟法国的贝当,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汪精卫这样做,倒未必是从一开始就安了投敌的心。他这样做,跟他对形势的判断有关。他在抗战爆发前,就是低调俱乐部的领袖。他认为按实力对比,中国绝对打不过日本,这也没大错。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回旋余地大,战争爆发,可以利用空间换时间,与日本周旋。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只要日本跟英美发生冲突,中国就可以搭便车了。汪精卫只看到前面,却不相信后面的事儿有可能变成事实。这样的形势判断,使得汪精卫倾向于接受只能跟日本妥协,才能避免中国彻底毁灭的看法。

然而,全面对华开战之后,其实日本政府包括一部分的军方人士也很纠结。占领了大片的中国土地,但是,日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两种战略物质,石油和富铁矿石中国却没有。跟中国打仗,越是投入多,资源消耗越多,却无法补充。由此引发的日美关系的紧张,直接危及这两种战略物质的供给。那个年头的战争,就是打钢铁,打石油,再在中国的泥潭中陷下去,对日本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在寻求跟中国讲和,也好抽身。其实,在汪精卫开始他的“和平行动”之前,蒋介石也在通过德国大使日本人接触。但日本人跟蒋介石谈不拢,转而找到汪精卫。日本政府方面,给汪精卫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只要承认满洲国,他们可以退出山海关之外,也就是说,抗战以来的沦陷区都退还了。当汪精卫的人拿这事儿问深谙日本的周作人时,周作人认为,日本政府的承诺不可靠。但是陈碧君却认为靠谱,而陈碧君对汪精卫的影响力,是人所周知的,于是,汪精卫就一步步上了贼船。

对于蒋介石来说,自始至终,他都不能说不了解汪精卫的行动,但是,他却没做什么阻止这个老搭档。在国民党内,蒋介石的实际声望,始终逊汪精卫一头,辛亥革命的时候,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而名满天下,蒋介石才是陈其美的一个马仔。汪精卫的离开,也许正中蒋介石的下怀。汪精卫出走河内时,军统派人去暗杀,却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像是在在赶他们走,越早去上海越好。

而到了上海的汪精卫,却发现日本人变卦了。侵略中国,原本就是陆军少壮派军人鼓捣出来的。而日本的文官政府,根本管束不了军人,陆军少壮派军人,当然不肯把吃进嘴里的鸭子吐出来。于是,原来的承诺,就变成了一张废纸。原来跟着汪精卫的陶希圣和高崇武,就此退了出来。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汪精卫从此罢手,虽说生命会有危险,但名声肯定是可以保住的。然而,人犯大错,每每是小错积累起来的。没有了后路的汪精卫,决定毅然决然地走下去,把自己的投敌坐实。由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点也不冤枉。原本,在汪精卫出走之前,跟龙云等地方实力派是有联系的,如果日本真能兑现原来的承诺,龙云的跟进,也是可以期待的。但是,日本人一旦变了卦,龙云也就别指望了


猴子军师


汪精卫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他是孙中山先生最坚定的追随者,因此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汪精卫一开始的时候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不顾个人生死,的确算得上是英雄豪杰。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之时,他竟然选择了当汉奸。汪精卫的叛变,如果孙中山先生知道,又会作何感想!

汪精卫的叛变有人认为是受到蒋介石的压迫所致,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是汪精卫的意志不坚定导致。中国与日本当时国力是相差很大,但是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接班人,没想着如何打败日本人,反而为虎作伥,实在让人不齿。



汪精卫的叛变与其夫人陈壁君有着很大的关系,陈壁君此人野心太大,她作为一个女人对于权力有着很大的欲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仰仗于汪精卫。汪精卫当时在国民党已经身居二把手的高位,可是她依旧不甘心,怂恿汪精卫去当汉奸。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陈壁君上法庭受审,依旧没有半点悔过之意。


汪精卫是在1944年11月死亡,那时候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人打得节节败退,而反观中国战场,中国军队在处处反击,日军也死伤惨重。汪精卫看到如此形势,自然是十分后悔。他从前认为抗日战争中国打不赢,然而事实证明了,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就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麦地传奇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得不从瓜达尔卡达尔和布纳撤退,到了五月,美军在阿图岛登陆成功,岛上的日军全军覆没。

中日战争即将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这一点是汪精卫集团始料未及的,该集团的头面人物之一周佛海就非常后悔当初对形势观察的错误,汪精卫同样因为日本战败的局面无法挽回而陷入绝望。

【汪精卫】

汪精卫这个人,向来是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著称,但在此时此刻,他却大改往日的作风,动辄大发脾气,和过去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年的5月4号,是汪精卫的生日,褚民谊在汪公馆为汪精卫举行生日清河的仪式,汪精卫在这宴会上写了一首名为《盛怀诗》诗,照抄如下:

六十年 无一事成,不须悲慨不须惊,但存一息人间世,种种还如今日生。

同年的重阳节,他又写了一首《朝中措》:

城楼百尺倚空仓,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 栏杆拍偏,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这首词序云:“重九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园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亦作一首。

【陈璧君与汪精卫】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词中充满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他个人命运的担忧。日本的战败即将到来,而汪精卫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汪精卫在1935年于国民党中央总部遇刺,虽然多方医治,但背部的子弹一直没有取出,到43年这一年,他的病况恶化,铅毒在体内蔓延,虽吃了不少药,但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在这个时期,汪精卫仍然不遗余力,要协助日本人完成“大东亚战争”,一会儿去视察清乡,一会儿搞物资统制,一会儿办新国民运动,日本要搞绝对国防圈,汪精卫又飞到日本,没两天又回到南京,一个多月后再去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汪精卫实在支持不住,请求日本人找个名医给他看病,但他明面上却说是给自己的老婆陈璧君看病。日本就派了内科专家黑川利雄去南京给陈璧君看病。

【汪精卫】

黑川给陈璧君看完之后,也给汪精卫看了,黑川诊断除了糖尿病、肝病之外,枪伤没有伤及骨头,汪精卫问黑川有没有必要把子弹取出来,黑川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汪精卫的病情却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不得已只好去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由院长后藤诊治,后藤替他把子弹取出,一开始汪精卫的病情还算是稳定,到了44年开春,汪精卫的病情继续恶化,在黑川的建议下,汪精卫赴日治病,但黑川早对陈公博说,汪精卫的病基本上是没救了。

【陈公博】

汪精卫赴日前,将政务交给陈公博、周佛海,日方为了给汪精卫治疗,汇聚了当时日本各科的著名医生,助手团也是一流名手,当时日本本土正面临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是垂死挣扎,本土的物资匮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日本人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对汪精卫精心救治——这不是因为日本人对汪精卫有多么的喜爱,而是当时日本迫切需要通过汪精卫跟重庆方面的关系,想要诱使重庆国内民政府和日本谈判,推行所谓的“和平计划”。日本方面认为,在汪伪政府之中,除了汪精卫一人,其余的人是没有办法和重庆方面站在对等离场进行谈话的。

【周佛海】

但是汪精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在病状的反复进退之后,终于在44年11月10日下午四点一命呜呼了。汪精卫死后,日本将死讯告知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人,这两人物伤其类,悲痛欲绝,汪精卫后被安葬于南京中山门外的梅花山顶,梅花山在中山陵的右侧,汪精卫的意思是他生前是孙中山的助手,死了之后也要跟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当然他是不可能了结这个心愿的,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授意何应钦亲自布置,将汪墓秘密炸毁了,汪精卫的尸体和棺材则全部火化,骨灰被弃于荒郊野岭,这就是一代大汉奸的可耻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