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五代吴越国水丘氏墓曾出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越窑秘色瓷,在一众盘碗卧件中,有一件十分巨大的五足熏炉,非常的显眼。这只熏炉不仅有66厘米高,还通体绘了褐彩如意云气纹,炉盖呈镂空状,炉身下有五只足,底座为环形束腰,整体造型大气庄严。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越窑秘色熏炉 五代

水丘氏墓出土

这只五足炉的体积,比我们一般见到的要大得多。而类似体型的大香炉,除了水丘氏墓以外,我们还在法门寺地宫也看到了两只。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银制五足炉,通高29.5厘米,锤揲成型,纹饰鎏金。除了周身装饰的佛教纹饰以外,还有五个独角天龙兽足。这个熏炉和炉台配套,被供奉在地宫后室,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佛教熏香法具。而另一只铜制的五足炉,虽然没有底座,但是整体高度达到了48厘米。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 唐

法门寺地宫出土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毗那夜迦五足朵带铜香炉 唐

法门寺地宫出土

唐代的香炉都是如此巨大无比的吗?正当我们为唐代香炉的超大尺寸感叹时,又发现不同寻常的反例: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两只银制香毬,直径就仅有4.5厘米,一只手可以包住的大小,名副其实的捧在手心里的宝。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唐代的香炉有小如香毬,只乒乓球大小,也有大到将近50厘米,一个孩童的高度,同是熏香的器物,他们的体型为什么会差这么大呢?

其实,用香之事自古有之,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已有大量的关于熏香的记录,屈原的《离骚》中,更是常常描写自己佩戴香草的样子,“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也描写过“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的熏香场景。而唐杜牧描写的烟雾缭绕的焚香场景,是当时最常见的熏香形式。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熏香一直都是直接点燃含有芳香剂的草本植物。大约到了战国时代,才出现了较早的“熏炉”,可以盛放香料用以焚烧。从那以后,香炉就开始流行了起来。所以这种巨型熏炉,应该就是用来直接焚烧草本香料的。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奇华宫出土五足熏炉 西汉

西安博物院藏

如果大家看过早期的青瓷,还会发现一些敞开式或者一种像鱼篓,内部中空的器物,这些也是熏炉。因为直接焚烧香料的缘故,这时候香炉的普遍都做得很大。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越窑青瓷熏炉

奉化白杜南岙蟹山东汉熹平四年墓出土

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那到了唐代之后,唐朝在当时世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首位,所以各国的商人都想与唐朝人做生意,他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以外,还给唐朝人带来了各国的香料,比如乳香、檀香、龙涎香等,这些香料少而珍惜。西域香料的引进让熏香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大型熏炉燃烧新的香料就变得十分不合适了,反而那种做的精致小巧的小炉子比较适用,甚至可以随身携带。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银鎏金香球 唐

法门寺出土

到了宋代,隔火熏香在流行了起来。更多的香料,更便宜的价格也让合香取代了传统的焚烧草本植物的熏香方式。不过,熏炉的大小不完全是香料的适用方式决定的,还有使用场景。当熏炉不受香料限制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设计不同形制的香炉,比如熏衣服的香炉,在比较大的场合使用的和文人书斋案头使用的皆有不同。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赵佶《听琴图》(局部)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北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局部)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明 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局部)

从汉唐到宋,熏香的方式一直在改变,香炉的造型也在不停地适应着这个改变,另外,不受香料形态的限制之后,也让香炉的设计增加了更多可能。无论是从为了更好地焚烧草本香料设计的大型疏孔熏炉,到为了适应合香香丸设计的香毬,再到为了更方便的隔火熏香而设计的小型文房香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