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內部郵件:美國不認同我們,我們就把5G做得更好

任正非的內部郵件:美國不認同我們,我們就把5G做得更好


我們還沒有被產業認同


◆ 基礎研究突破正在結構性深化,我們還沒有被產業認同,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好。

華為過去30年的發展,不僅得益於中國開放改革的環境,也受益於全球化的產業環境。

90年代之前,全球電子工業是以日本為中心,70、80年代日本電子產品風靡全世界,但它用的是模擬電路,當時運算放大器的生產很難,成品率很低,成本高。

90年代美國數字技術興起,開啟新一輪電子工業革命,全球化電子工業開始起飛。

中國開放改革,恰好跟上了這個時代,但俄羅斯進行的不是電子工業革命,而是政治革命,錯過了這個產業週期,就被邊緣化出去了。

我們這隻“小麻雀”正好出窩,一步步跟隨,剛好每一步都踩在鼓點上,直到今天我們才剛剛走到了起跑線。

正是因為我們的出身不好(民營企業),才使得我們更加努力,我們才會更加有希望。

我們不被個別西方國家認同,不要埋怨,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好。

有人說“百年基礎研究的紅利基本消耗完了,現在是存量競爭”,我不認同。

任正非的內部郵件:美國不認同我們,我們就把5G做得更好


這個時代,正從管道轉向平臺化;平臺逐步雲化;私有云、小公有云逐步成為一個全球化大雲;雲開始逐步的智能,到萬物智能,這中間需要多少的理論突破呀!


基礎研究突破所帶來的紅利並沒有消耗完,而是正處於結構性深化之中。即使改造存量,也不是用魯班師傅的方法。

亞馬遜模式對世界的顛覆太厲害了,他們在科技匯聚上的能力是很強的。

再比如NASA的改革,馬斯克發射了一個重載火箭,這麼大推力的火箭,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比擬的。

所以,我們要寬容探索創新的科學家。

存量改造永遠是最重大的機會,但只有突破了才有改造存量的可能性。

中國的高鐵、輪船為什麼做得好?

所謂核心技術都在別人手裡面,但我們不停地造造造,外國就造不出來了,因為我們的核心技術是總體集成,總體集成本身也是核心能力。

高鐵與普鐵是有根本區別的,普鐵速度慢,是軌道基座建在土地上的,用道渣來調平;

高鐵的軌道基座是建在岩石上的,樁打下去幾十米,容不得半點波動。高鐵工業的發展模式,就是走“合作共贏”的道路,任何一個技術只有一個國家掌握,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造大輪船,主要靠焊工。華爾街有幾個人願意脫了西服做焊工?鋼板焊工、鉗工是中國造船的基本力量。

現在是我們的小鎮美女上飛機,小鎮男兒去做焊工,我們有足夠的男兒,經過訓練,我們就有做大輪船的集成力量,這也是核心能力呀!各有所長,互補互助。

我們重新構想一下,其實我們這麼多年都是跟隨戰術,最近我和研發講話,就是要研發站起來,在戰略機會點上要領先。

我們對客戶需求的理解不能狹窄,不要以為客戶說出來的是需求.

其實客戶需求是一種邏輯學和哲學,是人性的持續激活與成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客戶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客戶需求,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也是客戶需求,只是更長遠一點。

過去公司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將來應該呈“倒三角形”,我們把確定的工作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下面三角形變小,我們騰出這個口來,從世界前沿招聘更多的博士、碩士,更高端的科學家、專家進入我們公司。

我們為什麼Polar6給碼之父頒獎?

就是要讓全世界看到華為對科學家很尊重,願意和我們合作。

美國不認同我們,我們就把5G做得更好,爭取更多的西方客戶。

任正非的內部郵件:美國不認同我們,我們就把5G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