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让魏国变强大,为何没能让魏国统一天下?

云上的记忆


个人认为应该主要还是君主的格局问题!

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前期率先变法,我想魏地无与伦比的人才优势,是至关重要的。纵观整个战国,魏国的人才始终在大放光彩。

从魏文侯时期开始,励精图治,任用李悝为相,全面推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开创武卒制。那时的魏国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武有乐羊、吴起等名臣悍将的支持,不仅打造出一个高效的统治体系,更锻造出一支强悍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

当时的魏国文治武功可谓盛极一时,阴晋一战,五万人就把五十万秦军给击败了,实力之强可想而知啊。

到魏武侯时代,魏国国力进一步上升,并且依托魏武卒的强大战力,对外开始不断东征西讨,并把南方霸主楚国也给打趴下了,夺取了大量中原之地。从魏文侯、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前期,魏国围绕在它周边的诸侯都打趴了,从而一直稳坐战国霸主之位近百年之久。

很多网友在分析魏国最后没能一统天下时,都说到地缘问题,都说到变法的不彻底、人才流失等问题。但其实,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最关键的。魏国率先掌握统一天下的能力,却错失统一天下的机会,根本的原因还是君主的格局不够!

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一统天下,有这样的描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其实,秦国在战国初期并不强大,长期被强大的魏国压制。然而秦却后来居上,不仅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更在于历代秦王始终坚持的“统一天下”国策。为了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一代又一代秦王不断东进,不断积累,所以到秦始皇时期才能“奋六世之余烈”。

而反观魏国,虽然魏文侯和魏武侯都不失为一代雄主,但却并没有形成统一天下这样的战略格局。到魏惠王更是对暂时的霸主地位沾沾自喜,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地缘的问题,仍旧四处出击,最终遭至失败。这就好比西楚霸王项羽,横扫天下,一战破秦,天下诸侯惧之。然而,再强又有何用,格局不够,还在走历史的倒车,继续分封诸侯,最终不失败才怪!


这些历史要读



魏国的西边有秦国,北方有赵国,东边有赵国,南方有强楚,曾一度被韩国从中穿插而过


这样的国家想统一天下在天时和地利上完全不占优势,魏国想要一统天下几乎不能犯什么大过错。魏国自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励精图治,拜用孔子名徒子夏,段木干为师,善于任用贤才,当时魏国李悝,吴起,乐羊,翟璜,西门豹等一大批智能之士。魏文侯任务李悝变法,军事上任吴起为将,东破秦郑,南破楚,东击齐,威震三晋,后来吴起实行兵改,训练了名镇天下的魏武卒,阴晋之战更是以五万步卒破秦国五十余万。。。后来魏武候即位没有远见,没有战略眼光,一味地攻伐,不但没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还使魏国国力损耗,四面树敌,还任人唯亲,任用公输座驱逐了吴起。

后来魏惠王即位,盲目尊大,逾一统三晋,不顾庞涓反对,破解三晋结盟,攻伐韩赵,,导致树敌太多,,后来马陵,贵陵之战魏武卒消耗殆尽,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于河西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彻底走向了衰落,魏惠王在位期间人才流失太严重,商鞅,孙膑,乐毅,张仪,犀首公孙衍都远赴秦齐燕楚各国,魏国自庞涓死后基本近五十年没出名将,后来好不容易出了个魏无忌还备受猜忌。


总结魏国没能一统天下,导致灭亡的关键原因。

1.自魏文侯死后魏国后来的君王都妄自尊大。武侯,惠王树敌太多,导致被各国攻伐,齐秦趁机变强。

2.地理位置不允许,魏国就如同一个圆,被各国包围,韩国更是贯穿魏国,这样国界线就会过长,边防上的负担就远比其他国家要重,,,,而且还容易招来各国围殴。

3.人才流失太严重,吴起,商鞅,张仪,犀首公孙衍,乐毅,孙膑,范雎,魏章都是相继从魏国奔向他国,其中想吴起,孙膑,犀首还对魏国造成过致命一击。。后期魏国好不容易出来个魏无忌还算流弊,但是屡受猜忌,曾经被逼往赵国十年不敢回国,后来还郁郁而终。

4.拆散三晋联盟,攻伐韩赵,实力相互消耗,,使其余国家变强。。。在之前庞涓曾经向魏惠王上书三策,首计攻秦,,可是魏惠王太小看秦国了,造成了秦国的成长。

这是我的总结,统一的请点一赞,有建议的请留言。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大型文章,如果有做的不好的请指出,谢谢!!!


忘川殇129680099


魏国的确可以统一六国,只是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魏惠王用错了人,如果政治上把公叔痤和吴起对调,军事上把庞涓和孙膑对调一下,那么魏国统一六国就不远了。《孟子说史》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时的魏国国内局势是什么样子的?

魏国从魏文侯开始,就加紧进攻秦国,军事上任用吴起打败秦国五十万大军,让秦国无法与魏国抗衡。在南边,联合韩国再攻击楚国,占领楚国北方大量土地。魏文侯时期就打败了这两个强国,所以到了他儿子和他孙子的时候,魏国的霸权逐渐达到顶峰。到魏惠王时,魏国带头称王。任用庞涓兼并三晋,一举占领赵国的邯郸,八年后又攻击韩国,韩国五战五败,只好向齐国求救。就是因为魏惠王没有用对将领,所以导致魏国在马陵之战被齐军打败,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其实,魏国打败秦国和楚国,然后兼并三晋以后,再发展经济,能与三晋较量的只有齐国、楚国和秦国,而燕国和韩国一样,任人宰割。但是,魏国没有抓住机会,政治上和军事上都用错了人。我们可以看看,他到底失去了多少的人才?

魏国的魏文侯和儿子魏武侯任用李悝、西门豹、吴起、乐羊等人算是用对了人,魏国之所以强盛,主要靠人才。当年齐桓公称霸也全靠管仲,而魏国称霸也靠李悝等人。当时,魏国的人才比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多。但是到了魏惠王时期人才都被疏远了,比如吴起、商鞅、孙膑、范雎这几个人在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魏王就是不用他们。

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魏王没有才能,而是高层出现错误。俗话说,任人唯贤,而秦惠王任用的公叔痤和庞涓,都是嫉妒心极强的人。公叔痤作为国相政治上排挤吴起,庞涓作为大将军在军事上排挤孙膑。公叔痤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才推荐商鞅,平时不推荐,其目的还是怕商鞅超过他,所以魏国任用的人,都嫉妒心太强,容不得比自己优秀的人。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假如魏国政治上任用了商鞅,实行魏国“商鞅变法”。军事上任用吴起,再任用孙膑,魏国在当时可以统一三晋,将所向无敌。结果反而被秦国占了先机,魏国无法统一六国,最后被秦国反向吞并,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说,又人才不用,这和项羽不任用韩信又什么区别。


谋士说


不懂吃螃蟹却第一个吃螃蟹

的确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成功变法的国家,但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魏国,原本是不知道怎么全面系统吃螃蟹的,所以吃下去的也就只是一个主体加大概并不是全面系统,这样就好比学武功只学了一大半,但是并没有弄懂功法的精髓所在,故而终成不了高手。



懂了吃螃蟹的艺术

到了秦国来吃螃蟹的时候,商鞅有了李悝、吴起在前面探路之后就明白了该怎么系统全面彻底的变法了,故而再吃起螃蟹来就知道哪些地方好吃,哪些魏国还没有哪些地方没有吃到,故而商鞅去秦国实施变法是彻底的。



战国年代诸侯国间尔虞我诈,现在还是朋友也许下一刻就是敌人了。而魏国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并没有把这个螃蟹吃的彻底,吃的透彻所以最终难以统一。其实战国七雄基本上都实施了大小程度不同的变法,只是秦国的最为彻底。

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变法的国家怎么能脱颖而出,须知当时的统一天下是不仅仅是统一天下这么简单,而是制度之争。所以一个武功没有学完全学高深的魏国怎么能最后统一呢!


淡看天上月


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变法,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过渡。其实后来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等很多都是根据李悝变法中的一些内容而来的。

李悝变法也是直接让魏国开始强大起来,李悝变法是在魏文侯执政的时期,这个时候还是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国刚刚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为诸侯国。这个时候的魏国其实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好的,西面是秦国,南边有楚国,韩国,东边有齐国,北边还有赵国,中山国等等。这个时候的魏国,韩国其实都要强大起来,不然那很容易就会被人灭掉,魏国在经济上不如韩国富裕,在军事上不如赵国,所以魏国也是意识到必须要变法图强,不然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于是李悝变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

李悝变法主要就是集中在经济上,军事上。主要的就是包括四点:第一废除贵族世袭制,用能力来选拔官员。第二废除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新测评土地,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不一样,收税也不一样,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三就是法治,颁布了《法经》对于国家的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简单点说就是根据军士的能力来奖励。而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对军队进行排编。发挥个人的作战能力,这个就是和现在的特种兵差不多。发挥每个人最大的能力。

李悝变法之后魏国空前强大起来,这个时候的魏国可以说是吊打一切国家,秦国差点被打的灭国。但是李悝变法也是不彻底的,他虽然让魏国强大起来,但是对于政治制度上面的改革确实非常小的。这个也是导致了魏国只有两代君主的称霸,就是魏文侯和魏武侯期间,之后魏国就衰落下去了。也导致了后来魏国人才流失严重。而且李悝变法的内容在魏国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施,这个就是和秦国商鞅变法最大的区别,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变法措施却是一直在秦国实行,但是李悝变法基本上在后面就看不到了。

魏国没有一统天下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等等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李悝变法建立起来的武卒制,这个可以在初期显示出来作用,让军队战斗力瞬间提高,但是不适合全国性或者持久性。魏武卒就是特种兵,其实和雇佣兵也差不多。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哪个国家全部都是特种兵或者哪一支军队全部都是雇佣兵呢?说是特种兵因为他们的能力确实很强,说是雇佣兵因为这些人都是要有大量的金钱地位来满足他们的,魏国前期开疆拓土,大量的土地,金钱可以满足他们。但是一旦遇上军事上的不顺,那么就不能满足这些人了,土地,金钱等等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这些人的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

魏国在后面的的策略也是出现了问题,占领河西之地之后而不是继续和秦国打,相反的去和赵国,齐国,楚国这些国家打了起来,特别是齐国,当时齐国依靠海也是非常的富裕,实力不必魏国差多少,所以在几次的交锋下魏国并没有得到多少便宜,相反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之后齐国确立了优势,魏国开始迅速的衰老。魏国此时的错误就和齐国后来的错误一样,树敌太多。在这之后魏国基本上就失去了霸主的地位。沦为了二流国家,最后被秦国灭国!


小伍讲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李悝变法”,确确实实让魏国强大了起来,至于为什么没能让魏国统一天下呢?这原因有多方面,当然这最主要的因素只能怪魏国的后继之君无能,以致魏国不能完成最终的霸业。下面我便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缘故。

后继之君非贤明之主

李悝变法确实让魏国成为了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但还远不能达到统一天下。大家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是通过几代有作为的君主共同努力之下才最终统一了天下的,所以后继之君是否贤能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非常关键的因素。李悝变法是在魏文侯的时候,魏文侯绝对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君主,任人唯贤,从而使魏国走上了富强。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因为当时魏国强大,魏武侯觉得可以一展宏图,便开始了他征战天下的计划。

公元前393年,魏国开始攻打郑国和秦国,由于国力强大,又有吴起这样的名将,接连大胜。后来陆续击败楚国,大败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攻赵国,燕国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样多线作战也使得魏国内耗巨大,而齐楚这样的大国也乘势日益崛起。魏武侯的无能就表现在他没有远见,没有战略眼光,一味地攻伐,不但没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还使魏国国力损耗,四面树敌。在任人方面也远不如其父亲魏文侯,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回到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老路,逼走吴起,任用田文,公叔痤等权贵之人。使得魏国重之前人才济济的局面变得人才凋零。武侯之后便是魏惠王,魏惠王初上大位时,魏国还是很强大,可惜魏惠王也并非贤能之君,在他在位时期,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彻底走向了衰落。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魏惠王,主要父亲留下的隐患都在他这个时期爆发了,当然他自己也没有好好处理这些隐患。我们知道在魏武侯时,魏国四方征战,结仇甚多,而魏惠王在位时,这些矛盾并没有解决,魏惠王上位后,便对赵韩发动了进攻,以致三晋破裂,而此时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逐渐强大。后来魏国对内开始重视发展,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不主动出击,但为时已晚。此时的秦齐却并没有看着魏国这般发展,多次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魏国,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魏国终于走向了衰败,无力回天。

魏国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它难以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我们先看看战国初期的地图。

魏国处于一个中心位置,但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魏国和很多国家接壤,北有赵国,西有秦国,东接齐国,南有强楚,韩国更是在贯穿于魏国中心,这个边防上的负担就远比其他国家要重。战国时期,往往哪个国家强大,其它一些国家便会连和起来攻打,像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秦、韩、赵、魏,燕五国共同伐齐等等。假如魏国真的强大了,以这样的地理位置不见得能像秦国一样抵挡的住联军的进攻啊!而事实上魏国也确实是被周边的大国不断消耗,走向衰落的。

李悝变法虽不及商鞅变法那般彻底,但也确确实实帮助魏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对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要达到统一天下,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后继之君的无所作为,加之其他国家的崛起,地理位置的局限,所以决定了魏国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看法,肯定还有不全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留言补充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灵魂的感触


魏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主要有三大原因:

体制原因——魏国的确是战国七雄中率先变法者,然而魏之变法并不深彻,仅得其形,未得其实。事实上要真正深彻变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必须像秦孝公和商鞅那样的大有为之君和大有为之臣的君臣际遇;其二在如此的君臣际遇之下还必须有敢和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世家贵族对立的勇气。从后世的商鞅变法不难看出:变法注定是要遭到既得利益阶层的强力反对的,如果不能坚定的铁腕护法难免前功尽弃。魏国所欠缺的恰恰是敢于和既得利益阶层对抗的勇气,当然这和魏国的既得利益阶层相对势力庞大有一定关联;反观秦国恰恰因为落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既得利益阶层的扩张。说得直白些:秦国不变法反正是亡国,而魏国变法则会瞻前顾后,以致于陷入到甘龙、杜挚所说的无百倍之利不变成法的困境,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人才原因——魏国可谓是战国时代列国的人才输送基地: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范雎、白圭......吴起离魏去楚而助楚变法;孙膑离魏去齐助齐围魏救赵;商鞅离魏去秦奠定秦国崛起之根基;张仪离魏去秦以连横制诸侯......相传战国时期魏惠王与齐威王在逢泽之畔狩猎。射猎完毕魏惠王拿出十二颗大珍珠向齐威王炫耀道:“我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夜明珠一颗。像齐国这样地大、人多,光兵车就有一万辆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齐威王听了这话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我的珍宝与你的不大一样——你的宝贝是死的,而我的是活的:我有大臣檀子,让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有能臣盼子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有良臣钟首负责国内治安,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这四位能臣贤相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由此可见魏国的人才观很成问题。

地缘外交格局原因——魏国处于秦、楚、齐、赵之间,真正的四战之地。如果魏国能按《大秦帝国》中庞涓制定的计策专力灭秦,然后以秦地为根基进而席卷天下或有可为。然而魏惠王陶醉于魏国实力的强大,以致于率先开启战国诸侯称王的序幕,又同时与秦、齐、楚等大国对立。与此同时魏惠王还干了一件蠢事——本来之前的魏文侯和魏武侯都深知魏国地缘格局上的糟糕处境,所以极力与赵、韩保持紧密联系,组成三晋同盟以抗衡秦、齐、楚。魏惠王上台后却主动进攻赵、韩,以致于赵、韩不得不向齐国求助,进而演绎出围魏救赵之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想必题主说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李悝变法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管仲变法,我相信管仲前面还有很多人进行过变法。李悝变法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不过确实是战国时期的第一次变法。

李悝变法后魏国在短时间内国力大增,民富国强,灭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一跃为中原的霸主。李悝变法之后,魏国又继续任用吴起进行变法,两个变法使得魏国称霸战国近百年。

自秦国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时期也是100多年的时间,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而最早变法的魏国不能?

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时期的地图。

从地图上看,魏国处于七国的中间位置,而且其他六国的国土都是一整块,而魏国的国土形状支离破碎,国境线十分漫长,西接于秦国,南邻于韩国和楚国,东面是宋国和七国,北面还与赵国接壤。四面强邻环饲,要应付多个国家的威胁。

魏国称霸时也像秦国一样大搞扩张政策。秦国扩张的顺序是由西向东,循序渐进,先灭韩赵魏,再灭楚燕齐。但是魏国的扩张就跟闹着玩一样,想打哪就打哪,毫无方略可言。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而魏国自恃国强四面出击。向西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向北“越国以鄙远”把赵国北面的中山国收为国土,向南夺取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向东索要齐国的领土。看似领土在扩大,但并没有与魏国本土连在一起,还得牵制大量魏国的兵力。

依我看来,如果魏国先统一三晋之地,再灭秦国,稳固西边的大后方,再图东进,灭齐、灭楚再灭燕,后面就没有秦国的事了。

在外交上秦国称霸是远交近攻,连横之策。而魏国毫无权谋,不懂得利用其它六国的矛盾离间对方,反而狂妄自大,四面树敌。即使魏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也没有强大到可以同时对付其它六国。

要想结束八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真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是事。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所幸秦国六代没有出现什么昏君,如果秦始皇他老爸算的话也没当几天国君就挂掉了。魏国就没那么好运气,魏武侯之后的国君都刚愎自用,不识人才。 魏国相国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对公孙痤的话不以为然,一个小小的商鞅能有这么厉害。于是商鞅去了秦国。

如果魏惠王用了商鞅,魏国继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之后又进行商鞅变法,天下归魏矣!


历史观


中国历史历朝存亡自有气数。春秋战国时的魏国,虽说也变过法但是依旧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最主要是没有出现几位雄才大略超级国君。虽说在魏文侯时候,有李悝,吴起等贤人主持变法。但是变法的程度比较狭隘,只能适合当时一时的,基本上都是人亡政息,并非变法很彻底。凡是变法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贵族的问题,吴起生前虽然将贵族打压下去,但吴起一死,贵族们就死灰复燃。最主要是魏国后面的君主,一个赛过一个混蛋。


秦国变法从秦孝公以后是人亡其法不变,奋六世,奉商君子之法不变,是的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一步步的蚕食东方六国。所谓个人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直接决定这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就需要一种机制,一种长效的有效机制去制约所谓的“权治”,规定统治阶层如何去做,才能使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那么这种长效机制就是法律。而秦国正属于这样的,所以在后来秦国在七国当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了天下。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己斋论史


战略方阵错误!

很多人人为问题出现在第三任国君魏惠王。其实在第二任国君魏武侯就制定了错误的军事战略了。

一,魏文侯连三晋称霸诸侯和灭秦战略

魏文侯变法迅速强大起来之后,韩赵认魏国为盟主,跟随魏国攻伐诸侯。胜利之后魏国分大头,韩赵根据出力多少分小头。这样的体系既保证了韩赵稳定安全,也保证了魏国的霸权。从魏国几次攻伐秦国的过程就可以看出,由于三晋的结盟的威慑,其他大国诸如齐,楚根本不敢支援秦国,从后方偷袭魏国。

二,魏武侯弃灭秦改统一三晋战略。

占领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已经被灭了一半了。魏武侯对秦国剩下的土地失去了兴趣。反而盯上了韩赵,先是连续借道灭韩赵附近的小国。令韩赵倍感威胁。三晋同盟彻底崩塌!

三,秦国休养生息,齐国崛起。魏惠王攻韩赵失败。魏国彻底葬失霸权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