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司馬長史


我是熱愛歷史的豆包,我來談談我的想法。

二戰中英國最艱難的時期有三個

一是1940年5月英法聯軍被困守在法國西北部的敦刻爾克的海邊。

當時德國掌握制空權,並且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已經將敦刻爾克合圍,英國的處境是40多萬大軍被困守在敦刻爾克,三面是德軍,一面是大海。可是正當古德里安準備命令他的裝甲部隊全殲英軍時,希特勒卻接受了自己起家的兄弟空軍元帥戈林關於使用德國空軍全殲英軍的主張,命令德國陸軍停止行動,轉而由空軍進行空襲。

敦刻爾克形勢圖

戈林曾經是德軍一戰時期的飛行員,一戰後跟著老哥哥希特勒混,後來被掌握德國大權的希特勒任命為空軍元帥,二戰爆發,戈林的空軍雖然出的風頭也不小,但是顯然他想全殲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的戰役中,增加自己的軍功章,結果敦刻爾克的探頭很多都是淤泥,德國空襲效果有限,此外由不遠處的英國本土飛來的英國空軍還能對德國空襲行動造成干擾,結果40多萬英法聯軍中的33萬人最終撤回本土,成為了日後英國保衛本土和反攻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當然這裡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故意放英軍回本土,因此希特勒骨子裡比較尊重英國,他一直想要與英國和解,不想在敦刻爾克殺掉太多的英國人,增加兩國的仇恨,不過總而言之,1940年的德軍在敦刻爾克上沒有全殲渡海而來的英軍。

敦刻爾克等待撤退的英軍,英軍兩週時間撤走33萬人

二是1940年的7月到1941年5月的不列顛空戰

1940年6月法國投降,而英國則更換了軟弱了張伯倫政府,轉而由丘吉爾組織戰時內閣,丘吉爾持堅決的反德態度,德國迫使英國和解的計劃失敗後,由於英國佔據著絕對的海上優勢,於是德國制定徹底摧毀英國空軍,奪取英國本土製空權,然後掩護陸軍強渡英吉利海峽,跨海佔領英國的“海獅登陸”計劃。當時德國空軍佔據優勢,開始階段德國空軍的目標是英國空軍的有生力量,由於英軍裝備有雷達等優勢,又是本土作戰,德軍損失較大,但是英國人損失同樣不小,但是德國空軍的質量和數量優勢較大,英國空軍一度舉步維艱,不過為了振奮英國的士氣,英國空軍組織了轟炸機對德國柏林進行一次夜間轟炸,這讓如日中天的德國和志得意滿的元首狠狠的打了自己的臉,於是憤怒的希特勒開始命令德國空軍將轟炸的目標由英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轉向了英國的城市,想要通過空襲英國城市迫使英國投降,但是這卻正中英國人下懷,一方面英國空軍得以贏得喘息之機,迅速恢復,另一方面英國城市被轟炸的慘狀引起美國人同情,於是美國人開始對英國人進行援助。

不列顛空戰中的英國空軍

1941年5月,德國眼見轟炸英國城市迫使英國投降的意圖落空,英國空軍又死灰復燃,重新恢復了戰鬥力,而此時德國入侵蘇聯已經迫在眉睫,於是德國無限期推遲了海獅作戰計劃,英國贏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失敗。

三是德國潛艇襲擊英國運輸船的狼群戰術。

英倫三島本土狹窄,資源匱乏,是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更談不上反攻歐洲了,但是英國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殖民地。英德戰爭爆發後,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殖民地的物資和兵員開始源源不斷的向英國本土輸血,美國的援助也開始不斷進入英國,由於當時英國仍然掌握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力量,所以海路運輸的大動脈對於英國來說是有保障的。

德國曾經一度嘗試利用短小精幹的海上戰列艦艦隊,對英國運輸線和英國海軍實行遊擊戰,例如使用著名的“俾斯麥號”戰列艦等,但是面對強大的英國艦隊,這些再精良的德國軍艦也無法彌補英德海軍巨大的實力差距,於是德國著名海軍元帥鄧尼茨發明了使用集中使用潛艇的狼群戰術。由於潛艇建造時間和成本遠低於水面艦艇,於是短時間內德國組織一支龐大的海上潛艇部隊,並對英國的海上運輸線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英國的首相丘吉爾戰後回憶也承認“二戰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國的U型潛艇。”

狼群戰術的發明者鄧尼茨和他海軍官兵

不過在美國加大了對英國海上支援,向英國贈送大量反潛驅逐艦(1941年英美《大西洋憲章》後,美國一次性就向英國贈送50艘驅逐艦) ,大大增強了英國的反潛力量,而美軍參加二戰後,這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海上力量進行了整合,德國的U型潛艇就很難在取得戰果了。


以上這三種危機是英國二戰中遭遇的最嚴重的困難,這其中英國最生死存亡的時刻當然就是不列顛空戰,如果德國能夠貫穿空戰初期那種專門打擊英國空軍有生力量的戰略,像戰爭初期殲滅其他國家空軍力量那樣消滅英國空軍,奪得英國的絕對制空權,進而執行海獅登陸計劃,全面佔領英國還是有可能的,可是此時的希特勒已經時人心不足蛇吞象了,他自認為已經幹掉了法國,解決了西線問題,他要集中精力對付他夢寐以求的在《我的奮鬥》中記錄的敵人——蘇聯了,說白了長期在海軍方面直落英國下風的德國,頭腦中還是沒有絕對的海權思想,仍舊停留在大陸軍時代,也許是希特勒沒讀過馬漢的《海權論》吧。


大東北的小豆包


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打敗了德國法西斯。

現在蘇聯解體了,華約解散了,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烏克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都不承認斯大林反德國入侵是為了它們,還認為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獨裁者,連斯大林老家格魯吉亞都不承認斯大林是民族英雄。

說明德蘇戰爭並不是正義戰爭,只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爭奪歐州霸權的戰爭,受益的並不是各國人民,而是滿足二人吞併領土的野心。

希特勒不全力攻打英國是怕斯大林背後捅刀子,因為斯大林不是善男信女,也是個狠角色。

如果希特勒不打蘇聯,蘇聯也會德國,這點從蘇聯在德蘇邊界派駐重兵可以看出。

德蘇開戰後,德軍在三個月消滅了350萬蘇軍精銳就知道,蘇聯幾乎將所有精銳佈署在德國和樸從國邊界,就為了大縱深打擊德國。

只不過被希特勒先下手為強,才損失慘重,差點被德國打敗。

現在也只有俄羅斯舉行勝利閱兵,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不舉行,就是不承認斯大林代表他們。


光芒萬丈34957


結局不怎麼樣,德國之所以放棄進攻英國,原因只有一個,打不過去而已。

德國曾經制訂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由於海軍過於弱小,德軍希望通過空軍來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從而掩護陸軍登陸。

但是在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顛之戰的最關鍵階段中,德軍被擊落各型飛機1733架,損失飛行員上千人,英國空軍損失飛機915架,飛行員414人。英國以較小的代價擊敗了德國的進攻,並且發起了反擊。英國空軍多次對德國本土和港口發起襲擊,給德國造成了重大損失。

在飛機產量上,英國的飛機月產量達到了1500架,而德國每月產量大約在1000架左右,而且英國還可以從美國得到大量的飛機。

飛行員培訓方面,英國在加拿大設立了大量飛行訓練所,到1941年12月,飛行訓練所增加到一百五十四所,每年培養二萬五千名飛行員、偵察員、炮手和無線電報務員。整個戰爭期間,加拿大總共為英聯邦培訓了130000名飛行員和空勤人員。

空中打不過,海上也打不過,陸軍隔著海只能乾瞪眼,所以繼續打下去,也無非是被英國空軍接著虐。




不沉的經遠


問題是希特勒認為英國是個雞肋。


為了工業的血液開戰

戰爭是者政治的延續,政治是利益的分配,所以每一場戰爭爆發的動因都是利益。之所以打蘇聯,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蘇聯的石油資源。正因為如此,希特勒不惜犯了兵家大忌兵分三路,多路並進,其中南下的那一支部隊就是為了基輔石油。可見當時德國對石油,這一被稱為工業血液的資源多麼的渴求。

稍顯雞肋的英國

眾所周知,英國雖然當時被成為世界工廠,日不落帝國,但已經頹態盡顯。英國大部分的工業資源都是依靠海上貿易和殖民地供給,在希特勒眼裡,英國即使打下來也無法找到限制德國工業發展的資源,所以與其和英國死磕,倒不如瞄準宿敵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定能讓納粹的工業水平更上一層樓。

但希特勒應該怎麼也沒想到,僅僅過去了二十多年,英國北海油田開始開採。

  • 1959年首先於荷蘭近海發現格羅寧根氣田。

  • 1969年發現埃克非思科油田。

  • 1971年發現布倫特油田。

大油田的相繼發現,不僅緩解英國與挪威等西歐國家的能源短缺,而且更使挪威成為除加拿大和俄羅斯之外的第三大非OPEC石油出口國。

希特勒泉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


瓦爾登的船伕


由軍武奇兵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如果這樣的話戰爭狂人希特勒的處境就會非常“尷尬”,其實希特勒心裡比誰都明白,假如沒有進攻蘇聯的話,那麼蘇聯就會有喘息之機,德國就永遠不會在損失很小的情況下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績。



蘇聯人最快就會在1942年底或1943年初從“大清洗”的影響中走出來,強化邊境防禦,恢復國內生產,戰爭潛力變大。而到了那時候恐怕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就是蘇聯人了。到時候德國的處境會更加危險。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直到1943年之前德國的海軍力量不可能超越英軍,即便再給德國兩年也夠嗆。從二戰一開始德國已經將海軍角色定位完畢,它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封鎖或偷襲、或獵殺盟軍補給船和運輸艦。它們連敢和英國海軍正面作戰的勇氣和把握都沒有,既然如此那麼德軍就不可能登陸到英國本土,所以繼續與英國糾纏下去撈不著一點好處。



如果不去攻打蘇聯,那麼可以抽出更多力量投入到北非、希臘和南斯拉夫等戰場。退一萬步講,軸心國在以上戰爭取得勝利並佔領,在英吉利海峽也擊敗英國海軍,登陸佔領了英國,那麼此時德國真正的威脅蘇聯已經完全做好戰爭準備,甚至在這之前就已經發動了對德戰爭。



而整個歐洲加上北非的資源也是無法與強大的蘇聯對抗,德軍要疲於應付被佔領國的治安戰之外還要對付來自美蘇的進攻,所以無論如何還不如以最快最早的時間攻擊沒有做好準備的蘇聯。賭好了這一把也許能贏,二戰歷史可能重新改寫,不賭這一把穩輸。所以希特勒還是堵了進攻蘇聯!



以上為個人見解,我是軍武奇兵,謝謝你的關注與支持!歡迎交流!


軍武奇兵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德國真正的敵人是蘇聯,對英法就是復仇。希特勒無意擊敗英國(敦刻爾克撤退給了英國一個緩手,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得軍事。也不是因為德國陸空軍間的齷齪造成丟失戰機,德國與英國本無仇恨,希特勒不想把英國人趕盡殺絕)。而對付蘇聯,無論是軍人還是老百姓,都殘忍至極,說明希特勒非常仇視蘇聯。

德國那時的工業體系比英法先進得多,他不需要英法的工業技術而需要原料,這是英法不具備的,但蘇聯具備了且工業體系落後,這就導致德國不去徹底摧垮英國,因為英國的殖民地很多,可以做到移花接木,法國同樣如此。

德國需要的是英國一紙妥協的條約就夠了。

無論從宗教和意識形態上,德國有著蠢蠢欲動的衝動,這不是誰能改變希特勒的。

“巴巴羅莎”是在蘇聯進行“戰時共產主義”後不得不作早期計劃的結果。因為如果蘇聯在短期內形成對德分庭抗禮,那麼德國再想打蘇聯的主意就難上加難,所以只能用“閃擊戰”解決蘇聯紅軍的主力,然後佔領各要點,最後完成奪取戰爭資源的努力。

蘇德戰爭一定要打的,斯大林充分看到了這一點,不然他不會與德軍在波蘭會師,佔領屬於芬蘭的要地,陳兵波羅的海三國和白羅斯,南下分解羅馬尼亞。這些難道希特勒無動於衷嗎?顯然不是。

故此,不是希特勒打不打蘇聯的問題,也不是時間多久再打的問題,這與龜縮在英倫三島的丘吉爾無關。進攻巴爾幹只是解決戰爭資源的一小部分,真正解決大問題的還是蘇聯。如果不及時攻打蘇聯,到了蘇聯備戰進行到尾聲,德國還能打得過蘇聯嗎?

德國打法國不讓他淪陷,還是給了它一個“維希政府”,也正說明他復仇計劃的成功,說明德國對這個刻骨銘心的敵人沒有痛下死手,什麼原因?因為希特勒看到蘇聯的日益強大,恐慌得很,趕緊解決完西線戰場來解決蘇聯問題,把兵力迅速集中到東線戰場。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結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往後繼續許多年,一直打到希特勒不想打為止。

為什麼呢?

1,納粹德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實力還非常強大,足夠應付接下來的戰爭。

2,即使英倫三島拿不下來,希特勒也沒有損失,至少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損失,損失只是政治上。

3,希特勒不進攻蘇聯,納粹德國就只在一線作戰,即無後顧之憂,又可集中精力在西線與同盟國死磕。

4,如果希特勒與蘇聯保持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就不會加入同盟國,就可以向德國提供大量物資和軍事裝備。


四海漫遊


那英吉利海峽就會成為德國人和英國人乃至說西歐人的最大墳場了,德國在西歐雖然所向披靡,空軍的閃電戰和機械化部隊快速突襲被希特勒運用的爐火純青,而且也是大獲全勝。


但是讓德國空軍唯一吃癟的就是英國空軍,最關鍵的是德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仍然牢牢的控制在英國空軍手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就比較麻煩了,沒有制空權,德國的地面部隊,確切的說是海軍就不可能渡海攻佔英國,但是德國不進攻蘇聯,全力進攻英國的話,最終英國也會同法國一樣,難逃被亡國的命運,當然這樣的結局並不值得希特勒興奮,因為他也可能是兩敗俱傷,元氣大損。


再一個說德國的敵人不止一個,反身進攻蘇聯,其實也是對英國的一種打擊,因為蘇聯對於英國在軍事上的支持是顯而易見的,進攻蘇聯切斷蘇聯對英國的援助,這種間接打擊也夠英國喝一壺的,因為英國早已深陷被整個西歐(都被德國佔領)孤立的泥潭,糧草不濟。

再進一步講,其實前蘇聯的野心一點不比德國的希特勒少,前蘇聯早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就有用幾萬輛坦克的洪流攻佔歐洲的計劃,這裡說的歐洲也包括身處其中野心勃勃的德國,也就是說德國在西歐損耗的越嚴重,越符合蘇聯的戰略意圖。

搞不好前蘇聯就會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戲碼,把德國連同西歐一起給滅了,那現在普京也就沒有這麼多煩惱,還哪來被歐美國家群毆的機會,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德國不進攻蘇聯的基礎之上,歷史的事實是德國像瘋了一樣瘋狂的進攻了前蘇聯!


歷史三日談


其實這個問題當時德國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最終被否決了,因為實施起來難度太大。

在1939年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海軍就在準備攻佔英國的“海獅計劃”。法國投降後,海獅計劃的政治條件已經具備,但是實施起來難度太大,最終擱淺。後來海軍元帥雷德爾又向希特勒提出了地中海計劃,但也因為種種困難而放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個計劃。

一、無限期推遲的“海獅計劃”

“海獅計劃”在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就已經制定,德國海軍選擇了敦刻爾克一帶作為登陸地點,但在1939年,這個計劃顯然是不可能實施的,德國需要先佔領法國、荷蘭、比利時沿海,控制周邊的港口,才有機會實施渡海作戰。因此,在西線戰事還沒打響的時候,“海獅計劃”還只是一個構想,沒有制定具體細節。

到了1940年6月份,德軍在西線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法國被擊敗。雷德爾向希特勒提議制定“海獅行動”的細節,但是被希特勒拒絕了,因為希特勒幻想英國會妥協。結果英國組建了戰時內閣,丘吉爾出任戰時內閣首相,並且發表了激情四射的抵抗宣言。希特勒的幻想破滅,於是下令準備入侵英國,到8月份,各項準備工作才開始行動起來。

然而德軍陸海空三軍各自獨立,沒有一個統籌機構,前期巨大的勝利讓陸軍將領們飄了起來。他們對登陸作戰想得很簡單,空軍負責制空,海軍負責渡海,然後陸軍跟在後面上岸廝殺就行了。陸軍既沒有進行詳細部署,也沒有進行渡海訓練。渡海作戰的重任全部丟給了海軍。雷德爾非常焦慮,多次提醒陸軍登陸作戰時需要注意的方面,然而都沒什麼效果。他不得不單獨找希特勒談,對希特勒詳細講解渡海作戰是怎麼一回事。希特勒第一次瞭解英吉利海峽海流和潮汐的複雜情況,才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而且最嚴重的問題是9月下旬以後,英吉利海峽的氣候就非常不好,總會出現驚濤駭浪,根本無法進行登陸作戰。

希特勒立馬召集三軍將領討論登陸的事情,經過激烈爭論之後,8月底,作戰方案基本確定下來。根據這份方案,德國準備了25個師參加作戰任務,但由於缺乏運輸工具,渡海將分為兩個梯次。第一梯隊有13個師,其餘的12個師作為第二梯隊登陸。第一梯隊的13個師,將從法國和荷蘭的港口上船。

不過海獅行動還需要一個前提,德國空軍必須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然而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始終沒能未能獲得制空權。德國空軍損失慘重,英國空軍不但不但擊落了許多德國飛機,還轟炸了柏林,對德國人造成了強烈的心理震撼。沿海的那些港口自然不能倖免,許多港口慘遭襲擊,運輸船隻更是損失慘重。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制空權,以及港口和運輸船隻的破壞,導致海獅計劃被無限期推遲,最終無疾而終。

二、地中海方案

海獅計劃沒有希望了,不過德國海軍沒有放棄,他們又提出了地中海方案。雷德爾提出德國可以將英國的力量趕出地中海,德國可以進攻直布羅陀,控制北非和中東,進攻非洲,切斷英國通往印度的通道,然後再佔領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等島嶼,作為進攻美洲的跳板。

除了海軍的地中海方案,外交部也提出了一個大陸方案。大陸方案是要將維希法國、蘇聯、西班牙三國一起拉進軸心國,共同對付英美。大陸方案算是從政治角度對地中海方案的補充,但是基本上是異想天開,西班牙和法國有領土爭端,意大利又不希望法國被加強,而維希法國如果被削弱,則有很大的可能會倒向戴高樂那邊。地中海方案的關鍵點是兩個,一是進攻直布羅陀,二是蘇伊士運河。進攻直布羅陀,需要借道西班牙,得到西班牙的幫助。而進攻蘇伊士運河,則需要依賴意大利的力量。

當時西班牙佛朗哥政權雖然傾向於法西斯,但是要讓它跟德國結盟,有很大的難度。希特勒專門跟佛朗哥談過這個事情,結果佛朗哥要價非常高,他需要大量的物資援助,包括食品和很多原料,因為西班牙打了三年內戰,非常困難。此外,西班牙除了要得到直布羅陀,還想得到法國控制下的奧蘭,以及北非的一些地方。這個要價德國根本沒法接受,法國雖然投降了,如果希特勒答應佛朗哥的要求,無疑是要把法國推向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那邊。所以西班牙就中立著吧,至少西班牙的中立,還能讓德國從其進口貿易中獲益。

事實已經證明意大利是一個豬隊友,本來德國希望意大利集中力量去進攻埃及,結果墨索里尼擅自進攻希臘,還一敗塗地。意大利在希臘的慘敗,不僅削弱了攻擊埃及的力量,更讓整個軸心國的實力受損。在地中海,意大利是唯一可以跟英軍抗衡的力量。德國海軍太弱,根本開不進地中海。不過意大利即使不去打希臘,而是集中力量攻擊埃及,也不是英軍的對手,託布魯克之戰意大利軍隊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政治上無法將西班牙、維希法國拉進軸心國,意大利在軍事上表現又非常糟糕,地中海方案也就只能放棄了。至少在1940年下半年的時候,這個方案對於德國是沒有吸引力的。而希特勒對時間一直很焦慮,他認為時間不在德國這邊,如果拖到1942年,美國就會參戰,而蘇聯也將準備好,這樣德國就會陷入一戰時的困境。所以他需要先發制人,消滅蘇聯。希特勒覺得只要打敗蘇聯,英國就會求和,而德國也有了充足的資源跟美國進行長期作戰。而且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消滅蘇聯是希特勒很早就制定出的戰略計劃。

三、如果全力攻打英國會怎麼樣?

那麼如果當時德國改變既定戰略,暫時不管蘇聯,全力以赴攻打英國,結果會怎麼樣呢?對德國來說,要擊敗英國,一個方式就是直接攻打英國本土,這個需要強大的海空軍去搶奪制空權和制海權。根據德國海軍的估計,如果沒有進攻波蘭,德國海軍最早需要到1944年才能準備好,才有實力去挑戰英國的海軍。而德國空軍也要到1944年才能取得優勢,第一款噴氣式飛機1944年的時候才能參加實戰。問題是到1944年,英國和美國不會坐著等德國,蘇聯更不會等。德國要發揮陸軍優勢,只能選擇地中海方案。

在蘇伊士運河方向,德軍可以通過巴爾幹半島往中東進攻。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海上,經過塞浦路斯或者克里特島,直接進攻埃及,這需要得到意大利海空軍的支持。另外一條是從土耳其,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走陸路,經安納托利亞往南,進入伊拉克、敘利亞等地。但是這個路線有一個隱患,就是蘇聯問題,蘇聯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非常敏感。無論是土耳其自己加入軸心國,還是德軍佔領土耳其,都會引起蘇聯的緊張,很可能引發跟蘇聯的戰爭。

為了佔領直布羅陀,希特勒可以採用強硬的方式,逼迫法國和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但是這種方式有很大的風險,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地很可能會直接投靠戴高樂,而西班牙會直接遭到英國海空軍的攻擊。德國即使佔領直布羅陀以及北非,也將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不過好處是可以沿著北非海岸進攻埃及,繞開土耳其,避免刺激蘇聯。

德軍在逼近蘇伊士運河時,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中東地區殖民地可能會脫離英國獲得獨立,印度也會深受鼓舞爭取獨立。英國將會遭到沉重打擊,失去了中東的石油產地,英國的抵抗能力就要打一個折扣。由於美國深受孤立主義束縛,不太可能出手救一個被嚴重削弱的英國。羅斯福選擇救英國,是因為看到英國能夠抵抗德國才出手的,美國人很擔心英國如果撐不住,援助的物資就會落到德國人手裡。在東方,英國的虛弱給日本製造了機會,日本會乘機南下,搶佔石油產地。日本的參戰,必將引起跟美國的衝突,也就是說,太平洋戰爭依然會爆發。

以上的設想是建立在將蘇聯拋在一邊不管進行的,問題是蘇聯會眼睜睜的看著德軍佔領中東,將英國擠出地中海嗎?在經濟上,德國對蘇聯的依賴很深,戰爭的第一年裡,德國從蘇聯進口了150萬噸糧食,90萬噸石油,10萬噸棉花,50萬噸磷酸鹽,另有從蘇聯過境的100萬噸滿洲大豆,此外還有從蘇聯轉運的將近25萬戰略物資。可以說,德軍前期在西線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了蘇聯提供的物資,希特勒對此非常痛心。德軍要在地中海作戰,這種經濟依賴會進一步加深。如果斯大林不是一個白痴的話,他肯定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德軍佔領中東。

如果蘇聯找個適合的時機參戰,德軍主力深陷地中海沿岸,德國本土防禦蘇聯的力量必然不足,而且德國對蘇聯依賴那麼嚴重,蘇聯一旦先發制人,德國及其佔領區必然會發生全面崩潰。如果德國事先囤積大量物資,並且在地中海進展神速,在蘇聯反應過來之前就拿下中東。但是無論如何蘇聯都會選擇加入盟軍一方作戰。而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的參戰,德美將在大西洋較量。德國終究還是要面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德國所佔領的歐洲大陸的資源遠不如美洲以及蘇聯豐富,最終的結局依然會是美蘇兩國大軍攻入歐洲,德國依然會被毀滅,甚至會遭到原子彈打擊。

因此,對於希特勒來說,進攻蘇聯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唯一的機會。但他無論怎麼選,德國都必然失敗。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如果德軍不去攻打蘇聯,而去攻打英國,德國一定能攻下英國,只是在攻下英國後,德國將很難再攻下蘇聯。為啥能攻下英國,因為德國已經完全控制法國,和英國只隔了一個英吉利海峽,只要選擇好登陸點,就能攻打英國,英國的海軍實力確實遠超德國,但德國的空軍遠超英國,只要派出一部分空軍攻擊英國海軍(這裡要解決好對海攻擊的問題),而自己的巨炮海軍支援攻陸,攻下英國沒太大問題。希特勒沒有攻打英國的原因一是覺得英國已經無能為力了,不想花大價錢去攻打英國,二是想乘蘇聯大清洗後的混亂,發起突然襲擊,同時,他從以前的戰役中的閃電戰中嚐到了甜頭,對蘇聯也想用閃電戰一蹴而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