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鎮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40多年熱心幫扶貧困村民

龍江鎮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40多年熱心幫扶貧困村民

龍門縣龍江鎮良塘村樹下村小組,一個只有20多戶100多人的小村莊,看起來與普通的村莊並無二樣。然而,一群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40多年來熱心幫扶貧困村民的溫情故事卻又讓這個小村莊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退伍軍人40多年堅持走訪慰問貧困戶

“溫伯,你現在身體怎麼樣了?”幾名退伍軍人正圍著一位耄耋老人噓寒問暖。他們有的還拿起清潔工具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收拾房子。

據瞭解,溫伯是村中一名命運多舛的老人。45年前,他的妻子不幸身患重病後離世,留下他和膝下一兒一女相依為命。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噩夢又一次降臨在這個家庭。他的女兒在上小學時患上內風溼等疾病不幸致殘,生活完全不能治理。這對於原本就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溫伯的兒子在10多年前就倒插門到東莞工作和生活,因生活所迫也較少回家。現在的溫伯老邁,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不忍心看著這位因病致貧的老人生活艱苦,村裡的幾名退伍軍人時常一起到老人家中,為老人送錢送物資,並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難事。

而溫伯只是這群退伍軍人的幫扶對象之一。40多年來,這群退伍軍人堅持走訪慰問貧困戶。他們捐錢捐物獻愛心,為村中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送上一片赤誠。

用愛心書寫退伍軍人“真性情”

據瞭解,這群熱心的退伍軍人中,有政府公職人員、個體經營者、進城務工人員、在家務農的農民等。今年67歲的溫橋泉,是村中第一個退伍兵,1974年退伍回鄉後,他第一個帶頭在村裡幫扶困難村民,這件事一做就是40多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溫橋泉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前幾年患上了中風,但是他幫扶的腳步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他仍然堅持每年拿出100元幫助貧困的鄉親。

談起為什麼會堅持幾十年做這件事時,溫橋泉表示,他發現村中的貧困戶比較多,特別是很多空巢老人年紀大了,行動也不方便,覺得自己應該要為他們做點什麼。他說,作為一名軍人,就應該弘揚軍人本色,發揚雷鋒精神,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溫橋泉的做法感染了周圍的人,後來陸續退伍回鄉的張軍民、溫金水、溫南彬、溫權彬、溫志忠、溫利城等也自動加入到幫扶隊伍,成為村裡的幫扶小分隊隊員。

幾十年來,這群退伍軍人以退伍軍人的風采和血性,以一顆誠摯的心,一路執著、無私奉獻。他們堅持不懈地幫助孤寡老人、貧困家庭,用愛心書寫了一名退伍軍人的“真性情”。

村民眼中的“親善大使”

幾十年來,這群退伍軍人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讚揚。在樹下村小組很多村民的眼裡,這群熱心的退伍軍人就像是“親善大使”,他們除了幫助孤寡老人、貧困家庭,還十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把扶貧幫困、奉獻愛心當作人生的高尚追求,經常出現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默默無聞地為社會、為他人做好事。

良塘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遊國球告訴筆者,這些退伍軍人每年都會為村裡做很多好事。“每年的‘八一’建軍節,他們就會聚集在一起,為村中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送物資送勞動力,同時他們每人還會拿出100塊幫助貧困鄉親。一些還沒退伍的軍人還會讓家人代勞參加這個活動。”遊國球說道。

據介紹,張軍民、張偉華是其中的一對父子兵。張軍民1970入伍,退役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隊的一名志願兵,其兒子張偉華2000年入伍,現還在服役。“我的兒子也是一名軍人,從小我就給他灌輸軍人精神,教育他部隊的作風就是家風,鼓勵他長大後也要到部隊鍛鍊,以後成為一名保衛祖國、為國效力的人。他從小也為自己出身於軍人家庭而感到驕傲。“張軍民滿腔熱血地說道。張軍民的兒子張偉華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張偉華把父親熱心豁達、樂於助人的精神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潛移默化中堅定了參軍的信念,誓要接過“紅色傳統”接力棒。2000年,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從軍路。“每次回家,他都會去看望村中的貧困老人。上次回家,他看到溫伯家裡沒米,立刻就從家裡的米缸淘米給他。”張軍民對筆者說。

據瞭解,溫金水、溫南彬、溫權彬三人是村中的兄弟兵。三人先後當兵退伍後回鄉,又自發地聚在一起,跟叔伯們一起幫扶村中孤寡老人、貧困戶,傳承軍人精神。

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豐功偉績,有的只是滿腔的真誠和熱情。這群退伍軍人的平凡舉動溫暖和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退伍不褪色,卸甲不解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伍軍人的高尚情懷,樹立了樂於付出、甘於奉獻的軍人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