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 35個瞬間帶你回顧僑心共聚這40年!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

分佈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

6000多萬海外僑胞

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

開拓者、參與者、貢獻者。

4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中國僑務工作不斷呈現新局面。改革開放事業結出的碩果,惠及了廣大華僑華人與歸僑僑眷生存發展的方方面面。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1983年1月2日,全國歸僑、僑眷、僑務工作者和先進個人、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中新社記者 鄭瑞德 攝

經濟方面,海外僑商不斷獲得寶貴機遇。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利用外資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對華僑和港澳、臺灣同胞在國內投資給予特殊的優惠”;

1985年頒佈的《國務院關於華僑投資優惠的暫行規定》規定,“華僑投資者可以選擇獨資經營,同國營企業合資、合作經營,同集體企業合資、合作經營等方式進行投資”。

改革開放初期,廣大海外僑胞率先進入經濟特區和沿海僑鄉投資興業,拉開了中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序幕。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王發瑭 攝

1983年,

廣東深圳光明華僑電子廠

(康佳集團前身)

生產車間的裝配線。

康佳集團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

首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

廣東江門市政府在範羅岡集資興建的僑苑坊建成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黃永照 攝

1983年,

廣東江門市政府在範羅岡

集資興建的僑苑坊建成,

建築面積1.23萬平方米,

有144戶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

親屬入住。

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僑屬共度國慶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賈國榮 攝

1986年9月29日,

800多位港澳臺同胞、

海外僑胞和僑屬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度國慶。

華僑攝影學會在北京成立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楊佐桓 攝

1986年12月,

中國“華僑攝影學會”

在北京成立。

80年代中期,回鄉僑胞辦理落實僑房手續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發 鍾欣 攝

80年代中期,

回鄉的僑胞

在廣東省中山市僑務部門

辦理落實僑房手續。

華僑華人與港澳同胞眷屬用外匯券在此購置商品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楊佐桓 攝

1989年,

中國華僑旅遊僑匯服務總公司營業部,

華僑華人與港澳同胞眷屬

用外匯券在此購置商品。

僑匯是僑胞匯回

用以贍養國內家屬的款項,

也是當時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僑心共聚

位於福建泉州的華僑大學創辦於1960年。該校實行注重華語、英語、計算機語言“三語”教學。圖為90年代初正在上課的學生。 中新社記者 鄭祚聲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法律方面,僑界權益保護體系日臻完善。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施行;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辦法》頒佈。

1997

北京

北京華僑語言學校華僑子女同唱《大中國》慶祝香港迴歸。 中新社記者 霍海珠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1998

廣東

廣東華僑博物館封頂。 中新社記者 梁永強 攝

1999

深圳

中國第一條城區高架單軌列車——深圳華僑城歡樂幹線開通。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1999

紐約

美國紐約華人華僑歡慶新中國成立50週年。 中新社記者 郭健 攝

2001

廣東

廣東大旺華僑農場發展成為肇慶大旺綜合經濟開發區,吸引大批境內外客商前來投資,當地發展畜牧水產立體養殖業,成效顯著。 中新社記者 羅仰明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2005

文萊

文萊中華學校的華人孩子在學校多媒體教室認真上課。這是文萊最大的華文學校,為幾代華人提供了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正規教育。 中新社記者 宋吉河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第三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在北京開幕,與會代表在“增進共識 凝聚力量 反對臺獨 促進統一”橫幅上簽名。 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文化方面,華僑華人精神滋養愈發豐盈。

為豐富僑胞文化生活,2009年起,“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大型慰僑巡演累計在全球160國次、332城次演出450場,現場觀眾逾700萬人次,網絡、電視觀眾數以億計。

僑心共聚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劉萬強 攝

2006年,

國家華僑農場發展改革工作小組

派員到廣西隆安縣浪灣華僑農場,

就華僑農林場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

及歸僑子女上學問題進行調研、座談。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田冰 攝

2007年,

旅俄華人華僑

為北京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捐款。

“水立方”在建設過程中,

共獲得 35 萬海外僑胞

和港澳臺同胞捐款 9.3 億元人民幣。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蘭自濤 攝

2008年,

88歲的美籍華人吳仲良來到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椑東初中,

瞭解這所自己所捐建的

“僑心學校”的辦學情況。

1986年至2008年

他傾囊近2000萬元興辦教育事業,

改(擴)建 “僑心學校”31所。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發 程嘉揚 攝

2009年,英國倫敦舉行盛大中國新年慶典活動。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2010年,

2010名海外僑胞齊聚上海共享世博。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2013年,

“神舟”航天員劉旺

為“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頒獎。

1996 年退休的徐芑南,

於 2002 年從美國回國

參加“蛟龍號”的研發。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2015年,

“文化中國 四海同春 ”

大型慰僑演出在洛杉磯登場。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美國華人華僑慶祝

北京贏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舉辦權。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2016年,

“百年跨國兩地書——福建僑批”

陳列展在福州舉行。

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

寄回國內的信件及簡單附言、匯款的憑證,

是一種“信款合一”的家書。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2016年,

雲南唯一健在南僑機工

羅開瑚迎百歲壽辰。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2016年,

僑界代表走進雅安

震後重建僑捐項目,

當地村民

手持“感謝僑胞”的牌子表示歡迎。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2016年,

海外華裔青少年

在“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山西營中

學習中國書法。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2016年,

航拍廣西來賓華僑農場。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2017年,

航拍深圳世界之窗旅遊景區。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2018年,

空中俯瞰福建著名僑村

莆田後黃村。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2018年,

位於昆明市中心的老舊社區

華僑新村完成提升改造,

建設完成僑史展示中心,

僑文化傳承基地。

民生方面,為僑服務面面俱到,情暖僑心。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級政府行政事務大廳已設立涉僑事務辦理窗口2750個,年辦理涉僑事項4.3萬件;社區僑務工作站“僑之家”建成2174個,覆蓋了國內各僑胞聚居區;僑界知識分子、南僑機工、華僑農場歸難僑等特殊群體,獲得了多種形式的關懷與照顧。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2017年,世界僑商項目與商品博覽會(簡稱“華博會”)在天津舉辦。 中新社記者 佟鬱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2017年,46位海外華助中心代表來到長沙僑夢苑參觀僑商企業,感受”僑商智造“。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2018年,加拿大溫哥華市就歧視華人歷史正式道歉。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2018年11月22日,第十八屆華創會在武漢開幕。來自全球71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餘名海外華僑華人及2000餘名國內代表參會,共對接洽談海內外參會項目1093個,121個項目達成合作協議及意向,投資總額達667億元人民幣。 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事實證明,

廣大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

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

開拓者、參與者、貢獻者,

更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共享這場偉大變革帶來的幸福與榮光。

华侨华人 35个瞬间带你回顾侨心共聚这40年!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文整理 廖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