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為啥大家都喜歡帶著它逃難

黃金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在亂世的時候,那基本上就是一個保命和東山再起的保障啊。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亂世,恐怕就要說到民國時期了。

那時候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通用的貨幣就是銀元,袁大頭了,當然了,這都是普通的流通之物。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那就是黃魚了。也就是黃金。為什麼叫黃魚呢?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為啥大家都喜歡帶著它逃難

那是因為當時的黃金為了攜帶方便,不再是以前古代那種金元寶的形式鑄造了,而是鑄造成了一種扁平的長方體。因為樣子比較像魚,又是黃金,所以就稱呼為黃魚了。

那時候的黃魚有許多種規格,一般來說最流行的還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兩種。大黃魚就是十兩一個,小黃魚是指一兩一個的金條。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為啥大家都喜歡帶著它逃難

因為民國時期的度量衡採用的是舊制,也就是一斤十六兩,那時候一兩也就是現在的31.2克左右,所以一條大黃魚的重量大概在312克左右。

當時20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一兩黃金差不多兌換31枚銀元,而三枚銀元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1000元的水平。也就是說,一枚小黃魚的購買力差不多等同於現在的1萬多塊。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為啥大家都喜歡帶著它逃難

那麼一塊大黃魚就相當於現在的十萬塊左右。所以說那時候人們在逃難的時候,揣上一枚黃魚在身,就等於現在揣了十萬的現金啊。那時候黃魚體積小,攜帶方便,可比十萬現金好帶多了。這也難怪亂世之中,人們為啥都喜歡藏幾塊黃魚作為壓箱底的財產了。

因為誰也不敢保證戰火會不會波及到自己,到時候舉家逃難到一個安定的地方,有了這種硬通貨,想要東山再起,還是很簡單很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