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手机用户92096578536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

在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吏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定制是在汉代。西汉初年,大官僚的子弟和拥有十万资产的富人商人除外)可以到京师作皇帝的侍从,进而补授其他官职。由于这种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所以后来实行自下而上的推选制度,即察举制。其办法是由各郡国及公卿向中央举荐有学问、有道德、有才华的各种人才,具体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任命“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各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各地士人,评列为九等,作为朝廷除授官职的依据。由于各地的中正均为士族官僚贵族的成员,所以他们在评定士人品级时一般只重视出身门第而不重视才学,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阻塞了普通士人入仕的渠道,也不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作为选官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建立在官员对于士人的主观性考察基础上的,必然缺乏公正。到了隋唐,一种凭借客观性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就是科举制。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其生徒可以“升进于朝”,参加秀才、明经科目的考试,由此而取得官职。各州也可以保荐文章华美的士人,参加考试。隋炀帝统治时期,又创立了进士一科,以考试诗赋为主,科举制度至此确立。

科举制度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拨制度。

科举虽然限制了知识份子的思想,但却是保证国家录取人才、保持社会流动和社会公正的最有效办法。

总体上看,科举对中国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它的弊端。

科举制的好处很多,比如推毁世家大族、消除阶层固化,实现平民社会等。

其实科举制还有另一个功能,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功能:代议制

很多人都羡慕英国的光荣革命后的议会制,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制度,那就是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开创的重文抑武制。

所谓重文:就是让文化下乡,惠及普通百姓,把皇恩通过读书均匀的分散到基层,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国政,施展宏图,为国分忧。要知道在此之前几千年,从没有这样的优惠力度,所谓皇权不下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有到了宋朝,才真正彻底的惠及平民,隋唐是科举制的成长初期,那时能够参加科举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普通百姓不是不想参加,也不是没有机会,主要原因是不识字,宋以后之所以能够做到,除了朝廷的政策外,还有造纸和印刷术的高度发达,让基层百姓读书的成本低廉。

欧洲在印刷术未传入之前,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那些封建贵族也没几个识字,一个地方最有文化就是神父,只有他识字,他能解读圣经,那时谁家有本圣经手抄本都是很稀罕的物品。所以欧洲在漫长的时期都没有统一的政权,只有罗马的神权。神通过文化的专断替代世俗政权的代议。神父、牧师就是人大代表。

这就是文化的代议制。宋朝通过科举选票,把政权分配到老百姓手里。让百姓人人都有机会参政议政,为了让各地百姓机会均等享受科举的红利,朝廷还发生过一些争执。

1、欧阳修和司马光之争

欧阳修认为科举考的是文才,标准只有一条:唯才是举。司马光不同意此标准,理由是:古之取士,以郡县人口为率。通俗说:按省录取,你看高考录取分数不统一是有历史承袭的。朝廷最终还是倾向司马光的“按省录取”,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句话:雨露均沾,如果按照欧阳修的唯才择取,那西北的人无论如何竞争不过江南的人。也就是说全国高考一条线,那名牌大学学生多半会被湖北黄冈地区垄断。

2、朱元璋为科举立法

朱元璋读书不多,但学习能力强,不仅发明了连祖冲之都想不到的大写“壹、贰、叁、、、”,杜绝汉字上小聪明,还进一步的丰富科举制内涵。

话说有一年会试公榜:上榜51名进士均为南方人,北方士子全军覆没,于是落选的北方士子联名上告主考官偏袒南人(恰好主考官全是江浙人),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先是责令主考官复查试卷,希望增补北方考生息事宁人,可主考官一根筋,复查维持原榜不变,理由是“江南本多俊才,绝无舞弊之事”,一身正气,决议金銮殿。朱元璋当即把主考官发配充军,然后亲自阅卷增补了61个北方士子,随后下令:以后南北录取比例按四六开,即10人之中,北方4个,南方6个,并以制度定下来。从此南北科举名额有了制度性保障,可以说此法延续至今。

综上,可以得出,科举不是文化层面的事,是政治上均等,是大一统的考量,把录取指标均匀分摊到各地,一来体现政通人和,二来凝聚各地百姓的向心力,避免读书人受挫而起敌意,(比如黄巢和洪秀全都是落榜考生)事实上,中国古代乡间社会的稳定,主要来自科举的受益者,他们致仕后成为乡绅,是基层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朝廷政通人和的代议者,没有他们,中国的大一统无从谈起。所以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代议制。

如果没有1840的鸦片战争,没有外来思想的侵袭,中国靠科举制还可以继续维持大一统。


蔡金明


我觉得科举制的确立对于世界来说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在近代以前方言整个世界任命官员采用科举制的很少,也只有中国和中国文化圈里面的国家。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我们古代的官吏是怎么构成的,官就是需要通过科举录取才可以当官。而吏只能是官府衙门的其他工作者,这些人基本上一辈子只是一个小吏,没有晋升空间。因为他们不是科举产生的,而官员假如政绩做得好是可以提拔的。这就是官和吏的区别,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正式工和临时工。官员就是体制内,而吏只是体制内工作的编外人员。

我来说下在科举制没有实现前我们国家是怎样选用官员的,我们古代选用官员有两个途径,第一就是门阀制,也可以说世袭制。第二种就是九品中正制。

首先我们来说什么是门阀制,门阀制就是官员家族化,比如你这一家当官那么只要王朝不崩溃,你们家世世代代都可以为官,在科举制之前当官是可以世袭的。

而九品中正制就是从社会上推荐出重视孝道人品好的人出来为官,九品中正制是为了补充新鲜官员采取的措施。

我想大家一定看出了不管是门阀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存在很大的弊端,门阀制使得官员世袭制,做官被大家族垄断了,当官的世代为官,而穷人永远是穷人,寒门子弟出头的机会就很少了。而且我们常说虎父犬子,当官的老子也许能力强,不代表他的儿子当官也有能力。九品中正制所选用的官员都是人品好的道德楷模,这种人往往都是老好人,但是不代表这种人就适合当官,也不代表他有能力。毕竟当官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胜任。

而科举制后就不一样了,当官必须要在科举中取得成绩的人,这基本上是优中选优,官员的文化素质肯定比以前大大的提高了。至少目不识丁的基本上没了当官的途径,也基本杜绝了太过平庸的人为官。因为假如科举制的严格的话,平庸的人根本是很难脱颖而出。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的科举制度确实是有它的先进性,至少当官这条路是为所有人趟开的,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是什么阶层你都可以去通过科举取得功名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起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是: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蓬勃发展于唐,到了清朝末年,走了下坡路直至彻底废除,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那么,谁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贡献者呢?

她就是史无前例的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皇权,与关陇集团(门阀)在朝廷势力不断做大的局面相抗衡,武则天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就是科举——通过这个渠道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

也正是女皇帝的歪打正着,慢慢才使得科举制度不断完事成型: 有文举人、武举人;考试教材是《四书五经》,在宋朝,还有加试诗词绘画的举人。

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贡献功不可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清朝末年的维新派批评科举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是造成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废八股、兴学校,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同时,他们认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当时还是光绪临朝执政,急于为清朝起死回生的光绪下诏叫停了科举。这样,1906年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一年——这年废了科举。

废科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以及儒家的《四书五经》。废除科举以后的学校,增加了外文、数学、化学、地理等等西方学校引进的课程。

再后来,虽然光绪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他主张的大多数改革措施被废,但是唯独废除科举制度的措施被保留下来了。

现在看来,科举废除的应该是教学内容以及“八股文”,但是“考试录用人才”的方式却继承下来了,比如公务员考试中,仍然有“策论”。


闲看秋风999


我一直坚信,实际上废除科举制不是废除制度,而是废读四书五经的人,废传统的人才选拔体制,废官场日益强大的汉族文官的选拔制度。要不今天高中语文为什么还有论语诗经?

如果继续使用科举制度,哥们你换一套考题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加一个数学,加一个物理,加一个化学,学到无机化学就行。各种小补课班开一下,三五年不就都出来了吗?

诸位别小看科技,也别觉得科举就是八股,八股就是禁锢。八股文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公文领域很实用,你随便看看某某日报的社论,先说现象,再说观点,评论问题,解决方法,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最后确定,然后总结。你要把八股文广义拓展的话,这些都是八股文。所有的中国议论文都是八股文,八股文只是形式,不是内容。公文考试不能学日日思君不见君吧,是好看,是有味道,但是不是公文。

清未的八股文考试题目有两个让我记忆尤为深刻:一,墨西哥排华,杀华人,请你以大清外交总理衙门的身份写外交公函。二,日本学英国,强国了。埃及学英国,亡国了,为什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什么落伍的,我不反对,但是政治家,从来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那是民族复兴的议题,不是政治家考虐的。那么废除科举的现实考量是什么?八国联军来了,南方几个总督没一个听话的,甚至有成立民国大清文官版的迹象,再纵容文官集团坐大,满洲贵族就完蛋了,文官集团的造血机器是什么,科举!慈禧是真有点伤心了,张之洞,那可是她点的进士,已经研究建立民国当总统了。她知道不知道,但是她肯定知道张之洞没派兵勤她老太后。李鸿章和两江的总督都不说话,老太后觉得规矩必须改改了。

改完科举,变成什么体制了?对了,贵族议政。这才是她以及她的集体需要的。


Vesisen


科举的建立与废除其实在不同年代来说都好事儿,我一一分析。先说科举的建立,他是大随建立的,是清末给废除的建立现在的北京大学,他的建立于废除实际上都对当时的人有着巨好处。

我们纵观随以前的历史,随以前这些官员是怎么选拔出来的。那个时候的制度是察举制,由已经当官的人负责向皇帝举荐人才,这样就形成了门阀。就向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样,他们就是门阀。继续拿四大家族做个比喻,察举制是是怎么样呢,贾家举荐史家的人史家推荐王家的人,王家推荐薛家的人,薛家反过头来再推荐贾家。说白了,那时候当官不是看才学而是看门第,这样就形成了当官的永远是官,当民的永远是民。到了随建立了科举制,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也实现了有教无类的愿望。才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以及科举考的八股文,也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当时人们对宇宙对世界的认知都极其有限,就连出现一个天狗食月的自然现象,皇帝都要以为这是天谴,都要下罪己诏。在这样知识储备有限的情况下,既然是考试就要有标准,八股文总起码有了一个标准。


再说废除,废除的时期是清晚期,伴随着晚清的另外一个词语就是战争。一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英法联军,甲午中日海战。这些是我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是他们也使我们开了眼界,使我们见到了火车、轮船、电灯,火炮。使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才有了洋务运动,才有了当时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的北洋水师。袁世凯小站练兵。最重要的是有了留美幼童,有了留美运动,咱们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天文学。现在我们才意识到科举和八股文,抑制住了我们的知识和想象力。这才废掉科举,建立享誉全国的北京大学。

科举的建立与废除,是代表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等我们进一步全方位发展,有可能找到一个比高考更好的选拔方式。


天性写书人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隋朝建立科 举制,适应了南北朝以来士族衰弱和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 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 要。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 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 进步。


史无前劣


真正废除科举是在民国时期,4⃣️9⃣️后就重建立起来了,早期的科举是文章写作技巧+儒家理论,现在是综合知识+马列理论。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废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