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為何腐敗透頂的清政府還能留下960萬土地?

靜夜史


這個問題我早就回答過了,清政府給後世留下的是110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領土以及法統,畢竟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共和國政府,都強調過繼承的關係。袁世凱在《中華民國約法》當中就主張,

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當然,不止袁世凱這麼說,孫中山、蔣介石都持此種觀點,而共和國政府也持這種觀點。
外交部駐港公署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中華民國政府取代

清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又取代中華民國政府,這只是國號變更,國家主權和領土沒有改變。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主權。

當然,很多人不理解主權是什麼意思。如果用大實話來解答,主權就是一個國家獨立意志的象徵。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那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滅亡。而且,這個主權必須要獲得國際上的普遍承認,比如說臺灣問題,國際社會就普遍承認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地區擁有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能夠代表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合法政府。

說到底,這個主權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清政府繼承來的。清政府在同列強的對抗過程中,將模糊的征服王朝疆域升級為帝國主權領土,讓中國以一個主權國家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就是清政府對現代中國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並不是因為清政府倒臺就可以抹煞的,否則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共和國政府都會強調國家主權的繼承關係,這是清政府為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留下的政治紅利。

而且,我們還要了解一個概念,中國一詞古今異義,在古典時期,她有三個含義。第一,就是地名,意思就是中原,否則的話也不會有

中國當敗吳當復這句民謠了,而且朱元璋還曾經說今天下之英雄據吳蜀之地而與中國抗衡;第二,中國一詞也是國都的代名詞,比如說詩鬼李賀那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第三,則是古典時期征服王朝的美稱,其含義類似於今天偉大的祖國

只不過,歷史到了清朝,中國二字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清朝使中國的含義脫離了之前狹隘的範疇,擴大了中國二字的概念,第一次把中國一詞涵蓋了王朝治下的全部疆域和人民,到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詞則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國號。出水的致遠艦瓷盤上,就鐫刻著中華帝國的字樣,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而且,清政府的國書上,也不乏中國二字。

當然,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肯定會不承認的。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福垊查詢資料得知:清朝全盛時疆域面積為13,100,000平方公里,腐敗透頂的清政府留下的版圖絕不是960萬平方公里,而是11,077,380平方公里。

那為什麼腐敗透頂的清政府能留下11,077,380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感謝左宗棠

我國領土大多喪失於沙俄(其實是帝俄),而且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也發生了陝甘回亂,被左宗棠等人平叛。到了八十年代,中亞的阿古柏在帝俄的支持下,侵入新疆,帝俄垂涎新疆。左宗棠在朝堂跟李鴻章爭論陸防比海防更重要,他的愛國熱情受到了清廷的認可,他抬棺而行,終於收復了新疆,極大地打擊了帝俄侵略我們的囂張氣焰,遏制了帝俄的擴張之心。

☆因為美利堅

十九世紀末列強,憑藉著船堅炮利,紛紛在清朝劃分勢力範圍。它們企圖將勢力範圍變成自己的殖民地甚至是領土。那時的美國在列強中的存在感很低,基本是英國的跟班。當列強們紛紛在清朝劃分勢力範圍時,它還正跟西班牙爭奪菲律賓,好不容易拿下了菲律賓後,列強在我國的勢力範圍劃分殆盡。美國於是兩面討好,以求左右逢源。

他們一方面表示尊重清朝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一方面承認列強們的勢力範圍。美國的意見是反對瓜分中國,而要求開放門戶,利益均沾。在美國的老大哥英國的支持下,列強很給面子。如果當時沒有美國反對瓜分清朝,那麼清朝極可能被瓜分,即使在艱苦的抗爭下能收復部分領土,但要給民國留下11,077,380平方公里的土地,那簡直就是做夢。

☆感謝袁世凱

袁世凱利用孫中山鬧革命而誘使加迫使清廷遜位,從而走出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朝(福垊總感覺用王朝不妥)。在清朝的退位詔書裡,袁世凱加了這麼一句話“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也是袁世凱優待遜清小朝廷的一個原因。倘若沒有優待,也沒這句話,那麼必將授人以柄,造成法理上的疆土損失。

最後再說一句,瘦死的駱駝不一定比馬大,但餓死的駱駝一定比馬大!謝謝大家!


福垊


清朝是疲憊的駱駝,但絕對不是死駱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吞併清朝。太平運動,清朝拼了人口減少1億,花了14年時間也鎮壓了,很多人不瞭解歷史,不懂的爭霸戰與生死之戰的區別,太平雖然是內戰,但也是生死之戰,大清全民皆兵,湘軍淮軍,保家衛國。清朝對外戰爭,那些都是爭霸戰,都是為了利益。就算戰敗清朝還是清朝(假如列強想吞併清,將會全民皆兵,像抗戰一樣,要知道清末與抗戰只相差幾十年)。

清朝滅亡之後,中國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內戰不斷。民國政府已經經過幾十次地方對政府的討伐,所以才有了攘外必須安內的口號。

一個國家四分五裂,又怎能抵禦日本?

清末洋務運動就已經能造軍艦。漢陽造也是張之洞建立。民國時期連大炮都造不了。買了幾百架飛機被擊毀後就再也沒有錢買飛機。所以說團結統一才是國家富強根本。


達o芬奇密碼


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大一統封建朝代,其全盛時期的面積曾經高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但在近代史上,由於晚清的統治者的腐敗無能,所以也簽訂了大量喪權辱國的條約。不過在滅亡前夕,清王朝仍然擁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不是文中所謂960萬平方公里。這難道真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


清王朝在興起後,不但平定了關內的農民政權(如李自成、張獻忠等)與明朝的殘餘力量(南明諸帝、臺灣明鄭),還收復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和碩特汗國)等勢力。清朝前期開闢了幅員遼闊的疆土,鞏固了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清王朝的體量龐大,只有內部力量可以推翻它,而來自外部的力量則很難肢解它。

而且,參與瓜分清朝的帝國主義列強們也是矛盾重重。由於清朝的體積龐大,誰都想獨吞下去,但誰又都獨吞不下。正是利益糾葛導致列強們分賬不均,相互牽制,在客觀上保存了清朝。比如甲午戰爭過後,日本想要獨吞遼東半島,結果遭到俄、法、德三國的威脅。而俄國想要獨吞東北,又遭到日本的打擊,在日俄戰爭中一敗塗地。因此,列強之間的互相牽制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晚清。


不過,晚清政府能保全大片國土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翻開世界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周邊的印度、越南、菲律賓、緬甸、泰國都有被帝國主義列強全面殖民的屈辱歷史,而唯有中國沒有被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全面佔領殖民過,這就是因為中國人民在抗擊外來入侵者時所表現出的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精神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就不斷組織起各種形式的抗爭手段,其中有太平天國起義、也有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有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例如統治者在後期腐化、追求不現實的絕對平均主義,但他們在抗擊外來侵略者時所表現的愛國熱情依然值得大書特書。在晚清王朝日落西山時,英、法、俄等國都曾多次約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共同消滅、肢解清朝,但都遭到了斷然拒絕。


歷史的荒野


清政府能夠留下這麼多土地,其實得益於北洋政府中部分軍閥的強硬,可以說這和清政府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清政府同明朝一樣,只是確立了所謂的宗藩制度,也就是隻是一些地區的宗主國。像明朝時期,大明的附庸國包括新疆、西藏、滿清、朝鮮、越南、緬甸、蒙古等。這些都是宗藩制度下的一種君臣關係。

而滿清的話只不過是同樣推行了一遍這種宗藩制度罷了,當年滿清入關之後,西藏、新疆、越南等地都不臣服,不得已滿清只好發起多次戰爭來平定。最後又重新確立了這種宗主國地位,但是有一個地方確實失去了的了,那就是東南亞那些群島國家,像菲律賓在明朝時期一直保持著三年朝貢,即便是被西班牙殖民之後也是如此。

所以說這些土地其實是幾千年來漢人經營的產物,在漢朝時期我們便開始同西域各國又接觸,並且還設立了不少的統治機構。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更是被認可稱為“天可汗”。這些都說明了當年漢人就早已經開始對西域各國實行文化交流,還建立了一定了統治威望。

滿清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東北三省了,不過東北三省若不是滿清割據,其實也不至於成為域外之地。滿清趁著中原內亂,率兵入關竊取正統,如此得國不正的一個朝代,有什麼臉面來輕易談論其開疆拓土的功績。清末面對列強的強取豪奪,慈禧出賣國家主權以鎮壓漢人起義,面目可憎也!


小司馬遷論史


清朝在滅亡之前,何止留下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當時外蒙古還牢牢掌握在清朝手裡,清朝所失去的領土,大部分是和沙俄有關,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時候,清朝動用一切手段,花費白銀以億兩計,最後總算是避免了大部國土被分割,但,臺灣被日本侵佔,青島成為德國的“治外土地”,香港名義上被英國“借走”,雖然與泱泱大清國相比這點土地都不算什麼,但割去的土地可都是大清國的心頭肉啊。



大清帝國雖然保住了蒙古,但對於虎視眈眈的正處在鼎盛期的沙皇俄國顯然沒有太多的應對策略,對俄國的一再示弱和妥協,最終的結果就是痛失大片的領土。在近50年的時間裡,中俄先後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佔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1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清朝立國276年來最大的國土損失。



此外,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1860年中英又簽訂《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對岸之九龍半島。

1874年簽訂《中日和約》,清朝承認琉球王國獨立,琉球不久即為日本所吞併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王朝的宗主權,割讓臺、澎列島給日本

清朝自乾隆統治後期國家已有衰敗跡象,自道光起,兩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表現的還是頗有骨氣,雖敗猶榮,但俄羅斯帝國所實行的東進策略讓清朝北方邊境變得的岌岌可危,咸豐、同治年間南方太平天國起義,半壁江山差點不保,因此對俄羅斯帝國的不斷侵襲只能採取妥協方式,北方大片領土的丟失清朝難逃喪土失地之責,相比之下其他列強所佔之我國領土還不及俄羅斯侵佔的十分之一。

大清帝國最巔峰時期共有領土1318萬平方公里,至1911年清朝滅亡前,計有領土1144多萬平方公里,近百年時間清朝共計喪失174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大國布衣


為了避免被噴我得先聲明這個問題是別人提的,我只是回答。

其實清政府留下的疆土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並不是和題主說的那樣只有960萬,之前我也寫過類似的文章,還是那句話,清朝哪裡都好噴,就是不能噴疆土,人家千里送嫁妝(疆土)也不容易,要知道明朝時期的疆土也才360多萬。

不過清朝入關之後對漢人的統治的確可恨,尤其是清朝末期更加腐敗不堪,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流離失所,導致八國聯軍侵華,百姓竟然爭相幫助,實在可笑。

言歸正傳,清朝末期是有些像瘦死的駱駝,正因如此,才會從1100多萬的疆土逐漸縮減,整體來講,對目前中國雄雞狀的國土還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新疆

雖說新疆早在漢朝時期就被中國管轄,但是每次到了王朝末期,新疆就會搖擺不定想要脫離王朝的控制,然而在清朝,康熙到乾隆時期,一直與準噶爾為敵,在1755年的時候徹底徹底征服準噶爾,1877年,左宗棠收復天山南北,1884年,清政府正是設立新疆省。

蒙古

在清朝時期,皇帝多與蒙古族聯姻,以此鞏固中央集權,還可以統治蒙古,但是蒙古各旗都是自己負責管理,只有個別官員由清政府決定,和中原無異,只是外藩蒙古自治權不較大。

西藏

即使在唐朝,對西藏的管控也不如人意,真正徹底管理西藏還得是在清朝,1652年,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1713年康熙冊封五世班禪,1751年,乾隆擴大在西藏的職權,後來就連班禪的繼承問題,也都是有駐藏大臣監督。

還有云貴地區、東北地區的控制,清朝都將其納入大清疆土,即使到了後期封建腐朽的時候,這些被清朝統治的地區也沒有出現過像以前一樣分裂的情況,並沒有從內主張脫離,這就是清朝的成就,清朝滿人本就是少數民族,要統治漢族必須得到蒙古、藏族的支持,再加上互相瞭解,長達了近300年的統治,可以說這些地方的人也都有統一的意識。

還有就是經過幾百年的民族融合,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的人也很難脫離中原地區,文化意識也很重要,所以除了外在的一些因素,清朝的疆土都是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被列強瓜分,割讓領土、簽訂不平等條約,哪怕是到了奄奄一息的清朝,這些地區也沒有主張脫離其控制。

有人說蒙古獨立出去,那也是在民國時期,並不是清朝時期,清朝整體來講對疆土的貢獻還是功不可沒的,是清朝的管理讓這些少數民族更加意識到統一的重要性。


羽評郡主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清朝鼎盛時期疆土面積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到了1908年疆土面積縮水至1100多萬平方公里,至於我們現在的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則是在1946年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後,進一步減少的。

其次我認為這個問題考慮的方向很有問題,我們不應該思考為何清政府如此腐敗還能留下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應該思考為什麼清政府晚期會喪失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要認為清政府晚期即便是江河日下還在努力維護領土完整,那時候的清朝統治階級是不會有“中國”這個概念的,更不會有“誓死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這種概念的!他們只會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都是我家的土地,我愛給誰給誰……

而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導致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面,當然了,滿清統治者本著“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原則,也根本沒把中國百姓放在眼裡,自家土地愛給誰給誰,哪有一點羞恥之心呢?


1842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58年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割讓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60年與沙俄簽訂《北京條約》割讓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

1860年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

1864年與沙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這些地方如今歸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及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圖瓦共和國所有。

1881年與沙俄簽訂《伊犁條約》割讓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892年,沙俄侵佔薩雷闊勒嶺以西帕米爾高原2萬餘平方公里中國領土。

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除此之外,由於英國的干涉,藏南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如今也在印度的實際控制下。

1914年沙俄佔領中國唐努烏梁海地區約17萬平方公里土地。

而自清朝滅亡後,前有沙俄後有蘇聯,相繼鼓動外蒙古獨立,導致中國有丟失了1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們最後來看,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是這麼一點一點被清政府出賣了,所以清朝後期早就不是曾經無敵於天下,不可一世的清朝了,而且像清朝這般大肆割讓國土與外國的,縱觀中國歷史這也是獨一個吧?真看不出來這時候的清朝強在哪兒!


鹹魚閒聊


腐敗透頂清政府:雖然我已經涼透了,還是提醒一下,我留下的是1141萬8174平方公里土地。


開完玩笑,下面說正經的。


清朝之所以最後還能留下1141萬平方公里的“遺產”,真不是清朝有什麼能力,純粹是因為國際形勢變化。


這有點像是閻錫山和陳炯明,按理說陳炯明和閻錫山性格、脾氣、治理地方的方式都很像,陳炯明還是老資格同盟會員,為什麼最後陳炯明成了下野的軍閥,而閻錫山則成了國民政府要員以及一方諸侯?


不是閻錫山有多優秀,只是因為閻錫山距離孫中山更遠,如此而已。


清朝也是如此,它能保留下1141萬平方公里的“遺產”不是因為清政府做對了什麼,而是因為國際形勢變化讓對世界懵懂無知的清政府躲過了好幾次危機。


這裡我們可以拿東三省來舉例,在甲午戰爭的時候遼東地區就被日方佔領,而且日方在戰後還要求清朝割讓遼東,如果沒有外部勢力干涉,清政府肯定會選擇割讓遼東給日本,無奈俄國、德國以及法國都不願意看到日本在遠東做大做強,於是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國力不濟,只能把遼東還給清朝。


對於清朝來說,它等於是什麼都沒做,就得到了一份禮物。


同樣的,1900年以後沙俄已經鐵了心要在東三省建立“黃俄羅斯”,正常情況,清朝根本無力反抗沙俄對東三省的侵吞,但是,英法兩國不願意看到沙俄把精力更多的放在遠東,希望沙俄把更多精力放在牽制德國上,所以英國一方面允許日本在倫敦交易所募集資金,一方面拒絕沙俄遠征艦隊使用英國各個殖民地港口補給;同樣,法國除了象徵性貸了一筆錢給俄國外,幾乎沒有給予盟友沙俄任何幫助。


在英法暗助下,日本幸運的在遠東擊敗了沙俄,而日本當時相對列強又過於弱小,所以日本只能把東三省主權還給清朝。


我們公正來說,這裡面有清政府任何努力嗎?沒有。


而當國際形勢變化,列強不希望遠東地區有一個穩定的大國存在時,武昌幾千士兵鬧事就讓清朝這個老大帝國鞠躬下臺了。


事實上列強沒有辦法挽救清朝嗎?當然有,1910年載灃才和英國談妥一筆1100萬英鎊的鐵路借款,英國真想扶持清朝,只需要讓這筆貸款及時到位即可。


北洋新軍說到底是一支半封建軍隊,只要朝廷有錢,北洋新軍做大清忠臣孝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蘭臺


在領土和民族利益面前,是沒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種庸俗的說法的,按照俄羅斯總統普京大帝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俄羅斯的領土很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換句話說,中華民族的領土很大,好東西很多,也沒有一寸領土一分利益是多餘的,怎麼能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俗詞爛調呢?領土、資源以及各方面的利益,不是瘦死駱駝殘餘的渣渣。

每一寸土地每一分利益都十分寶貴,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寶貴財富,中國的領土多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等這些雄才大略的先人一寸寸打下來的、一分分爭過來的,誰要是弄丟一寸、浪費一分,那就是賣國賊,而且是板上釘釘的賣國賊!

領土範圍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繁衍的基礎,空間越大,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狀態就會越好,在領土這件事情上,不能用自私自利來衡量,不能說我的多,你都沒有或者說你的不好!


在核心利益方面,只有利益,沒有朋友,即使戰爭流血,也不可能在領土問題上讓步,當然,像晚清的極端例子只是個意外,但是這種意外不止是晚清政府的專利,前朝也有。

當一個弱政府沒有能力看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時候,就會有別人覬覦你的領土,惦記你的利益,這都是正常的社會興替規律,當然,面對外族入侵時,的確是要骨頭硬一些、血氣方剛一些。

而不是骨頭軟一些,膽氣少一些,這也是晚清政府被人詬病的原因所在――太慫,慫到了土裡,只知道一個“讓”字,為了獲得苟延殘喘的空間,把領土讓出去、把稅收讓出去,說實話,沒了這些東西你還是個合格的中央政府?你還能代表生活在這篇領土上的老百姓?

清政府在奠定近代領土範圍方面的確“居功至偉”,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確有清政府的一份功勞,尤其是他在西南、西北地區設置正式的機構建制。

但絕不能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因為沒有誰是駱駝誰是馬,只有寶貴的領土和一時不堪的晚清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