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孩子的“信息素養”?

王執臣


“人工智能+大數據”已經到來,最近我買了天貓精靈,兩個,還收到了送的智能燈泡和智能開關。

"我已聯網,隨時為你服務。"

“天貓精靈,一個能幫你買東西、放音樂、查話費、陪你聊天、查快遞、放睡前音樂、螞蟻森林、設鬧鐘、兒歌、單身社簽到"

“我還不夠聰明,不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我會繼續努力"

“天貓精靈,請關掉智能開關。"智能開關就關掉了。

尋兒半月未果,人臉識別三秒找到。人工克隆人主播央視新聞,未來已來,教育怎麼辦?

互聯網快速發展,傳統教師資源難以滿足社會對優質教師的需求,一批沒有傳統的教師資格證的人,也逐漸成長為教師,我們要看到其中積極的一面。

教師從新手到成熟教師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公立學校,有不繼續學習的教師停止成長,正在成長的新手和不願成長的不成熟教師怎能滿足孩子成長和家長望子成龍的需求?

因此,我帶領團隊在研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融合課程,把最新的課改成果轉化為小專題課,讓更多孩子為將來適應未來,打下基礎。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丘小云新開一個課程《培養語文素養的閱讀課(初中提高班)》。

課程特色:

八中王永副校長的閱讀指導是開發語文思維的高水平的課,

特級教師丘小云的《春》的解析也區別於傳統學習,用具體課例談思維開發。

報名地址:http://t.cn/ELNLAxs

近期報名者免費。 ​​​

北師大張秋玲教授說:語文學科的研究還自我陶醉在遠古的農耕時代,在用刀耕火種培養數字時代的原著民。時時在想:說不定哪天一覺醒來,會有無數語文教師收到一紙休書,被遠遠地“休”出語文⭕️,拋去黑洞,被“滑溜子”圍攻、擊打喔……



小云閱讀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本科專業是智能科學,因此解答一下您說的這個人工智能(也就是AI),這是一門交叉學科。

人工智能他本身是一種信息的自動分發。

培養孩子的信息素養。

前提是孩子對這個感興趣。

其次在來說一下重點需要掌握的:比如信息提取能力,對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如果孩子年齡還小那就在學校成績優秀的狀態下多去接觸早期編程會很有幫助。

其實不要把AI想的那麼神奇,也是計算機相關的分叉學科,思維的不同就在於把現有事物更加簡便的自動聯繫並且分析。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學可道


人工智能時代,3個能力提高孩子的“信息素養”

隨著科技的創新,我們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也對未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很多的家長更加註重孩子信息素養的培養。那麼是不是擁有一堆先進的電子科技產品,就能將孩子的信息素養培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信息素養吧。所謂信息素養就是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工具獲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從而綜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與學習效能的能力。那麼我們該怎樣做呢?


一、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學習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科技的進步,信息量的劇增,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意味著學習比以往任何時代更重要。也許今天學到的知識,明天就會被淘汰,因此要求人們必須迅速掌握新的知識。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自覺、主動地探索知識,獨立自主的進行學習。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培養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是不是就不需要思考,一切交給人工智能了呢?如果這麼想那就錯了。人勝過機器最主要的就是情感和思考。因此,面對未來,知識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碎片化,一個面對紛繁信息無所適從的人怎麼能生存呢?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孩子在繁雜的信息中保持清晰的頭腦,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一旦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孩子面對競爭將更勝一籌。

三、培養孩子創新實踐的意識

未來,人工智能會做很多事情,但不管科技怎樣進步,知識的創新永遠需要人來完成。創新是孩子對信息運用的實踐,僅僅掌握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會用。要讓孩子經常動動手,做一做。相信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孩子頭腦中一定會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產生新的觀點和新的想法。而這些觀點和想法也是人工智能永遠也無法達到的。

不知道我的答案你是否滿意呢?


廿一老師


人工智能時代,要對孩子從小培養對智能科技的興趣和愛好。

首先,要讓孩子對人工智能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可以買一些孩子容易理解的書籍,也可以從網絡上收集一些相關資料,以培養孩子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度。

其次,對於現有的一些人工智能成果,可以讓孩子去觀摩和接觸一下,親身體驗一下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實際功能,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這樣可以讓孩子能有一個最直觀的瞭解。

最後,在孩子瞭解和接觸人工智能科技後,會逐漸養成對人工智能科技的關注和興趣,從而激發孩子學習和研究人工智能的內在動力。


冀有料


父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孩子自然就跟誰學誰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