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人在台上为了打人而打人?这么想的人太小看传统相声了

聊传统相声,之前有期提到郭德纲郭老板,被指蹭热度,说实在的,写之前我也想过有这嫌疑,但没办法,聊现如今的相声,说到传承传统,发扬推广,真正有能耐的相声艺人,跨不过老郭,当然这不是说现阶段除了老郭就没有别的有能耐的相声艺人了,比如少马爷马志明,田立禾田先生,杨少华老爷子、石富宽石先生,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另外请天津的相声迷多包涵,我相信你们那遍地茶馆、相声园子,一定也还有其他不出名但有能耐的艺人。

相声艺人在台上为了打人而打人?这么想的人太小看传统相声了

前些年有人说过德云社的相声没法看,演员在台上打人,拿着扇子敲脑袋,桌子里那位都快哭了;还有人说演员衣衫不整,穿着布条就敢上台,末了还得加一句,这样的相声,不规矩。不得不感叹网络传播的力量,同时也很看不上那些为了博眼球,将一段完整的节目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媒体、自媒体,如今观众对传统相声有误解,其中一部分就是这些人造成的。

舞台上打人,相声门里叫“打哏”,它是节目表演的手法、技艺,并不是目的,不是说演员有多大仇非得在台上开打。

相声艺人在台上为了打人而打人?这么想的人太小看传统相声了

比如《口吐莲花》,典型的打哏段子,逗哏的说自己会戏法,捧哏的要求展示,之后拿捧哏的脑袋当锣,扇子当锣锤,请神过程中不断敲锣。解释一下,敲锣这部分并不是为了打人强行加入,有它的由来,初期相声形成时,借鉴了三种其他门类的艺术,分别是评书、单弦、戏法,早期戏法艺人撂地演出时的的确确是敲锣的,现在的《口吐莲花》表演时是由捧哏演员自己敲脑袋,早期可不这样,所以如今的表演方式已经是作出改动了,扇子也是特制的,打法也有讲究。不单德云社,许多名家都演过这个段子,比如前辈王世臣、赵世忠,这二位够分量吧,能代表相声吧。所以说,别把舞台表演过分解读,它只是艺人表演的一部分。

相声艺人在台上为了打人而打人?这么想的人太小看传统相声了

再说个大伙也熟的老艺人,苏文茂苏先生,文哏代表人物,也使过《口吐莲花》,四七年还是四八年,苏文茂先生在天津演这段,捧哏的是北京相声艺人黄鹤来老先生,演到敲锣时,后台演员即兴表演,轮番上台找词,挨着个用扇子敲捧哏演员,最后黄鹤来先生急了,撂下一句“惨无人道”,愤愤然离场,台下观众看不出演员真急了,连番叫好。加上这段,为了告诉大伙,传统相声的表演手法并没错,出了岔子是舞台事故,演员的事,作为观众,犯不上把这些现象上纲上线,不了解具体怎么回事,就先别急着下定论,少马爷马志明,代表作之一就是《拉洋片》,难不成他跟黄族民先生有过节?俩人关系好着呢。

相声艺人在台上为了打人而打人?这么想的人太小看传统相声了

回到开头聊的,德云社演员台上衣衫褴褛,上衣撕得跟布条似的。我想了想应该是说《武训徒》,或《文武训徒》,这个段子据说是早期相声艺人临场发挥现攒的活,没考究,只是有这么个说法,逗哏的训徒弟,结果打了捧哏的,师傅假明白,徒弟真糊涂。换个说法,一帮人上台围着捧哏演员,做出连踢带打的群殴动作,人群散去后,捧哏的要么鼻青脸肿,要么衣衫不整,不都是为了表现他挨打了么?那么会儿工夫是化个鼻青脸肿的妆快,还是脱掉大褂露出事先撕好的上衣快,不全是为了节目完善,舞台效果么?怎么就想不明白无法接受呢?

相声艺人在台上为了打人而打人?这么想的人太小看传统相声了

就聊这些吧,《武坠子》《拉洋片》就不细聊了,传统相声里打哏的段子确实存在,也有许多名家大家都演过,作为普通观众,咱只看节目,欣赏的了就看,反之就不看,犯不上委屈自己,不必为捧哏演员叫屈,那是人家表演的技巧,谋生的手段。那些喊着要改良的观众,传统相声发展至今,所呈现出的本身就是经几代艺人改良过的,再怎么改,真正的艺人也不敢丢弃传统,想想,内行都不敢说抛弃的东西,外行嚷嚷着要取缔,这不是瞎胡闹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