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安慶王一大地之城


這個和農技無關,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近期電視中正在放改革四十年回顧。其中也講到了這個問題。題主又在這裡提問,可能是不太關心吧。

以前農業大集體時代,因平均主義的泛濫,農民普遍缺乏積極性。分配製度上也很少能體現出多勞多得的要素。(為什麼這裡就不說了)所以,以農業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的集體農業給人的感覺是糧食產量低。農民窿困不堪。

改革開放後農村大範圍推行包產到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空前提升。同時農田投入也較集體時大幅增加。改革初的確提高了糧食單產。

再說說包產到戶的問題。包產到戶後,農村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的大規模破壞。因為水利設施的公共屬性導致農民只有使用沒有維護,基層組織職能缺失更加劇了這個過程。隨著設施的損壞殆盡,農民不得不自行解決土地灌溉問題。如此一來又增加了糧食成本。更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佔據水資源盤剝農民的水霸,渠霸,井霸。

化肥的濫用,由於化肥的速效作用。農民已經習慣使用,對能夠改善土壤的農家肥(有機肥)的棄用。一方面是農家肥處理困難,加劇環境汙染。另一方面耕種土壤品質退化。形成化肥更多的使用。

休耕制的終結。土地承包後,農民為了獲得最大收益大量採用套種密植等“新”技術來增加單產。而其高產的保證則是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土地輪作休耕無從談起。經過長期耕種后土壤退化成為必然。

不利於推廣農業機械化。導致農民種田效率低。

因為不是專業人員,無法獲得具體的數據支持。諸位就將就著看個熱鬧吧。


金黃小麥


說一個真實的事例,我們那裡剛分地那年,秋收後種麥時家家買化肥上地,而俺鄰居一老頭(我按輩份叫爺的)不捨得買化肥,他勤快,拾了很多豬糞,於是把他分的責任田裡上了上了很厚一層豬糞,且還說他就不信上這多糞沒肥料照樣高產,結果第二年春上小麥返青後人家上了化肥的麥苗長勢很好,而他家麥苗黃不拉的一點也不旺(其實豬糞也很好的,只是慢性,但有後勁),他慌了神,趕快買化肥追了上去,從此後他比誰買肥料都積極。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是不管是單幹或集體沒化肥和良種都不會多打糧食。現有的人動不動就說是分田到戶農民才吃上了飽飯缺乏實事求是,當然,分田單幹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自由了這是不能否認的。


大聖157743350


毛主席倡導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對比才能識別真偽。小崗村搞分田單幹,各級政府無償投資不少錢,結果四十年來,除了面子工程,沒什麼發展。反觀南街村,四十年來堅定不移走集體化道路,各項各業興旺發達,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事實告訴人們,走毛主席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當然,從全國各地條件出發,邊遠山區和單家獨戶不適宜集體生產生活的農民,也是可以搞單幹的,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龔金堂書法家


吹牛逼,拍馬屁就說增產,連年增產。實際是連年急速減產,敗落。承包土地的大戶大部分都不把土地用來種糧,都去種賺大錢的經濟作物,為了財政收入,行政命令農民大量甚致全部把好田好地用來栽搖錢樹,農民種糧不賺錢,棄農務工,丟荒大量土地,沒丟荒的,也只有老年人免強維持,隨便種點,浪費大量土地資源…中國糧食從哪裡增產?從哪裡連年增產?分田單幹把中國農業搞爛透底了,還在說好的人,是在吹他媽的牛逼不是?!


為農不平


這個根本不需要討論。用兩個典型比較一下就可以了。一個是繼續堅持走人民公社集體化的南街村,一個廢除人民公社搞大包乾的小崗村。看看那個發展快,那個發展的好就清楚。這就是實踐,這就是實踐證明了的真裡。


泰山80262181


如果當年大集體時,不交徵購,不賣三超,不交派購,不繳農業稅、特產稅。不無償支援國家建設,國防三線建設,(那時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有時達到三分之一的勞動力,要常年在外無償的修公路,修水電站,搞三線建設)如果沒有當年的這些如果,全國70%的地方,機械化甚至自動化都已實現。如果沒有這些如果,當年集體的糧食產量,單產量不會比現在低,總產量甚至比現在要高許多,我們農民也就不會餓肚子。別看每年公佈的糧食產量在增加,現在專家的統計準確度你信嗎?反正我不信。

有人說現在我們把肚子吃飽了,這是鐵定的事實。但大家不想想,當年我國的糧食不向外國購買一斤一兩,而且還要向很多友好國家無償支援(如越南,朝鮮,阿爾巴里亞,緬甸,柬埔寨等),所以,那時候餓肚子也就不足為怪。如果國家現在把所有進口的糧食,動物肉類全都停下來,我敢保證,你明天就有可能買的是天價米、天價肉,餓不餓肚子,還真難說。

因為現在的農村,良田大面積荒蕪,單產量也在下滑(除了部分集約化,合作化生產單位以外),原來那些能吃苦耐勞的一代農民,正在悄然地老去,真正熱愛農業的農民,正在出現青黃不接,加上農民的貯藏能力下降,一旦全部停止外買,不出現糧荒,那才叫怪呢(尤其是城裡),所以,我們的農村,我們的農業,要想全面提高糧食單產量,要想增加全國糧食的總產量,要想做到糧食自給自足,要想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就只有走合作化,集約化,集體化的道路,別無選擇。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點評。


莫姥爺6


保產到戶後,我們國家的糧食連年增產,從包產到戶錢的全國糧食總產量3億噸左右到現在的6億噸,就是說包產到戶後,糧食增產一倍左右,而且80%到90%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從事工業生產建築行業,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農民,從貧窮走向了富裕,從改革開放前的吃不飽,變成了現在的吃的飽,吃的好,人民生活有了空前的改善,從以前的缺衣少穿,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國富民強物產豐富,這就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民帶來的富裕,它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程,是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富有,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得語改革開放更得益於農村的土地承包責任制,所以說包產到戶給中國農民吃飽了飯,是國家越來越好,越來越強,鄧公偉大


1379656096修德忠


分田到戶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這個問題不難,因為幾千年的單幹,有好多人不想把自己的地努力種好,多打糧食來充足自己的生活呢?但結果為啥貧窮到處都是,衣不敞體,食不果腹呢?

如果把解放後,集體的幾十年與解放前的單幹幾十年產的總產糧作個對比,結果不就出來了嗎。

集體時是白手起家,修水利,興化肥廠,改造土圵,將厚的土挑去面薄的土,將田高的地方泥拉去填低窪的地方,讓田平整,對於田邊土角作出保護,這些都是在集體生產糧食的同時完成的。這些基礎建設完成後,有水保障,有化肥助力,有矮杆雜交水稻的科學高產品種,這種情況下,就是集體不想增產,不想多打糧食也難。

而單幹到戶,是遇到了這個好時節,借用了集體奠定基礎的光,要水有水,要肥有肥,要高產的科學品種就有高產的科學品種,並不是單幹就多打糧食,而是由集體打下的基礎帶來的連鎖反應。


窮光旦


這是偽命題,毛主席的農業八字方針: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缺一樣都不能高產。八字方針中包產到戶那一樣能夠解決,土肥水種是毛主席時期解決的,密保管工是人民公社組織起來才能解決的。包產到戶造成了組織的解體、私心氾濫、土地碎片化、抗天災能力降低、為農業服務的工廠全部到閉、前三十年建成的農田基本建設全部荒廢、前三十年的為農業現代化所進行的土地平整又成了七高八低一面坡、產生的三農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毛主席說的:農業的出路在於現代化,可包產到戶後又怎麼實現現代化。只拿生產的積極性說問題有說服力嗎?


書為徑


說到分田到戶,這個話題有點太久遠了,為了這個事情,今天專門打電話回老家問了問,下面就聽小弟慢慢道來。


分田到戶真正實施應該是1981年1月1日(之前曾在個別地方試點過),在分地之前,農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現在也是,但個人經營),土地歸村裡集體經營,村民集體勞動集體分糧。

這種情況下村民在心理就覺得,同樣的活幹快乾慢都一樣,幹好幹壞得到的也差不多,幹活的時候就沒那麼上心了,感覺就想混日子。


分田到戶以後就不一樣了,你種的地收穫的東西就是你的(還要交一部分公糧),種地的時候你上心了,得到的也多了,你不上心得到的就不多,就這一點來說,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分田到戶後,地裡種的東西開始多樣化,不是“你必須種什麼”,而是“我願意種什麼”,集體經營一條路,個體經營路路通。

就像胡耀邦總書記說的“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確實是這樣,農民的生活從那以後越來越好了,也能吃飽飯了。隨著時間的發展到現在,農民吃的、穿的、用的等各個方面,都已經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這就是最直接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