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北京的冬天这两天刚来,可比这更寒冷的,是资本寒冬下的又一个独角兽倒下。

前天,一篇《ofo剧中人:我不愿谢幕》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深读完,似乎在描述又一场资本运作下的游戏,一场互联网式的泡沫幻灭,然而,对一个即将行至珠峰顶端却扼腕倒下的角色,寥寥几笔实在无法概括。

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那么多的钱和那么多人的青春烧掉了,留下一个好故事。”在ofo风光无限的身后,有太多东西值得反思。类比许多餐饮人的剪影,经不起“实锤”,却经得起“推敲”……

1. 融资拿来的钱干什么?

“钱!疯狂的钱!花不完的钱!”文中的一段描述令人咋舌, “我们那时候觉得,投资的金额远大于我们需要的资金量。有资金积压太多,一下子使用不掉的情况,虽然这个钱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花得那种疯狂感。”

有点暴发户的意味,也有点“煤老板抑郁,只会买房”的即视感。细问,接下来的钱花在了哪?

“老兵”换了豪车,办公室升级了,与摩拜疯狂“对战”, 前台通过猎头来招,甚至合作方的“慷慨”成了对自己的“奚落”,而,最核心的硬件沦落到最边缘的角落。

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2018年初,ofo以“TOP ONE”为主题举办年会,这时ofo员工3400人,过完年后陆续开始裁员)

这背后会有两点反馈:一是你的成本管控在哪?二是,你的钱烧得合理吗?ofo的立场是,所有人都在完成自己的KPI(绩效),你KPI都没达成,还替公司思考财务问题,公司先把你开了。而它的竞争对手摩拜,却投资数千万,始终在搞硬件开发……

只能说,忽视了建立品牌壁垒最本质的原点——产品。而回归到餐饮,从进销存、店面运营、连锁管理、品牌推广、产品把控、人力资源、社群营销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试错成本才,钱怎么花?花到哪?

对赌的那一刻,你就该想明白,而不是提前——心态崩了。

2.互联网打法究竟能不能持续?

延续刚才的话题,ofo始终认为自己是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订单增长和速度为第一位,车和锁不过是完成目标的手段。

于是,为了战斗而战斗。疯狂投入市场72亿元的采购,事实上,该部分尾款是导致ofo后期资金链紧张的因素之一,而将ofo推上顶点的月卡和红包活动等疯狂补贴,加剧了这场资金链危机。

切入到餐饮圈,是不是很熟悉?互联网餐饮,高举高打,线上线下、大数据、病毒式传播、拉新、裂变、流量补贴……

个人认为,互联网打法很容易忽略商业本质问题,以ofo为例——“你会误以为押金是你的收入,但其实押金是你的负债;你会误以为车是你的资产,做损耗贬值,而不是支出的费用;你没想到采买成本可能是收不回来的,收回来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可能有人拿瑞幸咖啡来反驳,人家半年都开500多家店了。但实际上,瑞幸可能至今没有解决单店盈利的问题,盘子越大,负债就越多。

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也有人说,你不懂互联网,高举高打、疯狂补贴就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有数据有规模,一切都有可能,况且人家准备的是10亿元人民币,做好了长期亏损的打算。

只能说,ofo更有钱。而且,摆摊卖水果的都知道,先尝后买;餐厅开业时,为图个人气,也会搞些优惠活动。而一旦免费,生意兴隆得可能会在某个瞬间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都是你的。

还有一点,用户一般用脚投票。等到补贴结束,用户都走了,留下的数据有什么用?

3.创业时不懂股权注定成为哈姆雷特?

答案是对。

记得徐小平总结过一句名言:“人生最悲惨的事,莫过于初恋时不懂爱情,创业时不懂股权。”

不知道ofo的股权划分究竟是怎么样?但文中一个细节,公司每一次融资都会有资本方的人员介入,到后期甚至出现一支三四十人团队突然消失的情况。 “就像恐怖片幽灵船,上船所有东西还在,咖啡还是温的,但是人没了。那一片空位都没了。”

这就很明显了,创始人在这场角逐中逐渐会被踢出局,丧失了对公司实际的控制。

回到餐饮圈,张兰的血泪教训历历在目。由于与资本对赌协议,没有实现承诺,公司很多决策都囿于资本的插足,最后张兰不得不被逼退出董事会,离开俏江南。急于求成的野心背后,是资本早已经织好的一张网。

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包括新浪的王志东、乐百氏的何伯权,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资本只会锦上添花,永远不会雪中送炭,当资本之手越来越熟练,创业者永远是生涩的创业者。

当然,创始人之间股权划分也是一门学问。之前西少爷联合创始人纷纷出走,也是因为股权的问题。

4.“空降兵”到底职业不职业?

有人说,任何封闭性的组织,都摆脱不了思想上的近亲繁殖,族群的灭亡是必然的。但,过度的开放,则摆脱不了行动上的相互掣肘,灭亡同样是必然的。

整个2017年,在ofo内部,包括产品(CPO陈为)、供应链(副总裁杨飞)、市场(高级副总裁南楠)、人力(副总裁左佳)、财务(副总裁林叶明)、战略(副总裁黄迪),甚至客服(副总裁杜静)等,全部迎来新任空降高管,ofo全盘VP化

外部竞争的枪林弹雨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公司内部也处在急速扩张带来的不间断权力更迭中。部门高层几经换手,核心团队屡屡洗牌,很多人的命运在其中几升几落、几起几伏。心态随之反复。

之前有位餐饮老板分享过一个案例:为了快速做大,快速迭代,他找了一批“牛人”。翻开简历,数据都很华丽,但大公司出来的人,点上很好,结合实际,战略思维无法呈现。在人本方面的浪费,让这个初创企业从一开始就陷入深深的内耗。

这是初创型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一个很大盲点:一个新的管理风格进来,肯定有冲突和矛盾。因为引入的管理层来自不同的企业,思考问题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目标、执行效率和一线效果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容易形成断带。

而餐饮行业的排他性更为明显。

5.创始人究竟应该是什么人力模型?

很替戴威感到惋惜,一个天才的创业者,在某些维度却略显稚嫩。

比如,他曾多次对内说“程维是他的贵人”。在和滴滴博弈前夕,戴威和投资人更像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完全没有意识到博弈,缺乏基本的警觉。

比如在小蓝单车单方面违约时,当时有人提议,“不要扶持一个敌人,必须掐死它”时,却表现得心慈手软,缺少杀伐决断的果敢之心。

在引进资本时, ofo接入滴滴的流量,测完发现,两轮车可以去吃四轮车的市场,四轮车养两轮车是一个新市场。不过,融资条款中“不能做网约车”的规定使ofo彻底把脖子送给别人。

他可以是一个喝着大酒和伙伴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实战派;可以是一个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野心家,但他绝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稳坐江山的商人。

他喜欢何塞·穆里尼奥,那一句“早已注定,我只能在荆棘中采拾鲜花,但重要的是要对胜利和信念充满执着。”读起来令人慷慨,但作为一个领袖,穆里尼奥所处的每一个俱乐部最终都丧失了对更衣室的控制,显然,戴威亦如是。

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END

萌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餐饮干货和优秀品牌案例,快快关注加盟家官方平台吧

ofo大厦将倾的时刻,餐饮人最该反思些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