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邬先生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

云上日月


追缴国库欠款和追查刑部冤案,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有根本的区别。前一个案子,康熙保太子,后一个案子,康熙已经不保太子了。

张五哥顶替任伯安一案事发以后,当朝三个上书房大臣,实际上的宰相们,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个人,到康熙那里去请罪,康熙问他们身为当朝大臣,发生这样的事,他们怎么说。

注意,这时候两个人开口了,一个人没开口。开口的佟国维说,要查这件案子,应该从刑部查起,要具体查起,就从张五哥查起。这是废话,但是他后面说了一句不是废话的重话。他说,这个案子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如果深查,会动摇国家的根本,最后又将投鼠忌器,无功而返。

投鼠忌器四个字把康熙惹毛了,他问佟国维,投鼠忌器是什么意思?谁又是这个器?又无功而返这个又是什么意思?佟国维不说话了。康熙发怒地说,你们三个人作为宰相,啥都不敢干,要你们这些宰相有什么用。

这时候马齐接过了康熙这句话,当然也是接着佟国维的话说的,马齐说,宰相是辅佐皇帝统率百官的,但是百官之上的众皇子就不是宰相能管得了的了。这句话,既顶回去了康熙要宰相有什么用那句话,又顺着佟国维的话告诉了康熙,这个器,是众皇子。确切的说是太子。

以前有什么大案子,一旦牵扯到皇子,牵扯到太子,案子就查不下去了,就无功而返了。因为康熙不愿意动皇子,不愿意动太子。这就是投鼠忌器,这就是无功而返。这次刑部冤狱案,康熙要彻查,不再保皇子了,也不保太子了。这就是两个案子之间根本的区别。

为什么追查欠款的案子,老四无功而返呢?因为这件事,康熙不准动皇子,更不准动太子。一查到太子,老四就查不下去了,因为康熙喊停了,康熙要保太子。况且,以前追查欠款,那些案子,就算查,也动不了太子的根本,太子也就是欠了钱,卖官鬻爵而已,因为推荐官员,本来就是康熙给太子的职责,最多可以用太子失察就可以搪塞过去。

这次刑部冤狱案,邬思道分析出了两点。

一,康熙已经不再保太子了。因为刑部是太子在康熙四十年起就管着了,所以刑部那些烂事,一查一个准,康熙既然选择彻查,说明已经不再保太子了。

二,谁接了这个案子,谁就是朝廷的公敌,谁就是康熙的敌人。邬思道认为,刑部冤狱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谁主审了这个案子,谁就是扳倒太子的罪人。为什么扳倒贪污腐败的太子,反而成了罪人?因为扳倒太子以后,八爷党的人会群起而攻之,将此人搞臭搞烂,然后八爷党一家独大。看看三个上书房大臣里,佟国维马齐两个人都支持老八的,这个案子只有老八审,才不会得罪百官,因为百官里大部分都支持老八。但是,不管是谁,都会得罪于康熙的。

老四如果接了这个案子,势必牵扯到太子,如果没有彻查,八爷党的人会攻击老四跟太子结党谋私,要求彻查,到时候康熙势必让老四下,让老八上。如果老四彻查,扳倒了太子,那么,老八的人势必把老四搞成诬陷扳倒太子的野心家,阴谋家,从而一箭双雕,既把太子拉下马,就去除了老四这个劲敌。

所以邬思道对老四说不可接下这个案子。成也是败,败也是败。无论怎么样,老四都落不了好,最后还会开罪于康熙。

而追讨欠款的案子,不涉及动摇国家根本的事,康熙保着众皇子,主要目的还在于敲打百官,把他们欠的钱搞回来,怎么折腾都没问题,但是就是不能折腾到皇宫大内和众皇子。

所以一开始,老四那么严厉,那么操切,康熙都不管。魏东亭一死,就开始管了。因为魏东亭的钱是为了康熙南巡欠下的,这就涉及到大内了。这时候就不能再查了。如果逼死魏东亭,还任由老四查,那接着就要查到众皇子的头上了,接着就查到太子了。

所以康熙不让往深了查。但是百官还得查,谁帮他查百官,谁就是站在他那一边。所以邬思道说,接下追比欠款的案子,就是站在了康熙那边。这是一个站位的问题。接下来有益无害。

但是,刑部冤狱一案,不管谁查,都是站在了康熙的对立面。太子背后是康熙,查太子,就是在揭康熙的丑。查出来什么,责任里也有康熙的份。虽然是康熙让彻查的。


西堤君


邬思道虽说老谋深算,但他是以阴谋为主体,所以,才会做出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的『重大错误决策』。

一、邬思道的理由荒唐可笑:

1,太子名分早定,且深耕朝野几十年,朝中势力早已盘根错节,那么,刑部冤案必定会牵扯出太子,所以,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王爷,你愿意承担这个废除太子的罪名吗?”

2,邬思道不让查刑部冤案,无非就是想让雍正自保:先谋己,而后谋事。那么,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何解?替己谋心呗!替主谋心者,阳谋也!替己谋心者,其心可诛!

二、是『自保重要』还是『避免宫廷政变,防止祸起萧墙重要呢』?

1,雍正错就错在,兴师动众的把刑部冤案捅到康熙面前,他太操切了;康熙错就错在,非要大张旗鼓的彻查此案;邬思道错就错在,居然建议雍正回避此事,给了八爷党打压太子的机会;编剧错就错在,不知道密查此案!

2,邬思道只知道不能得罪天下,不能得罪皇上,但是他没想到八爷党利用此案打压太子党,几乎扫清了太子党的朝中势力,并在热河行宫利用太子失宠的机会,捏造其谋逆的假象,企图逼迫太子铤而走险,引起一场宫廷政变!

3,康熙为何草率了结刑部案?不是为了保太子,而是为了保住朝廷。避免兴起一场大狱,毕竟太子深耕刑部多年,此案再查下去必将牵扯出一大批官员,这些人一旦狗急跳墙,就将引起宫廷政变!

4,康熙草率了结此案后,去了热河围猎,此时太子匆忙见郑春华,与其幽会,并说道:“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这就证明刑部案已经惊吓到了太子党,胤礽亦察觉到康熙废太子之心。这都是八王爷的功劳!

综上,八王党先是利用刑部案扫清太子党势力,激起康熙的废太子之心,而后再捏造太子谋逆的假象,呜呼哀哉,胤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废了。张廷玉就和邬思道不同,他早就看清八爷夺嫡的野心,于是建议胤祥协同八王办差,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八王,防止其打压太子,胡乱来!胤祥此后也是耿耿于怀,在雍正面前自责当初自己失策,让八爷钻了空子,雍正亦自责对邬思道言听计从。

三、同样的剧情,弘历就比雍正和邬思道聪明许多!

弘时密谋行刺弘历之前,串联八爷党澹宁居逼宫,他收买了隆科多,亦手握八爷党残余势力,他是有政治资本的!弘历求情是有说道:“儿臣不想因为此案兴起大狱。”何解?就是此案牵扯出弘时后,弘时一党势必孤注一掷,祸起萧墙,引起宫廷政变。所以,雍正这次处理的就比康熙此前的好,他没有选择彻查此案,而是秘密赐死弘时,选择了低调处理此案。

四、追缴国库欠款案其实是康熙给雍正下的一个套,因为他自己不想失去人心,所以,找了一个冷面王来做挡箭牌。差事办好办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不能倒!

1,康熙首先褒奖胤禛:“这回你和胤祥差事办的很好,可以说是急了国之危难。”

2,接着试探胤禛:“都说康熙盛世,天下太平,可当时各省报上来的层层数字都是假的,土地一年年减少,税收一年年递减,京城里的官不到国库借银子反倒不合时宜,人太多了,事就变的难办,这么多阿哥皇子,就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追款的差事。”

3,胤禛正值春风得意,头脑一热上了康熙的套:“儿臣愿意承担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对朝廷,江山社稷有力,大不了做个孤臣。”

4,最后康熙的目的达到,并给胤禛下了定心丸:“好!你能看到这个弊端,说明你肯用心思,只要有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5,最后我们再看追缴国库欠款案的最大赢家:八王爷替雍正说情,而后举荐雍正的门人年羹尧为四川提督,人心都笼络到雍正眼皮子底下了!康熙在畅春园抚慰那些因魏东亭自益而伤心欲绝的老臣,这些人里有真伤心的亦有假惺惺的。但不管怎么说,雍正此案处置的过于操切,康熙对他的怒斥也提到:“不懂恕人之道!”田文镜意识如此。

综上,邬思道让一个冷面王来干得罪人的事,文武百官的人心能不乱吗?且雍正彼时正值春风得意,心高气傲,他势必急于办成此案,再下一城!那么接下此案后难免就会做出过于操切的事情来!


剧评道长


邬先生大半辈子是把康熙研究透彻了,他经常研究康熙的文章,对康熙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和结果都有了基本判断,由此对他的行为也是猜的十分透彻,可以说他就是康熙肚子里的一条蛔虫。

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的起因是其他阿哥都嫌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而且大部分的王子都有欠款,都不愿意去追。但这恰恰是康熙希望有人追缴却没人愿意承担的时候,所以邬先生瞅准机会,没人愿意去的时候让胤禛接了任务,不管事情成与败,康熙都会高看胤禛。

而刑部冤案不同,牵涉到太子,谁去办案都会查到太子处,康熙不愿意看到太子因此被处理,太子又会对办案的人记恨报复,所以对外冤案查的再好,对自己都没有好处,有百害而无一利。


岸上踏歌5049


这一点,其实在电视剧中,邬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刑部冤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

”。

邬先生对于刑部冤案一事总结了以下几点:

1、刑部冤狱,基本上是太子一党负责,康熙没有让太子审理此案,说明康熙已经对太子失去了信任;

2、追缴户部欠款,太子是最大的债主,却卖官还债,康熙虽知道却隐忍未发,这一次冤案与太子相关,康熙不会把江山交给太子;

3、无论是谁扳倒太子,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不容于康熙,不会有好下场。

正所谓“疏不间亲”,在这一点上康熙和太子是“亲”,康熙与其他阿哥是“疏”,即使扳倒了太子,赢了一时,最终秋后算账,一样会找你的麻烦,八阿哥所为即是如此,即使他不是“暗中诱审肖国兴”,而是公正的裁决扳倒了太子,最后康熙仍然会冷落于他。

而追缴户部欠款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为康熙做事,剧中邬先生的一句话也是最关键的“如果他都不去,不是连一个

为皇上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么?”

为皇上分忧的儿子是什么?分明就是太子之位。

其实电视剧改编了很多,把雍正登基的伏笔埋了个十足十,雍正登基显得非常合理,追缴户部欠款就是其中一个伏笔。

原著中户部欠款是老十三“胤祥”的事儿。


小屏窥人生


读过“二月河”作品的人应该了解康熙帝执政的后期形式;那就是国库空虚、冤假错案成堆,大的趋势是“积重难返”。。。

还有就是;第二次废太子后,“九王夺嫡”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康熙帝的身体状况不好,每况日下,阿哥们在“夺嫡”这个问题上,每天都在捣鬼,都知道“康熙爷”这几个儿子一个个是鬼精鬼精的,一个赛着一个,互相在制造麻烦,才不管你的国库如何呢!


“邬思道”是这么给“四爷胤禛”说的;如今四爷给人感觉的印象是“无党无派、刚正不阿”,干脆四爷就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四阿哥胤禛不解?这个老瘸子“邬思道”又说;四爷你想,刑名诉讼不清,这里水深着呢!另外这“冤假错案”多了去了,花钱买命也未必可知,这不但是得罪人不捞好的差事,而且“老爷子康熙”也看不见,没有好处,只有一个得罪人的骂名!四阿哥胤禛点点头不置可否,“邬思道”接着又说:不如去“清理亏空”,这样虽然是得罪人,可这是给“朝廷办差” ,虽然得罪人了,可库银子追回来了,不但有“皇帝”给你看得见,皇帝还会给你“撑腰”!

你看看“邬思道”这个老鬼,“帝王心术”让这个瘸子邬思道看的一溜一溜的!

实际上四爷胤禛这时候正是因为此事烦恼,不知所措,听了邬思道这一番话,顿时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不禁面料笑容的对下人说:摆酒。。。

四阿哥雍亲王胤禛的这一步棋走的是在高明不过了!康熙帝死后,在后来“雍正帝”执政的日子里还是按照这个方针政策“清理国库”,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特别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改土归流”的少数民族政策,使改变土司统治阶级管理的边远少数民族得到了中央集权,沿用至今。这里不得不说是否有“邬思道”这个人,起码在“雍正帝”即位前这位邬思道出了一些高招。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批评、讨论、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设计了两个非常出彩的段落,目的是既刻画雍正敢于担当,为国分忧的一面,也揭示了雍正心思缜密,谋略深重的一面。

在这两个事件当中,胤禛(雍正)都征求了师爷邬思道的意见,对于追缴国库欠款,邬思道是支持胤禛争取这个差事,而对于后来发生的刑部冤案,邬思道力阻胤禛办理此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追缴国库欠款和刑部的冤案,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

追缴国库欠款是康熙必须要办的事情,它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稳定 ,是“心腹大患”,而刑部冤案是康熙“不得不查”的“有失颜面”的大案,对江山社稷至多是“疥癣之疾”。

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在进入四阿哥府上第一次为胤禛出谋划策就是建议雍正接下“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事。

还在四阿哥胤禛圆满出色的完成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回京的路上,康熙在知道了胤禛的差事办得领他非常满意的时候,康熙当朝晋升胤禛为“雍君王”,众皇子们很是“羡慕嫉妒恨”,康熙也看出来了,说:知道你们心里怎么想的,没关系,我这里还有个差事,哪个皇子接下来办好这个差事,我就封他一个“亲王”!

康熙接着说:从户部知道,国库的亏空高达一千二百万两,这些银子都被满朝的文武大臣借走了,如果哪位皇子接下这个差事,只要追回一千万两,朕就当下封他一个“亲王”!

看这情形,康熙是真急了。

但是,康熙急了,皇子们却都不急。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太子自己就是欠国库银两的大户,此刻他非常害怕他的对头比如说大阿哥胤褆或八阿哥胤禩出面接下这个差事,那样他会很被动。

他的幕僚告诉他,要想顺理过关,就要推荐一个“信得过”的皇子来办这个差事。太子胤礽想到了四阿哥胤禛——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他这个四弟已经开始有了夺嫡的念头,并已经开始行动了。

同样,八阿哥胤禩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尽管八爷党当中包括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能眼看着这个“亲王”的爵位旁落他人。但是八阿哥胤禩确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如此,搞不好会得罪满朝的文武。他八阿哥好不容易攒下的“仁德贤能”的名声会毁于一旦。

老八不仅决定不接这个差事,而且要举荐四阿哥胤禛来办这个差事。他认定这个差事谁也办不好,至少会碰个大钉子,指不定会“引火烧身”。四阿哥胤禛刚刚办了一个差事,露了大脸,还得了一个“郡王”,不如推举他办这个差事,也给他出个难题。

各自心怀鬼胎的皇子们,在朝堂之上,竟不约而同的把这个差事退给了尚未回京的四阿哥胤禛。

康熙征求了一圈意见,皇子们的答复出人意料的一致:老四来办!

康熙的心啊,拔凉拔凉的!下面站了七八个皇子,没一个说站出来给他分忧的。

四阿哥会站出来吗?康熙心里也没底。但他还是希望胤禛能站出来,要不然儿子们是要打老子的脸了。

八爷党们在胤禛还没回京的时候,就鼓动那些拖欠了国库银两的大臣们利用给胤禛和胤祥接风的机会,向胤禛求情,实际上相当于施压。

胤禛回到京城就马上感到了来自朝廷上下的压力——这个差事能接吗?

在回到自己的府上之后,胤禛第一时间看望了师爷邬思道,并且按照传统的拜师之礼让儿子弘时和弘历拜邬思道为师。

胤禛第一次和邬思道谈话,就是征求邬思道的意见:追缴国库欠款的这个差事到底该不该接。

邬思道很清楚胤禛把他这个罪人加废人请到府上绝对不是“教两个孩子读书”这么简单,帮助胤禛夺嫡,这是心照不宣的事。

于是,邬思道便把“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事的难度分析给胤禛。

邬思道告诉胤禛,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事很不好办,因为拖欠国库欠款的的人很难办。

他对拖欠国库欠款的官员进行了分类:不得不借的还不起,恶意借款的就没打算还,随大流借款的必然还是随大流,别人还我也还,别人不还,我也不还。

皇子们就更难对付。

这肯定是办不好也没法办好又得罪人的差事。

不得不说,邬思道这个师爷真的是名不虚传——远离朝政却能吧借款的朝廷官员解析的“入木三分”。

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问:你的意思就是这个差事不能接?

邬思道很清楚的告诉胤禛,这个差事必须接。如果你四阿哥不接这个差事的话“那皇上身边就一个能为他老人家分忧的皇子都没有了吗”?

邬思道一语道破这个差事的核心,不在能追回多少国库欠款,而是愿不愿意为皇上分忧。也就是“有没有担当”。

这不是一个要结果的差事,而是一个要态度的差事。

胤禛听完了邬思道的分析,并没有表态,而是很冷淡的说了句:天晚了,先生休息吧!变扭头走了!

邬思道有点诧异,望着胤禛的背影,不知道这个“四爷”在想什么。

其实,胤禛已经听明白了,但是他不太相信,这个邬思道真的就这么厉害?难道他的老爹真的就是这个意思吗?

他需要验证。

果然,在第二天去汇报工作的时候,康熙和胤禛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国库空虚,国家税收不利,土地兼并严重,瞒报土地现象普遍。自己也看到了,但是没有精力管这些事了,皇子们都各顾各,没有愿意出来为他这个“皇阿玛”分忧的……

至此,胤禛已经清楚,他的这个师爷绝非“浪得虚名”。于是,他坚决的表态,接下了“追缴国库欠款”的这个差事。

他对康熙讲:为了江山社稷不怕得罪人,大不了做一个“孤臣”。

康熙大喜:有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了的事!

也果如邬思道所料,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雍正办的的确是“焦头烂额”:逼死了老臣魏东亭,逼的老十闹市拍卖家财,逼的一帮老臣结伙去康熙面前哭诉,逼的太子卖官鬻爵还钱款。

最终,国库的银两追回的不足三成,而康熙自己也觉得在这么追下去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事。在康熙的默许下,追缴国库欠款的事,不了了之,康熙为此还罢免了田文镜,斥责了胤禛。

胤禛感到很窝囊,但是他坚信的一点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尽管丢了面子,却给康熙长了面子。

在康熙心里是给他加分的。

到了刑部出了“宰白鸭”的冤案的时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八阿哥胤禛认为,这个案子肯定和分管刑部的太子有绝对的关系,通过审理此案,一定可以找到太子“贪赃枉法”的证据。由此可以有机会扳倒太子,至少可以给太子党致命一击。

所以,八阿哥胤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在康熙面前主动请缨接下这个差事。

而四阿哥胤禛则认为,这个刑部“买卖人命”的大案,他有信心拿下来,为上一次“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上栽的跟头找回一些面子,所以他也在康熙面前也是据理力争,强烈要求来办这个差事。

康熙没有表态,上一个差事没人出来,这个案子抢着出来。康熙心里有点乱。

但是,胤禛的师爷邬思道知道了胤禛要准备争取这个差事的时候,找到胤禛,力劝胤禛不要接这个差事。

邬思道的理由很充分:刑部这个冤案,已经天下皆知,这个案子和太子绝对脱不了干系。一旦查实太子是幕后主使,让康熙情何以堪?一个大清国堂堂太子,而且是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居然敢如此胆大妄为,贪赃枉法。国之储君干出如此龌蹉卑劣之事,让康熙的老脸往哪放?如果因此导致朝局的动荡,让康熙怎么收拾?

面对这种形式,躲得远点是正确选择。如果搞得不好,康熙会迁怒于办案的阿哥,那个时候就不是能不能下来台的事了。

胤禛对邬思道的分析,并未否定,但是,他已经在皇上面前表明了自己愿意出面审理刑部的这个案子,总不能事到临头在打退堂鼓啊!

于是,胤禛谋划了一场戏,一场苦肉计。

他并没有按照邬思道的建议,推辞主审刑部大案的差事。

邬思道得知自己的建议竟没有得到采纳 ,十分不满,竟然准备撂挑子不干了——言不听计不从还当什么师爷!

胤禛得知,并未生气,只是安慰邬思道:稍安勿躁,要走也不急在这一时嘛!请先生在等一天,如果还想走,绝对礼送……

当晚,胤禛居然冒着生命危险用“冰水加炭火”的办法,硬是把自己搞成了急性“寒热重症”。

康熙得知胤禛病了,心里很着急,同时也有点怀疑这个老四是不是想躲差事装病。他派了太医去给胤禛看病,也是打探一下虚实。

太医回来说:四阿哥得了寒热重症,并且还很凶险。一时半会儿是起不来床了。

康熙问:大概要多长时间才能康复啊?太医说,两三个月吧,至少也得一个月以上。

康熙心里一阵失落,在他内心里是很想让胤禛来审刑部这个案子的。康熙认定的是胤禛办事认真,又没有自己的帮派,兴许能办的不那么麻烦。

无奈,康熙同意了八阿哥胤禩的请求,让胤禩来主审刑部的冤案,但同时又委派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审理。

他还是对八阿哥胤禩不放心。

当邬思道知道了胤禛突发重病的消息,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四爷,有胆有某,值得一心一意的辅佐。他也相信,胤禛最终一定会胜出。

邬思道对刑部冤案的分析和判断完全正确。八阿哥胤禩果然利用这个案子背着胤祥搞到太子犯法的铁证,也立刻到康熙面前举报“发难”。康熙也的确是既恼怒,又替太子丢脸。

好在张廷玉烧了那个铁证。这个时候康熙对这个老八如此心机深重又如此阴险感到了愤怒和不安。

所以,当听到图理琛汇报刑部侍郎肖国兴在被押解关外时的不断叫屈时,怒不可遏,连骂三声:其心可诛!

这个八阿哥就彻底凉了。

邬思道真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神一般厉害的一个角色。


步武堂


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但邬思道一直站在康熙的角度考虑问题。邬思道之所以能够辅佐四阿哥胤禛步步为营直至登上大位,就是因为他参透了康熙。

比如追缴户部欠款这个差事,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么必然是得罪人,费力不讨好,弊远远大于利;但如果站在康熙的角度考虑,那就是忠于社稷,忠于康熙,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有担当,有正气。

再比如彻查刑部冤案这个差事,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那就是事情简单,立功容易,而且可以趁机扳倒太子,清除掉最大的夺嫡对手;如果站在康熙的角度考虑呢?那就是偷奸耍滑,趋利避害,而借机扳倒太子更是夺嫡心切、心术不正,其心可诛。

看到了吧,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这就要弄清楚,哪个角度是决定性的。

对于夺嫡来说,康熙的角度是最关键的。换句话说,只要康熙觉得你行,你不行也行;只要康熙觉得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所以,为了夺嫡成功,邬思道一直在用康熙的角度去看问题。只要是能够在康熙面前加分的,不管这件事看起来多么吃亏,也一定让四阿哥胤禛去抢着做;只要是在康熙面前减分的,不管这件事看起来多么占便宜,也一定不准四阿哥胤禛去做。

于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眼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成功通过了康熙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相反,皇子中最精明的八阿哥胤禩,看起来八面玲珑,拉拢人心无数,可在康熙眼中的形象却越来越差,甚至是“其心可诛”。

为什么?因为八阿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追缴户部欠款这个差事得罪人,于是他赶紧推掉;彻查户部冤案这个差事有利可图,他就赶紧抢下来。

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

那么,“站在康熙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件事容易做到吗?当然不容易。要想站在一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真正参透这个人。而参透一个人是很难的,尤其是康熙这种复杂的人。

邬思道参透了康熙,所以他能够做到。


趣谈秘史


首先,邬思道也说了,刑部是太子管事,出什么事太子难逃其责。其先卖官纳贿还欠款,现在又出了冒名顶替死刑犯,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件。康熙已经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废了太子了。但〖太子毕竟当了三十年的太子,势力盘根错节〗,谁拿下太子必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不容于皇上〗。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不信的话,你试试无端把一个人的饭碗端了,看他找你拼命不。太子作为储君,未来的皇帝,全国上下肯定有大批的人把宝压在他身上。太子顺利继位了,他们升官发财,太子被废了,他们升迁无望,备受排挤,甚至罢官、坐牢、丢掉脑袋,权力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将来太子被废了,他们会不恨死那个把太子除掉的人吗?所以,追查刑部冤案必将得罪大片的人,跟他们结成死敌。

你可能说不对啊,四阿哥江南扣盐商的钱,追查户部欠款,照样得罪一大批人啊,邬思道没反对。两者程度差远了。江南筹款,只得罪了扬州附近的盐商,并且那点钱对他们来说,一两年就捞回来了。户部追缴欠款,得罪人虽多,但雍正没罢一人的职——革职还是康熙干的——只是让他们吐出来点肉。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这个官在,吐出来的那点钱还怕捞不回来?办太子可不一样啊,彻底断了人的官路,甚至是生路。

这一举导致了许多原来太子的人,在太子被废后,与八爷为敌,投靠四爷。比如,太子的师父王剡。决不是说只有他一人投靠,而是都拍出来电视就没法看了,所以只拿他作象征。

八贤王,贤王虽然一直以宽仁收买人心,但实际上他得罪了更多的人,人脉已不如雍正。

再者,如果你有个家族企业,你是传给整天照顾困难职工生活,想着怎么给员工修好宿舍,清查财务烂账的儿子呢,还是传给整天勾心斗角,想办法排挤兄弟的儿子呢?

只要脑袋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吧,康熙也是啊。打算废太子这么大的事,他会不查清楚,肖国兴的口供怎么来的?到时候他就发现,好啊,你老八一天天装贤德,却正事不干,只想着怎么对兄弟们下黑手。如果老四参与了,他可能会想,这小子挺腹阴险,江南筹款,户部追欠款是不是他作秀作出来的呢。老四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也就是这个时候,康熙暗暗属意四阿哥,准备把皇位传给他,并做了相应安排。

至于怎么安排的,有了合适的提问,就下回分解。


待我施为地煞变


邬先生作为《雍正王朝》一剧中最善于揣摩康熙圣意的人,对朝廷局势可谓洞若观火,对各利益攸关方也是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邬先生作为四阿哥胤禛的首席智囊,他知道什么样的差事会给四爷加分,也知道什么样的差事会给四阿哥减分。所以在他的指导下,四阿哥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其最终成功获得了康熙的青睐,得到了帝位。

追比户部欠款一案与彻查刑部案虽然看似都是属于清查积弊、疏通冤狱的新政范畴,都是利国利民的措施,但是在涉及深层次的政治层面上却大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胤禛能否顺利接班成为下一任皇帝,并不取决于欠了款的满朝文武,而是取决于大清王朝的当家人——康熙皇帝。

虽然号称康熙盛世,国库里却只有不足一百万两白银,亏空至此,康熙皇帝这个家确实难当。追比国库欠银,是当前解决财政危机的必要手段,可是派谁去合适呢?谁有愿意去接这个差事呢?

八阿哥不会去,因为他知道这会得罪满朝文武;太子更不会去,因为他也知道这件事出力不讨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件苦差事,难道号称一代圣君的康熙皇帝不知道?康熙皇帝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苦差事,他也知道这件事阿哥们都在顾虑。这时候四阿哥挺身而出,皇帝老子会怎么想,对这个舍身于君父的儿子自然是充满了欣赏之情。

所以追比国库欠款这件差事虽苦,却能深得康熙圣心,八阿哥看不到这一层,太子也看不到这一层,邬先生看到了这一层。所以他力主四阿哥接下这个差事,这招虽苦,却也是看好了才走的。

那为什么邬先生不让四阿哥接下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呢?

这是因为太子主管刑部已经多年,这件亘古未有之奇怨八成与太子有关。如果康熙皇帝还想保护太子,那么他自会让太子去清理刑部的冤狱;而如果康熙皇帝不想再保这个太子,他就会彻查此案,打倒太子。

因此康熙将此案放给其他皇子,本身就已经释放了要废太子的信号。那这个案子为什么不能接呢?邬先生说,无论这个案子查的如何,这个主导此案的人都将不容于皇帝,不容于满朝文武。这是为何呢?

太子是四十多年的太子,所谓名分早定,关系盘根错节。虽是兄弟,却也是臣子,如果将太子打倒,那么太子一党势必会与其势同水火。再加上康熙对太子的深厚感情,若是康熙下不了废太子的决心,那么康熙百年之后,势必会被太子血洗。但是如果不扳倒太子,那么此案就没有查到精髓,差事也就办砸了,何以自处?于情于理,这个差事都接不得。

邬先生可谓是近乎神也。

以上。


逆流时代


追缴国库欠款只是得罪人,而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会结下梁子。不会罢官,不会杀头,谁会去和一个皇子过不去呢?

清理刑部冤案是要断很多人的路,太子被废,太子这根树下的官员,要么杀头,要么入刑,其他的仕途也无望了。三十年的太子当下来,从中央到州县,少说全国20%的官员都毁了。这是仇,不是怨。

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性命和仕途问题,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八爷不一样,八爷本来就有党羽,本来就和太子作对,不存在得罪与否的问题。追缴欠款他搞不来,因为本来就很多人是他的门人。追查刑部冤案他正好,他下面的党羽都要怂恿他干,干倒了他就可以接任,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他干不干,太子的人也都不会跟他,这有什么关系。

最后的结果,康熙气的是八爷的假供词,这让康熙有种当李渊的感觉。那个时候康熙的身体还很好,很在意这种尾大不掉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