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上皇可以逃脱金国的魔爪,赵构为何选择在盛年让位?

崔亚玲


1162年,宋高宗赵构选择退位,并不是他不想做这个皇帝了,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太子赵昚继位之后,实际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赵构的手里,而且这个太上皇一坐就坐了25年。



一、作为主和派的代表,皇帝赵构误判了宋金关系的结局,引起了文臣武将的极度不满。

当年,赵构顶着主战派的压力,和金人签订了一纸协议,同时还找借口,杀了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岳飞。连靖康之耻这样的恶气,他都咽下了肚子,甚至背着一个不忠不孝之名,才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坐稳了这个皇帝位。但到了1161年,金人撕毁了19年前签订的绍兴和议,南下大举进攻南宋。这也宣告了主和派的政治主张彻底破产,恰逢主和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秦桧已经挂了,赵构遭遇臣子对他的非议,每日如坐针毡。



有些人可能会问,宋高宗赵构是皇帝,难道一些臣子对他不满就能导致退位吗?其实这以宋朝的治国方式和文德理念是分不开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依靠“职业经理人”治国的朝代,而不是依靠皇帝的个人能力。宋朝皇帝一直畅导以仁政治国,所以历来比较尊重内阁的意见。皇帝误判了形势,王师不能北定中原,抗金功臣又惨遭杀害,金人猖獗,战事又起。宋高宗赵构所面临的这种压力让他已到了承受的极限。



二、退位是宋高宗赵构对宋金关系发展没有足够自信的表现。

也许是当年靖康事变留下的阴影太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宋金之间的战争好似一部赵构逃亡史。当年他从应天逃到汴梁,从汴梁逃到建康,从建康逃往临安,从临安逃往明州,从明州逃往定海,在定海海上漂泊了几个月,又逃往温州,完全可以写一部《赵构漂流记》了。



如果不是众臣三番五次要求他回到临安,他会不会最后逃到泉州都有可能。所以在宋高宗赵构的心里,他本来就认为金军是没有办法打败的,故而才一味求和。好不容易签订了绍兴和议,但金人背信弃义之后,几乎快要摧毁赵构最后那点儿信念。55岁的赵构宣布退位,一方面显示的是他的畏惧心理,另一个方面也展示了他的鸵鸟心态。



三、赵构的提前退位,也有为皇位顺利交接着想的因素

太子赵昚是赵构的养子,并非亲生儿子。正是因为金人掳去了几乎所有的皇族人员,不会生育的赵构只好从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子孙中挑选。靖康事变之后,在宋朝是皇族力量最薄弱的时候。如果不是北宋初年建立的那一套军政分离政治体制,恐怕这天下早就不姓赵了。虽然立了太子,周边连个姓赵的皇族成员都没有,如何让太子能够顺利继承大统,赵构不可能不想这个问题。趁这个时间提前退位,把太子扶上马送一程,实际的大权还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新皇帝逐步借太上皇之名义,为被冤杀的主战武将岳飞等人开启平反之路,激励宋军将士奋勇杀敌。



赵构共坐了25年太上皇,并不是金人只抓皇帝不抓太上皇,宋徽宗赵佶也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吧。主要原因仍然是金人撕毁协议,大举南侵,导致了投降主义的彻底破产,致使赵构威信扫地,倍受打击,再加上赵构生性懦弱,不敢面对现实,最终选择了退位。


牧渔子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体会宋高宗良苦用心的人有三种:一是无知者,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南宋初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二是极端民族主义者,宁可站着死,不能偷生。第一种人,我们不用评说,只是个大嘴巴,爱凑热闹而已。第二种人,事关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的立足点和价值基础,要死就死,大家一起死,死也不做亡国奴,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现实中,很多普通人不想死,不想做亡国奴,不想和你一起死。作为皇帝的宋高宗,更不想亡国,亡国了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民。



在开封城破、中央政府被一锅端了的情况下,在金兵大肆南犯的背景下,赵构一面委曲求全,低三下四求和,延缓了金兵继续南下;一面积极备战,在仓促之间拉起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队伍,有了谈判的筹码。岳飞的岳家军是杰出代表,是南宋的台柱子,有了这支军队,金兵不敢过度深入南方。宋高宗也有分寸,不让这支部队深入北方,一旦岳家军主力被歼灭,南宋必然灭亡。



经过30余年的努力,宋高宗稳住了局势,发展了经济,国力大增。这三十年是胆战心惊的三十年,宋高宗什么乌七八糟的事都经历过,当过人质,父母被俘虏,手下造反,儿子夭折,农民起义,残害忠良,这么多事,换作一般人,或许早就崩溃了,是真的累了,55岁了。按宋高宗他自己说是倦勤,可以歇一歇了。



宋高宗没有亲儿子,提前将皇位传给养子宋孝宗,自己当太上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宋孝宗这个相当于平民家出生的远支宗室子弟尽快进了角色,培养自己的班底,树立权威,毕竟金朝始终在虎视眈眈,一旦局势有变,朝廷若是没有能干的皇帝,无法应对变局。

这两点应该是宋高宗提前禅位的出发点。


坐看东南了


一提到到赵构或许大家会有点陌生。可是如果说到岳飞,那就知道了吧。他们是同一时期的君臣。这样你就会觉的赵构就是那个害死岳飞的那个君主了。那么咱们就要说一下为何赵构在盛年让位给自己的样子呢?



赵构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赵构是一个主张守着自己的财产过日子的皇帝,而岳飞是主张打仗的人。一提到精忠报国那就会想到岳飞。可是赵构就像和别人和好。不想打仗。在害死了岳飞之后。赵构主张和平好好过日子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这个皇帝。流言蜚语有的时候可以杀掉一个人。那么赵构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自己不当皇帝了。让自己的养子当。虽然他没有很多的朝中势力。让他做自己的傀儡皇帝。自己在幕后。就算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那也是自己儿子的事。你们找他说去。可是事实上决定权还是在自己的手里。你说这个赵构是不是很有谋略呢。
原来不是他不想当皇帝了。而是想要在幕后。这样看来他不是退位而是在幕后成为了运筹帷幄的高手了。


你想知道的影视秘密


赵构是中兴圣君,在贤相秦桧的辅佐下,不仅稳定了局势,还使宋在各方面都取得很大发展。

特别是依法处决反贼岳飞后,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经过长期考察,已经选好了接班人,可以放心安度晚年。


柳香677


由于宋高宗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且也没有子嗣继承大统,他为了南宋的美好未来,就寻访赵匡胤的传人来继承大统,为了使新君可以胜任,于是,就在盛年的时候,让出了皇位,自己做了25年太上皇,处于辅佐新皇执政,保驾护航的状态。

由于南宋一直都是金国的附属国,宋高宗也是由金国皇帝选定并册封的皇帝,因此,南宋公开的军事反叛,要摆脱附属国的地位,就会受到来自金国的军事弹压。

由于受到文官内阁和军方人士的双重压力,南宋的北伐,以岳飞被杀而告终。

赵构让位以后,新皇登基,又开始了北伐,这样不但可以安抚文武主战派,还可以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打胜了,也是赵构的功劳,打败了,赵构就可以出面,跟金国达成妥协,借以收拾残局,而不会担心自己受到伤害,也可以避免南宋的灭亡。


沈阳杨艺


赵构是宋史定论中兴之主,定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史学家将他与光武帝等并列中兴之主,难道列位的历史水平超过给赵构下结论的二十四史史学家,否则不要丢人现眼,胡乱结论。

经过二十年忍辱负重的修养生息,经济文化军事等得到全面发展,国家具备初步用兵的条件,可以一洗前耻。南宋已今非昔比,逃跑的说法纯粹是小家子气的想法。,

在这样内外都很好的条件下,赵构也知道孝宗很孝顺,如果禅让了,孝宗仍然会尊重自己,自己的地位没有影响。

因为孝宗不是高宗的儿子,又是太祖一脉,他很担心,如果没有自己长时间的扶持,孝宗难以服众。难以服众,则江山不稳。

南宋处于多事之秋,危机四伏,金仍虎视眈眈。孝宗缺少历练,缺少治国实战,南宋仍然可能灭亡。

高宗想乘自己年纪尚轻,提前禅让,这样孝宗会感谢高宗,凡事仍会同高宗商量,自己的地位没有下降;同时自己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扶持孝宗,让孝宗借助自己的扶持稳住脚跟。

也可以保护住自己的三十多年辛劳的胜利果实,自己忍辱负重所开创的,南宋开始步入正轨的良好局面,以可以对国家,对百姓,对列祖列宗有个很好的招待。

至于高宗没有儿子,不要瞎说,他本身是一员战将,在战场上受点伤,不能生育很正常。不要做长舌妇。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当代都弄不明白 怎么就喜欢玩儿穿越 还真拿自己当回事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