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什么会在壮年突然暴毙,真的是像“斧声烛影”里描写的那样吗?

历史的荒野


斧声烛影只是见于野史,在正史中所讲是宋太祖酒后殡于西殿阶,就是死在台阶上。个人认为这是比较可信的,并不是野史所说的赵光义杀死赵匡胤然后自己当皇帝。 首先这地方是皇宫,本身就是赵匡胤的地方,赵光义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动手。而赵匡胤死时已经近50岁了,不算壮年,那个时代这个岁数已经不算年轻了。当初估计赵匡胤赵光义之间确实有约定好兄终弟及,甚至还包括了赵廷美。

为何会有斧声烛影这个传闻?估计是当时很多文人不爽赵光义的为人,所以说出来指责赵光义得位不正。赵光义本人不说才华,人品确实一般,比如强奸小周后不说,还让宫廷画师将过程画下来,这貌似有点不像人干的;然后赵匡胤把位置传给了他,兄终弟及应该把皇位传给赵廷美,最后再传回赵匡胤的儿子,结果赵光义逼死了赵廷美,这在当时确实很让人不齿;另外在雍熙北伐中,由于他的指挥失利,导致宋辽攻守易位,燕云十六州依旧在辽人手里,这也导致朝野上下很是惋惜。


结合上下,个人认为斧声烛影很可能是当时有人恶意编造出来恶心赵光义的。


金道人


“斧声烛影”这个故事,是北宋一些写野史的人搞出来的。那些写野史的人说白了,就类似今天在网上发帖专门喜欢扑风捉影的人。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此事。尤其北宋的正史可信度极高,这一点,不像南宋正史处处造假!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人,俗话说“好人不长寿”,他在位仅仅17个年头,就在公元976年,两腿儿一蹬,没了。

由于正史对赵匡胤的死记载太过于简单,只是说他:“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于是,在民间,赵匡胤的正常死亡就被演绎成一次“神秘之旅”。

一夜之间,民间就杜撰出无数个不同版本,有的甚至神乎其神。其实都是民间的谣言,就类似今天一样,别说百里地没准信,就是十米之内都是谣言遍地,让人难辨真假!更何况还是文人天下的大宋?这个时期,文人已经牛叉的不得了,大有“老子愿意说什么就写什么!皇帝老子都敢骂,怀疑一下还不行吗?”没办法!难道你不知道,宋人喜欢在野史里胡说八道,那可是出了名的?!


民间天真的认为:赵匡胤的死亡太过突然,而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赵光义,所以自然而然就编出来这么一段“千古之谜”。 不过,宋太宗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在很多地方,比他的哥还要强上百倍!


茅山夜话


当然不是

首先,宋太祖不是壮年暴毙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死于公元976年11月14日,享年50岁。50岁即便是在现在也不能称之为壮年,何况是人均寿命极低的古代。

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遗传基因,而宋太祖赵匡胤又好酒,在睡梦中睡死过去是很可能的事情。

《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斧声烛影“最早来自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文莹是北宋初年的一个和尚,他与很多权贵交好,对权贵中流传的一些风言风语了解颇多,这些都被他记录在《香山野录》和《续香山野录》当中。

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大概的意思是:赵匡胤急召开封府尹赵光义入宫,两人在一块喝酒,并屏退身边伺候的宦官和宫女。宦官和宫女们只能远远地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时而避席,在推辞什么。吃完酒,雪已经很厚了,赵匡胤拿着柱斧戳雪,对太宗说:好做,好做。然后,就睡觉去了,睡着以后鼾声如雷。这天,赵光义留宿在宫中。等到五更的时候。宦官听不见声音了,发现太祖已经驾崩。

而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却是这样说: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就是说,赵匡胤驾崩时,赵光义根本没有准备,要不是王继恩通知赵光义,皇位就不是赵光义的了。

文莹不过是一个和尚,只是记录当时的一些流言蜚语,并没有任何考证。而司马光是大史学家,做学严谨,素有口碑。因此,司马光的说法还是比较有信服力。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五代是乱世,皇位更迭频繁。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当时并不流行立太子,而是以亲王+京尹为皇储。宋太祖母亲昭宪太后去世后一个月,赵光义被封为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继位后,封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这从侧面证明了金匮之盟的说法,宋太祖之后,是赵光义、“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虽然,赵光义最后反悔了,把弟弟廷美、侄子徳昭逼死,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得到赵匡胤认可的。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出生祖籍河北涿州市,生在洛阳,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因父亲本为战将,所以赵匡胤自幼学习武术,颇有武术造诣,流传至今的太祖长拳相传就是他所创立,宋太祖共有兄弟三人,兄赵光济、三弟赵光义,四弟赵廷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郭威建立后周后,赵匡胤开始进入军旅,郭威死后非常受到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意为临终托孤。公元960年年幼的周恭帝刚刚继位,辽国大军来犯,赵匡胤领军抵抗,路上在陈桥驿,便被二弟赵光义、某士赵普及手下大将们“黄袍加身”当了大宋皇帝。

得位之后的宋太祖,遵循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消灭了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而正要攻打北方的北汉之时,时间走到了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进了万岁殿后,摒退左右,其余人等不可以听他们兄弟讲话,所有侍者、卫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之后就没有了动静,赵光义宣布皇帝驾崩,并且临死之前传位给他,于是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有人对赵光义继位颇为不满,认为当夜是赵光义趁乱谋害了哥哥,并且矫诏拿到了皇位这种说法被传的神乎其神,宋太宗也不得不拿出拿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说当年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杜太后担心赵匡胤死后,孩子太小,也发生像后周恭帝这样的事情,认为国家应当由年长的国君来继位这样比较安全,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

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并站不住脚,因为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自己还是有两个儿子的年纪大的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完全可以胜任皇帝。而且“金匮之盟”的说法是宋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还是那位赵普所献出的。这位赵普虽然姓赵,但并非赵氏皇族,但经历了赵氏皇族所有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金匮之盟”是真的,那么当初宋太宗继位的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反而是在怀疑之声日盛的时候公布出的呢。

同样被当做赵光义害死哥哥谋权篡位的罪证是,在太宗伐辽高梁河之战大败后,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这时有人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平安归来,知道后心中非常不悦,然后未赏赐一同征伐北汉与辽国的大臣,赵德昭进言劝太宗赏赐,但太宗生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也不迟”。结果赵德昭因为这句话被吓得自杀。也有传言这是太宗故意要断绝太祖一脉。

另外一点在后蜀被灭国之后,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太祖所获,并纳为宠妃,此女长得十分漂亮,又有才华,一同征战的赵光义也非常垂涎,但迫于哥哥的权势,只能觊觎,为了美人,杀兄篡位是再好不过的理由,并且花蕊夫人的死因蹊跷,史书记载是赵光义为了哥哥不被亡国之女迷惑,故意射杀。正史中的记载自然是正能量的一面,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既然我得不到,那我就毁了他”的一种病态心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光义此人虽然在大的方面确实可以算得上优秀的皇帝,但是比起太祖赵匡胤缺乏了一些心胸和历练,这也与家中有强悍的父亲和兄长有关系,长期的与强人为伴也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他的心目中也存在着阴暗的一面,准确的说赵光义很有可能是人格分裂。他继位之后,对皇帝的位置更加的敏感,生怕会有人对他不利,赵德昭之死,就是例子。太祖的另外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是在睡觉中暴毙,弟弟赵廷美因为太宗皇帝开了一个好头,也整日等着接班,最后也被太宗以谋反论处。

为了皇位的稳固,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最有能力的长子赵元佐,因为赵廷美被冤死之事感到不平,就在一次宴会上因酒醉纵火,被废为庶人。二子赵元僖因为被当做准太子,与大臣各种结交,最后也莫名奇妙的“早朝回府,暴病而亡”,他死后,太宗皇帝非常悲痛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最后在赵光义没有多少日子的时候,三子赵恒被立为太子,百姓们都非常开心,但是太宗皇帝知道后并不高兴。这就十分反常了。

赵光义除了对自己家人下手外,外臣更不用说了,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南唐后主李煜,是直接记载被太宗毒死,吴越王钱俶六十大寿,太宗皇帝派人祝寿,当晚钱俶就暴毙而死。

但凡是对赵光义皇位有威胁,潜在威胁,哪怕是和皇字沾一点点边的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如果“烛影斧声”那一夜,赵光义真的想要做点什么也是易如反掌吧。皇权在他眼里就是一个一直觊觎的东西,他比其他人更想得到,但是他的能力并不能撑起野心,所以在陈桥驿的时候他做出了拥立哥哥做皇帝的决定,而在哥哥死后属于他的机会也到来了。赵普作为这两件事情的亲历者,很有可能同样参与了谋划,正是因为他和赵氏兄弟关系都不错,在赵匡胤死后,凭他对赵光义的了解,是可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的,但是太祖的儿子继位,就不一定会怎样了,所以赵普才没有拥立太祖的儿子登基,而配合了赵光义夺取了政权。

人格分裂的赵光义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并比不上他的哥哥,可是他的野心一点也不小,在这样的性格驱使下,皇权已经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他得到的不容易,更不想轻易失去,所以登基后的一系列举动,充分证明这一点。

他是怎么让这些人都“暴毙”的呢,有一则野史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到了宋徽宗年间,有一天徽宗皇帝骑马在皇宫中巡视,发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仓库,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左右,宫人回答说这是太宗皇帝始在宫中专门设置用于存放毒药的仓库。库存的毒药有七个等级,最高级的一种让人闻一闻就会死去,这些毒药是专门用来对付乱臣贼子的。宋徽宗听闻这件事不禁担忧起来,一则认为用毒非君子作为,二则担心如果有人拿这里面的毒药对付他岂不危险。于是下诏书焚毁了这些毒药。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毒药和太宗朝那些人的死有关,但是不得不让人如此联想,甚至在壮年的太祖溘然长逝是不是这些毒药长期的结果,烛影斧声之夜只是最后的环节,也未可知。赵光义或许正是因为多行不义,所以祸及子孙,儿子真宗独子,还弄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孙子仁宗无子,后面的虽然有子嗣但哲宗早亡,徽钦二弟靖康之耻被俘虏,大量皇族子嗣被欺凌,唯一逃脱的宋高宗赵构,无子,不得已又传回太祖一脉,也算是报应不爽。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只能从这些蛛丝墨迹中仔细分析,无论当年是否真的是这样,只能说生在帝王家的人或许真的是一种悲哀。


伦语说历史


在那个年代,宋太祖50岁去世算不上壮年暴毙吧。

大家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驾崩的时候是52岁,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的时候是53岁,被宋太祖取代的前朝后周世宗柴荣去世的时候39岁。

“斧声烛影”这个事儿从北宋以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甚广,而且有鼻子有眼,我觉得主要跟三件事有关,一件是从西周以来,中国的帝位或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而当时宋太祖的儿子已经成年,却传位给弟弟,这点儿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另一件是宋太宗登基后,宋太祖的两个二子德昭等于被赵光义吓死了,德芳二十几岁就病死了,让人不得不起疑。第三件就是南宋高宗晚年把帝位还给了太祖一脉,流传说是心里有愧,替祖上还债。

但我认为也有证据证明赵光义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我们知道,在太祖生前的时候,赵光义虽没有被明确为继承人,但当时他担任着晋王开封府尹,要知道五代以来担任开封府尹并且封王的是事实上的继承人,像后晋末帝石重贵(石敬瑭养子)、后周世宗郭(柴)荣(郭威养子)等。而直到宋太祖去世,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封王,可见当时宋太祖很可能考虑到不能让自己儿子影响到赵光义继位故意为之。

另外据史料记载,当时是宋太祖召见赵光义饮酒的,如果那时候动手是不是太傻了?不是告诉全天下人他这帝位是杀死哥哥抢来的?

后来,宋太宗登基后,封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不过却被找些乱七八糟的罪名给废了,最后忧愤而死。

我觉得历史的真相可能是,原本赵氏三兄弟约定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死后传位给大哥的儿子。赵匡胤按照约定把帝位传给了弟弟,但赵光义违约了,他为了把皇位留在自己的一系,逼死了赵廷美和侄儿。这样解释宋高宗把帝位还给太祖一脉是不是说的通了?

历史的魅力在于这些谜团给后人留下的推理想象空间,也许真相就在我们交流碰撞中出现了。


靖远0204


个人觉的赵匡胤被他弟弟谋杀的可能性比较大。

他兄弟二人成长于五代十国的历史环境中,所见所闻全是臣子干掉老皇帝自己上位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赵家兄弟自己。

在常年的并肩奋斗中,弟弟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势力集团,也开始觊觎最高位置。以至于太祖想用迁都的手段来解决受到的威胁都做不到,弟弟一句“在徳不在险”就把太祖的计划化解掉。而且,从太祖死后太监第一时间通知的是太宗而不是太祖的儿子,这点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太宗的棋子已经遍布朝野内外。太祖不是个蠢人,并不是不想除掉太宗而是已经无法除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