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面对藩镇割据的死局,为何100多年都毫无作为?你怎么看?

yl大爱牛奶


不能说唐朝的皇帝毫无作为,唐朝皇帝里面也有大有作为的皇帝,像唐宪宗,他对藩镇割据起了极大的约束作用。

唐宪宗即位后,他看到地方的藩镇势力危及到中央集权后,就采取了不少措施打压藩镇。唐宪宗首先杀鸡儆猴,他派裴度与李愬攻打淮西节度使,其中“李愬雪夜入蔡州”便是精彩的一幕。唐宪宗把淮西拿下后,给其他藩镇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可见在唐宪宗时,中央压过了藩镇一头,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局面。但可惜唐宪宗命不久矣,还没有等到他大展宏图就一命呜呼了。


之后的唐朝皇帝对藩镇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他们想对藩镇动手都是有心无力。这还是因唐朝积重难返,内部问题过多。像兵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些对唐朝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很难妥善解决的问题。而且藩镇个个手握重兵,在他的势力范围就是他说了算,皇帝要是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他们实在没有办法,正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再说唐后期皇帝手中并没有军队,都被宦官掌握了,皇帝想解决这个死局也是有心无力。

再者,唐朝后期少数民族崛起,像吐蕃就是一大威胁势力,中央政府还得靠地方藩镇抵御外来的挑战。双方就是相互利用,相互对抗,谁也不能把谁怎么样,要不然就是两败俱伤。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应该说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的实力和控制力就大大地减弱了,除了在形式上保持住了统一之外。实际对上对地方藩镇已经没有任何统治力和控制力了。而地方藩镇也只是表面上认‘’上面‘’这个大唐皇帝。实际上却是自行其事。藩镇割据的出现首要原因就是府兵制破产。而唐朝之所以无法结束藩镇割据是不能也没有办法,更不敢。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唐朝之所以又延续一百多年,还多亏了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彻底不信任朝臣,宦官主政时代来临。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的减弱,军事权力实际控制在宦官手里,而财政还是人事也不是皇帝完全控制,这样就造成没有能力消灭各个藩镇。而地方藩镇不缴纳赋税。大唐的租庸调制已经破产。两税制又不足以充实国库收入。也就是说,在财神政和经济上唐朝政府也无能力征缴了。没钱如何消灭藩镇,国家禁军战斗力下降。迫不得已用以藩制藩的策略,调一个藩镇去打另一个藩镇。但是唐代规定,藩兵出藩打仗要多付一倍的工资,这些钱都是朝廷出,本来就没有钱,这下就更加财政紧张。而且打下来的地方还不一定就归复朝廷。德宗朝还发生了泾原兵变,调去平叛的藩兵就是因为钱没有给足,自己造了反。 各地藩镇连成利益共同体,彼此照应,而且对朝廷里主张削藩的大臣进行恐怖暗杀(武元衡被杀)协调策略共同对付朝廷。使得朝廷也不敢削藩了。河北三镇简直就是国中之国了。


但藩镇割据却也延续了大唐的国祚。其最大的‘’益处‘’就是,藩镇为唐朝基本抵御了地方民间起义,少数部族叛与入侵。因为依靠唐朝中央政府自己已经没有这样的实力来了。说不好早就亡了。虽然藩镇主观是为了自己想,但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寿命。藩镇对朝廷的要求无非是三点:不缴纳赋税,自给自足。保持军队的独立。藩镇权力的内部消化解决。再从双方冲突来说。都是朝廷削藩持“进攻”态势,而藩镇则是防守反击型的,维持现状就行。冲突原因基本上就是藩镇的上一任节度使去世了,要立自己儿子接班,或者嫡系将领。要求朝廷“加封”(承认),一开始朝廷不认,那就打,谁赢了听谁的,后来朝廷衰弱,也就成立了橡皮图章了。但地方藩镇又必须需要朝廷的认可。双方算是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而朱温灭唐以后,各个藩镇立即各自称帝。也就是五代十国。

唐朝中央禁军的衰弱。太监乱政,中枢机构混乱。财政破产,以及必须依靠藩镇抵御外来入侵都使得唐朝无法彻底消灭藩镇。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的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本来,开疆拓土自高祖开始,李唐的本领不弱。众所周知隨末乱象初,李唐先下手为强,已然呈扩张态势。但扩张的同时,唐中央领导集体也顾虑了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潜在的犯上作乱的危害,只是出于中央兵马的数目有限才不得不给地方势力极大的权力,以安抚地方势力,这必然形成藩镇势力。


藩镇权力在握,在设置初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巩固政权、减少中央财政拨款、维护地方治安、使人民安居乐业、各层休养生息的功能,形成初期确实功不可没。

但随着藩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犯上作乱迹象彰显时,朝廷已无能为力,此时藩镇实力强大到能与中央集权叫板的地步,安禄山、史思明带头起哄,皇帝(唐明皇李隆基)老儿只好落荒而逃,被逼赐死妃子(杨玉环贵妃)、当了太上皇,落下千古笑柄!想撤藩,可能吗?说实话是藩镇想撤销中央以代之,没实力说话不算数!



此后一言难尽了,安史之乱后,疆域辽阔的李唐边境形势纷乱复杂,连续的战乱,外教的介入,朝庭内部的纷争,经济中心的南移对削弱藩镇割据势力都有影响,而北方少数民族对唐中央政权的觊觎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也是当务之急,怎么办,睁只眼、闭只眼了!谁叫李唐王朝祖宗没先见之明,非设置藩镇呢?


希望星晨58298869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使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出现,唐玄宗为打击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藩镇。藩镇的兵力越来越多,中央的力量反而弱于藩镇,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本来安史之乱时可以解决藩镇问题,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时,宦官李辅国、妃子张良娣帮助很大,内宫势力逐渐控制朝廷。官军夺回长安后,朝廷里文武大佬都受到宦官的打压,名相李泌看到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局势稳定之后就隐居山林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了。郭子仪武将中功勋最大,一直是功高不震主的典型,谁又知道宦官带人挖了他家祖坟,只能忍了。其他将领像仆固怀恩等看此情景,为避免兔死狗烹纷纷做了一件事情,“留寇”自重。

仆固怀恩追击史朝义到莫州,田承嗣看到安史叛军气数已尽,骗史朝义去幽州,自己押着史朝义家眷投降仆固怀恩。名义上田承嗣投降了,却称病不肯出城,并以重金贿赂。此时仆固怀恩也害怕会被朝廷削去兵权,暗中与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等安史叛将联络,引为外援。四人后来也到仆固怀恩军中谢罪,表示愿意效劳。由此唐朝藩镇割据最重要的河朔三镇形成,其它边境地方像西北、剑南、河东也要派重兵把守,也是以藩镇形式存在。只是此时唐朝中央对藩镇有一定影响力,赋税只是截留部分,唐朝法令还能在这些地方实行,除了军队,地方官员还能委派部分。

唐朝中央内部一直处于内斗之中,导致中央无法集中力量解决藩镇问题,只能采取打一个拉一个的办法。除非像李希烈那样要称帝的,一般都是打击刺头,但也不会赶尽杀绝,总体上藩镇问题属于可控范围。真正使藩镇问题变成死局的是田承嗣的死。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弥留之际想要把节度使的位置交给侄子田悦,让节度使世袭。此例一开各大小节度使为了能够世袭,开始联合对抗中央。节度使的任命和中央无关了,新的节度使想要顺利接位需要讨好士兵,从此骄兵悍将成了决定继承权的力量,朝廷再也无法控制藩镇割据。

唐宪宗李纯登基后大力打击藩镇割据,朝廷内用几位贤相,如裴垍、李绛、武元衡、裴度等对藩镇强硬派。朝廷建立神策军,宗室大将李愬也很给力,先平定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雪夜奔袭蔡州生擒吴元济闻名天下。接着又打败了首鼠两端的李师道,使唐朝藩镇形势大为好转。宰相李绛分化河朔三镇,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参与围攻李师道,并率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朝廷派李愬为魏博节度使。如此大好形势下,中央应该能很快平定藩镇割据,实际是李愬到了魏博根本指挥不动魏博牙兵。(各节度使挑选强壮有力的士兵组成的精锐称牙兵,只服从节度使,以魏博牙兵最为精锐,屡次发动兵变废旧主迎新主。)也就是从田悦世袭节度使开始,各节度使组织的牙兵成了决定局势的人,即使李愬这样名满天下的名将也没用。当时人们甚至称:“长安天子,魏博牙兵”,把牙兵和天子并列,这还是唐宪宗时代对藩镇最有威慑力的时候。李愬病逝后,朝廷派田弘正的儿子田布出任节度使,没多久就被手下的牙将给逼死了。

唐朝中央宪宗后期开始朝政日益败坏,宪宗把中央直属的神策军交给宦官指挥,大臣们又陷入“牛李党争”。宦官和大臣各自找藩镇为支援对抗对方,何谈解决藩镇问题。黄巢起义以后为镇压起义,藩镇割据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原有的节度使,一些地方团练势力强大以后也开始割据,自称或要求朝廷承认他们为节度使,原本属于中央控制的财税来源地的东南地区也开始割据。中央的神策军军官都是由宦官所收养的干儿子,只听从宦官指挥。唐朝皇帝到了这个时候财税收入没有了,中央禁军掌握在宦官手里,皇帝的废立有宦官或者势力强大的藩镇说了算,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大运河时空


蕃王。一般都是封建皇帝分给王子们的封地。

唐朝的时候封建很多的王子封地。唐的公主基本上是用来和亲的。巩固与外邦的联系。大多数都是与这个西域少数民族联姻。巩固中央政权。在唐朝的时候也是常年累月的打仗但是在外邦侵犯这块呢基本上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与稳定。对内的格局势力就是比较麻烦。都是皇帝的子孙。为了巩固中央政权。他们中央必须依靠兄弟子弟的封建王朝。但是封建的王朝呢得到了土地,赋税,还有兵权,地方管理权,权利相对于中央来说还是比较大的。这对于中央集权来说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性。唐朝为什么100年都一直被这件事困扰着呢?地方权力大于中央的权利。中央没有权利驾驭地方政权。都被藩王们所利用了。中央得不到地方的支持,又不得不接受地方的支持。所以很矛盾。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个人观点。


可可潘琴


一 唐朝的周边形势一直都不乐观,强敌环伺。东边高句丽,新罗,渤海;北边突厥,薛延陀,西突厥;西边吐谷浑,高昌,大食,葛逻禄,回纥,黠戛斯,吐蕃;南边南诏。为能够有效防御边患,唐朝大量启用外族将领,同时赋予将领足够的主动权。

二 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从秦汉开始,到隋唐,中国的官制一直是军民一体共管。地方郡守,刺史,州牧都是既管民政财政,又管军事。这样地方高官,左手拿钱,右手官军,很容易割据一方。到北宋,赵匡胤开始军民分开,同时财政被中央掌控,从制度上解决了割据的根源。

三 交通落后,地理条件上的复杂,造成中央对地方失控。


王教授1988


唐末皇帝无为主要是两个方面,1宦官榄权废立皇帝甚至弑君,皇帝在宫中的权都被家臣制约了,2在外安史之乱后各地的军政财三方面都是各地为主不听中央,藩镇各自为政!剿灭藩镇又起来个一直反复再说皇帝也没权懒得理。难得几个有雄心壮志的不是吃丹药挂了就是命短,宣宗把朝政理理一个嘻宗懿宗又搞乱了,最后朱温一看你们不行还是我自己来吧。唐朝就结束了!不是皇帝无为是他们面对强悍宦官跟不理中央的藩镇节度使没法子有办法


月光下魔术师34309


有能力的皇帝活不长并且没有连续几个明君,道教也很讨厌


李杨星尘


因为安史之乱几乎彻底把大唐中央朝廷的威严和脸面踩到了泥浆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