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人與城市的關係,並不是大和小、幸福與不幸福可以簡單概括的。/ 全景網


大都市的燈火通明帶來奮鬥的踏實,小城市一眼望到老的安閒生活,未必就是沒有追求。

說到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句看上去無用的廢話,或許正是生活的大部分意義。

作者/烏頭白,圖編/蘇煒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近日,一家國內知名媒體聯合智庫,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幸福感報告》,其中評出了201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十座城市。

成都、杭州、廣州、西安、南京、長沙等一二線大城市的入選在意料之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座節奏最快的大都市的落選似乎也在情理之內——畢竟幸福感是一種主觀而且複雜的感受,單純的高收入未必能帶來絕對的幸福感。寧波、台州和珠海,都是沿海經濟強市,發展水平較高,生態環境宜人,當地居民保持高幸福感也合情合理。

唯一引來網友討論的,就是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的銅川。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感到的可能會是一陣錯愕:銅川在哪?的確,位於陝西中部的銅川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小城。人口不足一百萬,去年經濟總量三百多億,在陝西的十個地級市中排在最後一位。

這樣一座小城,幸福感怎麼能和上述九座大城市相當呢?有網友直言不諱 :如果生活在小城市還感覺幸福感滿滿,那是因為還沒去過大城市。但也有網友用自己的經歷進行反駁:在大城市生活過之後,才知道小城市的好。

事實上,只要梳理近年來形形色色的幸福城市榜單,就不難發現,除了那些聞名遐邇的大城市之外,總有幾個小城市能衝到榜單前列。而每一次類似的榜單發佈,都會引發相似的討論:生活在大城市更幸福,還是生活在小城市更幸福?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在很多人眼裡無比迷人的大城市,卻讓另一些人望而卻步。城市與幸福感究竟有怎樣的關聯?/ Adi Constantin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城市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小城銅川最著名的一點,大概就是曾作為經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的原型地了。

在小說中,主人公孫少平工作的銅城煤礦,就是現實中的銅川的鴨山口煤礦,作家路遙曾在這裡體驗生活,採訪礦工。有意思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生活在這座被評為中國幸福感最高的城市裡,卻常常感到壓抑:

“誰讓你讀了那麼些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一個大世界……如果你從小就在這個天地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經過幾年的勞苦,像大哥一樣當出色的莊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路遙和礦工待在一起,苦悶的孫少平或許就有他們的影子。


幾十年過去了,類似的抱怨並沒有減少的跡象:過得不如意,還不是因為城市太狹小,不能施展才華?這種論調並非全無道理,但是將不幸福的原因全部歸咎於城市,難免有為自己甩鍋的嫌疑。

組成幸福感的種種要素,比如收入水平、生活成本、醫療、教育、交通、環境、氣候等等,的確和城市息息相關。但要說進了大城市就一定幸福,蝸居小城就一定感到苦悶,恐怕沒人會認同。

更何況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很難解釋也很難量化的指標,它與很多因素都有關聯,但並沒有哪種因素能夠完全決定幸福感的高低。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主人公一起在大城市打拼,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就時刻被幸福感填滿。


曾經有電視記者在街上隨機找一個路人,把話筒遞到他嘴邊,身後的攝像機也隨之跟進:“你幸福嗎?”得到的大多是肯定的回答:“幸福啊。”

但要再進一步詢問幸福從何而來,答案就變得五花八門了。

自始至終,幸福感都是一個非常個體化的概念。不同收入,不同學歷,不同年齡的人,即使身處同一座城市,體驗卻也是大相徑庭。也正因為此,城市大小與幸福感高低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在一些評選上,小城市甚至更具優勢。

在中國人看待城市的視角從高樓大廈、繁華景觀、宏大指標轉向個體生活的大趨勢下,我們今後或許要習慣,越來越多的小城市會在各種比拼總量之外的榜單上,強勢插入老牌大城市之中。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有時候,我們要逐漸習慣小城市的崛起。/ 全景網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中國人的進城史和返鄉潮


改革開放四十年,許多人命運改變的軌跡,都是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

1965年,武漢,上千名知識青年踏上了一輛西去的列車,其中就包括十八歲的易中天。他們的目的地,是新疆石河子的一個農場。那時候,到邊遠地方去還是一種對青年人頗具感召力的情懷。

在邊疆生活了整整十三年之後,易中天考入武漢大學,又回到了大城市。對於那段歲月,易中天的感情無疑是複雜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那個被詩意地描繪的地方,我懂得了生活不是詩,生活是非常實在的事情。”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後來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大城市完成的。


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到新世紀,“到城市去,到大城市去”是很多中國人的心聲。大城市有更多的機會,更新鮮的視角,自然有更大的可能誕生奇蹟。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攝影機前的陳凱歌和張藝謀。


於是,陳凱歌從雲南回到了北京,張藝謀從咸陽來到北京電影學院讀書,賈樟柯離開小城汾陽的時候,大概沒想過還會回過頭來拍它,郭敬明從四川自貢一路去到上海,一頭扎進了這片繁華。

當然,傳奇總是少數,大多數人從小城市湧向大城市的理由,現實而簡單。筆者的父親在八十年代考入大學後,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能從農村戶口轉到城鎮戶口。源源不斷的中國人從小村鎮來到大城市,來到珠三角、長三角,完成了中國城市化大遷移,每年的春運記錄著他們來往奔波的身影。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春運見證了幾代中國人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折返。/ 全景網


那時候,留在大城市幾乎是一種無需質疑的人生目標。直到有一天,大城市中辛苦勞碌的市民猛然發現,一些小城居民的生活水準竟也已經毫不遜色,能夠享受朝九晚五、穩定雙休、較低物價的他們,似乎比自己更具幸福感,大城市好還是小城市好這個問題,又隨即變得沒有了確切答案。

近年來,“下沉”成了流行詞彙,各種企業逐漸將目標用戶,從精明的一二線城市居民,轉向了廣大生活在三四線小城的人們。不信盤點一下近來最炙手可熱的社交軟件、購物平臺,哪一個不是瞄準了小城居民?

中國人關於城市的看法始終在變,時光來到今天,“逃離北上廣”逐漸成為能和“紮根大城市”分庭抗禮的一種論調。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離開北上廣一度獲得不少年輕人的共鳴。/ upsplash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大城小城生活:彼此的兩種想象

其實,大城市和小城市生活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長久以來,我們都陷入了對彼此的一種想象。

小城市的人喜歡把大城市生活總結為壓力大、節奏快,收入高物價也高,職業發展空間大的同時,競爭也格外激烈;大城市的人則總是對小城市的生活進行高傲的俯視,窄小、狹隘、落後、封閉和人情社會是常見的印象,“一眼望到老”是常用的描述。還有少數大城市的人,會對小城生活帶著某種不切實際的田園牧歌式的幻想,好像那裡的生活一定不存在“苦惱”兩個字。

這些看法都多多少少有點道理,但又都或多或少失之偏頗。

即便是城市的大小,也是一個很難做出明確界定的概念。前段時間,西安的人才引進政策在全國引發熱議,最近,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西安的城鎮戶籍人口一年間增長了七十多萬,無疑給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和銅川相比,西安毫無疑問是大城市,但再大的城市,也有其市井的一面。/ upsplash


這七十萬人中,有的從一線城市返回西安,有的是從小縣城來到西安,西安對他們而言是大還是小,未來的西安生活會是怎樣,自然也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2000年,一部叫做《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電視劇播出,雖然片名裡寫著“幸福”,但很多觀眾這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居住在北京市中心的張大民一家,也會因為老房子漏雨而煩惱,也會因為買一隻昂貴的王八燉湯而心疼,也會因為妹妹嫁了個外地人而鬧得不可開交。

但是二十集電視劇看完,觀眾又覺得,樂觀的張大民真的過得挺幸福,不過這份幸福,與他是不是生活在大城市好像沒太多關係。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兒的幸福感更高?


擁擠,是這個衚衕家庭的日常。/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大城市幸福還是小城市幸福?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只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燈火通明的大都市能帶來奮鬥滿足感,一眼望到老的小城生活,也未嘗不是一種怡然自得的狀態。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裡,中國人對於幸福都有著既不完全相同、又連接共通的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