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軍控失控:“伊斯坎德爾”的蝴蝶效應(下)

焦點:伊斯坎德爾-K

由此可見,美國的關切點就在“伊斯坎德爾”-K身上。這款變身巡航導彈的“伊斯坎德爾”在美國人看來顯然“很特別”。實際上,“伊斯坎德爾”-K並非一款全新研製的“大殺器”,而是科羅姆納設計局用“伊斯坎德爾”-M的地面發射系統搭載海基巡航導彈的“嫁接”產品。其目前使用的9M728及其改進型9M729巡航導彈,都是海基“俱樂部”巡航導彈家族中用於對地打擊的3M14“口徑”系列的陸基版。“口徑”導彈的最遠射程超過2000公里,其遠程奔襲能力在敘利亞戰爭中已經得到充分展示,美國人對此看得很清楚。因此不難推測,儘管俄方一再稱9M729的射程只有500公里,並未“違約”,但若俄方想延長射程,在技術上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伊斯坎德爾”-K系統的首次公開露面是在2014年9月的“東方-2014”戰略演習。從俄方公佈的演習圖像來看,“伊斯坎德爾”-K巡航導彈與“俱樂部”3M14E一樣,為兩級導彈,彈體尾端串聯固體火箭助推器。彈體中部有一對可摺疊的彈翼,彈體尾部有“十”字形配置的4個截尖三角形操縱尾翼。軍演中“伊斯坎德爾”-K機動到叢林中,在沒有道路和預設場坪的情況下,在普通場地快速展開,迅速發射,這在以往幾乎是不可能的。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下)

“伊斯坎德爾”-K。

該系統以連為基本作戰單位,一個導彈連下轄兩套導彈系統,每套包括1輛運輸發射車、1輛運輸裝填車、1輛通信指揮車、1輛目標指示車。俄科研部門為導彈研製了新的任務規劃系統,一輛發射車能以一分鐘間隔發射兩枚導彈分別攻擊兩個目標。“伊斯坎德爾”-K的輪式機動發射系統與“伊斯坎德爾”-M基本一樣,可隨機選擇發射地點並自主確定所在位置的座標實施發射。戰鬥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發射操作。從展開設備到導彈發射僅需4分鐘,即使在剛轉移陣地解除行軍狀態後,也可在6分鐘內發射導彈。

“伊斯坎德爾”-K目前在俄陸軍中與“伊斯坎德爾”-M和“圓點”-U彈道導彈混編使用。“圓點”-U的最大射程為120公里,“伊斯坎德爾”-M最新型號的射程接近500公里。如果從火力配備的射程梯度考慮,“伊斯坎德爾”-K的射程如果還是500公里似乎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當然,這並不一定就證明俄軍現裝備的“伊斯坎德爾”-K一定“違約”,首先,相比“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約20分鐘的發射準備時間,“伊斯坎德爾”-K巡航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只需要幾分鐘,且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也更高。

另一方面,“伊斯坎德爾”-K也無法完全取代“伊斯坎德爾”-M。如果面對防護嚴密的高價值目標,“伊斯坎德爾”-M作為彈道導彈的高超聲速攻頂突防能力就不是以亞聲速在大氣層內飛行的“伊斯坎德爾”-K能比肩的;而且雖然“伊斯坎德爾”-M的發射準備時間長,但在相同射程內的飛行時間短。如果是對預判目標做有計劃的精確打擊,在提前做好發射準備的情況下,“伊斯坎德爾”-M對於時間敏感目標的威脅更大。

因此,即便真的射程重疊,“伊斯坎德爾”-K與“伊斯坎德爾”-M混編的價值仍然存在。當然,俄方也完全可以將目前裝備的“伊斯坎德爾”-K射程“控制”在500公里以內,一旦戰時需要再恢復全射程配置。這在技術上並非難事,也是美俄一直以來為規避各項軍控條約採取的慣常“作弊”手段。

戰術導彈的誘惑

冷戰時,蘇聯對戰術彈道導彈的研製比美國人更具熱情,這跟蘇聯的地緣環境和戰役戰術原則有關。面對近在咫尺的歐洲,戰術核武器的使用更加實際、更加靈活。在非核條件下使用,戰術彈道導彈打擊速度快、射程遠、威力大,敵方根本無法攔截。冷戰時期歐洲的軍事、政治、經濟目標較為集中,戰術彈道導彈在這裡的使用價值遠比世界任何其它地方要高。

蘇聯最著名的“飛毛腿”系列戰術彈道導彈於1955年裝備部隊。“飛毛腿”有4個主要型號,射程從50至550公里不等,除蘇軍裝備外還大量出口。在兩伊戰爭和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飛毛腿”都曾大量使用,也造成了堪稱“戰略級”的直接或間接效果。

儘管在90年代“飛毛腿”導彈的技術已經明顯落後,但至今世界上還沒有哪種地地戰術導彈能跟“飛毛腿”對世界政治、地區格局產生的影響相提並論。美國眼中曾經的“邪惡軸心”國家伊拉克、伊朗、朝鮮等國,其所謂的自研導彈無一不是在“飛毛腿”基礎上改進發展的。而這一切也足以證明陸基戰區級地地導彈的巨大價值。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下)

原本計劃取代“飛毛腿”的9K714“奧卡河”導彈(北約代號SS-23“蜘蛛”),隨著美蘇在80年代末的緩和而成為歷史。

1980年,用於取代“飛毛腿”的9K714“奧卡河”(北約代號SS-23“蜘蛛”)導彈開始服役。與“飛毛腿”相比,“奧卡河”的體積小、重量輕、反應快,由於採用了末制導雷達等複合制導技術,其命中精度達到30米的驚人水平,足以摧毀高價值加固點目標。蘇聯共生產了約500枚9K714導彈和130部發射車。蘇軍自己裝備有239枚導彈,另出口了24部發射車和100枚導彈。由於該系統對北約歐洲目標的威脅極大,且裝備數量多,使用靈活,因此儘管射程並未超過《中導條約》限制,但在美國強烈要求下,急於“緩和”的戈爾巴喬夫還是答應將其全部銷燬。

1991年,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表現讓莫斯科為之一震。ATACMS系統剛在1990年裝備部隊,就立即被部署到沙特阿拉伯105枚,併發射了30枚對伊拉克機場、後勤中心、戰場指揮所、地空和地地導彈發射陣地進行打擊,效果驚人。受刺激的俄軍決定在條約允許範圍內重啟戰區級地地導彈項目,且方案和技術也都是現成的。科羅姆納設計局直接在被條約“夭折”的“奧卡河”改進型“奧卡河”-U基礎上研發,新導彈系統的項目名稱為9M72“投標者”(北約代號SS-26“石頭”)。由於必須控制射程,因此“投標者”的尺寸和重量比“奧卡河”-U縮減不少。

“投標者”於2001年10月3日正式裝備部隊。在此之前,科羅姆納設計局為了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寒冬”下生存,已經開發出了一款出口簡配型“投標者”——這就是“伊斯坎德爾”的最初來歷。1999年,科羅姆納設計局第一次與國外用戶簽訂合同出口“伊斯坎德爾”導彈,這個合同最後卻因故取消,已生產的導彈只好裝備俄羅斯陸軍。為了達到本國陸軍要求,這些導彈又進行了改進,安裝了雷達場景匹配製導系統和電子對抗系統,這個“出口轉內銷”的新型號就是“伊斯坎德爾”-M,而最初的簡化出口型也被重新命名為“伊斯坎德爾”-E。

從此可見,即使是俄羅斯國內使用的“伊斯坎德爾”-M本來也並非真正的“投標者”。但在該項目的後續發展中,俄羅斯人為了在外銷中避免潛在客戶擔憂“猴版”減配的問題(編輯注:“猴版”指蘇聯時期生產的武器大都有高低兩個版本:人版和猴版),對外就統一將“投標者”稱為“伊斯坎德爾”-M,“投標者”後來的各種改進型也都被歸於“伊斯坎德爾”-M門下。換言之,現在的“伊斯坎德爾”-M就是“投標者”。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下)

“伊斯坎德爾”-M。

與“奧卡河”相比,“伊斯坎德爾”-M的最大改進是明顯提高了突防能力。而俄方之所以經常用該導彈來回應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所仰仗的也正是這一點。首先,9M72導彈外表噴塗有吸波材料,在外形上也考慮了隱身需求,沒有以前導彈普遍具有的加強肋、線纜整流罩、指令接收天線等突出物,控制舵面也比其它導彈小;其次,導彈加裝電子對抗設備和誘餌裝置,可干擾敵方預警及探測系統,俄羅斯的洲際彈道導彈在這方面有相當成熟的技術積累;另外,“伊斯坎德爾”-M採用非標準彈道,頂端出現一段類平飛段,其最大彈道高度僅有50公里,並可做預設程序的機動飛行,這讓敵方基本無法計算其彈道軌跡、再入時機和再入點。

戰術導彈撬動戰略格局

“伊斯坎德爾”家族儘管從技術上看只是一款戰術導彈,然而目前的情況表明,該導彈系統已經造成一系列連鎖戰略效應。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在美俄軍控領域,“伊斯坎德爾”-K的出現有可能導致《中導條約》破產,從而給歐洲現有的安全局勢,以及美歐關係、俄歐關係帶來重大不確定性。此外,美國退出該條約後,即有理由將本來正在開發的中導技術拿上臺面。儘管類似反導靶彈和“戰斧”上陸這樣的邊緣項目倒不一定會被用來在歐洲直接跟俄羅斯硬碰硬,正如前文所說,美國在此領域並無優勢;但它們卻可以被用於其他戰略方向,比如亞太和中東——在退出《中導條約》前,即便不針對歐洲,美國也是不能擁有此類導彈的。

“伊斯坎德爾”家族撬動的另一個戰略版塊則直接繼承自“飛毛腿”。作為“伊斯坎德爾”-M的出口版,射程降為280公里的“伊斯坎德爾”-E系統仍具備高精度和強突防的特點,使得購買國即使購入少量導彈就足以影響地區軍力平衡。何況,該導彈系統完全遵守《導彈技術不擴散條約》中關於不得出口射程300公里以上,戰鬥部重量500公斤以上的戰術導彈的規定。因此導彈一問世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伊朗於2001年,敘利亞於2004年都表示要購買“伊斯坎德爾”-E,後來俄羅斯迫於美國和以色列的壓力取消了這兩國的訂單。但美國在出口陸基ATACMS戰術導彈系統(最大射程300公里)時卻沒有考慮到所謂的“地區力量平衡”問題,或是在反向考慮該問題。1997年美國向韓國出口了大量的ATAMCS Block1,2003年再次向韓國出口了性能更先進的ATADMCS Block1A。因此,雖然面臨各種壓力,俄方仍在全球各大防務展上不遺餘力的推銷“伊斯坎德爾”-E。

以色列尤其擔心該導彈在中東擴散的潛在風險。當2004年俄敘兩國一度達成“伊斯坎德爾”-E購買協議時,沙龍政府是按照“危機處理”的標準應對此事的。沙龍甚至一度飛到莫斯科向普京面陳厲害,以色列的觀點是:該導彈系統可以直接威脅以色列的生存——“伊斯坎德爾”-E射程足以覆蓋以色列全境,超高的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讓其可以摧毀以境內幾乎所有重要目標,而以色列根本沒有足夠的預警時間。

同時,儘管“伊斯坎德爾”-E的外銷屢被阻止,但其出口受阻本身就已經造成了對莫斯科有利的地緣戰略影響。由於出口該導彈並不“違約”,因此主動權就牢牢握在俄羅斯人手裡,尤其是在中東,俄方就經常用“伊斯坎德爾”-E和S-300這樣的準戰略武器的出口問題來換取其他博弈籌碼——出口可以給潛在對手造成直接威脅,併成為直接回應對方威脅的手段,如S-300出口敘利亞;隨時宣稱要出口則很可能是放出交易的信號。

的確,像美俄這樣的老牌帝國,其軟實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擅於調配使用手中的各種資源,即便有時其手裡的牌並不算好,即便有時這張牌僅僅就是一款短程戰術導彈。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下)

雖然S-300防空系統僅僅是防禦性的戰術武器,但俄羅斯依然在敘利亞把這張牌打出了戰略級的成效。

(“宏亮瞻局”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王宏亮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力求在兼顧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時,在前瞻性、敏銳度上更上一層樓,雙週一期,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