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廟號、諡號分別是什麼?

三腳貓國際空運電商


年號是古代皇帝用來紀年的名號,比如唐太宗貞觀十年;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後進入太廟後的名號,比如李世民廟號太宗;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功績評定的一種稱號,比如李世民諡號唐文帝;尊號是皇帝在位期間,由臣下給予的尊稱,比如李世民尊號天可汗;國號是國家稱號,中國古代國號就是一個朝代名稱,比如唐。

1、年號

年號是古代皇帝用來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此後每個朝代的新君即位,就要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的54年,共用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共用了14個年號。明朝自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2、廟號

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都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玄燁稱聖祖;還有稱高祖的,如唐朝李淵稱高祖,太祖給了他父親了;還搞混了的,如漢高祖劉邦,其廟號為太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3、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定;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已經出現。秦朝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到清末。私人諡號可能始於東漢,或許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諡號還沿用了一段時間。諡號也有褒貶之分。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

4、尊號

尊號就是臣子們給皇帝或后妃們加的尊稱,這個稱號人人可叫,比如唐玄宗的尊號是明皇,大臣、老百姓都可以這麼叫,外國使節還可以這麼叫,生前、死後都可以叫。但從宋朝以後皇帝就不再上尊號了,皇帝要稱為“聖上”或“陛下”,只有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才有尊號,這主要是為了區分皇帝生母與先皇皇后才使用的,比如慈禧和慈安就是這種情況。

5、國號

國號是國家稱號,中國古代國號就是一個朝代名稱,比如唐、宋、元、明、清。


野史也是史


對皇帝的三種稱呼,廟號和諡號是死後才有,年號是活著時候就有。

通俗的說,明太祖,唐太宗,宋高宗,xx祖,xx宗,。。。。這是廟號

漢武帝,魏文帝。。。xx帝,這是諡號

明嘉靖,萬曆,清康熙,雍正。。。這是年號

每個皇帝登基都會改年號,有的還經常改。明清的皇帝基本一個皇帝一生用一個,所以通常用年號稱呼他們。古代紀年不用公元多少年。比如嘉靖上一任明武宗年號是正德多少多少年,到了嘉靖繼位,就是嘉靖一年。

綜合舉個例子,比如劉徹,諡號漢武帝,廟號漢世宗,至於年號:太始

元封後元徵和元狩元光天漢建元。。。。。。。。

2333333333


球姐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剛剛的話都比較生硬,為了通俗化一點,我總結了一下:

1、廟號和年號,都是隻有皇帝可以用的;諡號是地位高的人都可有的。

2、年號是可以很多個的,但廟號只能有一個

3、諡號一般是“X”祖或“X”宗;年號一般是兩個字;諡號就可以很多了。

4、年號是皇帝活著的時候用的,廟號是皇帝死了以後人家給他定的,諡號是有地位的人死後人家給他定的。

舉個栗子,朱厚熜是嘉靖皇帝,也是明世宗。“嘉靖”是他的年號,“世宗”是他的廟號。他的諡號是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青言論史


題主正好問反了,順序應該是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一般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前行為而給予的一種稱號。雖然目的是用於褒貶其人,但實際用起來卻多為褒美之詞。而且賜諡的情況也有多種,或在將要下葬的時候,活人在將死的時候。如齊桓公、晉文公就是一個桓字或一個文字。有的則用兩個字,趙孝成王、楚考烈王、孝武帝、孝文帝。同時,也有用三個字的諡號,如春秋時的貞惠文子。到了後世,除皇帝外,諡號一般就用兩個字。如諸葛亮諡號“忠武”,歐陽修諡號“文忠”,岳飛是諡號“武穆”。另外,有的時候諡號還不是朝廷賜予的,而是其親友加給的,這叫私諡。如像晉代陶淵明死後,顏延年加給他一個“靖節徵士”。其實,私諡不過是古代將相與文人之間互相逢迎、吹捧的手段。


令人意外的是,也有一個沒有諡號的霸道皇帝——秦始皇。史載始皇帝曰,“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雖然秦始皇廢除了自春秋就流行的諡法,但是到西漢諡號又恢復了。此外,西漢皇帝不僅有諡號還有廟號。所謂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祖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自西漢開始,歷代王朝的第一個皇帝都被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嗣位之君則稱太宗、世宗。如西漢劉邦是開國皇帝,廟號是太祖高皇帝,簡稱漢高祖;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再如,唐有高祖、太祖、高中、中宗、玄宗等,北宋有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等。從唐代開始,皇帝又有了尊號,但這是生前奉上的。如唐玄宗於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此外,也有死後上尊號的,如唐高宗死後,於公元754年被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同時,死後追尊者也算是上諡號。所以,一個皇帝在生前死後可以上幾次尊號,結果諡號是越來越長,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典型就是宋朝諸帝,其諡號大多有18字之多。其中,宋神宗的諡號為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心皇帝,達20個字。如此,讓人叫起來就極其不便。所以,唐代以前對駕崩的皇帝簡稱諡號而不稱廟號,唐以後因諡號加長而不便稱呼,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又開始使用年號稱呼。

年號是指古代帝王紀年的名號。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這年稱為建元元年,中國之有年號便從這年開始。此後,每逢新君繼位,總要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時,同一個皇帝可多次改元。如漢武帝曾改元為元光、元朔,元壽、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等。再如唐朝武則天稱帝不滿20年間就用過17個年號。但是,明清兩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便不再改元,一代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因此,此後也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稱洪武皇帝,明成祖稱永樂皇帝,明世宗稱嘉靖皇帝,明神宗稱萬曆皇帝,明毅宗(思宗)稱崇禎皇帝,清聖祖稱康熙皇帝,清高宗稱乾隆皇帝等。


大福讀史


這個問題,絲路說有準確回答,請看:

這個問題中只提到年號、廟號、諡號,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徽號!

諡號、廟號、年號、徽號皆為皇帝所用,現分別詳細介紹如下:

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褒貶善惡的一種稱號。諡號是死者生前事蹟和品德的概括。按性質分三類:

第一,表揚性的。

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聖聞周達曰昭,行義悅民日元,溫柔好樂曰康,布義行剛曰景,柔質慈民曰惠,聖善聞周曰宣,安民宣政曰成,照臨四方曰明,聰明睿智曰獻,佈德執義曰穆。

第二,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的曰後,好內遠禮曰煬。

第三,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

廟號:廟號是指皇帝去世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起的名號,專用於皇帝。例:高祖、太宗等。

年號: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亦是皇帝用的。這種紀年方法,始於漢武帝。

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於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

例: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歷史趣聞請關注“絲路說”】


絲路說


我為你回答一下諡號是什麼,年號跟廟號你可以參考其他人的回答。

我們經常看一些歷史類文章可能會感覺到有一些奇怪,嬴政被稱為“秦始皇”,他的兒子胡亥被稱為“秦二世”,劉邦被稱作“漢高祖”,而他後面的皇帝都被稱作“漢某帝”,那麼,這些稱號到底代表了什麼?

我們先看漢以前(包括漢朝),那個時候的國君的稱號被稱為“諡號”,這個稱號是國君駕崩之後大臣和後繼之君給他上的,有嚴格的規定,必須從規定的50多個字裡選,分為表揚型,批評型和同情型。表揚型較多,如漢文帝的“文”代表的是經天緯地,漢武帝

的“武”代表的是克定禍亂;批評型也有,比如商紂王的“紂”指的是濫殺無辜,這是周朝君臣給他上的諡號。最後一個同情型,例如“漢殤帝”,幾歲就死了,未成年夭折被稱為“殤”。

漢朝使用了諡號制度,因此,漢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漢某帝”,當然,也有特殊的,比如“漢高祖”就屬於劉邦的廟號,再比如“漢光武帝”的“光武”二字,也屬於諡號。

在唐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除了開國之君,所以為了方便,除了劉邦稱呼他的廟號“漢高祖”之外,其餘皇帝都稱呼諡號。

值得注意的是,從商周一直到清,每一個皇帝基本都有自己的諡號,雖然有的時候不用這個諡號來稱呼他,比如隋煬帝的“煬”就是一個批評型諡號,崇禎皇帝也有,清朝給他的諡號是“烈”,表示對他“君王死社稷”的敬佩。

再來看秦朝,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把它取消了,他自稱“始皇帝”,後面的就稱“二世”一直到“萬世”。


亭軒歷史故事


在中國古代,皇室是尊嚴的象徵,直呼其名是大不敬的,動不動要去殺頭,這跟現在稱呼領導時差不多,最好加上一個職務,以顯示人家的威嚴和權威。所以,大家對於皇帝的名字都比較“避諱”,一般都是禁止使用的,但也有些例外,比如我們熟知的西漢劉邦、明朝朱元璋,這兩位開國皇帝基本上是可以直呼其名的。

而其它的皇帝則大多是要稱呼他們的年號或者廟號。所謂年號,是指用以紀年的名號,歷朝歷代,凡是一個新帝王登基即位後,都要給自己建一個響亮的年號,以此來表達老子現在是天下第一的傲嬌,這也就是所謂的重新紀元。

比如,唐太宗的年號就是“貞觀”,唐玄宗的年號有好幾個,最著名的是“開元”,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就是說的這個年號。有的皇帝自始至終就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卻有一打年號,他們為了“順天道”常常加之各種理由,隨意改元建號,所以還是當皇上牛掰,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比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共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那麼,問題也就出現了,這麼多年號,眼花繚亂的,我們到底叫他哪一個呢?我們先人還是有辦法的,退而求新,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用年號稱呼皇帝了,而是多用廟號。廟號又是啥?即皇帝死後,人祠太廟,寫在牌位上的稱號。

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唐玄宗(李隆基)等。

而到了明清時期,大家可能也覺得那麼多年號挺煩的,所以慢慢開始簡化,規定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在清朝,我們基本上都是都是用年號稱呼皇帝老兒的,大家最熟悉的幾個清廷宮鬥劇裡的皇帝,比如“康熙”,就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而更著名的“乾隆”,則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

中國人太注重禮數和權威了,面對一個皇帝,我們都是顫顫巍巍的,生怕得罪了他,所以除了年號、廟號外,又發明了一種諡號。諡號又是啥?它就是帝王死後,依其生前事蹟所給予的稱號,帶有一定的評價和感情色彩。最早的時候,諡號與廟號大同小異的,比較簡單,但後來越來越麻煩,到雍正時,諡號長達二十餘字,中國字裡最堂而皇之的詞語都得給皇帝的帽子上印上。

還有一個諡號大家比較熟悉,那就是唐玄宗的“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我們都管他叫“唐明皇”。


光明大先生


1. 年號

這個恐怕是最容易的懂的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首創年號“建元”,從此以後皇帝們經常用各種理由來回換年號,直到明清時期才消停下來。我們熟悉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他們的年號,由於明清時期基本都是一帝一年號,所有我們稱呼他們的時候經常用年號,比如乾隆皇帝,雍正皇帝

● 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最後一個是溥儀的“宣統”

● 年號最多的是武則天女士,自己直接用了17個年號(女人善變)。老公李治用了14個(這麼能換年號估計是武則天教的),加上自己攝政時的2個,至少一共32個年號和她有直接間接的關係(不是我不會算數,至少要減去唐高宗第一個年號“永徽”,因為武則天當時在出家)

● 使用最久的是康熙,用了61年,比現在很多人的壽命都長,康熙皇帝本人也是在位最長的皇帝

● 使用時間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顏承麟的“盛昌”,僅用了一天,金朝就滅亡了

● 字數最多的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天授禮法延祚”和他孫子夏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

● 反覆使用的是“建興”,歷史上被各種政權用了11次

2. 尊號

尊號也叫徽號,它的客戶端在帝后妃當中。根據史記記載,皇帝這個稱呼就是尊號(抬槓的人去看秦始皇本紀和高祖本紀),在早期,帝后妃前面再加尊號基本是在死了以後,但是到了唐代,皇帝們已經覺得“皇帝”兩個字已經無法表達自己的偉大,趁著活著就得往上加字,比如武則天的尊號就是“則天大聖皇帝”

慈禧照片中,她頭頂上的一串小子就是她的尊號,“大清國當今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


我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尊號,只是用法和以前不太一樣,比如“聰明美麗善良疼我的媽媽”請給點零用錢,“帥氣強壯顧家最愛我的老公”請給我買個包

3. 諡號

諡號的使用人群就很普遍了,只要你地位崇高,死了都被別人上諡號,來評價他一生的功過是非。也有例外的,魏明帝曹睿死前就給自己提起準備好了諡號。早期的字數少,清代皇帝字數最多達到22個字,主要用來評價他們一生的功過是非。比如漢武帝的“武”就是他的諡號。乾隆皇帝的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

那麼用今天的話講,比如你的老爸,酗酒、賭博、嫖娼、吸毒、逃稅、家暴、販賣人口,在他出門被車撞死以後,你可以給他一個諡號“混蛋人渣”,這就是諡號的用法了

4. 廟號

他的使用人群就只有君主了。君主死了以後,他們的靈牌要被放到自己國家的太廟中被供奉,在早期不是所有君主都有廟號,只有那些對國家有大功的君主才有廟號,隋朝以後就普遍都有了。“太祖”、“世祖”、“太宗”、“高宗”等等,這些帶祖或宗的詞語就是他們的廟號了,當然廟號有好有壞,它比諡號更能反映一個君主生前的功過是非。“太、仁、聖、孝、睿”這些字都是不錯的君主,“高、玄、憲、成、宣”就要稍微差一點了,“熹、懿、文、寧、思、”就要差的太多了。一般來說有建立國家基業的要稱“❉祖”,那些維持國家以及導致國家衰落滅亡的“❉宗”


比如說,王健林死後的牌位可以寫王氏財閥集團“太祖”,王思聰的牌位可以寫王氏財閥集團“某宗”


大毒蘋果


年號、廟號、諡號,都是中國歷史上對君主的稱呼。廟號起源最早,起源於商王朝,格式是“某祖”、“某宗”,例如商太祖、商高宗、漢太祖、漢世宗、唐高祖、唐太宗等等。到了周王朝,開創諡號,格式是“某王”,“某帝”,例如周武王、楚莊王、漢武帝、漢宣帝、魏文帝、齊高帝等等。要注意的是,周朝廢除廟號,只用諡號,秦朝廟號、諡號都廢除,漢朝恢復廟號、諡號,兩者都用。唐朝之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都用諡號稱呼皇帝,而唐朝之後,幾乎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都用廟號稱呼皇帝。

最後是年號,由漢武帝始創,一般是兩個字,取年號全憑皇帝喜好,一般一位皇帝有多個年號。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開創“一世一元制”,即一位皇帝只用一個年號,例如洪武、永樂、萬曆、順治、康熙、雍正、光緒等。因為明清兩朝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大多用年號稱呼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