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究竟亡于统治阶级(皇帝、宦官以及文官),还是内忧或者外患呢?对此你怎么看?

山鱼问仙


一个王朝的灭亡,绝不会因一人一事而成,都是多重原因积淀在一起,最终造成国家衰败,走向灭亡。

大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帝国,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简单分析一下:

一、大明王朝在崇祯皇帝时期,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明王朝的财政出现了大问题。一方面税收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连年的征战,还有就是连年的自然灾害。明王朝其实在经济上已经死亡。

二、崇祯帝不能知人善任,到最后若大的帝国无人可用。崇祯帝错杀袁崇焕,强逼孙传庭冒然出战,导致孙传庭战死。致使朝中无大将可用。

三、崇祯帝很勤勉,却不会平衡朝中各方势力。崇祯帝一上来,就将明朝阉党的魏忠贤清除,让一帮迂腐的东林党人执掌天下,重文轻武。使得朝政颓废,加速衰败。

四、明王朝灭亡也是冥冥之中的气数。到崇祯帝末期,连年的自然灾害,流民四起,百姓最终揭竿而起,明朝失去了民心,也就是失去了执政的根基。

古语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必亡国。


拓跋飞翼


这个要看你怎么去理解了。最正确,也是最根本的说法是明朝亡于天气,在天气之后,才是统治阶层,再是内忧外患这样的排名。



先说天气,明朝的内忧外患都离不开天气的使然。明朝末年刚好处于小冰河期,天气诡异多变,先有崇祯大旱,再有南方洪灾,最后瘟疫横行。别说现在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都可以让国民损失惨重了,在那个农业为主的时代里,这种几乎席卷大半个明朝疆域的灾害,足以让明朝灭亡几个来回了。

灾害不仅使得国内民不聊生,愤而起义,同样也让关外的游牧民族草料减少,他们更需要南下中原掠夺物资,以渡过困境。毕竟这都是把脑袋挂裤腰带上的活,不是逼急了谁愿意干?



实际上从现在的史料来看,至少夏、商、周、东汉、宋、明这几个一统王朝都是灭亡于自然灾害。

换句话说,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就是。王朝再腐败,宦官再贪污,都不足以使百姓推翻他。因为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非常容易满足,善良,有饭吃绝对不会起义。只有遇到了极端恶劣的天气,官府又加一把火,那就真没救了。



而其他的因素,都是其次。


三观粉碎机


一个国家的灭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根本原因,也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从表面来看,明朝灭亡的原因大致源于以下几点,1、直隶等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民不聊生。2、南方的农民起义时常发生。3、清兵的不断入侵和掠夺等。


究其明灭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明朝大部分统治者过于昏庸无能,不务正业。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逐渐趋于完善、优化,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国家的发展及其前途都由皇帝把控。而明朝绝大部分的皇帝都喜于玩乐,慌于政务,进而导致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以及党派之争,以至于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当一个国家连最高统治者都无心于国家大事的时候,那么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其余的原因不过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历史中的小白


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有着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事件影响的,首先明朝是一个政治体制和制度十分完备,十分先进的朝代,明朝自朱棣开始政治体制日趋完善,文官集团和皇帝、监督系统形成了三权制衡的体制(注意不是三权分立),这样的体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个帝国的集体智慧,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所以明朝历代发生危险时,只要皇帝、文官和监督系统三者能够合力,必会度过维艰,如土木堡之变、打击海盗等。或者当形式需要时,三者合力又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比如三杨时期、弘治中兴、隆万改革等!如三者之间不能形成合力,至少也要维持平衡,这样也能做个太平之世!

到了晚明,正是风雨飘摇之时,正需要三者合力共克时艰,但是,偏偏这个时候三者没有一个和睦的,斗的不亦乐乎,先是文官和宦官斗,摧毁了很多文官的力量。接着皇帝和宦官斗,把宦官彻底斗倒了。魏忠贤死后明朝的监督系统也就瘫痪了。我不是说魏不该死,而且说监督系统不应该不发挥作用。最后,皇帝又和文官集团斗,失去了宦官的监督系统,文官集团在皇帝面前不堪一击。也被斗倒了,崇祯皇帝在位17年,用了50个内阁大臣,文官集团几乎变成了秘书班子了,这个时候大明的巨大政治优势就荡然无存了,一个人怎么打得过满清、李自成和张献忠三个团体。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邓泽东1


主要是内忧,外患是结果。就像癌症是不会让人直接死亡的,都是死于其他并发症。

1、统治阶级并非一体,要深入了解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

皇帝和文官是对立统一、互相制衡的。正常情况下皇帝和文官的关系类似民主集中制,有人提想法,大家讨论,皇帝拍板,文官执行。如唐太宗时期,皇帝很强,文官也很强,互相制约才有贞观之治。

但一旦平衡被打破,比如皇权占优,一个可能是出现秦皇汉武,国家跳跃式发展。另一个可能就是秦二世、隋炀帝,国家衰弱甚至直接崩溃;当文官占优的时候,一个可能是如张居正摄政、王朝中兴,或者王莽篡位、西汉灭亡,王朝会发生或好或坏的突变。更大的可能就像宋明末期,皇帝被架空,文官成为利益集团,国家丧失统治能力,再有外患就造成王朝灭亡;

至于宦官,是皇权的延伸,中国古代历史上把宦官过于黑化了,宦官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失控的宦官乱政仅在东汉末期和中晚唐存在,但也不是王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毕竟宦官是最不想改朝换代的一个群体。古代帝王都很清楚,文官要是干正经事,何必用家奴?包括外戚、特务政治、酷吏,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


2、明朝最重要的灭亡原因就是文官利益集团。

明王朝整个过程就是皇帝和文官打擂台的过程。无论是朱元璋设锦衣卫,朱见深建西厂,天启用魏宗贤,都是借助其他力量压制文官。这些都是历史上文官描述的著名暴君、昏君,就说明这几个皇帝压制文官是有效果的。而被文官描述成圣明帝君的大多是彻底被文官架空的皇帝,比如明孝宗等。

天启末年魏宗贤大权在握,已经某种程度扭转了对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不利局面。但天启暴死,崇祯杀了魏宗贤,东林党上台之后短短数年局面崩溃,国家财政破产,农民起义军占北京、满清入关,至少说明在执政结果上东林党等文官集团还不如太监。


3、这是一个历史必然,中国古代王朝大都是因此灭亡。

我之前文章中说过,军事失败——军队战斗力差——军队去专业化——文官掌握军队——文官架空皇权——文官形成利益集团——文官集团道德沦丧——经济发展,这个循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治国即是治吏,解决不了吏治问题,文官利益集团必定会实现国家权力和国家经济的私有化,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律。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


理工男读历史


明朝自朱元璋立国之后,常使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虽然对功臣举起屠刀,对士大夫予以贬斥,对贪官施以严刑。但是,对于老百姓还是仁心宅厚的,这一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对于老百姓来讲,过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明景宗刚继位时,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打北京,在于谦的指挥调度下,北京城稳如泰山,安然无恙。虽然于谦、刘镗、石亨石彪叔侄功不可没。但是,老百姓在那场战斗里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真正使君军民团结如一人,才保北京不失。

至少说明大明王朝还是深得民心的。可是,到了万历年间,一切都变了。朝廷开始变得昏庸,官员开始横征暴敛,加重苛捐杂税,不遗余力的榨取民脂民膏,再加上自然灾害,这些天灾人祸,使得民不聊生。很多百姓吃草吃树皮度日,到处都是饿殍腐尸,百姓被逼无奈,内忧逐渐形成。



到了晚期,宗室、官绅地主等对财产土地的兼并导致很严重的两极分化。李自成进北京后,对明朝官员拷掠搜刮,掠得7000多万银两。财政破产,致使军纪败坏,士兵索饷哗变都是常事,军队没有战斗力。后金军入侵,边关告急,外患愈烈。


昏庸腐败,内忧外患。如此国相,明朝不亡,有悖天理,即使元璋在世,恐怕也无力回天。我是历史业余爱好者,欢迎关注,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西从头越


明朝的统治阶级使得内忧外患变得更加激烈,最终导致了亡国。他们可以说是亡国的催化剂。

明末许多优秀的将领都是死于政治原因。比如熊廷弼成了朝中东林党官员与亲魏忠贤大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卢象升由于与杨嗣昌高起潜政见不合,被迫在极其劣势的情况下与数倍与己的清军决战。最终战死,战死后还被杨嗣昌刁难名誉不得恢复。

而外戚宗室以及一些大臣只是纯粹的欺软怕硬,面对皇帝好言好语的哀求他们一毛不拔,而李自成一旦使用暴力他们立刻拿钱保命。

明朝的统治阶级如果稍微有一点大局观也许明朝还能多活几年




古籍与历史


明王朝的衰败归根结底,亡于政治腐败和利益格局的失衡,最大的利益集团是皇族与地主阶级,明朝皇族世袭罔替的土地分封制度和以官僚士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占据支配了王朝的主要财富和土地资源,这种局面导致直接侵占了政府公共利益和农民阶级利益,阶级对立最终爆发,利益格局的失衡是明王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因素。而导致利益格局失衡的主因,是明朝两百余年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史从未停歇,虽然从朱元璋时期废相夺权,但相权从来就没有在明朝政体内真正地消亡过,在某种层面而言,皇权与民权两位一体,是维护社稷长久兴盛以及民权公共利益的,而相权的存在客观具有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性。所以明史中具有行政大权和资源支配权的官僚士绅阶层对抗皇权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政治的复杂性在于封建皇权的统治又离不开官僚士绅利益集团的拥护,这种局面,以维护封建统治体系而不变革王朝体制为前提下,皇权最好的驾驭之术便是扶持与官僚士绅利益集团对立的新利益集团,分庭抗礼相互掣肘。在明王朝政治格局中,分不同的时期这股政治力量时而体现为勋贵集团,时而体现为阉党集团,或时而体现为武将集团,所以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过程中,朝局的平衡和相互掣肘尚可令明帝国正常运转。在整个明朝历史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朱元璋废相士大夫被打压,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与王震覆灭后士大夫一家独大,张居正变法之利益格局重新分配,阉党覆灭东林党独大后王朝灭亡。总之,明朝灭亡主因来自政治失衡带来的腐败,导致整个掌管公权的官僚体系结党营私,因私废公后政府税政及土地资源被层层侵吞,国家财政能力和公信力彻底丧失,底层农民阶级被剥削压迫到生存边缘。内乱和外部入侵只是诱因,当一个内部腐败而风雨飘摇的政权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大厦倾覆便会随之而来。



龍宇軒


明朝看似亡与统治者,其实是更多是原因是亡于并存的内忧外患。


作为汉人统治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从被李自成进京,满清入关,国人经历了无数的黑暗和苦难屈辱之后,谈起明朝,都会大叹可惜,

让人可惜的原因很多,我们来看看明朝究竟是为何而亡呢?

首先明朝的最后一个正牌统治者是很有骨气的,虽然过的日子苦了点但还是奉行着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条,崇祯先杀了自己的妃子皇子,随后就留下“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话自缢身亡了,他有错吗?

其实他说的对,对于明朝的灭亡,他是要担上三分之一的责任的。这位崇祯皇帝是典型

的眼高手低的代表,他虽然清除了宦官反革命集团,但却掌控不了文官集团,导致党争越来越严重,大伙们清除异己忙的不亦乐乎,谁也顾不上国家了,而这位也是个耳根子软心又狠的人,杀大臣说杀就杀,杀了又后悔,在位17年,勤勤恳恳,没有睡过一晚的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更不好女色,一生心血都用来治理国家,最后却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与其说崇祯可恨不如说他可怜,所以他和以他为首的统治集团要占上三分之一的责任。

剩余的就是内忧外患了,明朝的内忧主要还是来源于农民起义,这些起义者们主要还是因为失业和没吃没穿才起来吃饭的,这就又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前面的统治者的责任了,制度的缺失和官场的腐败引起的国内动荡,而这种国内动荡竟能席卷全国,让此时千疮百孔的明王朝彻底崩塌,也实在是严重的紧了。


为了对付内忧,明朝不得不在边疆打的热闹的同时又调派军队镇压同时实施攘外安内的政策,这就导致了其缺乏战略重心,外边闹,里边也闹,最终要了自己的命。

外患就不用多说了,拆迁专家和后金融合搬家公司的老板努尔哈赤没事就拆几个明军的堡垒,帮关外的百姓搬家,后来还发展到帮关内的百姓搬家到自由世界后金去,不断的引起边患让明军疲于奔命,被动防守,其实如果没有内忧的话,明朝还是能应对关外的局面的,但也正是因为有了内忧,在这种手忙脚乱的情况下,李自成进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以至于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打开关门,放满清大军入关。


从此大明灭亡。


关河南望


明朝的灭亡个人觉得主要还是源于统治阶级自己。

如何理解明朝皇帝、宦官以及文官的关系呢?

不信任的开始

其实明朝一开始的基因就是不信任官员,朱元璋是个极度容易猜忌而又杀人不眨眼的人,他把自己的这一套观点当成祖训制度,告诫后世继位人要严格遵守。

随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开国功臣能有几个得到善终,即使文官刘伯温没权没势告老还乡,皇帝也不放过,我是不相信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满门抄斩的风险造反。极度猜忌又滥杀无辜这种基因深深烙刻在明朝的制度上,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都是朱元璋本人意识形态下的产物。

官员的命运定格

皇帝因为不放心,导致所有大权统统揽在自己身上,官员只有当奴才的资格。官员既没有安全感又没有归属感,很难真心为朝廷的长远发展建言(惹怒上意,很可能被杀),追求生存,奉承皇帝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集权的消极影响

高度集权的结果导致皇帝本人的工作量极度加大,要么勤奋至极,要么干脆不管,没有多少中间道路,所以明朝的皇帝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啥事不管,要么勤奋到死。但终极是干不完的工作,又不信任官员,很容易走向依靠宦官的道路,毕竟宦官无法生育,一般不用担心他们篡权夺位。

高度集权的制度,导致国家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治者的素质,统治者不够优秀那么国家就要衰落亡,日积月累的衰落成了趋势,最后的皇帝再勤奋也不能力挽狂澜。

说完统治阶级,我们再来看内忧外患

内忧

内忧外患其实是统治阶级自己造成的结果,内忧无非就是各路反抗的农民起义,如果不是过不下去了,农民哪有心思冒着杀头的风险来起义。李自成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因为当时遇到灾荒,人们生活困难,吃不饱,但是国家的税赋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被逼无奈的人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外患

外患就是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再厉害也就寥寥数十万人,正常的情况下谁也不会冒着灭族的风险跟上亿人口的大明朝死磕。女真族开始十几个部落,各自为政,若不是明朝的压迫他们怎会形成统一的意识反抗明朝。努尔哈赤起义的时候公布的七大恨可是得到了绝大多数女真族人的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