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1

据澎湃新闻报道:12月2日晚9点半左右,湖南益阳市泗湖山镇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持刀杀害亲生母亲的案件,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据当地官方人士介绍,事发泗湖山镇八百里村,嫌犯系一名12岁在读男生吴某。当地村民介绍,母亲今年34岁,膝下还有一个两岁小孩,中刀后在现场死亡。

案发现场视频显示,案发地为死者家二楼主卧室,房间内有打斗迹象,几张凳子均已倒地,房间里多处有大片血迹,一名女性倒在卧室床位右侧血泊中。

经初步审讯,吴某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于12月2日晚9时许持刀将母亲杀死。

据网络消息称,晚餐后,吴某在家吸烟,被母亲发现,其母亲用皮带抽打儿子。吴某当即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致其母亲当场死亡。其母亲死亡后,吴某一直带着2岁的弟弟在家住宿未外出。并且接听其母亲若干电话,回复其母微信,且吴某拿其母亲手机借母亲名义在12月2日星期日晚上10:49,给其班主任发了请假信息。

可怕的是,在长达一个晚上,又一个上午的时间里,母亲之死都未能让吴某惊慌失措。可见

男孩对母亲的冷漠与积怨之深,绝非一朝一夕

而去年的11月12日,同样是在益阳沅江,发生16岁学生杀死班主任事件,同样震惊全国。当天下午4时许,沅江市三中某班学生罗某杰(男,16岁,沅江市草尾镇人)与班主任鲍某(男,47岁,沅江市阳罗洲镇人)发生争执,罗某杰拿出随身携带的弹簧跳刀刺伤鲍某,鲍某随即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人之苦痛莫若生逆子。”但真的如此吗?

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2

莫罗阿说,家庭问题是人生五大问题之一,很是令人头疼。

他说,小说中常有对此的描述。巴尔扎克写老人葛里奥对于女人们的关切之热烈,简直近于疯狂,而女儿们对他只是残酷冷淡;克朗台一家,母女都受父亲的热情压迫,以至感到厌恶。另一个法国小说家莫里阿克说,在垂死的老人病倒在床上,听到他的孩子们在隔室争论着分析财产问题,争论着他的死亡问题,老人感到非常的悲痛,而孩子们的眼里只有利益...人们往往会谈及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但现实又是何其复杂。

但不管怎样,家庭都应该是“爱的学习所”。没有“爱”的教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苛责与暴力。有消息说,持刀杀母的12岁男孩子吴某,从小就被爷爷奶奶照看,自己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母亲为了生计被迫如此,但另外一面则是对孩子的爱的缺失。这是中国大地上正在上演的镜像,何止千万。

没有爱的陪伴,家庭里往往会生出对抗,甚至仇视。莫罗阿说,父母们在儿童的似乎无关重要的时期最容易犯的若干错误之一就是不陪伴孩子。最普通的是养成娇养的儿童,使儿童惯于自以为具有无上的权威或玩世不恭,而实际上,他表面的“势力”只是父母的弱点所造成的。这是最危险不过的事情。“一个人的性格在生命之初便形成了。有无纪律这一回事,在一岁以上的儿童,你已经替他铸定了。”

“凡是那些在生活中对任何事物都要表示反抗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在幼年时看到极端的矛盾,即父母们一面告诫他不要做某种某种事,一面他们自己便做这种事。一个轻视她的母亲的女孩子,以后将轻视一切女人。一个专横的父亲,使他的儿女们,尤其是女儿,把婚姻看作一件可怕的苦役。”真正享受家庭之乐的父母,能令儿女们尊敬他们,他们也懂得尊敬儿女们。

可怕的是,无论是家庭原因,还是整个社会的原因,家庭里一旦缺少爱的陪伴以及有了专暴的父母,这个家庭就危险了。“没有丝毫专制而经温柔澄清了的爱,比任何情绪更能产生甘美的乐趣。”

当然,整个教育体系里的“爱的教育”的“空白”以及整个社会的“留守儿童”的“被爱”的匮乏,凡此种种,都在考验着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

12岁男孩子持刀手刃母亲,既是家庭教育的镜像,更是社会机制的镜像。

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上图引自城市化观察网

署名作者李楠在城市化观察网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指出,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中国有多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根据李楠的文章称,笼统的说,中国有1亿名儿童受人口流动的影响。这个数据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报告《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但是这个数据是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出来的。

随行父母,难道不成吗?这显然是有另一个关联的非常令人心情沉重的命题。不过,国家正在对此积极行动中。一方面,城市入户政策要继续放宽,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虽然已经有不少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但是大多数城市都有落户的指标限制,比如2018年广州积分入户指标为7000个,青岛、武汉积分入户指标为2000个。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要长远的考虑常住人口的需求,而不应该局限在户籍人口上。这就需要人口流入地政府在学位规划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必须考虑外来常住人口的需求。

前不久,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国教督办函〔2018〕27号文件,即《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补充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评估认定内容的函》。该文件公布了最新版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评估认定内容一览表》,其中最大亮点是第一次在国务院政策中提出了精确的随迁子女入学指标:“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否则,一个不重视儿童教育和爱的教育的民族,是永远没有希望的民族,也不值得被爱和留恋。试问人世间有多少孩子还等着被好好的爱的陪伴却求而不得之?!

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3

除此之外,我们身为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儿童的孩子们,也正是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段。这个时间段,按照莫罗阿的说法是:“无情无义的年龄”。

莫罗阿说,凡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常因为成年人要在青年人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做父母的看到青年人第一次接触了实际生活而发生困难时,回想到他们自己当时所犯的错误,想要保护他们的所爱者,所谓的“恨铁不成钢”,天真地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儿女。这往往是危险的举动,因为经验是无法传授的,更不用说随着时间之河的流淌,更多的经验就是“老顽固”。人的成长,除了需要爱,也需要自己的演进和探索。“有些德性和智慧是与肉体的衰老关联着的,没有一种说辞能够把它教给青年。”

说教和打骂,在青年人是反抗,在老年人是失望。正如十八世纪法国伦理学家伏佛那葛说:“老年人的忠告有如冬天的太阳,虽是光亮,可不足令人温暖。”

或许,我们自己在回想起自己儿童时代时,常认为不要去伤害那个年龄上的思想、情操、性情,但一旦做了父母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如此头脑的非常不易。“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将和他们亲近;我对于他们,将成为我的父亲对于我不曾做到的父亲。”但我们差不多到了我们的父母的地位,做了父亲或母亲时,又轮到我们的孩子来希望我们当年所曾热切希望的了。周而复始。

儿童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无情义的年龄,容易被打击以及轻易否定一切。他们容易诅咒家庭和家庭里的一切。他们想逃避家庭,甚至会仇恨家庭。儿童时期乃至青年时期,都是最难渡过的时期,而真正的幸福,倒是在成年时期机会较多。当然,青年时期会由于有恋爱,工作,婚姻等现实问题的“缓冲”,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严肃”起来。

所以,对于儿童和青年的爱的陪伴,是有必要的。比较糟糕的是,社会上无疑缺乏有关儿童的爱的教育的社会陪伴,以及相应的社会机制。这其实才是最大的善、公益和社会创新。试想一下:除了物质上的“扶贫”之外,有关“爱的扶贫”可能同时攸关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不做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之探讨。

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12岁孩子手刃母亲:“无情义年龄”背后的爱的贫瘠与悲凉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Pixaba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