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步槍在美軍步兵的火力配置中擔任什麼角色?

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BAR在二戰美軍當中是作為一種班組火力補充的角色,當年二戰開打之前,美國就沒準備輕機槍。M1919A4太重,就算是後面再輕量化改成M1919A6還是太重,不適合雖輕步兵班一起行進。所以BAR就成了沒辦法的替代品。

所以說,在二戰當中,BAR是客串輕機槍的角色。(其實也就是把早的BAR M1918和A1之類的按上雙腳架,護木上端開槽讓槍管暴露,方便散熱之類,稱之為M1918A2)

相對其他的輕機槍,比如DP28、MG、歪把子來說,他彈容量小,槍管也容易過熱。出於,但又比這些輕機槍都輕不少。所以BAR的反應力很強,一旦接敵,射手可以迅速做出反應回擊,而且BAR本身就是“行進中射擊”的自動步槍套路,有沒有這個兩腳架其實也無所謂。

火力和持續性雖然比不過對面的輕機槍,但是美軍班組大量裝備的半自動加蘭德可以彌補火力上的不足。所以一把臨時湊當輕機槍的自動步槍能在二戰當中有表現不俗也算是祖上積德。


瘋狗的輕武


M1918其實在二戰中主要就是作為輕機槍使用的。M1918最初是自動步槍,但是二戰時期美軍步兵班組主要是步槍和衝鋒槍等武器,像英軍布倫式、蘇軍DP這樣的輕機槍比較少,於是M1918就作為輕機槍登上了二戰的歷史舞臺。

M1918是在一戰時開始設計的,本身是作為單兵自動步槍,用於當時的塹壕戰等環境。不過該槍完成時,一戰已經結束,而由於M1918重量過大,作為單兵自動步槍過於沉重,於是開始給其加裝兩腳架,快慢機等設計,作為輕機槍使用,稱之為M1918A2輕機槍。

在二戰中,美軍步兵班組是以半自動步槍為核心的,機槍作為輔助,因此並不是很強調機槍的性能。比如美軍在二戰中除了M1918之外,使用的M1917,M1919,M2等這些機槍,其實也是一戰或者一戰之後的機槍,但是這些機槍已經足夠使用了(其中M2至今還在裝備使用)。但是美軍的核心武器——步槍,已經是M1半自動步槍了,完全領先於對手。

因此美軍並沒有多大的換裝新式機槍的想法,而M1918A2輕機槍也沒有太大的缺陷,因此一直被裝備使用,直到越南戰爭還在美軍中有少量使用。


戰爭之王


BAR自動步槍,雖然最早在設計是被作為單兵武器使用,用於單兵突擊等用途使用,即作為自動步槍裝備基層部隊使用,但是實際上在後來的使用中,美軍其實把這款步槍作為了輕機槍使用。

早在一戰中,各國就發現,在短兵相接的塹壕戰中,士兵手中的栓動步槍火力太過羸弱,在近距離和敵人的交戰中佔不到上風,因此紛紛開始開發新式輕武器,比如德國人就推出了使用手槍彈的MP18衝鋒槍,而法國人則研製了一些自動步槍,比如利貝洛勒1918式。而槍械大師勃朗寧也看到了這個趨勢,因此也開始設計一款單兵使用的自動武器。

而這就是M918勃朗寧自動步槍,用於讓單兵用於突擊敵方戰線、進攻等等。不過勃朗寧自動步槍使用的是.30-06步槍彈,雖然威力大,能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殺傷,但是也造成了射擊後座力巨大,對於一些體格較差的士兵來說,有些難以駕馭。

而在二戰時,美國人就把M1918改成了輕機槍,稱之為M1918A2加裝了雙腳架和提把,方便架設起來和進行機動。但是使用的依然是20發的彈匣,不過畢竟是輕機槍,主要考慮機動,因此是足夠使用的。但是在二戰中,除了被用於作為輕機槍,其也開始迴歸其本職工作,那就是自動步槍。一些美軍士兵為了減重,直接將腳架去除,作為自動步槍使用,大大提升了機動性,增強了美軍的火力。

當時美軍的自動武器中,便於機動的僅有湯姆遜衝鋒槍和M3衝鋒槍,但是這些武器火力肯定不如機槍,殺傷力也不足,很難貫穿一些目標。而M1919、M1917這些機槍都太重,除了極少數體格驚人的士兵之外,很難機動使用,因此M1918就成了美軍基層極為重要的火力支柱了。


僱傭兵


班用機槍的角色,一個班一挺。二戰的步槍還是以栓動為主,也只有美國半自動步槍普及得比較廣泛,所以當時的輕機槍彈匣容量大部分都在20至30發,蘇聯的DP是47發,德國比較變態,通用機槍MG34/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