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不容青史尽成灰


首先清朝推崇佛教,这使得清朝从上到下对待光头的人根本不会为难。所以呢,如果是碰到光头并且披着袈裟的和尚也会很谦卑的喊一声大师然后给人让路,这是当时的国策使然。历史上曾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吐蕃,但是这个国家在推崇佛教之后开始衰弱了。这正是清朝想要的结果。

在当时,清朝在管理上面有一套,为了减少民族矛盾,清朝除了对待汉人很强硬以外,对其他民族则基本上保持了尊重地方习俗,信仰自由。但是呢,他们却在执政的时候制定了相应的优先原则,比如在建寺院方面给了相当大的优惠。所以呢,光头是件你欢喜清政府也欢喜的事。

其次,塑造一种文化信仰并入侵。当时的清朝除了早期的强硬剃头以外,往后则抵抗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他们开始塑造一种留辫子很自豪的形象,让人觉得留辫子很光荣。比如当时清朝就有人拿辫子当武器然后在大街上耍各种很炫的辫花,按着现代的说法就是捧明星吸粉丝。反正到了后来人家不仅自己爱留辫子还把留辫子当成时尚,没有辫子的人还要去买假发来戴。


优己


清朝统治中国后,满族人要求汉族人都要改穿满族服饰和帽子,还下达了剃头令,要求汉族人都要剃成满族的发型。如果汉族人坚持不愿改装、剃头的话,要么会被杀害,要么被流放边疆。(聂远的清朝发型)

汉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影响,刚开始愿意剃头的并不多,无奈清廷下达了严厉的剃头令,不执行的话都得死!所以好多汉人才迫不得已去执行剃头命令。那么当时光头和秃子没有头发,剃不了头算违法吗?会被杀头吗?

我们先说下清朝每个阶段的发型

(清朝每个阶段发型,人长得不帅的话,真扛不住前期和中期这个发型!)

清朝初期的时候,留的发量很少,除了头顶上和后脑勺下方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外,其余的头发都要被剃光,给人看起来很奇怪;

到了清朝中期,仅有头顶部留了头发,不过留的稍微比清朝初期多一点,同样扎成长长的辫子;清朝晚期的时候,就是想清宫剧里面看到的差不多了,就是将前半部分头发剃掉,后脑勺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人长的丑的话,在清朝就不要活了)

为什么要剃头留辫子?

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头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让汉人习惯满族的发型。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又号召男子剪掉辫子,当时又大部分男子不敢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剪掉辫子后被官府砍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政策对汉人影响极深。(《延禧攻略》中这个应该是清中期的发型)

那么光头和秃子没有头发可以剃,会被砍头吗?

清朝时期,所有人都得留辫子,对于秃顶的男子,只要不是头发全部掉光,那就将两侧的头发剃去,留下脑后边一小撮头发编成辫子就可以了。对于光头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能因为人家没有头发就把他给杀了吧,所以光头是最没有压力的。到了清朝中后期,连皇帝自己都常常穿明代衣冠做模特绘画,比如雍正、乾隆皇帝。剃头令从那时起就变得越来越宽松了。

太平天国时期,男子索性就留起了头发,男子头发越多,说明清朝的统治力越来越薄弱了。


牛耳历史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对于留辫子这条规定执行的还是很严格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是让无数汉人掉了脑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辫子可以留,比如说秃顶和光头,那也不能无中生有的留辫子吧,难不成还让人家人头落地了不成?那这些人怎么办呢?


在一开始清朝刚刚定鼎中原的时候,对于留辫子改服装的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这个背景发生的,大环境如此,所以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违者就是重罚。但这种特殊原因还是考虑到了,毕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

后来随着清王朝统治时间的延长,虽说全国保留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剃掉的头发却越来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种只留下一点扎辫子,而是剃掉一点意思意思

。光头和秃顶就更加舒服了,一点都不用操心和头发有关的问题。后来太平天国闹事的时候,出了一批“长毛军”就是指太平军留了辫子又不剃头发。

从一开始的“剃发令”到后来的法纪松弛,其实主要还是和清朝统治理念有关,一开始清朝人是为了让汉人从思想上接受他们的统治,这就像后来的日本人在东北,台湾教授日本文化一样,随着后来时间的增长,汉人渐渐接受了满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事,扎辫子也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没多大关系,只要他们听满人的话就行。


历史十二郎


从金国开始,女真人就这样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这种风俗。客观上讲,这是为了骑马,头发不会挡在眼前设计的发型。和女真人、满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发更具有当代性,非常时髦。目的也是类似,易于打理,不挡眼睛,而且起范儿。

秃顶的好说,有多少头发,就梳多长的辫子。

光头强属于自然灾害,估计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过且过了。


小板凳看电影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以后颁布了剃发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对于剃发令,当时要求沿路居民、官员10天内必须剪成官方指定发型(金钱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辫子头,否则就砍头,这就是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要留一小条辫子。

那么,问题来了,秃顶或者光头的人怎么办 呢?

纵观整个清朝,在对于剃发令最严酷的顺治时期,出台有: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如果跟朝廷规定的不一样,哪怕只是辫子粗了点儿,也会被视为犯法,当斩。

所以,光头者斩,而秃顶者视情况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发型,还不想被砍头,那就只剩下出家当和尚这一条路了。

而等到康乾时期,国家平定以后,老百姓对于剃发已经习惯,满清政府开始崇尚汉学,统治阶级的奖惩开始充满人性化,并不太在意剃发样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适当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点也无伤大雅(蛇尾型),在这个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没有人会特别追究,当然面子上基本要过的去。


而在之后,慢慢催生了假发产业链,但清朝的辫子在脑袋后面,假发穿帮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帮的人被抓住以后,顶多就是被教育批评,行为恶劣的罚点款罢了。

之后的清晚期,满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导致朝堂上的汉人反而比满人还多,尽管已经习惯了剃发,但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还是让他们在规则范围内有了小小的对策,逐渐形成了月半头(牛尾型)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大多是这种样式。


所以说,不同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论金钱鼠型,还是蛇尾型,乃至后来的半月型,显然都不符合汉人的习惯。

儒家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小小嬴政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大宋在为阳明心学追根溯源时,查阅过清朝的有关文档,曾发现过类似的案例。只是当时是在图书馆,忙着看阳明心学的资料,没有注意复印清朝辫子的资料,可惜可惜。

在大宋的印象中,清朝的相关规则是:就算秃顶,剩下的头发也要织成辫子。

就算秃到几乎光头,哪怕只有一两根头发,也要织成辫子。

如果实在连一根头发也没有,则要向保长、族长事先汇报,记录在案,以便在风纪官来抽查的时候,可以有凭证。

此外,这个问题,周星驰早想到了。看《武状元苏乞儿》中的相关场景——


当时,周星驰演的苏乞儿正在妓院玩耍,与僧格林沁及赵无极争风吃醋。中间,赵无极看到苏乞儿披头散发,就抓住了这个把柄。

不过,周星驰何其天才,这个细节正好是无厘头笑料,他岂会错过,于是,苏乞儿就有了这根小辫子,看图——

注意看,周星驰手中拈着的那一撮头发,就是一根小辫子。

两位对手看了以后,就没有借口了。

一根不起眼的小辫子,在清朝,那简直是可以保护脑袋的大力士啊。

.


大宋2019


辫子及腰,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聊天地人生;辫子绕脖,奋战沙场,征东南西北,为江山统一。

大抵是众多清朝热血男儿的现实写照。

与其它朝代的热血男儿不一样的是,他们头上的那条乌黑的长辫子,有时候比女子的满头钗饰还抢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辫子,对于秃顶和光头的人有什么影响?

一、“剃发令”有特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人剃发被视为不孝。

清朝初期,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消弱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清政府颁布了“剃发令”。

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即头上的头发要被大面积剃掉,只在头顶和后脑勺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

这个命令限制了修发型的时间,十日的限期内不剃发,或者剃发不合官方标准的,严惩不贷,甚至会被斩首。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剃发令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辫,前提是得要听话。

秃顶和光头的人脑袋瓜本来就大面积光亮着,在这一剃头运动中,他们倒也省心不少。特别是光头的,只是无法能达到官方“留两小辫子在头上”的标准而已。

二、中期辫子进化

随着清朝势力的逐渐统一和稳固,剃发规定有所放松,辫子也是由前期的留两撮改留头顶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头发留的范围可以大一些,这时候的辫子就比较大,有垂感,比较大方得体,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气了。

而对于秃顶的人来说,只需要剃后脑后面那小部分的头发,辫子照样可以编。

而对于光头的人来说,也没什么大影响的,只是省了编辫子的工夫,少了甩辫子的潇洒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越来越宽松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头发就可以了,后脑勺后的头发全部编在一起,编起一根长长的大辫子。

可以撸辫沉思,也可以绕辫练武。大辫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随着时间的增长,满汉两族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社会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辫子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已无关要紧了,只要他们不反清就行。

时代在变更,清朝的辫子风景也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史书的记载,成为后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根据我了解的清代记载,秃顶的一般都没什么事,光头的更加安然无恙,只是活动范围没有正常人广。

首先说秃顶的,秃顶的人,仍然有头发,可以留辫子,只是辫子比别人小而已。

甲午海战时期的抗日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当年率领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令人想不到的是,邓世昌公就是一个秃子,邓世昌公身短发秃,当时军队里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邓小辫子”,因为他秃头,发量比别人少,所以辫子也就比别人小。


甲午海战时,邓世昌公落水,他养的忠犬,还曾经跳海相救,用嘴衔着他的辫子,等到人们把邓世昌和他的狗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时候,他的狗还没放口,还咬着他的辫子。得忠狗如此,令人惊叹唏嘘不已。

可见,秃子在清朝一点也不受影响,邓世昌公不一样可以参军,一样可以做官吗?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但要缅怀当年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同胞,记住国耻,也不能忘记历史上抗击侵略者的千千万万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千古!

其次,秃子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只是活动不如正常人那么方便。

满清入关时,曾经有蓄发者杀无赦的严令,民间也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所以很多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为了保住头发壮烈赴死,有的为了不留辫子隐居山林。

而隐居山林的,一般有三条途径,一则是做道士,二则是剃发做僧人,或者剃成光头做假和尚,三则是隐居起来,不出门,不上街,不见人。总之就是不留辫子。



光头的,就是做和尚的,或者做假和尚的。有的人做了真和尚,自然安然无恙。而做假和尚的,除了活动不如正常人方便,其他一切正常。如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可以戴假辫子。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后代,有个常太爷,世袭定远侯,明亡后不降清,就剃发为僧了。前人赞扬说,“开平可谓有后矣!”常遇春曾封开平王,故曰常开平。

满清所针对的是蓄发的人,没有头发的人,则不怎么受牵连。

再次,清朝剃发令,只在入关以后那一阵子特别的严格,也就是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其他时候,上虽有令,下面执行未必都那么严格。

例如,明末清初有个叫陈遘的人,明亡后隐居山林,因为山贼作乱,县里派兵追讨山贼,路过他家,发现他竟然蓄发,没有剃头梳辫子,于是抓了起来,报到县令那里。

乡里人都知道他是个贤士,偷偷的商量着要去途中押解劫狱,他在监狱听说以后制止了,说不想连累乡亲们。县令审问他以后知道他不是山贼,但是他没有剃发,县令也觉得他是个贤士,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报到上级那里去了。上级的官员也觉得他是个贤士,便没为难他,把他放回去了。

所以,虽然满清朝廷有蓄发杀无赦的严令,下面的官员未必都严格执行。毕竟,州府县官员里,很多都是汉人。

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末期,更加宽松。甚至搞到假辫子横行,满清政府也是无可奈何了。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剃了头,很瞧不起那些把辫子盘在头顶的清国留学生,但是,他自己回国跟朱安完婚时,也戴过一次假辫子。

那时候,剪了辫子的清国留学生,很多回国以后也都有一条假辫子。这并非是因为他们都怕死,很多还是受不了国内的人的冷嘲热讽,比如称他们冒失鬼,假洋鬼子,走在大街上,也被当做牛鬼蛇神。

清朝后期,连不留辫子,都没那么多危险了,秃子,光头,自然可以安枕无忧了。


西堤君


清朝初期,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剃满族发型,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头顶剃光头发,头后部留个长辫子这种发型。

辫发是满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男子将脑袋前的半部分头发剃光,然后脑后编成辫子,这种发型跟满族人打猎、抓鱼时更实用。

在汉族人观念中,头发是生命的象征,是民族的标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人剃发被视为不孝。

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消弱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清政府才强制实行“剃发令”,实际上是一种反同化的文化表现。如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东北教授日本文化如出一辙。

1645年6月15日,清军基本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为让汉人快速认同满族统治,多尔衮再次通告全国军民剃发,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凡是违令者死。

此令在全国引发了激烈的抗争,常熟、崇明岛、江阴、吴江、扬州、嘉定等地纷纷爆发反抗,导致上百万人被屠杀。据记载,仅“扬州十日”就有八十万人被杀。

民间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所以很多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为了保住头发壮烈赴死,有的为了不留辫子隐居山林。

清政府目的就是为了统治,对于一些诸如秃顶、光头特殊情况还是考虑到了,光头属自然灾害,自己还不乐意呢,有能耐你让它长出来我就辫,所以也就算了。

对于秃顶放任自流肯定不行,但标准在清朝的早、中、晚期是不同的。

早期通常是“金钱鼠尾辫”,部位不限,头顶、脑后、侧边都行,没人管,数量一撮到数撮均可,编成辫子,其余的必须剃掉。

中期因为反抗已不再十分激烈,可以留所谓的“猪尾辫”,即头发留的面积大点,除了编辫子的头发之外,其他部位的头发必须剃掉。

晚期时满汉两族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社会上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辫子也成为了一种习惯,男子剃掉前半部分头发,后脑勺后的头发全部编在一起,编起一根长长的大辫子。可以撸辫沉思,也可以绕辫练武。大辫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剃发令对于诸如出家之人、孩童、妇女等不在之列。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清朝是要让人有留辫子的习惯,这也就是他们所下达的“剃发令”。“剃发令”的口号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也就是说要把全部的头发都给剃光,但是,透顶上可以留下一撮,用来扎鞭子。

当然这种要求是满族人自己的日常习惯,长期以来他们都是把头发剃光,只留下最后一点小撮辫子的。

但是,汉族留发的历史源远流长。再加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是剃发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敬。

可是,清政府才不管你这一套,“剃发令”一下达,十日之内,必须按照要求剃掉头发。不剃的话,那肯定就是杀头了。

所以,被逼无奈,全国人民只能选择剃头了。

可是,问题来了,秃顶和光头。是不能留辫子,他们要怎么办呢?

其实这个问题多虑了,人家清廷发布的“剃发令”只是要求你头上,没有头发就可以了,至于能不能扎鞭子,这是无关紧要的。

实在觉得自己不扎鞭子,很另类的话。可以做一个假发,带上就行了。只要你不造反就可以了。

说真的若是清廷真的变态到,必须让人后脑勺上扎一个鞭子,不扎就杀头。那天底下的秃顶和光头还不联合起来一起造反呀,毕竟走投无路,不得不反。

清廷才不会这么变态呢?

不过清朝人留的那种发型,也是分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不同。大致有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他们每个时期留的辫子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前期的时候,因为满人刚入关,他们对汉人的统治比较紧。所以留辫子就要严格按照他们这种方式来。就是头顶上留一点然后扎起来,后脑勺上在留一点扎起来。

到了中期,满汉融合的比较恰当了,他们的管理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留辫子的话,有一个地方留辫子就可以了。

到了后期,他们的管理就更加的放松了,只要把前面给剃掉,后半个脑勺上的头发,都可以保住。当然这样的发型看起来也美观多了。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其实那时候要求的发型,前面基本上都是秃顶,所以秃顶的人并不影响他们扎鞭子。

光头的话,确实是影响的,毕竟是自己没有头发。但是,只要你是天生的光头,安安分分地当个顺民,他们也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