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为北洋水师外购船舰时,推崇大口径、低射速的架退式火炮吗?为什么?

无直接ACD


不是不想买,是那时候买不到,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还没有面世

北洋水师是在1888年正式成军,主力舰“八大远”都是在1881-1886年期间开始开工建造,很不幸的卡在海军架退炮与管退炮变革前夕,不是李鸿章不想买,而是北洋水师主力舰下单的时候,市面上管退速射炮还没有面世。
架退炮开炮后整个炮架和炮身一起后退,之后在重力和液压作用下一起回退。每开火一次后需要重新瞄准,射速影响很大。

海军史上最早的准管退炮是英国皇家海军1886年服役的巨像号铁甲舰,不过他实际上是炮架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活动炮架和炮管一起后退,再通过液压装置复位。这种火炮复进后特别是高低误差很大,依旧需要重新瞄准。


实际上北洋在1886年向英国订购的致远号和靖远号上,也装备的这种6英寸的准管退炮,可以说北洋已经比较前卫和追求新武器了。

真正的舰用管退速射炮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在1887年推出的。他创造性的发明了摇架系统,利用摇架的两侧的耳轴,绕上炮架进行俯仰操作。射击后,炮身沿着摇架提供的导轨滑动,从而有效的降低射击后座复位产生的误差。

不仅如此,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还采用一体式黄铜药筒,药包装在黄铜弹筒内,弹筒内有底火,击发后不需要清洗药室,从而提高射速。



所以不是北洋水师没眼光,而是时间就差了那么几年。怪就怪在北洋成军以后,清廷就开始限制李鸿章和北洋水师,别说一年一百万两白银的购置款,连弹药和训练经费都保证不了,更别说添置新舰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发展最快的时间段,短短70多年时间里,世界海军主力舰先后经历了风帆木壳战列舰、木肋铁甲舰、铁甲舰、前无畏舰、无畏舰、超无畏舰的时代,晚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拥有技术优势那是再正常不过了。甚至说甲午年对于日本来说还不是最好的开战时间点,如果日本沉得住气,等到其向英国订购的两艘富士级前无畏舰交付的话,北洋水师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富士级前无畏舰以英国君权级前无畏舰为母版,排水量1.25万吨,2座2联装305mm主炮。前无畏舰采用表面硬化装甲钢,在脱帽穿甲弹发明应用前根本无法击穿。

只可惜,不管是故宫里面的老佛爷,还是清流首领翁同龢,亦或南洋派的张之洞,都无法理解。他们只是听说前几年砸了几百万两银子组建的亚洲第一水师打报告说武器已经落后,需要购置新舰,恐怕第一时间想的是你李鸿章是别有用心啊!


五岳掩赤城


晚清组建北洋海军的时候,所有铁甲舰的主炮都是大口径、低射速的架退式主炮。



因为为了防御炮弹的攻击,铁甲舰的装甲越来越厚,例如东亚第一艘铁甲舰“甲铁”(日本)只有114毫米的装甲,而“定远”的装甲已经增加到356毫米。为了击穿越来越厚的装甲,火炮的口径也不得不越来越大,而在炮架技术没有根本性革命的情况下,口径越大、威力越大,也就意味着射速越低下,这是追求火炮威力所不得不付出的牺牲。

这个时候,口径就是真理!

北洋海军的“超勇”级撞击舰,虽然只是千吨级的小军舰,依然装备了254毫米的架退炮以对抗铁甲舰

“定远”的原型之一,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装备的就是260毫米架退炮。为了提高射速,这种双联式火炮是不会齐射的,而是一门发射、一门装填的轮流射击

与“定远”级同期的日本“浪速”级,虽然是巡洋舰,依然装备了260毫米架退炮,就是为了对付铁甲舰

“定远”的原型之一,英国“不屈”号铁甲舰。由于是万吨级战舰,比“定远”大得多,所以装备了更大口径的406毫米架退炮

“不屈”级的死敌,意大利“杜利奥”号铁甲舰,装备冠绝天下的460毫米架退炮




即使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大口径火炮依然是架退炮,只有6吋(152毫米)以下口径的火炮实现了管退速射化。

人民海军之所以在用小艇对抗大舰的战斗中屡屡获胜,靠的就是近战“洗甲板”

也只有在那个测距仪刚刚发明(中日双方只有“吉野”一艘军舰有测距仪),射击瞄准全靠六分仪测距、炮手经验和运气的时代,这种中口径速射炮才能够发挥“洗甲板”的功效,靠密集火力来杀伤铁甲舰舱面人员。因为再大口径的火炮,有效射程也不过3000米(当时全世界海军都只训练近程射击),再远炮弹能不能打中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六分仪是非常古老的天文航海仪器,也是甲午之前最常用的测距仪器


到了几年之后,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机械式计算机,不是电脑)开始普及,射程迅速增加到一万米以上,中口径速射炮就对主力舰无能为力了,因为在进入射程前就会被打成筛子。

这个时候,大口径火炮才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喊出:射程就是正义!

测距仪普及后,大口径重炮才终于摆脱了与中口径速射炮在近距离“撕逼”的被动局面


海军史研究会员


选择装备大口径、低射速的架退火炮,并不是因为清末北洋舰队特别推崇这种火炮,而是因为没得选,在北洋海军集中进行装备建设的时代里,世界主流的中大口径舰炮就是架退炮。

北洋海军外购舰船的活动,起自1875年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龙骧”级蚊子船,结束于1885年分别向英国、德国购买“致远”和“经远”级巡洋舰。在这一时间段里,世界主流的中大口径火炮技术发展还停留于以架退炮为主的状态,装备自动复进装置的速射炮则主要是一些57毫米、47毫米、37毫米的小口径火炮。

(阿姆斯特朗4.7英寸口径速射炮。北洋海军虽然也十分渴望得到这种火炮,但是限于禁令,只能望洋兴叹)

世界上第一种口径在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速射炮的问世,是到了1890年代,即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4.7英寸口径速射炮,而这一时期,北洋海军虽然也十分迫切地想要得到这种火炮,但是由于户部的军火禁购令被清政府批准,已经无法得到这种火炮。


海研会



125878215蜂獾


能称得上大口径舰炮的也就定远和镇远身上那305毫米舰炮了。而定远级是以德国萨克森级战列舰为建造蓝本放大的一艘船,满载排水量高达7670吨,是北洋水师乃至亚洲地区排水量最大的战舰。于1883年在德国开工,1885年回国,1886年初服役,被北洋舰队于1888年正式形成战斗力。


而这一时期的大口径舰炮都是架退式火炮,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大口径舰炮之一,而包括日本三景舰装备的法制320毫米大口径舰炮也是如此。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口径速射炮技术快速发展,武器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在2010年,苹果4手机刚出的时候可以说是业界的代表,甚至有人为了买它而卖肾,可是才过了多少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就快速更上,现在苹果手机已经不吃香了,就是因为技术更新换代快的原因。
日本除了买了速射炮以外,它自己有自己下濑火药技术,所以在甲午海战中才使劲打,因为这些炮弹他们可以自己造

所以并不是北洋水师推崇大口径,低射速的舰炮,而是在1883年时它就是业界的最优秀代表,而到了1894才不到9年的时间里中口径速射炮就发展起来了,要不是北洋水师严重缺少中口径速射炮,日本人也不会占那么大的便宜,而当时中国也的确买了速射炮,只不过只有18门,而日本却高达170多门。所以海军装备是国家科技的最高体现,光是靠买是买不来战斗力的,核心科技还得靠自己掌握才行。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是个伪命题,,,在当时的一八八三年左右皆是以巨舰大口径炮为主力的方式建造海军的,其炮射程远威力大,中一弹必毁敌舰,中国的定远和镇远舰在当年数以大舰巨炮,炮口口径达350毫米,,炮管长射程远,,,弹药也更聚杀伤力,,,而其它的各舰均小于定远镇远,也达三四千吨之多,,类同于今天的护卫舰,,大炮口径略有降低大约28O亳米左右,,,因为当时不注重航速和速射技术,,多以大炮巨弹为主的穿甲弹为主,。,,但令人遗撼的是自一八八八年北洋成军时,,军事技术以发生巨变,,崇尚大舰快航速的小口径速射炮,,,日本全力跟近了这一技术,,,此时的战舰讲求灵活机动快速装弹,。但陏为速射炮,射程有限,威力锐减,,,而北洋到甲午开战前以有六年多无更新换代,升级改造,,,中国定钩的二艘战舰也为日本所的,,,战前西方欧美分析了国实力,。都一致以为日本必败,,大清必胜,,陏然日本占的先机有快速速射炮,,,,但大清的巨舰和大口径炮全是射程更远,威力巨大280毫米以上的大炮,,中一弹必毁敌一舰,,,很可惜不怕郎顾问只怕丁军门的北洋水师,六年基本无实弹训练,,,有怎么可能完成这一历史大考,,加上皇帝和中堂主张不同,,皇主战,,中堂自知不敌与日本,力主调和为主,,令水师少带炮弹才造成了千古遗恨民族之耻,,,,


94310417小云


北洋海军成军的年代海军舰炮就是这个技术水平,这是改不了的,除非是改装的时候把炮给换了。

北洋海军成军的年代正是利萨海战大行其道的时期,这一时期建造的战舰都是在船头方向布置大口径火炮,缺点就是射速慢,全舰火力密度并不高。

至于速射炮的出现,那是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了,实际上致远舰装备的虽然仍是德制克虏伯火炮,其炮架已经是早期速射炮炮架了,虽然还没达到海战时速射炮的水平。

但是由于北洋海军成军后,清流领袖翁同龢提出的停购船械案得到了通过,掐断了北洋海军外购战舰的渠道,连装备更新、保养都很难能做到,更别说改装速射炮了。因为北洋海军购买战舰以及其他装备需要专门的专项拨款,这方面给掐断了,北洋海军的日常经费,也就只能发工资、采买弹药和煤炭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是一个误解吧,当时的清政府不是不想买,相反在采购新式装备方面相当积极的,只要有货,绝对不会拒绝,关键在于,在进行采购选择的时候,身管式火炮还没有出现,架退式火炮是唯一的选择。

19世纪后期,正式全球军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政府为北洋舰队订购主力舰的时,如:镇远等舰时,正好在1880年左右,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管退式火炮,不是什么推崇问题,而是没有第二个选择。实际上,等于我们签了合同,相关的技术才成熟,可以推出向市场。更无奈的是,在北洋舰队成军之后,大清就放弃了继续采购新军舰的计划,实际失去了更新装备的机会。

相比之下,日本在向西方采购军舰的时间上晚了一点,且没有中断过,还越买越多,正好赶上了管退式火炮技术的成熟,从而可以买到更先进更好的火炮。日本的舰队建立要晚,自然占了新装备成熟的便宜了。

我们看待问题是不能够只想象啊,最好还是看一看当时的技术条件等等,综合多方面条件之后再来提出问题,否则的话就有点让人无语了。


麦田军事观察


这方面我只了解一个框架。北洋海军的组建比较早,正赶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次海军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的早期!

这实际上对北洋海军是不利的!当北洋海军基本成型之时,由于世界海军技术的狂飞发展而开始落后。当时的状态是:1875年的比较先进的海军技术到了1888年就落后了。当时清政府由于国内的政治经济体系是极端分裂的状态,派系和地区之间隔阂严重,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猜忌不断,造成了只有极少数海军人员真正了解状况而国家的战略层茫然无知。

实际上北洋海军本来有机会跟上世界先进脚步的。落后的社会制度,自私人性的发挥,使得这一机会等同于没有,最后是北洋海军的可悲覆灭!


席军WH


不是晚清的北洋水师购船舰时推崇大口径,低射速的架腿式火炮,而是因为当时火炮技术发展很快,北洋水师购买船舰时,大口径,低射速的架腿式火炮是当时最先进的火炮,这些火炮到甲午战争时已经不先进了,北洋水师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早就提出要购买先进的火炮来改装北洋水师老旧的火炮,就连日本最先进的旗舰吉野号,也是北洋水师定购制造的,最后因为北洋水师没钱提货,外国人就把吉野号卖给日本了。中国方面内部存在的问题,以皇帝老师出身的重臣翁同龢为首的旧派官僚系统,出于朝庭权力平衡方面的考虑,害怕北洋水师太过强大会造成李鸿章一家独大,从而使朝庭权力失去平衡,并对朝庭造成威胁,再加上翁同龢只精通之乎则也这些中国文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毫不了解,根本不知道落后的火炮会要北洋水师的命,他和朝庭大多数旧派官员,包括慈禧太后和皇帝在内,都以为舰队吨位大,实力就强大,自认为北洋舰队很强大,由于知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翁同龢掌握财政大权后,一直在做限制李鸿章势力发展的事情,停发北洋水师正常拨款,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的,北洋水师因为没钱,连正常维修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技术更新换代,原来订购的吉野号,因为没钱,最后被日本买去,变成了日本的旗舰。李鸿章是了解情况的,所以他一直在避战,但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战,以及以慈禧太后和皇帝及以翁同龢为首的,强大的旧派官僚系统都认为,只要真打起来,战争必定赢,以为李鸿章避战是在和朝庭谈条件,所以一直对李鸿章施加压力,李鸿章在内外两面夹攻之下毫无办法,最后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最需要的是爆破炮弹,海军方面(不止北洋舰队)申请要购买国外先进的爆破炮弹,这些报告很早就多次向朝庭申请了,如果北洋舰队能装备这样的炮弹,甲午战争损失虽然会很惨重,但应该会打赢,这是因为,如果使用这种炮弾,日本的战舰是经不起几炮的,当时北洋舰队只有三发这样的炮弹,全部都打吉野号了,两发正常爆炸,导致吉野号重伤,致命的一炮打中吉野号的弹药库,但这发炮弹是臭弹,没有正常爆炸,如果爆炸,吉野号就被打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