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真的怕蔺相如吗?为什么?

郭洪阳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蔺相如要拼命,秦王怎么会不怕?

大家一说到秦王,感觉很牛X的样子,其实秦昭王内厉外荏,大家想想,他当了四十年的傀儡皇帝,如果不是范雎,恐怕要当一辈子傀儡。大家认为秦王是什么英雄角色吗?

蔺相如跟秦王斗了两次,第一次是完璧归赵,第二次是渑池之会。说秦王怕蔺相如,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二次的渑池之会。原因很简单,蔺相如要跟他拼命。

秦国与赵国搞渑池之会,主要是秦国想搞楚国,又怕赵国在背后搞破坏,所以两国君主就一起开个会,立个盟约。

本来秦、赵两个君主欢聚一堂,谈笑风生,气氛融洽。但是秦王想像特朗普那样,抖抖威风。就假装有点醉意,便提议说:“我听说赵王十分喜好音乐,不如就在这里奏瑟一曲。”瑟是古代的一种大型乐器,长约三米,规格有多种,从五十弦到十六弦不等,常见的是二十五弦。

赵惠文王喝了酒后,兴致也颇高,便当场奏瑟一曲。不料秦国御史故意这样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命令赵王奏瑟一曲。”边写还边喊,喊给赵国人听,这不是摆明羞辱赵国吗?

这涉及到国家的尊严,绝不能让秦人得逞。只见蔺相如站起来,手持一盆缻,走到秦昭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通秦国音乐,请准许我献上盆缻,大王也露一手,相互娱乐一下。”

缻就是装酒的瓦罐,秦人经常击缻而歌,李斯在《谏逐客书》曾这样写:“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蔺相如十分聪明,因为当时赵国使团出行,未必准备有各种乐器,这酒罐可是现成的乐器,随便拿起一罐来就可以用了。

蔺相如这么一说,秦昭王当然晓得他的用意,赵国人不想吃亏嘛。秦昭王坚决不肯击缻,他一脸怒气,把头撇一旁,不理会蔺相如。蔺相如向前走几步,跪在秦王面前,高捧着缻,坚决要求秦王敲打。

秦王怒发冲冠,蔺相如大声喝道:“我与大王仅五步之遥,大王要是不答应,蔺相如颈部的鲜血就要溅到大王身上了。”你要不击缻,我就自刭身亡。言外之意,我蔺相如把命豁出去了,你要不答应,我就跟你拼命。

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要上来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一睁,高举盆缻,谁敢上来,我就砸到秦王的脑袋上!卫兵们不敢上来,大臣们不敢吭声。虽然秦昭王是天下至强秦国的君主,可是他也没练过铁头功啊,万一蔺相如这个疯子真的把盆缻砸下来,我堂堂一国之君岂不被砸死。

最后,秦王服软了,勉为其难地在缻上敲打一下。

蔺相如站起身,唤来赵国御史,让他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这个酒宴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没有鲜血四溅,却是斗智斗勇的舞台。威震天下的秦王,却被赵国大夫蔺相如羞辱,这也太没面子了吧。于是有一位秦国大臣便想一招:“请赵国用十五座城来为秦王贺寿。”蔺相如回应道:“请秦国用咸阳城给赵国献礼。”在大堂之上,蔺相如舌战群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在外交战中不可一世的秦国人,居然讨不到半点便宜。

可以说,这回秦王输得真没面子了。


君山话史


完璧归赵可不仅仅是蔺相如的个人表演,而是秦赵两个超级大国的互动!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打长平之战失败,并被秦国坑杀40万战国军队以前,赵国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大国!

但是赵国毕竟还是弱于秦国,所以秦王跟赵王要和氏璧可不单单是贪图一块宝玉,更是一种试探:你赵国敢不敢忤逆我秦国!从后来赵王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这点:给吧,怕秦国骗自己,丢了玉事小,丢了国家的脸面才是大!不给吧,秦国要是打自己怎么办?所以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的时候,其实是把两国背后的较量搬到了台前。



秦王连赵国都不怕,还怕蔺相如?其实不能这么理解,在蔺相如去秦国以前,秦王那种傲慢是在试探赵国,如果赵国不敢反抗,这一次要和氏璧,下一次就让你割让城池。但是秦赵毕竟实力相差不大,如果把赵国逼急了,他自己也落不下好。所以当蔺相如一副:你别逼我,你逼我我就和你拼命的姿态时。秦王就怂了,因为这不仅是蔺相如的姿态,更是赵国的姿态。杀了蔺相如反而会让赵国更加仇恨秦国!

所以不是秦王怕蔺相如,而是秦王怕赵国的实力。如果秦已经统一天下,那有一百个蔺相如也早被杀了!


慕良论史


对于秦王来说,我觉得他不怕蔺相如,这是在秦王宫是他秦王的地面,他哪里高手如云,他是不惧这个强硬的书生的,在说在那次会盟上被蔺相如逼着击缶

也不是真的惧怕他,一来是为了看一看赵国君王对秦国是什么态度,也是在强调秦国强大,但是遇见了这一个狠角色,他也只能放下他的面子,因为这是是个公共场合,一但不妥协的话,那可是让六国有口实了,在加上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展现国力,也是探路的,更多是有点忌惮赵国,他蔺相如这是为国,如果不屈服的话,那直接把赵国不放在眼里,那赵国当时情况有实力和你对抗,激怒了赵国,他连和六国攻打你秦国,你秦国能扛得住吗?这两者不是怕而是知道形势,这样做对他的好处,对于蔺相如更多是欣赏,在后来我是没听说秦王对蔺相如有什么记恨的,要是怕的话,对秦国和秦王来说,他完全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和刺客杀了他,在其他国在杀了蔺相如,在怎么也很抓住把柄的,就算抓住了,死不认账,那其他国家不可能为一个蔺相如来攻打秦国呀。但是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要是怕一个人的话,能不让他死吗。


起起落落快乐


对战国的历史,基本都是碎片化的,不是连在一起的,是以个别人物的视角去看的,关于蔺相如的事情,主要出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绳池之会和完璧归赵两个故事展示的。

所以,当然有夸大蔺相如的嫌疑,而且,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大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战国纵横家书里面的记载,纵横家书,主要是描写纵横家和游说家的事迹,因此,对于张仪、苏秦、范雎这样靠嘴吃饭的人会多说一点,夸大一点,而蔺相如也是如此。

蔺相如和秦王的两次相遇,都是秦王灰头土脸的,而赵国取得外交胜利的事件,史论纵横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蔺相如和秦王的那点事!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一再强调,赵国弱小而秦国强大,实际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完璧归赵的事件是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的秦王不是别人,正是秦昭襄王,当时的赵国经历胡服骑射成为战国时期,耀耀生辉的新星,唯一可以和秦国比肩的存在,要知道,秦昭襄王能够登上王位,完全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支持。可以说,赵国当时已经强大到可以干涉秦国的内政了!

而蔺相如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就是处在赵国最强大的时期!如果赵国不能与秦国匹敌,在公元前269年赵奢不可能率军在阏与击败秦军,更不可能在公元前260年与秦国为敌发动长平之战,从始至终,赵国根本就不虚秦国。

尤其是请注意时间节点,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不巧的是,前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国和三晋一同伐齐,其中秦国和赵国都十分出力,因为当时的局面是秦、赵、齐三国争强的局面,开始是齐国联合赵国攻打秦国,后来因为齐国单独吞并了赵国,于是五国伐齐。

可以看出,当时的赵国在战国中的地位,尤其是在长平之战前,韩国献出上党,不献给秦国而献给赵国,就说明当时的韩国认为,赵国应该是可以和秦国一战的!

所以,处在五国伐齐的时间点上,秦国的魏冉其实一直在拉拢赵国,秦昭襄王虽然有点弱智(史论纵横就是这样认为,不服来辩),也不会在这样的时间点上去为了一块和氏璧去和赵国开玩笑。


史论纵横


我们了解蔺相如和秦王的事大多都是通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了解的。


话说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这才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可是我们仔细想过没有,当时的秦王乃是秦昭襄王,秦国历史最伟大的君王之一,作为一个霸主,一个想要一统天下的君王,会为了一块小小的玉璧而送出十五座城池吗?就算他愿意,那些秦国的大臣,赢氏宗亲会同意吗?


所以,与其说是以城换地,不如说是秦国对赵国的一次试探,他要试探赵国是否有能力和想法与秦一战。如果赵国不同意秦王以城换玉,那么恐怕赵国已经准备好了要与秦国开战,秦国也得先做好准备,甚至刚好以此为借口先下手为强。而如果赵国同意了,那就说明赵国暂时还没有与秦一战的能力和本钱,秦国也可以据此来估摸出赵国的实力,而且还能白的一块玉璧,至于十五座城,秦国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过赵国。


可后来,秦王发现赵国真的把玉送来了,而且还真打算要那十五座城池,秦王一时之间有些无措,可话已经说出去了,如果不兑现的话,对秦国名誉上无益。


完璧归赵与其说是蔺相如的功劳,不如说是在秦王默许下蔺相如替秦王解决了一件棘手的事,否则,蔺相如的侍从真的能悄无声息的从咸阳回到赵国吗?


至于渑池之会,蔺相如打算以死相逼,秦王或许会有些忌惮,毕竟自己一国之王与一个臣子互换有些不值,但远远谈不上怕,能成为秦昭襄王那样的霸主的谁没有几分血性,蔺相如并非那种久经训练的高手刺客,而且会盟之地多是秦军甲士,蔺相如如果一击不中,顷刻间变回被秦军甲士分尸。


我们可以了解到,渑池之会的原因是秦国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楚国,想要和赵国暂时和解,说白了就是此时的秦国有些顾忌赵国,应为一旦两线作战,秦国虽然不怕,但是却会很吃力,所以与其说秦王是怕蔺相如而为赵王击缶,不如说是秦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暂时性的低头,给赵王一个面子和台阶。



历史核弹


弱国无外交!

事实上,秦昭襄王并不怕蔺相如,秦昭王怕的是蔺相如背后强大的赵国!

弱国无外交

,中国近代的外交屈辱更加说明了这一句话,同样,蔺相如的外交能力固然出色,但他能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能这么义正言辞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赵国的强大。要是换个弱小的国家,蔺相如早不知道已经死了多少回了!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秦国攻打魏国成功,气势大涨,据此向赵国用15座城换和氏璧。事实上,是此时的秦昭襄王想要对赵国动手了,用城换璧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个借口,想让“以城换璧”一事成为挑起秦赵战争的一个祸端。当然,理得要在秦国这边才行,毕竟理直才能气壮,不能师出无名。对于“以城换璧”一事,赵国一个处理不当,亏了理,秦国就会借此事攻打赵国。

不过蔺相如也看出了秦昭襄王的用意,才执意要去以璧换城的,《史记》里有记载其中原因。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即蔺相如认为不答应秦国换璧之举,则赵国理亏;答应秦国换璧,而秦国不给城的话,则秦国理亏;两者衡量一下,宁愿让秦国理亏也不要让赵国理亏。

而秦昭襄王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杀蔺相如的原因也在于此——不愿秦国理亏。斩来使,理亏的终究是自己,秦昭襄王自然不肯干了,要是理亏,还怎么理直气壮地去攻打赵国?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死逼迫秦昭襄王击缶(一种乐器),可谓大义凛然,秦昭襄王也只好击缶,可关键问题是秦昭襄王击缶是因为怕蔺相如吗?不是!为什么?

我们可不要忘了渑池之会外面的情况,廉颇一直在外驻兵观望,稍有意外,就会全军出击,而此时,秦国正派白起攻打楚国,大部队根本不在渑池,秦国可不想跟赵国闹起矛盾来。

所以蔺相如以死相逼时,秦昭襄王是不得不照做,因为蔺相如作为赵国来使,此时是不能杀的,自己的大部队不在,而赵国的部队就在附近,杀蔺相如就是找死!

秦昭襄王召开渑池之会本来就是为了要赵国军队在渑池附近驻扎,好让他们难以救援远处的楚国。所以说,此时该理直气壮的是赵国,而非秦国,可最终双方在宴会上也不过斗了个平手罢了。


秦昭襄王怕的从来不是什么蔺相如,而是赵国。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秦赵两国的外交亦是如此,假若没有强大的赵国为蔺相如撑腰,恕我直言,蔺相如帅不过3秒。


李哥小粉丝


秦王是王,蔺相如是(外)臣;

秦王富有四海(其实一海还没靠上),蔺相如有二亩薄地;

秦王任当时世界500强排名第一公司总裁兼董事长,蔺相如靠发工资度日;

故事发生时秦王已名震天下,蔺相如靠完璧归赵才有了名声;

秦王杀你是暴君,放你是调戏,没人会说秦王怕你。

如果真有那么一点点怕,大概是怕蔺相如血溅当场,弄脏了新袍子……

如果用现代的角度来看,秦王是美国总统,蔺相如充其量是敢向布什扔鞋子的记者罢了,自己不怕也就罢了,还指望总统怕你?


二月182561033


古人为邦,以国体为急,初无大小弱强之异也。其所以自持,及以之待人,亦莫不然。故执言修辞,非贤大夫不能尽。

读春秋历史,知春秋战国各数百年期间诸国士大夫纵横排阖,蔺相如不死,秦王不杀,就是由此道矣。

秦王对蔺相如的感官,是想杀能杀,而不得杀。

想杀

《史记》中记载蔺相如三番五次戏弄秦王,违背秦王的意志,不杀不足以平息心中的怒恨。且蔺相如机智有勇有谋,是赵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对于秦国来说,杀了蔺相如,便是削弱赵国的国力。事实也是如此,蔺相如,廉颇二人死后,赵国迅速衰败。

能杀

商鞅变法之后,秦王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力最强的国家,乃至需要其余六国联合起来才能抵挡住攻杀。所以,秦王有能力杀死蔺相如,且不惧怕赵国,甚至六国联合反扑。

不得杀

秦王之所以不杀蔺相如,不是惧怕其本人,赵国,甚至是六国,惧怕的是“名”。这个名指的是“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名,是西周延续下来的还没有完全丢失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名,是春秋的大义。

失去春秋大义,就会失去春秋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对于当时七国来说,人才最为重要,各个国家都在努力争夺人才。


应作如是观


遇到不怕死来拼命的秦昭襄王当然也害怕,不过秦王在蔺相如面前认怂并不完全是因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完璧归赵”这个事儿蔺相如灿烂夺目的一举成名,只是秦王的目的不在和氏璧而是借着和氏璧想试探赵惠文王对秦国的态度,因忌惮赵国同样强盛的军力秦国至少有20年没有进攻赵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出使秦国,暴露了赵惠文王不愿得罪秦国的心理,缺乏对秦国强硬的胆识和魄力。如果赵惠文王态度强硬的拒绝哪怕不理不睬,秦昭襄王还得老老实实继续忌惮赵国,所以“完璧归赵”第二年秦军就开始攻赵。再过一年,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到渑池会盟,秦王的目的就是认怂,因为楚国大举反攻进攻巴蜀,秦国的后院起火了,必须要掉头去对付楚国稳住赵国。秦王的认怂是赵王正需要的,也是在这一年,田单横空出世一举击退燕军收复70多座城池齐国复国了,5年前乐毅率燕军伐齐,赵国也参与了,赵国要防备齐国的报复不能再跟秦国死磕了。“渑池会盟”,秦王色厉内荏让赵王鼓瑟,蔺相如以命相搏,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打压了秦王嚣张的气焰,顺利达成了这次秦赵两国暂时相互妥协让步的会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