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然后从巴图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生活在河湖两岸的“河套人”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神奇的萨拉乌苏遗址

甄自明

壮观的地貌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大石砭村至大沟湾村,由当地人称为“沟湾”的多处河曲组成,包括杨四沟湾、清水沟湾、曲家沟湾、滴哨沟湾、范家沟湾、邵家沟湾、米浪沟湾、刘家沟湾、杨树沟湾等九个地点。萨拉乌苏河又名红柳河,由黄土高原进入后,河流变得弯弯曲曲,就形成了“沟湾”。由于河谷结构松散,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河床深深地嵌入高原之中,形成一条壮观的深切曲流。河谷宽约300-1500米,深达60-80米。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萨拉乌苏高原面

发现之初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大沟湾拾到三件石化的人类肢骨。1923年桑志华和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组成考察队,在小桥畔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45个种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石制品。后来,德日进研究发现了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上门齿,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步达生研究,定名为“the Ordos Tooth”即“鄂尔多斯人牙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裴文中先生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两个专用名词。“河套人”以那颗“鄂尔多斯人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则由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河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为代表。1980年贾兰坡先生组织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进行综合考察,发现人类化石11件,发掘出石制品100多件。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1928年,德日进与巴尔博等中外专家在周口店刘珍店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斐文中、王恒升、王恭睦、杨忠健、步林、步达生、德日进、巴尔博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德日进在野外考察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裴文中抽调张森水、李炎贤、李有恒、袁宝印、林圣龙、汪宇平和齐永贺等人组成科学调查队

原始地层

萨拉乌苏遗址全长约34000米,面积约13990000平方米。萨拉乌苏河的发育历史为一千年左右。这里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地层特别发育,而且动物化石丰富,故“萨拉乌苏组”这一地层单位得以建立,并且长期作为华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剖面。出露的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地层组合,从上而下分为全新统、更新统、中更新统和白垩系。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萨拉乌苏大剖面

河套人

已发现的河套人化石共计23件,有额骨、顶骨、枕骨、单个门齿、下颌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胫骨、腓骨等。除骨壁较厚的原始特征外,其它各方面较与现代人一致。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河套人头盖骨化石

旧石器工具

萨拉乌苏旧石器地点迄今共发现两处,一处在邵家沟湾,另一处在范家沟湾。共获得500多件石制品。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石英岩和燧石两种,除石核和石片以外,石器占有相当的数量;石器可以分为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三个类型。刮萨拉乌苏石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非常细小,多数石器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在文化传统上,萨拉乌苏石器属于贾兰坡先生提出的华北地区“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峙峪系”或称“刮削器—雕刻器传统”,被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萨拉乌苏旧石器的尺寸特别细小,其次是原料匮缺使当时人们对已到手的原料特别珍惜,努力做到“物尽其用”。

古动物化石

萨拉乌苏河一带共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种,其中包括鸟类11种,哺乳动物34种。这种以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组合为代表的典型动物群,被古生物界作为中国华北晚更新世的典型动物群,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它们包括羚羊、披毛犀、野马、野牛、鹿、骆驼、鸵鸟等,其中以羚羊的角和肢骨最多,说明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打猎对象。几乎各种动物的头骨、肢骨都被砸碎,表明它们是被 “敲骨吸髓”后留下来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披毛犀化石骨架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王氏水牛化石(部分)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河套大角鹿化石(部分)

遥远的年代

萨拉乌苏遗址是鄂尔多斯市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用碳14方法测得年代为距今35000年,属全球末次冰期中某一暖期,晚更新世。后经过深入测定,将修正后河套人和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上限推前至14-7万年前。

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萨拉乌苏遗址入围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再回首,更爱她的百媚千娇

刘生梅

古老神奇的萨拉乌苏河,从家乡缓缓流过,深情地滋润着茫茫草原,载着多少美好的传说。两年前的秋天,笔者曾有幸参加为期一周的行摄萨拉乌苏采风活动,跟着各位摄影老师徒步80余公里,第一次用脚步认真丈量萨拉乌苏河。从此后,她的百媚千娇,深深跌进梦里,爱在心里。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奥静波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奥静波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奥静波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奥静波 摄

一路相伴前行,一路惊喜不断。萨拉乌苏的厚重美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绚烂的生态旅游资源,让人们爱得如此深沉震撼。而两岸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礼遇相伴,以及他们对家园、自然的守望敬畏,令人仿佛置身桃园仙境,确有回归自然、流连忘返的感觉。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玛希吉日嘎拉 摄

总有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摄影师的眼里,只要有光,有景,就有思想和艺术。大家用手中镜头一一记录,发掘和展现绿色乌审、神秘萨拉乌苏的温婉与壮美,让萨拉乌苏这位“小姑娘”,在世人面前展露她楚楚动人的美丽。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那仁朝格图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那仁朝格图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那仁朝格图 摄

千折百回一路歌,祝福草原多绿色。萨拉乌苏河起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流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后,东折又流入陕北境内,最后注入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萨拉乌苏河在进入乌审旗无定河镇之后,因两岸地形地貌变化而形成形状各异的八大沟湾,包括清水沟湾,杨树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米浪沟湾、三岔沟湾、滴哨沟湾、大沟湾,以及许许多多无名的小沟湾。八大沟湾湾回水转、草木葳蕤、步移景换、曲径通幽,沟湾内农舍良田、翠林映掩、牛羊觅食、鸡鸣犬吠,颇有世外桃源之感。深厚壮观的北方沟川地貌和水回田绕的南方水乡风光天然结合,绘就了一幅独特而神奇的自然风情画卷。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达来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达来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达来 摄

每一次相见都是新感觉,每一次回眸都是满满的骄傲与自豪。作为鄂尔多斯古代文明的源头胜地,萨拉乌苏早已名扬天下,传闻世界,是鄂尔多斯一张光芒闪耀的文化名片。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境内萨拉乌苏河上游,被专家们誉为“天然地质公园”、世界级的沙漠大峡谷,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沙漠大峡谷(长34公里)。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杨健业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杨健业 摄

1923年,法国地质及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了一枚旧石器时代人类幼童门齿化石,生活年代间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晚期智人。打破了西方学术界“亚洲没有旧石器时代”的疑断,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这枚门齿化石被定名为“ordos tooth”【河套人(鄂尔多斯人)】,从此与几乎同时进行的周口店遗址发掘一起,拉开了亚洲地区旧石器考古的新帷幕。而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孟克朝鲁 摄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孟克朝鲁 摄

在这里迄今已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化石3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种类多达45种。所以这里也是著名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的集中产区,是人类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天然地质博物馆。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在这里举行了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2014年,萨拉乌苏遗址入围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萨拉乌苏:一首悠扬的文明之歌


斯庆巴特尔 摄

期我厚土,地力永葆;冀我生民,福祉绵存。宛如一首悠长的文明之歌,萨拉乌苏从远古吟唱至今天。萨拉乌苏在早期国际学术记录中称为“xarusgol”,是蒙古语“黄色水河流”的音写。她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边缘,由多民族演绎的色彩斑斓的文化和绚丽神奇的精神彩虹,以及她给予人类生长的无限启示,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纵深、未闻的声音和未及呈现的画面,都值得人们永远探究和珍重,就如同热爱并珍惜她那清澈纯净的河水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