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夷狄”学会了造长城之后……

竹鼠 时拾史事 今天

说起长城的作用来,大概连小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自然是中原王朝修建用来抵御外族入侵的啦,比如那个秦始皇修长城就是抵御匈奴啊,明朝的长城就是防御女真啊,蒙古什么的……”没错,你说的都对,但是不知道你了解不,除了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之类的汉人王朝修的长城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被所谓“戎”“狄”这些民族修建的长城,而这些横亘在中国北部大地上的“非汉族修造特色”长城,竟然也是用来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


当“夷狄”学会了造长城之后……

(北京八达岭长城)


夷狄为了防夷狄而修长城,这个操作可以说是很耀眼了。

话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大地上生活着这么一群少数民族,他们的名字叫做鲜卑族。这个鲜卑族虽然时至西晋早期还是一群盘踞在北方草原上,以游牧射猎为生,以刻木投石记事的处于原始阶段的野蛮人,但是到了西晋末期,南边的晋人往北部手搭凉棚这么一看:可了不得,这帮鲜卑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悄咪咪的成了一个拥兵十余万的庞然大物。不仅兵多,他们还占据了相当广大的土地:从东部的辽河到西边的伊犁河一带,东西绵延14000余里,南北7000余里,紧紧贴着汉家的并州,就像一把随时会刺下来的利剑一样悬在头顶上。

然而鲜卑人可不像后来的蒙古人,女真人那样直接发兵南下,而是选择以一种非常遵守游戏规则的方式参与到晋末乱世的逐鹿活动中来。这鲜卑族中的一支,叫做拓跋氏的,慢慢的开始进入南方汉土,在并州生活之余也开始积极学习汉家的文化。

公元310年,拓跋珪,也就是这一支鲜卑人的酋长,被晋朝赐封为代国公,裂土在陉岭之北,也就是如今的山西代县一带,正式以“狄”的身份一脚踏入了中华王朝的官僚体制内。随后,拓跋珪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地位随之水涨船高———公元314年,拓跋珪受封代王,正式建立封建国家。随后拓跋珪开始放飞自我,一脚踢开晋朝,于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当“夷狄”学会了造长城之后……

(北魏疆域图)



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河北大部分州县被北魏占据,此刻这个汉化的外族政权稍稍喘息,余光往北这么一瞥:可不得了,北边又强盛起来一批人,这批人就是柔然人

这柔然人原本是拓跋部的奴仆,后来自己溜了,跑到北边发展,趁着老东家北魏在南边大杀特杀,疯狂吞并小部落,拓展实力,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部落联盟,并且仗着自己力气大性子野,不停的南下骚扰老东家的边境:结果是风水轮流转,现在是北魏鲜卑人开始担心北面的游牧民族入侵了。

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与柔然人是打了一仗又一仗,打了一仗又一仗,虽然期间赢多输少,却也不胜其烦,被搞得疲惫不堪。于是乎,这两位皇帝陛下想了个非常汉化的主意:修长城。

明元帝太康八年正月“蠕蠕(这是鲜卑人骂柔然人做虫子的说法)犯塞。筑长城于长川(内蒙古兴和西北)之南,起自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这条长城是在战国赵长城的基础上建造的,大致路线是起于赤城县东,走南边到 崇礼县和赤城县交接处,转而去西到万全,张北县交界,然后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再过丰镇,察右前旗,察右后旗,呼和浩特市到达固阳县内,蔓延很广。

这还不算,在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七月,太武帝北巡到了和龙,也就是如今辽宁朝阳市,又发民夫三万筑长城一段,接着太平真君六年,又发“司,幽,定,冀四洲十万人” 在河北上谷,也就是居庸修起,沿着北京——涿鹿县——蔚县——山西广灵县——宁武县这条包围着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北部的大环线修了一条用以保护首都,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的长城。

修了这么多还不放心,太武帝修完,他的后代,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接着修。

太和八年,一个叫高闾的人建议皇帝说:“如今北面确实有点阻挡了,陛下和我暂时安心,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万一柔然人绕过来打我们不还是得歇菜么?所以,就算不开疆拓土了咱都能行,但是咱们这国防建设可不能停啊,陛下您再发十万人,三万人负责三百里的工程,大概其一个月就弄完了,对你好我好大家好哇!”于是乎孝文帝一拍脑门,大手一挥,接着征民夫,从内蒙古武川县开始,一路往南走商都,化德,康保,太仆寺旗,多伦,一直修到丰宁县里又搞了一道长城。

这回好了,长城前前后后修了小四五条了,整个北部国土被包裹的严严实实,长城密密麻麻纵横交错,蠕蠕人总打不进来了?咱们鲜卑人可以松口气儿了吧?


当“夷狄”学会了造长城之后……


可谁知这外患刚刚得以解决,内患就冒出头来:北魏末年,驻守长城的六镇居民起义,北魏统治者傻乎乎的竟然邀请柔然人来帮助平叛,到头来历经三代修造的耗费几十万人民心血的长城在柔然人前面到成了摆设,柔然人一鼓作气打进了山西,搞得北魏守无可守,打又打不过,只好和老冤家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长城北都给柔然人,长城南还是鲜卑人的地盘。可就这分了一半的地方,还要再分一次:不久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力量又削弱了一遍不说,还记吃不记打。


当“夷狄”学会了造长城之后……

(东西魏疆域图)




东魏丞相高欢为了防御北部边境,竟然学着老祖宗,又开始修起长城来——“筑长城于肆州(忻县)北山,西至马陵(山西静乐),东至土墱(山西代县西南)”这段长城110公里,大部分用片石砌墙,只有少部分夯土,耗费可想而知。大概是高欢最后意识到了这么做不仅劳民伤财,还毫无作用,于是只修了四十天就停止了。就是如此,也没能勒住拓跋家族灭亡的脚步。

公元556年,一个叫高洋的人物把拓跋家的皇帝拉下了马,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北齐,到这儿您可提醒自己,别看这家伙姓高,是个汉族人,但是长久在鲜卑人手底下当官儿谋生,已经高度鲜卑化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他就是个鲜卑人。

且说这高洋登基之后,也得面临北面的威胁吧,于是正打算照猫画虎修长城防柔然呢,却听说柔然人的首领跟斗败公鸡一样的跑到西魏国去避难去了,不禁懵了一阵。打听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柔然人也遇上狠角色了,那就是突厥人。这突厥人比柔然人还野蛮,还凶猛,把柔然人打的跟个孙子似的,一口气从北方压到了北魏长城一线。

高洋一看,不行啊,长城还得修,柔然人完了还得防突厥人呢,来重启工程吧。于是乎,文宣帝高洋踏上了这条修长城的不归路。


当“夷狄”学会了造长城之后……

(北齐北周疆域图)




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帝至黄栌岭(山西离石),仍起长城,北至杜平戍(山西五寨北),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这段长城长200公里,起自山西吕梁市,往东北走,经方山,岚县,最后到达五寨县。三年后,天保六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北京昌平)自桓州(山西大同),九百余里。”隔了短短一年之后,天保七年,又从今山西汾阳修长城一直修到了现在的山海关地区,马上就要入海了,这条长城绵延三千余里,光是在山西境内就五百公里,在后世还多次被修缮使用。

以上,高洋一年连着一年的疯狂修造长城,就为了抵挡突厥人的进攻,不料他并没有看到突厥人大举入侵的那一天,反而是到了武成帝河清三年的时候,突厥人才联合北周一起入侵北齐,可喜的是,这一堆耗费民力物力的长城可算是没白修,终于在这次战役里派上了用场。北齐军队大破联军,保卫了军事首都晋阳不受打击。

经历这一次胜利,北齐统治者更加热衷于修长城了,像是找心理安慰一样

北齐后主在天统元年,又自库堆到东海海边修了二千余里的长城。可是这回长城却保护不了北齐人民了,这二千余里的长城竣工十来年后,北齐就被北周灭亡了,对,就是那个联合突厥打北齐的北周,这家伙也是鲜卑的政权。

北周灭了北齐后以为自己牛的不行,就开始飘飘其然起来,周武帝紧接着就去打突厥人,想一次解决两个麻烦,永保太平,没想到被突厥爸爸教做人,武帝自己也死在了这次战役中(一说是还未出发就去世了)。

这回北周傻了,知道了我爸爸还是我爸爸这个客观事实,于是想起来那一年败在北齐手下的遭遇——北齐靠什么赢得我,长城啊!修,咱们也得修长城!于是他的孙子静帝大象元年,发山东民夫修长城,从山西修到大海边,有可能是今河北卢龙县内,勒于碣石,以为北藩。

可万万没想到,北周防住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忘记了自己还在逐鹿中原呢,于是乎不久北周就被隋朝代替,中国大地实现了大一统。

就是秦朝这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修一条长城,还让人民苦不堪言呢。像北魏,北齐这样的割据国家,动不动就修长城,三十万人,十万人的征夫,几千里的修造,就算长城修好,御敌于外,也终究会从内部崩溃于民怨,现实中,他们不也多是正是因此而灭亡的吗?

所以说啊,这修长城固然有其作用,然而终究是个自我封闭,劳民伤财之举。

《长城史话》叶小燕:社科文献出版社;《世界奇迹——长城》罗哲文:文物出版社;《中国文物地图集》:国家文物局出版社

图片皆来自于网络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