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肛痒怎么治疗?

NIEjiANGU0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是外阴还是阴道内瘙痒。外阴是指女性外生殖道,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前庭大腺、尿道口等。要想知道怎么治疗那首先需要明白哪些疾病会导致阴痒肛痒。临床常见阴痒一下几种。

1,阴阜瘙痒。阴阜是阴毛的生长部位,此处阴痒多为阴虱所致,可以选择将阴毛剃除。

2,外阴白斑。阴蒂、大小阴唇处发白、瘙痒日久,需警惕外阴白斑。外阴白斑又称外阴白色病损,在妇女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患此病,以50岁左右的更年期妇女最常见,主要表现为阴蒂、大小阴唇处色脱、瘙痒,夜间尤甚,局部疼痛灼热,皮肤皲裂粗糙,甚或黏连萎缩,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个疾病治疗起来较为麻烦,严重者需要手术。中药一些外治外洗的方法止痒效果很好。

3,尿路感染。如果您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热疼痛等症状需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尿常规可以诊断是否患有尿路感染。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构造,尿道口的细菌容易感染阴道导致女性阴道炎,如果细菌通过阴道、宫颈进入宫腔可能会导致盆腔炎,进而影响月经、怀孕等。只需要抗生素治疗就好。

4,阴道炎。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伴外阴或阴道瘙痒需要依靠白带常规或培养以明确感染细菌的种类。细菌、霉菌、滴虫、衣原体、支原体都会导致阴道炎症,细菌感染不但会影响您的生活质量也是女性流产、宫外孕的常见病因等,孕前需做详细的筛查。

5,夜间肛门瘙痒且有虫行感考虑虫感染。如果阴痒肛痒同时发生,可能为阴道炎症蔓延至肛门,需做药敏培养以便对症治疗。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杏花岛


阴痒是一个症状,亦是中医病名。通常发病女多于男。男子阴痒是指外阴部阴茎、阴囊等阴部近处瘙痒不适为主症的症状。因患处尴尬,不便搔痒,故令人十分烦恼。

阴痒作为皮肤病,其原因或为感染,或为过敏,或维生素缺乏,或兼有精神紧张因素。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阴囊湿疹、皮炎、阴虱、真菌感染、维生素B2缺乏等疾病。

由于阴痒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临床当根据阴痒的病种与证候分别进行论治,若对以阴痒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阴痒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湿热蕴结,或肝肾阴虚,或血虚风燥,或虫毒附着所致。常见于绣球风(肾囊风)、阴燥、阴癣等外阴的一些皮肤病中。本病临床实多虚少。治疗难易不一,有的速愈,有的迁延反复,与本人体质及调护是否适当有很大关系。

病因病机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阴下痒湿候》曰:“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风邪乘之则瘙痒。”并指出其病机为“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皮肤故痒,搔之则生疮。”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解药并杂治》中记载:“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干癣者,宜依癣方主之。有五劳七伤而得阴下痒湿,搔之黄汁出者……仍需敷药治之。”

《东垣十书·论阴疮》认为本病病机以湿为主,故称之为“湿疮”,曰:“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汁出,如疥癣是也。”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先提出“肾囊风”一名。曰:“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

清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提出“绣球风”之名;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前阴病》谓:“阴囊湿痒者,由于精血不足,内为色欲所耗,外为风冷所乘,风湿毒气乘虚而入,囊下湿痒,甚则皮脱。”指出了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并增用了外治的剂型,如“沐浴长春散”、“牡矾丹”等。

1.湿热蕴结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肥甘之品,或食用海鲜虾蟹或部分药物等易致过敏之物,湿热内生,或包皮过长,积垢刺激;或有不洁性交史,染上真菌、阴虱等虫毒,与湿热之邪,留滞阴部,蕴于肌肤,气血不和,发为阴痒。

2.肝肾阴虚

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肾阴肝血不足,水不涵木,阴器属肝肾所主,肝经绕阴器,阴血不足,外阴失养,瘙痒难忍。

3.血虚风燥

重病久病,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风胜则痒,阴器及皮肤失养,则瘙痒不适。

综上所述,本病的主要病理要素是——风、湿、热、阴血虚等,常相兼为患,如湿热相兼,或血虚生风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阴痒诊断以症状命名,外阴局部包括阴囊及其两旁大腿根部与阴囊贴合处、阴茎及其上方的毛际等,故诊断并不困难。

注意询问阴痒发病的轻重缓急,伴随症状与体征,诱变、加重或缓解的原因等,全身其他部位是否也有瘙痒等症。还要询问阴痒的发病时间,与饮食、精神、性活动的关系。

阴痒亦有轻重之分。轻者阴囊皮肤瘙痒,皮色不变或稍红,日轻夜重,可伴有或干燥不适,或有口干口苦等;重者则可见局部潮红糜烂、流淌滋水,甚则红肿疼痛,夜寐不安,瘙痒难忍。少数患者尿道内有痒感。

体格检查:注意病变的具体部位,范围的大小,色泽的深浅,有无肿胀;是否有渗液糜烂,苔藓样变,色素加深或减退等改变;冠状沟分泌物的性状;阴毛上有无白色阴虱附着,内裤上贴近阴毛部位有无黑褐小点等。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分清湿疹、皮炎的性质。

实验室检查:应作血常规、皮损部位鳞屑念珠菌检查,病变渗出物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必要时作血糖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全身病变。如尿道作痒,应检查其分泌物是否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此外,必要时查找有无疥虫、滴虫感染。

2.鉴别诊断

(1)肾囊风(阴囊湿疹):常有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病史,急性期表现为阴囊潮湿、流滋、肿胀、发亮、结黄痂。日久不愈,转入慢性,阴囊干燥肥厚,皮纹深、宽,状似桃核,有薄痂或鳞屑,色素沉着;皮疹多形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是其临床特点。阴囊瘙痒剧烈,或痛如火燎,黄水淋漓者,俗称绣球风。

(2)阴癣(念珠菌感染):病人可有鹅掌风、灰指(趾)甲,脚湿气等病史,夏重冬轻,常发于双侧股内侧及大腿根部,单侧少见,严重时皮疹见于会阴、肛门、臀部等处皮肤。初起阴股内侧小片红斑,上覆鳞屑,渐向四周蔓延、扩展,呈环状或半环状,边缘有丘疹、水疱、结痂、脱屑、中央自愈,日久则局部色素沉着,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自觉瘙痒。实验室检查:皮损鳞屑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积极坚持治疗,容易治愈。

(3)阴囊瘙痒病:好发于老年人,多限于阴囊,也可累及阴茎、会阴等处。阴囊瘙痒初起轻微,逐渐加剧,也可开始即为剧痒。每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饮用烟、酒、茶、咖啡或食用其他刺激性食物,衣服摩擦及气温变化等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病人常强烈搔抓,直到解痒为止,由于搔抓的刺激,阴囊皮肤可见血痂,色素沉着甚至皮肤肥厚。常有浅裂或糜烂。病程慢性。

(4)阴部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多发于阴囊及与大腿根部交界处,瘙痒呈阵发性发作,昼轻夜重,精神紧张则可频发,搔抓后出现红色粟粒状扁平丘疹,后融合成片,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皮肤肥厚,皮损边界清楚,反复发作,日久难愈合。

(5)维生素B2缺乏症:阴囊干燥、脱屑、浸润性肥厚,皮纹加深,可见弥漫性淡红色斑,常伴舌炎、口角炎,经维生素B2治疗后易愈。

(6)阴虱:可找到成虫或虱卵。

辨证施治

1.虫毒感染证

多见于感染阴虱、疥虫、滴虫、念珠菌等所致,临床可呈现湿热浸淫肌肤之候。此处重点介绍阴虱和疥疮。

(1)阴虱

证候:阴毛局部有小斑点、丘疹、瘙痒、皮肤潮红、抓痕、血痂或糜烂,流脂水,脓疱,痂皮,阴毛囊处找到虱和虱卵,或伴心烦、口渴,大便或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

基本治法:杀虫止痒,清热利湿。

方药运用: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此方是清泻肝经循行部位湿热的代表方,因虫毒感染,多居于湿热之地,阴部居处隐秘,居下焦之末,湿性下注,故用本方清利湿热以纠其本,再加杀虫止痒的白鲜皮、地肤子、百部以逐其根,配合外治中药,使虫驱热清湿利则瘙痒可宁。

外治法:①石菖蒲、百部各60g,水煎温洗,每日1次。连续3天;②百部120g煎水后,先熏后洗,每晚一次,连洗5~7日;③20%~50%百部酊外涂,每日2次,连涂7日;④百部30g,紫草20g,花生油100ml,文火加热至油变紫红色、纱布过滤存油,外涂,每日2次;⑤用百部、蛇床子、防风、细辛各20g煎水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连续3日,可治愈。

(2)疥疮

证候:疥疮感染以后明显的症状出现于4~6周后,皮损表现有:丘疹、水疱、隧道、结节,并有抓痕和溃疡。在阴囊、阴茎、龟头上也可发生丘疹,如黄豆或米粒大,散在隆起于皮肤表面,形成结节,刺痒加剧,夜间尤甚。

基本治法:若继发感染者,宜疏风清热利湿。可用荆芥、桑叶、苦参、黄柏、金银花、连翘、蝉衣、生地、丹皮、地肤子、萆薢等煎水服。

若形成疥疮结节者,宜清肝化痰,除湿散结。可用半夏、黄芩、柴胡、川楝、郁金、佩兰、萆薢、浙贝母、生地、丹皮等水煎服。

若由疥疮引起感染性肾炎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紫背天葵、半枝莲、土茯苓各15g,泽泻10g,六一散20g,水煎服。若水肿甚者加木通、瞿麦;尿蛋白多者加白茅根;尿中红细胞多者可加地榆炭、大小蓟、茜草炭;若尿中白细胞多者可重用蒲公英、地丁,量达30~50g。

外治法:①硫黄洗疥方:藜芦、大枫子、蛇床子、硫黄各20~30g,川椒8~10g,每日1剂,水煎外洗患处;②苦楝洗剂:苦楝子30~40g,鲜苦楝根皮100~200g,水煎外洗,每日3次;③艾叶、苦参、百部、苦楝皮各30g,川椒15g,硫黄、雄黄各10g,明矾、蝉衣各6g水煎外洗;④蛇床子百部酊:蛇床子、百部各250g,两药研成粗粉,先以冷水润湿30分钟,加入75%酒精4000ml浸泡15日,去渣备用。每日全身涂1遍,5日后更衣换被。

2.湿热蕴结证

多见于阴囊湿疹、皮炎急性发作期,阴癣,或合并尿路感染,或因过敏所致。

证候:阴囊或阴茎、毛际瘙痒,局部潮红,或起丘疹,或渗流滋水,分泌物增多,遇热加重,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基本治法:祛风止痒,清利湿热。

方药运用:用清肝经湿热,祛风止痒的祛风燥湿汤。该方用乌梢蛇、独活、藁本、白芷、金银花、黄柏、白鲜皮、当归、甘草,共成祛风除湿清热之功。用于肾囊风,即阴囊湿疹,阴囊神经性皮炎风重于湿者,肾囊干燥发痒,搔后略有出水者。

外治法:①蛇床子汤:如湿热夹风,蕴结肌肤所致之证为主者,可用祛风燥湿,解毒止痒的蛇床子汤煎数滚,倾入盆内,先熏,候温浸洗。方中威灵仙、蛇床子、苦参、土大黄祛风清热燥湿为君;缩砂壳行气燥湿,归尾活血利水,老葱头行气活血止痒共为辅佐,即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之意。共成祛风燥湿,解毒止痒之功;②马齿苋洗剂:黄柏、地榆、马齿苋各30g。或单用马齿苋鲜品100g,或干马齿苋50g,水煎待温,以纱布5~6层相叠,蘸此煎液包敷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天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如属慢性阴囊湿疹者可配合使用五倍子膏、玉红膏。用于阴囊湿疹初期流脂水过多者;③二参散:茵陈20g,苦参、玄参各30g,白鲜皮25g,猪苓、茯苓、生薏苡仁、黄柏、当归、明矾各10g,紫花地丁36g,六一散15g。粉碎成粗末,每袋60g,放入沸水中浸泡10分钟,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用于阴囊湿疹皮损出现红斑者。治疗数十例,均愈。最多用药5包。[《江苏中医》,1987,(5)]④干荷散:牡蛎粉、蛇床子、干荷叶、浮萍草各等份。上为粗末,每用2匙,水1大碗,同煎三五沸,滤去渣,淋洗阴茎,避风寒。⑤冰石散扑粉:滑石100g,冰片30g,枯矾40g。上药研极细末,混匀,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凉开水或中药洗剂洗净,擦干,再把药粉均匀地撒在患处,每日2~3次,一般用药1周后逐渐痊愈。用于阴囊湿疹流脂水较多者。⑥大黄地榆膏:以生大黄、大黄炭、生地炭、地榆炭各30g。研末,以香油调之为稀糊状,敷于局部,包扎后卧床休息,早晚各1次;连用3日而愈。方中取大黄苦寒燥湿、消炎杀菌;配以大黄炭、生地炭、地榆炭,清热燥湿、收敛止痒;香油除起赋形剂作用外,尚有润肤护肤之功。药味少而配伍当,取效甚捷。⑦以芒硝(玄明粉亦可)30g,食盐一撮,放入盆内,以沸水适量溶化,候温浸洗,每日3~5次,浸洗之后,痒感消失,糜烂处可愈合,皮肤恢复正常。芒硝,辛、咸、苦、大寒,内服可泻热通便,外用能清热消肿,擅治皮肤疮肿,或疮疹赤热、痒痛。食盐咸寒,二药相配,共奏燥湿止痒之效。

3.肝肾阴虚证

多见于亚急性或慢性阴囊湿疹日久伤阴耗血者。

证候:阴部瘙痒,灼热干涩,夜间尤甚,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治法:滋补肝肾,兼以祛风。

方药运用:滋阴除湿汤。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中用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滋阴不助湿,除湿而不伤阴。用于慢性阴囊湿疹等阴痒症。如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合一贯煎(沙参、当归、生地、麦冬、枸杞、川楝子)。祛风可加白鲜皮、地肤子等。

针刺疗法:取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用补法。穴位选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4.血虚风燥证

多见于阴痒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神经性皮炎、慢性阴囊湿疹、老人阴囊瘙痒症。

证候:阴部丘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外阴或腿根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头晕目眩,多梦,舌淡苔薄,脉细。

基本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祛风。

方药运用:十二味地黄饮。本方重在养血祛风,故方中用当归、生地、白芍、首乌、生黄芪、丹皮、地骨皮、荆芥穗、白芷、白僵蚕、白蒺藜、麦冬。本方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养血润燥,风息痒止。痒甚夜不能寐,加龙骨、牡蛎。

外治法:复方蛋黄油:取新鲜鸡蛋数个,煮熟剥壳去蛋白,将蛋黄研碎,置小铁锅内,文火煎炒,用小锅铲边炒边压挤,待蛋黄焦黑,始有油熬出,至蛋黄油完全熬出为度(一只蛋黄一般可熬油4ml)。取此油20ml,加轻粉(研细)2g和匀,贮瓷瓶内密闭备用。每日4~5次,3~5天可愈,治疗时间禁用热水、肥皂水烫洗;忌食辛辣刺激性物及河海鱼虾类物;尽量避免搔痒及摩擦等机械性刺激。

五子洗剂: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黄药子各30g,煎水外洗。

预防与调护

1.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及促发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病因复杂,又因人而异,故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饮食、个人嗜好等,以作出相应的指导。

2.避免各种自为的不良刺激,如热水、肥皂烫洗、搔抓,穿着全棉内裤,且内裤不要太紧身,保持裆部空气流通。并经常换洗内裤,保持内裤洁净。

3.避免吃易致敏及刺激性的葱蒜辛辣、海鲜、虾蟹、公鸡、鹅等发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全面,不可偏食,适当吃些粗粮,以补B族维生素的不足。

4.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切忌紧张、焦虑。

5.积极治疗相关的滴虫、阴虱、疥虫等感染性疾患,并防病灶继发细菌感染。

6.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养成每晚清洗的好习惯。积极治疗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及圆癣等全身性疾患,以防沾染局部而成本病。

7.本病如因夫妻间密切性接触而交叉传染,如阴虱等,则夫妻应该同查共治。

临证经验

本病实证以热证居多,或兼风,或夹湿,或侵入血分,或有虫毒;虚证则以血虚、阴虚为主。初期多实,后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阴痒的辨证,首用病因辨证,分清致病之病理要素孰重孰轻,熟悉阴痒的病因特点,是正确辨证的前提与重点所在。主要病因有虫毒作痒、湿胜作痒、风胜作痒、热胜作痒、血虚作痒。

阴痒由虫毒、湿热下注、血虚风燥与肾虚阴亏风乘所致。因此,祛风、清热、燥湿与补肾、杀虫便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在治疗方法上,除传统的内服药外,局部病变更应注重外治疗法的应用,有汤剂熏洗;散剂、油膏外搽;亦有用针刺等方法。

阴痒之症,大抵可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湿偏重者,萆薢渗湿汤加知母、苍术、白鲜皮;热偏重者,龙胆泻肝汤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黄柏;外用黄连水冷湿敷,去其湿火;或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每日1~2次;霉菌感染,可用藿黄浸剂煎汤冷湿敷。慢性者多为肝肾阴虚,治宜滋肾养肝,清热止痒,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当归、白鲜皮、生首乌、地肤子;外治:先用蛇床子30g,苦参15g,煎汤熏洗,再用黄灵丹麻油调敷,每日2次;如仍不效,可用2号止痒膏麻油调搽,每日1~2次;如皮肤增厚如树皮状,古称“皮肤如蛀”(皮蛀),今称“呈淀粉样变”,可用验方“四乳散”治之,多能痊愈。

现代研究进展

1.赵金铎认为阴茎中痛痒有虚实之分

(1)湿热茎中痛痒:茎中痛痒兼有小便赤黄,短涩频急,有灼热感,或小便混浊,腰痛,或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或数。

(2)火热茎中痛痒:小便短赤,灼热刺痛,或兼发热,口疮,口干,舌尖红,脉数。

(3)瘀血茎中痛痒:茎中绞痛剧烈,甚者茎中痛欲死,往往兼有尿血、腰痛,少腹拘急疼痛等症状,舌质暗有瘀点,脉沉涩,或舌脉无明显改变。

(4)肾虚茎中痛痒:茎中痛痒不剧,时轻乍重,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腰酸或痛,舌淡,脉沉细尺弱。

上述四种茎中痛痒证候,湿热茎中痛痒、火热茎中痛痒、瘀血茎中痛痒属实证,而肾虚茎中痛痒为虚证。湿热茎中痛痒,常见于尿路感染,乃下焦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八正散、寒通汤等方加减。火热茎中痛痒,乃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二者同属热证,前者热在下焦膀胱,后者热在心与小肠,前者为湿热下注,茎中痛或痛痒并作,尿浊,苔黄,脉濡数,治当清利下焦湿热,后者为心经有热,必兼有口疮,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其痛痒症状往往是“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沈氏尊生书》),治宜清心火而利小便,方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加减。瘀血茎中痛痒,则因瘀阻茎中,故疼痛甚剧或兼血尿,治疗当化其瘀血,其证自愈。“以一味牛膝煎膏,大妙”(《沈氏尊生书》),或用蒲灰散、加味桃红四物汤等方加减。当然也有不少因细小结石停阻尿道而致疼痛者,需鉴别。至于肾虚茎中痛痒,多由房室不节,或同房时忍精不泄,损伤肾气所致,故必兼有腰酸或痛,小便余沥不尽,脉沉等肾气不足见症,其茎中痛痒不甚。治当温补肾气,方用肉苁蓉丸加菟丝子、牛膝等。

患儿,8岁。于1977年9月5日求治。阴茎中段内奇痒疼痛,入夜尤甚,小便时因痒痛极甚,须手按挤阴茎下方,双脚在地上跳动,排尿时经常啼哭呼喊,痛苦难忍,不能入睡。阴茎发育一般,根部下方因经常挤压有一小疙瘩,中心有一小溃口处,有时流出黄色液体。龟头和尿道口无炎性体征,阴囊无湿疹及瘙痒。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淡渗利湿。处方:萆薢12g,薏苡仁12g,木瓜4.5g,生地黄12g,木通4.5g,淡竹叶6g,赤芍6g,当归6g,玄参9g,金银花12g,苦参9g,六一散12g,服五剂。痒痛大减,连服20剂获愈。

傅某,男45岁,患者整个阴囊呈黑紫色,下面水湿浸渍,有黄绿色脓液,气味腥臭,受热则奇痒难忍,痛苦不堪。诊断为“阴囊湿疹”,即予针灸治疗。

取穴方法:令病者立正姿势,双手向上伸直,脚尖着地,脚跟作提起动作,腓肠肌收缩呈现人字形沟纹,即沟顶端承山穴向上1寸处便是。并配以合谷、百虫窠。进针方法:穴位选准后,做好标记,嘱患者作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即可进针。进针时针尖应稍向上,一般约刺1.5~2寸左右。得气后,视病者身体强弱,行强刺激或中等度刺激手法,作180°捻转,以针感达到阴囊部为止。留针30分钟左右,每5分钟行针1次。亦可应用电针法。配穴则按常规方法进针,手法相同。初针后,自觉夜间阴囊部有焦灼感,流水明显减少,经3次针刺而痊愈。1年后追踪观察,未见复发。黄清源不给内服与局部用药,只选用特定的承山穴向上1寸处,配以合谷、百虫窠针刺治愈了30多年没治愈的顽疾。

4.黄宝忠内外合治肝经湿热下注绣球风案

蔡某,成年,初诊1963年8月21日。肝肾湿热下注,阴囊瘙痒,皮肤粗糙脱屑,历时许久。近日剧发,包皮水肿,痛痒交作,步履不便,舌苔薄腻,脉形濡缓。治拟利水淡渗。内服处方:野菊花4.5g,金银花9g,连翘9g,地肤子9g,萆薢9g,赤芍9g,车前草9g,决明子30g,赤茯苓9g,甘露消毒丹(包)15g。外治方:苦参30g,川椒4.5g,蛇床子15g,生黄柏15g,生茅术1.5g,透骨草15g,土槿皮15g,大枫子肉15g,土木鳖去壳切片4只(布包煎汤外洗)。内服3剂,外洗3天,绣球风作痒已止,皮色正常,包皮水肿消失。本案用清利淡渗治其内,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治其外。方中未用苦寒燥湿之品,而侧重于淡渗清利。因湿邪偏盛,且血分已有阴伤之象,若复用苦寒,势必化燥伤阴,故黄宝忠于清轻淡渗之剂中加凉血润燥之赤芍一味,又合用清热化湿之甘露消毒丹,里外合治,使湿热俱去。

5.王占玺用“却湿杀虫汤”外洗治疗阴囊湿疹

王曾治一患者阴囊瘙痒流水1年余,阴囊呈大片状脱皮,流水不止。随处以自拟“却湿杀虫汤”。处方:苦参30g,土茯苓30g,萹蓄12g,蛇床子15g,大黄10g,明矾15g,金银花30g,地丁30g。水煎外洗患处,每晚1次。用药5剂后阴囊痒明显减轻,但创面尚未完全愈合,仍以上方加黄芩、百部各15g,又用5剂则阴囊瘙痒全部消失,创面亦全部愈合。

王氏“却湿杀虫汤”已应用多年,治疗诸般湿疹、痒疮均可获效,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亦可应用。一般只用原方即可。本方取苦参、土茯苓、蛇床子、萹蓄却湿杀虫之功;明矾燥湿以止痒;金银花、地丁以清热解毒消炎为用。若创面鲜红者,酌加丹皮、生地以凉血;创面暗紫者,酌加当归、红花、桃仁等以活血化瘀;若局部痒甚者,酌加蝉蜕、蛇蜕以驱风;若治脂溢性皮炎时,酌加首乌藤、当归以养血保护皮肤。除外洗外,亦用于内服,内服时应去明矾,苦参减量至10g;蛇床子减至10g,随证加减为用。

小结

1.阴痒是以症状命名的一个病名。

2.阴痒的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时也应兼顾。

3.阴痒实证以热证居多,或兼风,或夹湿,或侵入血分,或有虫毒;虚证则以血虚、阴虚为主。初期多实,后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4.阴痒应以祛风、清热、燥湿与补阴益血、杀虫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在治疗方法上,除传统的内服药外,局部病变更应注重外治疗法的应用,有汤剂熏洗;散剂、油膏外搽;亦有用针刺等方法。

5.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及促发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避免各种自为的不良刺激,注意合理饮食,防止各种感染,保持情绪稳定。


中国医药养生


女性外阴痒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行为前后痒的症状有着本质区别。女性阴道有菌群50来种,菌群具有抵抗外来病原菌侵入的功能。因为输卵管运动动力方向。阻止阴道内病原菌群上行。在有性行为前,外来病原菌侵入阴道,阴道内病原菌群抵御激战。产生分泌物流出,并有痒的症状。有性行为前发生阴道炎,病源是在阴道。这种状况,不用药物,自身调整,阴道炎会不治而愈。有性行为后,发生的阴道炎,病源是在盆腔内,是从盆腔内流淌出分泌物刺激阴道及外阴出现症状。发生性行为后,精细胞被排泄在阴道内。精细胞携带阴道内源性病原菌强行逆流而上攻入盆腔内。随着性生活次数的增加,盆腔内死亡的精细胞及各种病原菌的量不断增多,形成炎性物。炎性物被输卵管抓取排泄出体外,被排泄过程途经阴道。这是有性行为后,形成性生理循环。这种循环状态被误认为是阴道发生疾病。局部止痒、对症治疗。其结果抑制输卵管运动。抑制生理功能的治疗方式及各种药物的开发与使用,成为疾病发展因素。随着年龄的成长,痒的症状由轻至重而发展。盆腔内引起痒的症状病原菌是多种,最常见、量最多是甲丝酵母菌(就是霉菌)。这种病原菌是真菌,繁殖能力强。治疗方式的问题,部份人形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顽固性霉菌性阴道炎)。这个疾病是女性最遭罪疾病。长期外阴痒,甚至是奇痒。严重者能达到精神崩溃程度。大把大把的豆渣样分泌物排泄会持续几个月。痒的最为严重症状,是水样分泌物刺激。内、外生殖器感觉神经不同。大量炎性物存于盆腔内没有感觉,排泄出体外刺激外生殖器就有痒的症状。长期刺激外生殖器,有些中老年女性患有外阴癣。刺激外阴痒并引起外生殖器疾病的病原菌长期隐匿于盆腔内,刺激盆腔内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症状,却是引发妇科各种慢性疾病的物质。治疗妇科疾病不能将盆腔内具有刺激性物质排泄出体外。治疗都是暂时缓解症状,不断缓解症状治疗,妇科炎症成为终生性疾病。如果早期就采用顺应生理功能治疗方式,痒的症状很快就消失,更不会发生奇痒的症状。而排泄盆腔内炎性物是治疗与预防妇科疾病有效措施。


A孙德金


首先,去皮肤科让大夫看看有无异常皮损出现,排除一些皮肤病。

如果没啥异常的皮损,那么可以用中药外治法中药坐浴治疗,就是以四妙散以基础方加减,化湿止痒为主治疗,注意会阴及肛周保持干燥!


中医虎医生说



用户60710615256


我外阴瘙痒流

白带真受不了怎么办


用户6608877335237


吃中药好得快


泉州南俊路小区黄中医


有炎症引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