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文│提壶山人


1

2012年版的《悲惨世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

熟悉本号的人知道,我经常在文章里提到《悲惨世界》。

第一因为戏好,第二因为应景。好的案例就是这样,会让你时不时想起它,自动将现实中的人和事与之对应。

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首先要说明,这里聊的内容,只限于电影,因为据说情节有较大的改动。另外也是由于没读过雨果的原著,没条件装逼。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

那是地狱一般的社会状况——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这样的社会亟需一场猛烈的革命。

影片的高潮部分,讲述了1832年的巴黎起义,一群青年学生领导了这场革命。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这是一部以音乐剧的形式演绎的电影,据说这也是在之前的音乐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

悲惨的苦难与革命、宗教、爱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沉重的浪漫的气势磅礴的史诗巨著。

没想到音乐剧的效果是这样的好,它并没有冲淡苦难的印记,然而却使革命与爱情增添了诗意与浪漫。

法国人好像擅长干这事儿。

革命是他们的传统,浪漫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态度。

他们不是不知道革命的残酷,但是,为了砸碎地狱而下地狱,虽然惨烈,他们也认为是浪漫的。

没有一点高于现实的情怀,谁会去干螳臂挡车的事情?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理想主义不应被嘲笑。

2

影片的主角叫冉阿让,在那个悲惨的世界,他看到小侄子快要饿死了,就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他当了19年苦役。

影片的开头,是包括冉阿让在内的一帮囚犯,身子泡在水里,拽着粗大的纤绳,纤绳的另一头系着一艘巨大的船只。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这群犯人里头,估计有不少是像冉阿让这样,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被抓进来的。

有人可能想说,乱世用重典。

能将民众推向悲惨的深渊的,是身居要职却贪赃枉法的人。

他们手握生杀大权,他们的腐败会直接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

所谓重典,难道不是最应该用在身居要职却贪赃枉法的人身上吗?

偷一块面包被抓去当数年苦役,这是上层腐坏所导致的悲惨的后果。

先后不可错乱,本末不可倒置。

可是,由于法律的阶级性,皮鞭全都抽在了苦难民众的身上。

偷一块面包,就被法律打成奴隶。

冉阿让由于不服这样的判决,中间试过几次越狱,都被抓了回来,刑期也由最初的5年增加到了19年。

你敢反抗,把你的犄角全都砍掉,让你在屈辱中学会温驯。

3

19年终于熬过去了,冉阿让以为重获自由了。

然而,警探沙威却告诉他,自由?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刑期满了,只是假释出狱,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时时出示这张带有耻辱印记的身份证,以此警告所有人:他是危险人物。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这个假释期是终生的,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指定的地方报备,否则将作为逃犯逮捕归案,继续服苦役。

就这样,由于偷了一块面包,冉阿让这一辈子都被法律定性为危险人物。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因为这个耻辱的印记,他出狱后吃了很多苦。

出去找活儿干,一出示证件便遭人嫌弃,哪怕这是最卑贱的苦力活,哪怕只干一天,都不行。

他去投宿,没人肯收留,还要挨一顿暴打。

就连孩子们见他都拿石头砸,法律已经告诉孩子们,这种人是没有尊严的,可以任意蹂躏。

就这样,还有衙役悄悄地跟踪他。

正是这样的法律,不去惩治社会的大蛀虫,却花力气在唆使所有人如此对待一个只是偷了一块面包的人。

冉阿让无比绝望、冰冷,心如铁石,他仇恨这个容不下他的世界,余生他只想对这个世界以牙还牙。

就在这时,一名主教宽容了他盗窃银器的行为,替他打发了警察,使他免遭再次沦为奴隶的厄运,终于将他从仇恨的泥沼中救出来。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这样的事情,是法律永远办不到的。

他重新找回善良的本性,成为主教那样的善人。

他决定逃出冉阿让的世界,撕毁了带着耻辱印记的身份证,化名为马德兰,重新做人。

4

冉阿让因此成了逃犯。

警探沙威一直在追查他的行踪。

8年后,冉阿让化名为马德兰,在滨海蒙特勒伊市当上了市长,同时还是一名成功企业家。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正好沙威也到那个城市赴任警长。

两人再次成了死对头。

沙威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

他非常迷信法条,即便是悲惨世界极为虚伪、荒谬、不公的法条,他都不假思索地接受、遵循、执行。

他是典型的法律党,只不过他是法律党中极为罕见的品种,他对于法律的忠诚,是万中无一的。与当下一些排泄物一般的法律党人相比,沙威简直是天神下凡。

他一向仇视犯人,他不相信犯人能够变好。即使刑满出狱了,他也要喊冉阿让的服刑编号24601,提醒对方,你永远是犯人。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法律遮蔽了他的双眼,将法律等同于正义,最后不但远离了正义,还背叛了真正的法治精神。迷信法条,使他傲慢、偏执,甚至冷血。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他骨子里就有精英意识,认为自己是统治阶层,便油然生起各种优越感。

只要什么地方有争执,他首先认为是穷人在挑事,他像一条法律狗,专咬穿破衣的人。

例如,一名衣着相对整洁的嫖客要侮辱落难后的芳汀,被芳汀挠花了脸,沙威来了,也不调查,就认定是芳汀的过错,只听嫖客的一面之词,根本不听芳汀的辩解。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5

在这么一个悲惨的世界,法律早已失去公平与正义,而沦为统治者苟延残喘的工具,专为压制穷苦人的愤怒和革命者的反抗。

由于盲目地迷信法条,沙威相当于腐朽世界中的一条看门狗,他越忠诚,就显得越可悲。

为什么要革命?

要砸碎这个悲惨的人间地狱。

表面看来,暴力革命违反了法律。

实际上,正是统治阶层背叛了法治精神,因此需要加以纠正。

法律的目的,是要保护各行各业的正当利益的,或者往更深层里说,是要保护这个国家的人民的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

这个悲惨世界,从立法之时就充满了罪恶,没有遵守这个原则。

到了执法层面,不但背叛了法治精神,就连他们制定好的充满罪恶的法条,他们也不能遵守。要知道,像沙威那样讲原则的执法者,是万中无一的。

一个人,一个社会,将法条奉为至高无上的东西,准会走向邪魔歪道。

在那样的悲惨世界,由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本身就带着罪恶的基因,再加上执法者本身的不可靠,如此层层加码,扣在民众的身上,可谓雪上加霜。

即便像沙威那样忠诚于法律的执法者,有时触碰了法律,也会趋利避害地饶过了自己。

例如,沙威认出马德兰就是冉阿让之后,写信到巴黎揭发此事。后来巴黎方面回信告知他揭发错了。

沙威觉得自己是在犯罪,玷污了这一身制服,他向冉阿让坦白这项罪行,并表示:请控告我吧,我本人对这种流氓一向无情。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冉阿让对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您继续坚守岗位吧。

这时沙威并没有再坚持原则,没有引咎辞职什么的,就这么饶恕了自己。

沙威尚且这样,何况千千万万流氓执法者?

6

沙威是恶法的牺牲品,他参与了对青年革命者的屠杀。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后来,他崩溃了,投河自尽。

冉阿让这个逃犯居然是个大善人,这一发现使他的信念坍塌了。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他觉得冉阿让和他是天壤之别的两种人,是不共戴天的,但是冉阿让在可以轻易杀死他的情况下放了他,让他觉得这样的施舍是一种耻辱。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他最后也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抵挡冉阿让的善良,同时他又觉得自己背叛了法律。

他的脑筋像火车,不好转弯,他纠结死了,他要逃离冉阿让的世界,干脆跳了河图个清净。


《悲惨世界》:革命与法律


从这一方面看,沙威是可敬的,他的真诚,是今天的法律党人望尘莫及的。只是悲催,他一往情深付给了恶法,还为此殉了情。

他被统治阶层洗了脑,仇视革命,他的世界只容得下法条,但是,现实世界与良知否定了他的这一信念。

之所以发生革命,往往是执法者背叛了法律。

沙威到死都不明白,革命,其实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可惜了,假如他不是盲目的法律党,给自己的灵魂戴上名为法律的枷锁,他也许能够成为冉阿让那样的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