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劉鬆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原圖

畫法解析:

此卷前後斷續畫了七年,筆墨洗練,意境簡遠,氣韻天成,被後人譽為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齊名。此卷曾被燒斷,此為後段,卷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在所臨為接近卷尾一段。黃公望:原本姓陸,名堅,平江常熟人(今屬江蘇)。過繼黃氏,名公望,字子久,號一風、大痴道人等。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髮,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其他三家為吳鎮、王蒙、倪瓚)之首。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第一步

第一步:勾勒

用木炭條(鉛筆)分割畫面,主山約佔右方一半,底部向左延伸,右下為近景及延伸的坡石坪苔。定稿後,用淡墨勾出山石輪廓和小樹,然後用濃墨畫小樹枝幹。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第二步

第二步:皴擦

中鋒、側鋒換用,乾溼筆自然交替,石紋用長短披麻皴,隨皴隨擦混成一體。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第三步

第三步:點染

樹葉用橫點,苔用禿筆圓點。用淡墨染樹葉及山石暗部,山腳下水面上用拖筆(將筆向左傾斜,略幹)按水平線拉出飛白橫沙線,表現沙灘。

吳鎮《洞庭漁隱圖》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畫法解析:此圖分為上下兩部分,以河隔開,一船在兩岸中間,起到連接作用,雖為平遠構圖,但視點甚高,近樹不宜過高,原圖長寬比三比一的窄長構圖,現改為二比一。

吳鎮(1280年-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元朝畫家,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早年在村塾教書,後從柳天驥研習“天人性命之學”,遂隱居,以賣卜為生。擅畫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乾溼筆互用,尤擅帶溼點苔。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精書法,工詩文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第一步

第一步:勾勒

用炭條(鉛筆)勾出大勢,上留天,中留水,然後用淡墨勾樹形和山石輪廓,定稿後撣去炭痕,以濃墨細勾。古人作畫有時對近濃遠淡不甚在意,臨畫時有所變通,應避免頭重腳輕。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第二步

第二步:皴擦

此圖用長披麻皴皴筆活而不亂,長短相成,乾溼並用,疏密得體,避免平行呆板。皴後用幹筆側鋒擦出質感,松樹皮用長圓形魚鱗皴。

跟劉松巖學《富春山居圖》(局部)與《洞庭漁隱圖》步驟

第三步

第三步:點染

吳鎮喜歡用點子,葉善用點子,此圖除松樹和草用尖筆外,其他均用禿筆,以介字點為主,間用圓點,染墨第一遍用淡墨染樹幹分出明暗,山石層次分出明暗,第二遍山石以組為單位,打破小輪廓,染出大關係,然後掛起來看整體效果,再加以整理。

【提示】每幅作品全部完成後,都要按“大膽上色,細心收拾”的原則反覆加以“收拾”,即勾、皴、擦不夠時加勾、皴、擦,染不夠時加染,點需加重時即加重墨,謂之“提重”或稱“醒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