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關於農村電商,縣長們的“困惑”

這幾年的差旅密度很高,一方面,是為了前兩年公司承接的農村電商服務項目收尾,另一方面,還是要繼續跑馬圈地,力所能及地做些新的示範縣業務。正因如此,天天和縣長們打交道。現在到縣裡,與幾年前不一樣的是,幾乎所有縣領導都能針對農村電商,說說他所理解的一二三,“認知”已經不再成為問題。往深層次溝通,我們會發現,縣長其實還有很多

“困惑”——

困惑之一:電商發展成效不一,普遍存在“不滿意”現象。

前兩年,幾乎全國各地的縣市長,都在爭相引進各大平臺電商的農村項目,謂之不惜重金也不為過。“我們拿出了縣城裡最好的地段,門面房,用於農村電商包括辦公、培訓、展示和倉儲等業務,2000平方米,免租五年,交鑰匙工程”,不止是一兩個縣長,都這麼告訴我,縣裡以高標準的硬件引進了平臺電商。“我們還在培訓費、物流方面,給予了一年幾百萬的補貼。就連員工都招了七八個,工資由政府這邊發。”如此這般發展農村電商的,在過去的一兩年內,幾乎是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的“套路”。更多的縣域政府,則是將這種做法,作為發展農村電商的主要政績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只是,始料不及的是,很多縣域政府的一腔熱情,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熱鬧過後,如今很多農村電商項目,“人去樓空”,並沒有多少還在實質性運作的,尤其是鄉村的服務站,半癱瘓狀態的很多。這是怎麼啦?說起這種現象,很多縣長是一臉困惑:“我們提供了政府的公信力背書,平臺電商也給予了一定流量支持,硬件也有財政投入支持,為何結果不甚理想?”

乾貨|關於農村電商,縣長們的“困惑”

困惑之二:搞了這麼多培訓,為何人才缺失還是很嚴重?

在國家電商示範縣的創建工作規範裡,對培訓經費有明確的指引。同時,縣域最緊缺的,也是人才。缺乏適用的電商人才,幾乎是全國各地的曾遍現象。正因為如此,過去兩年,農村電商人才的各類培訓搞得轟轟烈烈。有書記縣長電商班,有普通幹部班,有針對小白的電商知識普及班,有面向中小微企業電商人才的提升班、精英班,還有跨界的農產品上行專題班、農旅融合班、電商扶貧班。諸如此類的培訓班,不僅平臺電商開,高校開,還有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都在開。對於示範縣而言,有關培訓經費的使用,有明確的考核指標。所以,大凡是示範縣,電商培訓的統計人次都是成千上萬的。針對電商培訓,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的積極性也很高,從商務到農口,從共青團到婦聯,從發改到扶貧,都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一兩年下來,按理說,縣裡與電商相關不相關的人,都被“輪訓”了好幾圈了,但實際效果似乎並不理想。有商務局長坦言“很頭疼”:該做的都做了,可做電商的還就是那一撥人,人才的成長很成問題,能否幫助我們再引進一些服務商?

困惑之三:光聽到別人農產品賣得風聲水起,為何本地特產上行還是很艱難?

搞了幾年農村電商,縣鄉村的服務站點建起來了,物流快遞也打通了,但本地的特產還是賣不出去,上行的數據不好看,這恐怕是當前縣域電商幹部最為尷尬的困惑。一方面,天天看到朋友圈裡都是全國各地農村電商“爆款”的上行喜訊,另一方面,天天面對本地特產上行卻是“束手無策”。正因為如此,各地政府對平臺電商的大促活動,包括618、雙11、雙12、年貨節等很重視,重背書,甚至發動全縣力量來支持。但在日常的銷售中,本地特產似乎大多還沒有找到根本的“突破口”。從統計數字來看,農產品,尤其是生鮮產品的電商化水平與整體流通規模相比,的確少得可憐。

乾貨|關於農村電商,縣長們的“困惑”

困惑之四:政策都出到位了,為何本地中小微企業觸網的積極性還是起不來?

有關電商在各縣域的落地,估計國內九成以上的縣域政府都出臺了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從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的建立,到財政對電商企業的扶持,以及相關政策的兌現,都有具體的細則。尤其是每年示範縣剛公佈時,很多縣域幹部就忙於各種“接待”——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外地的,都希望能夠分得一點政策紅利。但幾年熱鬧下來,服務商可能還在繼續“忙活”,但更多的本土中小微企業,似乎積極性不高。我自己公司曾經承接的一個縣,其三輪電動摩托車的市場份額佔據國內的六成多份額,這一產品又是很適合農村市場。但整個團隊努力大半年的效果甚微,大多數中小微企業態度冷漠、積極性不高。包括其它已經服務過的縣域,情況大同小異。最近服務過的縣裡,有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賣得特別好,我們也希望將其打造成“爆款”,可他老闆說:“我自己現在是供不應求,在網上賣的價格還不如我們自己的價格好,有什麼意義?”說到底,觸網成本高,網售價格低不賺錢,中小微企業的積極性的確高不起來。

困惑之五:服務商與政府的合作,為何大部分到頭來都成了“虎頭蛇尾”

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大大小小的服務商,從頂層設計到產業園運營,從人才培養到農產品上行服務,都需要相應專業服務機構的支撐。與此同時,國內也湧現出一大批綜合服務機構,提供農村電商所涉領域的一條龍服務。但從各地的反饋來看,服務商與縣域政府的合作普遍存在“虎頭蛇尾”的現象:開局轟轟烈烈,收尾卻是彼此抱怨,甚至還有不少是合作中途就是中止的。很多政府認為服務商交付的內容不達標,而服務商卻認為政府效率低下、機制僵化、配合不力。甲乙方合作過程有分歧很正常,但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縣域政府的確是一個特殊的“甲方”。如果涉及到領導更換、部門矛盾,政企之間的協作的確更加困難。

乾貨|關於農村電商,縣長們的“困惑”

困惑之六:順利推進示範縣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根據縣情做出自己的特色?

示範縣今年已經建到第四批了,應該有近760個縣域政府創建了農村電商示範項目。但我們今天跑去看第一批與第二批的示範縣,很多根本看不出啥究竟來,沒有什麼特點,更談不上在全國有突出的“示範”價值。商業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迭代,決定了包括示範縣在內的農村電商發展,要“與時同步”、“順勢而為”,但我們看到,更多示範縣在完成商務部的“必選項”後,並沒有自己的“優選項”與“自選項”,更是忽略了“必選項”本身也存在一個“升級換代”的要求。所以,除了“人造”出的些許動靜外,示範縣現在可圈可點的“亮點”的確太少了。如何從縣域經濟自身需求出發,利用互聯網這個手段,打造出新物種、培育出新場景,從而成為新經濟注入新動能?

其實,“困惑”本身可能還很多,比如有了商務部的示範縣創建工作細則後,縣域政府還要不要做自己的農村電商頂層設計?再比如利用財政補貼建設起來的農村物流體系,如何依靠市場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完全依賴平臺電商實現農產品上行難度極大,但第三條道路又在哪裡……在某種程度上講,縣長們的“困惑”,何嘗不正是我們這些一線操盤手的“困惑”呢?

一起思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