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中国,这是记载屈辱的符号,也是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今日,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万死难同胞。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如今,80年过去了,中华民族也早已踏上实现复复兴的征程,屹立于世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初两弹一星带给世界的威慑力,让世界开始正视中国。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个被所有人遗忘的在研发两弹一星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科学家—王承书,为了研发原子弹,她隐姓埋名近30年,直到去世前媒体才开始报道她的事迹。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出生于书香世家,外公是湖北汉黄道台、“晚清第一园”何园建造者何芷舠,何氏家族也是一个传奇,五代出了很多科学家、画家、学者院士、政治家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一般优秀的人才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殷实的家境。希望各位也能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优异的条件。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主何芷舠第三代孙何世桢与毛主席的合影.

王承书同样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她体弱多病,曾两次休学一年,却还偏要与同班同学一起参加升学考试,都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8岁就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连续4年都是第一,当时毕业率非常的低,随随便便糊弄学业可是毕业不了的,30级学生中毕业的就只有4个人,王承书名列榜首,并获得金钥匙奖。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在何园的王承书

突然发现王承书和何泽慧的人生经历出奇一致,果然学霸的人生都是一样的精彩,而学渣各有各的烦恼!

燕京大学毕业之后,王承书一鼓作气,攻读硕士学位,而在此期间,她爱上了自己的导师张文裕,虽然说是导师,却也仅仅比王承书大2岁。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张文裕,发现μ介原子 是我国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

在当时那个年代,师生恋并不像现在这样饱受诟病,但是王承书同样也有自己的苦恼,张文裕来自福建的一个小渔村,是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挠。

不过王承书却并没有放弃,两个人突破了重重关卡,在1939年终于步入婚姻殿堂。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张文裕结婚照

妥妥的玛丽苏剧情有没有,漂亮的女主小姐爱上了穷人家的小子,突破重重束缚走在了一起。而且还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独立女性。

女人能否做一番事业,绝不依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决。”结了婚就要相夫教子?成家与立业不能兼得?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德年代,王承书不顾他人投射的流言蜚语,一心扑在物理研究上。

41年,王承书争取到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而张文裕也跟随妻子一起远渡重洋。有相熟的朋友质问王先生:“王承书,张文裕又不是养不起你!你怎么一个人跑到美国去!”王先生生气地回答:“我为什么要他养?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念书,自己工作?”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一起在美国学习的邓稼先、杨振宁、张文裕、王承书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把她录取。乌伦贝克可以说在物理领域成就卓越,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即使导师是物理学权威,王承书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导师认为不对,连说3次“No”。王承书对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有信心,也镇定地回答了3次“Yes”,接着做了详细的阐述,最终获得导师的赞同。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而在美国期间,她和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流学的观点,这个观点最后被命名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此次,王承书仿佛开了挂一样,1952年,她又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这个成果都给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帮助,再一次,王承书轰动世界。

她的导师乌伦贝克教授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提名,当时学界都认为她有机会角逐诺奖,可是王承书却一心只想回国。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而王承书声名大噪,自然也就成为了美国政府觊觎的对象,大家都知道美国说一个钱学森值5个师,不肯放钱学森回国的故事,而王承书同样遭受了相同的困境,美国对于他们一家的回国施加了许多阻拦。不仅派人监视王承书的行踪,对她采购的科研材料无理没收。还屡次对她进行非法传讯。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她将一身的科研本领带回中国。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张文裕天安门城楼

美国政府还声称,王承书夫妇是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无形毒奶最为致命,果然回国以后就造原子弹了。。。

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努力,美国解除了对中国科学家的禁令,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看看何泽慧回国如此顺利,美国真的是自始至终贯彻不要脸这一宗旨啊。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钱三强

回国以后,1956年,中国组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缺乏有关方面人才,为了国家的王承书毅然决然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要知道她一开始可是从事的统计物理学、热力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前往苏联学习培训期间,在回国的火车上,她又用时七天七夜把美国最新出版的关于热核聚变的书籍翻译了出来,因此研究清楚了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并参与建设了我国最初的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什么是大师,这就是大师,在已经40多岁的年龄用了短短的时间,在完全陌生的领域重新建造起自己理解的一套理论,为中国热核聚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1961年,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她已成为中国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还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相关科研骨干。可正当她准备在国际热核领域竞赛中,钱三强询问王承书是否愿意再次转行研究铀同位素的分离提纯。同时还得付出抹去现实中的存在感,隐姓埋名开展科研的代价。而截止日期是未知的。在王承书眼里,科研与荣誉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她只在乎得出切实的研发成果,而弃功名利禄于脑后。于是她当时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我愿意”三个字。

铀同位素的分离提纯是造原子弹不可缺少的步骤,原子弹爆炸就是用铀—235产生原子裂变而来。但铀矿石中铀—235的含量只有0.7%,要通过几千台机器,进行非常复杂的浓缩,才能得到可使用的丰度90%以上的铀—235。这是一项极其艰深的技术,当时只有美国、苏联和英国掌握了。当时中国有苏联没来得及没搬走的设备,却不知道设备运行的原理,更不清楚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脑子里一片空白。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1962年,她告别了家人和自己年幼的孩子,独自一人悄悄来到504厂进行科研项目,从此她和丈夫天各一方,而“王承书”这个名字也就自此消失二十多年,就连自己的丈夫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究竟在哪儿。为了保密,她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销声匿迹,再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连给学生的著作审校也不愿署名。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一家,王承书觉得自己人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

王承书的任务就是进行同位素分离研究,从统计物理学、热力学研究到热核聚变再到同位素分离研究,放弃此前在国际上的一切荣誉,转而投身另一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说实话,对任何人来说,这份工作都难以接受。尤其对于已经快年过半百的王承书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王承书在铀同位素的分离提纯中主要负责理论工作,因为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些机器设备、铀同位素的分离提纯的原理,如果你不搞懂其中的理论,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做了大量的计算工作,算出设备的稳定态。别人算的时候左手敲键,右手列算式,她因为年纪大又是女的,力气小,左手敲不动键,只能用右手中指压在食指上,一下一下敲键,然后再拿起笔,记下计算出的结果。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后来,几千台设备取出的铀—235还是有杂质,才知道几千台设备之外的另外几百台设备,原来是作进一步净化用的。这几百台设备要怎么级联、怎么使用?谁都不知道。这时候还是王承书起了作用,算出了要怎么用才能分开杂质。她运算的资料数据堆满了三个大抽屉,所有数据她都要亲自过目,没日没夜地计算、推导。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除此之外,王承书在当时除了自己要先搞懂其中的原理,然后还要办学习班教给其他人,因为条件简陋,只能露天教学,当时的技术工人们觉得这些搞理论的没什么用,但铀浓缩工厂设备遭到破坏时,王承书让自己的学生段存华前往查看,成功解决了问题,这才对王承书她们心服口服。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和当年理论组学生

段存华说:“没有她的贡献,我们至今还是瞎子。”经过两年的辛苦钻研,1964年1月,她所在的504厂终于成功提取出合格的高浓铀产品,为原子弹的爆发提供了燃料基础。同年 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终于被中国打破,中国人,终于等到了东方巨响、中华崛起的这一天!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王承书的研究,原子弹的研究也不可能如此顺利,你想想,没有燃料的原子弹和废铁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适应对浓缩铀需求的增长,1964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大型扩散机的任务。王承书接受了总设计师的重任,并亲自参加物理参数的选择工作。这是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扩散机,周恩来总理曾两次指示要抓紧研制定型。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70年代后期该机才设计定型。1978年获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委特别奖。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当时有个叫做动密封的关键部件,经过单台机试验,性能尚好,当她认为试验室过关与工业应用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单机试验性能好,但定型时机还不成熟,希望再给半年时间,在部分设备上扩大试验后再定型。”后来的扩大试验,果然印证了她的预计,动密封并不具备工业生产条件,她的严密精神,为国家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1982年《铀同位素分离学会分离理论学术讨论会》嘉州合影

1973年,她又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她指导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在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我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而且她不求虚名,由她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净化级联的计算与试验》《504厂级联9批启动方案计算》等著作,曾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可她却要求,不在这些书籍上署名。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虽贵为科学家,但她家却很简朴,旧沙发、旧柜子、硬板床……单位准备的专车也没有坐过,晚年患白内障,600元一支的进口药也舍不得打,她总是把自己的各种奖励和稿费,捐给单位用来购买书刊,为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经常自己花钱,买大量纸张供理论工作人员使用。去世之后,她把自己和丈夫的毕生积蓄十几万元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修建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文裕小学。这笔钱,是当时“希望工程”收到的,国内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张文裕

而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名字才被媒体所报道,而知晓她名字的人至今也寥寥无几。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不求名利的科学家们!

王承书:放弃角逐诺奖,突破封锁回国,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