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该怎么办?

悟空视点


在多数地区,尤其像我们这里(白银市会宁县),平穷那是历史原因,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工业资源匮乏、交通落后这都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包括对经济、教育、扶贫等各方面的力度,但是,要农民一下子搞经济翻身,还是很有难度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穷则思变,变中求发展,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下,读书成了本地主要的变通之路。随着不断的苦教苦学苦供,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学子走向了成功,赢得了人生,并为自己的家乡争得了教育之乡、状元县等美誉。然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苦供的高额需求之间产生了及大的矛盾,很多家庭为了苦供,男人长年在外做苦力,有的家庭甚至夫妻双方都需要外出打工,才能供给孩子的求学中日常开销,而农村人外出打工挣钱总是那么的难,撇开生活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体力支出强之外,总是每年都有或多或少一部分人遇到领工资难的困境,有的甚至拖欠几年都没办法把自己的工资领到手,而家里除了苦供孩子之外,还有老人的赡养,各种社会性收费,那一样不需要钱?就这样,自己还不敢生病,要是自己病了那就是一个家庭的垮塌。所有这一切,都是要钱的,好多家庭,尤其孩子多的家庭,都是银行贷款度日,多则数十万,少则也有好几万。现在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是无息贷款帮扶,两万、三万、五万不等,你说这样的精准扶贫能否那么容易地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不?还能怎么办?真要脱贫,就只有继续加大扶贫力度。


张可笃


现在国家对于被认定的农村贫困户,都是有专门的人进行扶贫。以前对于贫困户都是以发钱为主,不过很多农民由于文化关系,也没有什么致富的路子,给他们钱也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才能够脱贫,所以脱贫效果并不好。

如今国家推行精准扶贫,每一户贫困户都是因人而异,制定适合贫困户脱贫方案,不再是搞一刀切,不再直接强制让贫困户统一种植或者养殖什么了,可以说精准扶贫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农民,要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扶贫?

不过并不是说精准扶贫就可以扶得起来的,很多农民就由于自身好吃懒做,只知道要钱要物,自己却是一点努力脱贫的精神都没有,对于帮扶人员给的牛或者羊不好好养殖,造成还是长期贫困。

还有的贫困户就是由于本身没有劳动能力,所以无法靠着自身脱贫,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对于这些精准扶贫却扶不起来的农民,要怎么办呢,还要不要继续扶贫呢?

其实还是要继续扶贫的,毕竟这是国家给的任务,方法总比困难多。对于那些有强烈脱贫意愿,只是自身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改变思路,多找找他们干得了的活,总是可以想到办法的。

而对于好吃懒做,就是不想努力,只愿伸手要钱要物的贫困户,也是需要转变做法。首先不是解决他们物质上的贫困,而是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贫困,毕竟他们认为贫困户光荣,可以一直有国家养着的,就要从他们的思想上进行脱贫。

只要让他们觉得贫困为耻,致富后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才可以让他们有强烈脱贫的意愿,这样才能为后期的扶贫打下基础,不然没有解决贫困户思想上的贫困,扶个十年八年都是很难有效果的,是硬扶都扶不起来的。


深山老农民


问题: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怎么办?

在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是多变的,因为每个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不一样,有的家庭虽然面临贫困,但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经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可以改变现有的贫困面貌,比如在我们村,有一户家庭因病致贫,但目前家里还有劳动力,他们也非常勤奋,在外务工,这样在医疗救助政策的帮扶下,即使下次再需要治疗,最起码费用比之前少很多,实现脱贫还是有希望的,可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出现,就是贫困户自身脱贫动力不足,不愿意积极行动起来,那么面对这些扶不起的贫困户又该怎么办呢?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这类人叫帮扶干部讲来那就是既可怜又可恨的一群人,这里扶不起的人不是指那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因为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都无劳动能力的将来会有政策兜底,都是一些五保户或者低保户。这里扶不起的人主要指自身具有劳动能力,而却不主动作为,游手好闲,靠在墙角晒太阳,坐等帮扶干部送钱上门的一类人。

其实这样的一类人在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几个典型,并非普遍现象,农村大多数贫困户还是非常质朴而且勤奋的,面对这样扶不起的人在扶贫工作中是需要对他们进行扶志的,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改变现有对生活的态度,有一个地方在这件事情上做的比较好,他们村上成立道德委员会,定期对村上的这类人与自立自强奋斗的贫困户展开评议,让这些人在群众中亮亮相,让他们看看那些身体虽然有残疾但都能够积极发展产业来脱贫,而自己手脚健全却无所事事,游东家串西家的,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是全村人耻笑的,人都有个脸面,一旦这个过程中击中了要害,那么这些扶不起的人也是不服输的,也会迎头赶上。



因此,对于扶不起的人需要多交心,多做思想工作,多用身边的比他还困难但能够积极劳动的先进典型来激励他,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进而迎头赶上,实现脱贫。

我是【洞察三农万象】头条号作者、三农问答达人,我将以专业的精神专注的态度专讲三农问题,为大家解疑答惑,欢迎大家的关注!


洞察三农万象


这个问题真的是让很多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感到头疼,无从下手。

在我看来,有两种人很难把他们从贫困中扶起来,而且,就是上级下来检查时,问其对工作队帮扶工作是否满意时,答案永远是否定的。

一、一部分人天生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想干,而不是干不了。在他们看来,只要不让我干活并且能给点吃的,饿不死就行,你就是吐到脸上,我也不擦,让太阳慢慢晒干。



二、一部分人在老百姓看来纯粹就是无赖,他们是大法不犯小法不断。经常到村委或者乡政府寻衅闹事,平常百姓更不用说。今天进去(拘留所),不几天就出来,反反复复,靠耍赖谋生,就像瘟疫一样,谁都不敢惹,敬而远之。


对于这种因懒惰、因无赖致贫的贫困户,政府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会把他们从贫困中扶起来。因为,再多的钱总是会花完的,花完后原窝照旧,继续贫困。并且,这种做法也会把好人教坏!相信党和政府下一步会对这两种贫困户采取措施的!


农村行家


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怎么办

作为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者,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怎么办?这个问题也是考虑了很久。到现在也没一个很理想的答案,在悟空问答里看了将近二百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例举了各种方法,各种举措。今天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拙见。

该如何定义“贫”这个词呢?物质的贫穷还是精神的贫穷?从目前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讲的贫穷多数指的是物质的贫穷,然而物质的贫穷却往往来自于精神的匮乏,来自信息的闭塞和与别人的比较。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上学,小部分小伙伴每天都肉吃,而我只有一天有肉吃,我觉得我是穷的——这是穷的比较性;如果有小伙伴肉吃,我们只会觉得家长真抠门——而现在我们可能会对这一事件有更多的不同认知,见仁见智,不必多说;后来和另一批小伙伴说起这件事,被告知他们从小竟然从来没有吃过肉,而那一刻起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了。这便可能是造成南美洲飓风的那只蝴蝶所煽动的一只翅膀。所以穷到底是什么?又由谁来定义?定义的结果是否准确?

如何帮扶?由谁帮扶?帮扶最终达到的结果应该是什么?作为精准扶贫,目的自然是要做到对方需要什么给什么。为自己想要的真的是他所欠缺的吗?帮扶人让为扶贫对象所缺少的又真的是帮扶对象所想要的吗?我们要大概帮扶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

精准扶贫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是国家上层发出的一个宏愿,希望能够在我们这一代实现曾经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人民许下的诺言:让每一个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乐观看待这一情形,毕竟扶贫的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虽不是不可解,但也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农村也有广阔天地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找对了,方式上应该立好规矩,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必须区分开来,不能建档立卡了就像拿月薪一样,这是盲目的去保障。达不到帮扶的目的,甚至出现争当贫困户的现象。

有一种贫困户很幸运,让其它贫困户羡慕嫉妒恨,这就是异地扶贫,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又是贫困户 ,必须易地搬迁,有的安置在城镇社区居住,就是按人口分配一套房子,有的则根据贫困户的意愿,找一处宜居的地方建房安置。打破了他们以前封秘的生活,螎入了渲闹的山外的大世界,这些贫困户不知是否值得庆幸。



大部分的贫困户,比如没文化,没技能,土地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是可以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扶贫。规定1-3年扶不起来的,或者是品行有问题的,要取消其资格。对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根据具体情况,分档建卡,给于一定的保障。


现在农村扶贫,是一帮一的形式,对口邦扶。村委会这一关是关键,必须严肃监督。单纯地精准扶贫是达不到扶贫目的,要具体情况区分开来,盲目扶贫会引起是非和议论。不过扶贫是很有必要,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支持扶贫,消除贫穷。


知其乎


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来的人怎么办?精准扶贫给了贫困人很好的扶持,可就是扶持也有少数人难以致富达到正常的生活水准。贫不是吃不上饭是没有余钱,这部份人有的因病至贫有的是身体有缺陷,可有一部份是要体力有体力要年龄有年龄。


可就是不富裕,这类人是人常说的好吃懒做活一天乐一天今天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在掂对。明显的是止志贫,这类人扶持了给了补助启动资金也会被喝掉吃掉。这类人从骨子里就没想过出好日子,都说扶贫先扶志。一点没错,所以说农村扶贫是个长远的话题。从思乡上引领引领向往美好的志气。


敖汉人的生活


还有一些户即是贫困户,又是低保户或者五保户,不是因残或者因病,就是自身发展力不足导致家庭困难,这些户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家庭,需要兜底扶贫,就是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由于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无劳动能力,无法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家庭,政府将承担起“兜底”责任,为这部分群体实施“兜底”政策,保障他们两不愁三保障。



今夜星光灿烂


第一种情况,是真正的没有得到脱贫,“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些贫困家庭,在扶持期间,本来脱贫刚见成效,可是又因为家里有人突然患病,或者是因为某个突发事情,又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再次跌进了贫困的深渊,对于这样的贫困家庭,除了同情,仍然还需要继续而且还要加大力度扶持下去,在医疗方面和孩子上学方面,尽量减轻该家庭生活负担,对家里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尽量安排他们劳动就业,使该家庭收入有所增加,我相信,这样的贫困家庭,在配合政府的扶持下去努力,会尽快能够达到脱贫的。



另一种情况,就是贫困“钉子户”,政府都扶持了好几年,没有实现脱贫,抱着“多劳多呕气,不劳得救济”的心态,总认为贫困户是光荣的,每个月都有政府扶贫人员上门调查慰问,很值得欣慰,对于这样的贫困户,就是再扶持8年10年也不见得有成效,因为他的心已经停留在那里了,没有上进心,说透切一点就是说已经把他扶持变懒了,不想劳动,怕累,心里想着反正我贫困有政府,总不会至于让我家人饿死。对于这样的贫困家庭,只有先扶持他贫困的心里,让其改变这种想法,只有贫困户心里想脱贫了,在政府的扶持下才容易脱贫,要引导其脱贫的观念,贫困户不是光荣户,在现在社会高速的发展下,只有共同走上富裕才是关键。



有一颗上进的心和国家好的扶贫政策,那么国家制定到2020年全民脱贫就即日可待了。


农村多事哥


扶贫工作不是用钱和物能解决问题?有很多扶不起来,问题是政府工作不到位,我有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一部分人先脱贫,我是从一贫如洗过来的,如今也挤上中产阶级,从来没拿国家一分的救济,如今走在小康大道上。

在农村这么多年我发现,扶贫工作不到位,该扶没有扶,而家里工作的,小车的,有房产的却是贫困户。这是干部的问题,上级不重视,真正的穷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干部也不去关注他们的死活。精准扶贫根本不精准,一个村有一两个拿来应付上级。

想让贫困户走上脱贫,必须从根源抓起,物资和钱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后来还离不开穷,要想让他们脱贫,最好找个门路让他们去做,要让他们有事做,有工资有饭吃才行。让他自己种田是脱贫不了的,农民种田只解决温饱而已,收入太微小,有点钱还不够买油盐,为什么很多农民工不想在家种田?这个道理不说都知道。所以政府要找个门路让他们就业,找事给他们干,有工资给他们发。不到两年。那些扶不起的会变成扶得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