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坐擁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苔蘚、龍舌蘭、鐵線蕨、真菌、仙人掌……

小小的一居室裡卻疏疏密密地擺著上百株植物,這裡是城市設計師鄭超的家。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身為博物愛好者,鄭超出於工作和興趣,經常要東奔西走,他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村落和原生環境,喜歡收集一些當地的物件來當作出行的紀念。但鄭超並不喜歡“到此一遊”似的去購買當地的工藝品或紀念品,他大多取材於自然,久而久之,就撿回了一片“微觀森林”。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撿”來的博物館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從小,鄭超就喜歡動植物,在歐洲求學工作的那段時間更促進了他對博物學的全面萌芽。回國後,鄭超來到上海工作,才開始真正將自己的愛好融入生活。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鄭超的家就相當於一個屬於個人的圖書館或者博物館,這裡不僅有他旅行帶回的植物和種子,以及石頭、貝殼、碎瓷片,甚至還有一條木雕床腿……

他喜歡帶回一些在途中觸動到自己的特殊小物,而這些也讓一段段旅途故事有形地留在了他的生活中。當然,最多的還是植物。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長角蕨

有一次,鄭超在日本偶然看見一種攀附在樹木或石頭上的蕨類植物,覺得很是有趣,就採了一些帶回家。他本以為這種蕨類在家中是活不成的,沒承想,卻爬滿了整個盆子,它的觸手還不斷地往外爬,甚至爬到了其他的樹上。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令鄭超非常意外:

因為在日本山裡看到它的狀態和家裡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原本覺得它原來生長的環境雨水多又溼潤,還有一些小動物會給它施肥,所以,我會覺得在家裡長不好。但實際上,它在家裡一直在想辦法讓自己生長,然後確實也長得很好。這一點告訴我,不是所有的野外植物都適合室內生長,但也不代表所有的野外植物來到室內就會變得很嬌嫩,它們的生命力可能反而更旺盛。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水族箱。以榕樹、金毛狗厥和積水鳳梨為主體,綴以苔蘚、蕨類和蘭科植物等,還有多鰭魚、紅腹鯧和龍魚穿梭其間。

鄭超家中的植物會隨著其適應程度不斷調整、精簡,最終只留下適合家中環境生長的。正因為不合適,曾經家中最受矚目的,由鄭超親手搭建的一個高達兩米多的水族箱,也被他慢慢拆掉了。不過,他將其中一部分移植到苔蘚盆中,如今依舊生長得有姿有色。

鄭超並不希望愛好成為生活的負擔,而是讓它們慢慢趨於生活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走出小家,為自然教育發揮能量

收集自然物件對於鄭超來說,從來不是要去搜羅什麼“奇珍異寶”,他覺得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能感動自己的東西。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扮演一個角色,你需要一個空間或者容器來承載你在其他方面的興趣和能量。

鄭超覺得,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博物館”其實就是最適合承載這些的地方。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龍舌蘭

既然已經擁有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博物館”,鄭超也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他參與了自然教育的組織,除了配合開展一些跟自然、環境、人相關的活動,他還常常會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經驗撰寫一些科普類文章,並自己繪製博物畫,幫助大家理解。鄭超漸漸將自己對博物的關注點從經營自己的小家轉移到更大的方向上去。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雞蛋花

在工作中,鄭超也儘可能發揮所長,他會接一些村落保護以及自然保護區的整體規劃工作。目前,他就正在著手一個溼地公園的項目。他和團隊正在探索的是,作為國家溼地公園這樣的自然保護地,怎麼去使自然保護的理念,免受當地人的排斥,並從設計和宣傳中得到貫徹,他們正在不斷去嘗試。鄭超已經在當地做了一年多的調研工作,去採訪去拍攝,他不斷和當地人進行交談,瞭解他們的故事,他希望最終的設計是可以傳達當地人生活智慧的。

對於設計來說,如果沒有個人感情投入其中,你做出來的東西是打動不了人的,就是一堆沒有意義的圖紙。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鄭超在旅途中帶回的部分種子和礦石

對我來說,生活是除了自己通常的狀態之外,還希望瞭解到世界萬物的一些面貌,或者其他人的一些生活和投影。我覺得有意義的生活,就是除了吃喝玩樂以外,也能瞭解到世界上的種種生活。所以,我會花時間去做這樣一些事情,讓我得到滿足。

在鄭超看來,博物這一學科,有助於心靈的拓展。他覺得,每個人的博物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經過的地方,對各種東西的認識,都是不同的。

一个人坐拥自己的小森林,自在!

博物不一定是在深山老林裡,城市裡就有很多。說白了,博物就是人類智慧不斷的積累,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博物,關鍵就在於你要用心去觀察它和你之間的連接。

鄭超認為,博物一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定會在這些人心裡埋下種子,讓他們會很渴求去了解自然,這個群體也會慢慢變得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