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江南》為什麼能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小侯子的小桃子


關於小學課本用【漢樂府,江南】來作為小學課本第一首詩詞啟蒙,我來淺析幾點【江南】這首詩的優勢所在:



【一】通俗易懂,簡單明瞭!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二】生字簡單,易寫易學!

如【東】【南】【西】【北】!

如【田】【魚】【江】【葉】!

如【可】【何】【採】【間】!

除了【蓮】和【戲】字筆畫複雜以外,其它字都很簡單,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詩,可學會十幾個字,我想【詠鵝】在這方面是略輸一疇的!

【三】格調清新,內容豐富。

詩歌的前三句為閱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江南生活圖卷。後四句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變化,來描述魚戲蓮叢四處遊動的情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如蓮塘的自然風光,採蓮工作的有趣,游魚的活潑等等都在腦中栩栩如生的展現開來!另外樂府詩的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的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能聯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雖沒寫人,可人聲欲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氣息,近而領略到採蓮人心中的歡快。讓孩子在歡快的氛圍下學習文化,這也是它被小學課本釆納優勢之一!


僅敘個人淺見,如有不妥之處,恭請指點!🙏🙏🙏🙏🙏🙏🌹🌹🌷🌷🌸🌸🌺🌺🌻🌻🌻


一葉知陽春


我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背過這首《漢樂府·江南》,我當時還給她錄了視頻,所以印象特別深刻。為什麼是用這一首作第一首,而不是用《詠鵝》呢?

我覺得也許可以從詩本身找到答案。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1.大量重複,朗朗上口。

2.東西南北,生活中用得上的這四個方位詞貫穿其中。

3.意向非常鮮明,孩子們通過朗誦後四句,能夠非常清楚的感受到魚在蓮葉間穿梭的歡快自由。

不過,這只是我看到問題之後所做的分析,也可能語文教材的編寫者有其他的考慮吧?


小公主變形計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詞文學社


第一首是詠鵝,不過不是正式課文,是第一單元小結裡面,稍稍帶過,不是重點講解。

而江南是作為正式課文,一篇需要講幾個課時的。





Alva-Helen


《詠鵝》簡單易懂,適合小孩子誦讀,也不錯。《漢樂府·江南》呢?除了簡潔明快,營造了清新愉悅的江南美景之外,《漢樂府·江南》有兩大突出優勢:

一是這首詩的重點在魚和戲上,魚是什麼樣的魚?魚又是怎麼在荷花、荷葉、水中自由的穿梭,遊動的?這是一幅動態圖啊!引導得當,可以很好的開發孩子們的想象力,想象力是非常寶貴的思維品質,中華古詩詞對開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就在於此。

二是這是一首可以唱的詩!樂譜在此!因為不能插入音頻,所以不能上傳,請見諒!古詩之美莫過於此!我就是讓學生唱的這首詩,還用佈置背誦作業嗎?孩子們能不喜歡學習古詩嗎?



唐刀走天下


漢樂府《江南》的詩句非常簡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平白如話,再明白不過了。

但奇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首詩並沒有作為小學生的蒙學古詩讀本。古代沒有,現在也長時間沒有進入教材。進入一年級教材,還是這幾年的事情。我們許多年紀大一點的人讀到這首詩,還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

(古人採蓮圖)

那麼,這麼好的一首詩,之前為什麼長時間沒有作為孩子的蒙學古詩讀本呢?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來看看高頻率進入孩子蒙學讀本的那些古詩。比如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等。

說實在話,這些詩,和《江南》比起來,似乎要複雜得多。我們就拿駱賓王的《詠鵝》和《漢樂府·江南》對比分析一下,看看為什麼說《詠鵝》更復雜一些。

其一,意象繁複。《江南》只寫了魚一個意象,對魚沒有任何細節上的描寫。而《詠鵝》裡寫了鵝的各個細部:曲項、白毛、紅掌等等。

其二,情態繁複。《江南》所寫的情態,就只有一個:魚戲蓮葉。《詠鵝》裡的情態則非常多,有鵝高歌,有鵝浮水,有鵝潛水等等,是一副立體的畫。

其三,環境繁複。《江南》只有“蓮葉何田田”一句。《詠鵝》既有綠水,還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複。《江南》就是表現魚兒歡樂的場景。而《詠鵝》表現的則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表現的是一種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詠鵝圖)

既然《江南》更簡潔,更容易讓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說,蒙學教材、一年級起始教材,自然應該先選《江南》,再選《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呀,為什麼反而不選《江南》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在於,《江南》這首詩。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的複雜,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詩。

甚至可以說,連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當年在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是沒有搞得很明白的。

為什麼說這首詩非常複雜呢?

第一,作者想寫的東西,在詩中一句也沒出現。

作者想寫什麼?想寫採蓮人。但是全詩沒有一句話是寫採蓮人的。都是在寫蓮葉和魚,連漁船這些東西都沒有。也就是說,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間,有巨大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具有豐富想象力的讀者來填補。這個讀者最好還要有曾經採過蓮的經歷。由此看來,讓小孩子來展開想象,把作者沒寫出來的東西,補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魚戲蓮葉東)

第二,詩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對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現代主義的思維。

什麼形式感呢?就是最後的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四句就只換了一個字,其它都是一樣的。從我們一般的思維來理解,這顯得有些重複囉嗦。但實際上,這既是作為音樂的需要,同時也是作為詩歌“形式感”的表現。作為形式感的詩歌,在古典派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只有在現代派中才會出現。這一點,顯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這首詩具有“禪意”。

“禪意”是古詩經常追求的一種東西。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樣的詩句都是具有“禪意”的。而“禪意”的獲得,是需要頓悟的,講是講不清楚。既然講不清楚,把它作為孩子的蒙學教材,顯然就有些吃力不討好。

不過,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這首《江南》放進一年級的教材裡,大約也是現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豐富了些。同時,就算不理解,讓他們先記住,在將來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兒子剛好一年級,明明《詠鵝》是第一首呀


蝸牛1561803


簡單、闡述方位、易理解、易誦讀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1、簡單

全詩共6句,其中4句是相似的,相對《詠鵝》更加簡單


2、闡述方位

詩中用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名詞,方便小朋友瞭解和掌握方位,對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詠鵝》則主要講述鵝的基本形態和一系列顏色詞語,如:紅、白、青、綠燈,這些表述顏色的詞語,大分小朋友在幼兒時期基本已經掌握。


3、易理解

這首詩及其容易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展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可以用掛圖來展示荷塘美景,田田的葉子,相對於《詠鵝》“曲項向天歌”“紅掌撥清波”更加容易理解。


4、易誦讀

全詩六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及其方便誦讀,不容易產生歧義,對小朋友的語感鍛鍊極有好處


湖南懷化信訪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課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蓮花樣的採蓮少女來了。

忽地又記起:

憶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

雙鬢鴉頭髻。

西洲在何處,

隻江撟頭渡″

這樣的曲子。

咦,這給美的,盈盈一水間的小姑娘,實在美得沒法說。

至於這《江南》,單這題目就讓人神往而美感驟升,神思飛揚了: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疊韻,排比讓美麗象荷葉一樣在碧波盪漾中鋪排開來,無邊無際,水光接天。

而鵝呢?應該是向下遊游去了……





劉一千五


《詠鵝》《靜夜思》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早已成為啟蒙益智的兒歌般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了,現在絕大多數的學齡前兒童,即使有些沒經歷幼兒園期學習過渡的,也會背誦幾首古詩和簡單的計數算術,年輕的父母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會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極力儘早地對自己孩子進行各種益智興趣類的學習培育。有一次我去理髮,踫到一位年輕媽媽帶她兒子也在那排隊等待,小朋友長得很漂亮可愛,說是幼兒園大班了。等候中年輕的媽媽不失時機地出了好幾個字謎讓她兒子猜,小朋友都對答如流。後來她媽又出一謎“三人出來曬太陽”,我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也是“春”,小孩支支吾吾半天沒答出來,就問他媽媽答案,他媽解釋說三人出來曬太陽就是一個春字,因為太陽是日,三個人加個日就是一個“春”字嘛,孩子卻不假思索脫口反駁說:“太陽那麼高長在天上,三個人明明是在太陽下面曬太陽的呀,媽媽,春是三個人在太陽上面的,三人怎麼到太陽上面去了呢?”年輕的媽媽支吾了,我也不知道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