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大佬:影視行業的過去是一個近乎荒誕的局面

A股大門緊閉,資本把控趨緊,視頻平臺擠壓,內容接連下架,演員連帶影視公司一同被稅局追繳談話……一連串打擊讓影視圈如臨寒冬,似乎圈內每一個角落都落滿雪花。

與此同時,在觀眾用戶這一端,景象卻是欣欣形容:中國電影票房截至上月底接近560億,超過去年全年;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超過6億;“優愛騰”付費用戶總規模近2億,2018年總收入預計將超800億;抖音平均每天服務2億多用戶,短視頻月活人數超過5億。

嚴寒與暖春的對比揭示了一個更殘酷的現狀,如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在三聲“三生萬物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上的判斷,這個寒冬不是整個娛樂消費市場的寒冬,而是傳統影視公司和影視行業從業者的寒冬,是一個畸形產業受非正常因素擠壓而忽然面對的寒冬。

影视圈大佬:影视行业的过去是一个近乎荒诞的局面

影視圈緣何成為一個畸形產業?

過去五年,大量外部資本湧入中國影視產業,加之背景雄厚的三大視頻平臺對內容的需求,一大批非專業玩家扎堆擠進這個名利場,僅2016年一年就誕生了4000多家影視公司,全行業總體超過12000家。這是一個近乎荒誕的行業版圖。

而這些影視公司的能力之差、盈利水平之低,從前段時間的影視圈稅改可見一斑。大部分公司都是靠著優惠政策甚至偷稅漏稅才能勉強維持。王冉在活動演講中提到:絕大多數公司在賠本和微利之間徘徊,如果完全按照規範的方式納稅可能早就應該關門大吉。

有一個鮮明的對比:至今年,中美兩國的電影票房總量已經非常接近,但在影視公司的年淨利潤上依然有十幾億美元的差距。去年中國市場的領頭羊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淨利都是1.2億美元左右,但美國同等地位的迪士尼、華納和環球分別是23、18和13億美元。

影视圈大佬:影视行业的过去是一个近乎荒诞的局面

所以提高盈利水平也就成了影視內容公司們安全過冬的關鍵。

對此王冉提出了兩條道路,一條是“內容+平臺”之路,一條是“內容+產業鏈”之路。

內容+平臺

只要內容足夠大,做內容的公司也有機會做平臺。

對於希望探索這條道路的影視公司來說,控制成本、減少產出、降低風險的保守路徑沒有價值,加大研發投入,敢於在原創超級影視IP的研發和製作上下重注才有可能崛起。

以足夠高的前期研發和中後期製作投入為基礎,打造大體量的、可以拍續集或者續季的原創超級IP內容集群才能掌握翻身的本錢。未來有可能出超級影視IP的集中在以下幾個品類:動漫電影、新型網絡大電影、季播劇集和豎屏短綜。

一旦形成超級影視IP集群,內容公司面對平臺方將獲得更主動的談判地位,這種情況下順勢做渠道直接2C應是頭部公司的首選。正如大平臺時下都開始做內容,內容為王的公司也可以反切渠道增強自己的獨立性。

仿照迪士尼和AT&T在積累了足夠多的優質內容紛紛推出向Netflix那樣的流媒體服務,中國的頭部力量也可以搭建這樣的平臺,前提是內容足夠多、足夠好。只要有足夠強勢的內容,受眾會跟著內容跑,而不會介意為其真正想看的內容多開通一個視頻服務。

影视圈大佬:影视行业的过去是一个近乎荒诞的局面

關於內容做到什麼程度才能撐起一個平臺,王冉給出了具體的量化:要在收入和利潤規模上比今天中國最大的影視公司大5-10倍,在一些重要品類裡至少要佔據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內容+產業

用零售的落腳點做內容,將內容延伸為產業鏈。

在這條道路下,內容是否構成大IP不重要,最關鍵的是要讓內容幫助產業落地並且直接2C。例如,做餐飲內容最終要形成餐飲產業鏈,做選秀內容最終要形成偶像產業鏈。這一點,在很多現象級綜藝中已經得到過驗證。

在這個思路下,內容的命門不是收視率,而是品牌的傳播度和銷售額。這當然會犧牲內容的部分藝術性,但站在產業角度,也是對傳統廣告的升級。

不過選擇這條路的影視公司還面臨一個巨大挑戰,傳統影視從業者並不懂消費產業。幹一筆跨界的生意,還得從消費領域找到靠譜的合作伙伴。

影视圈大佬:影视行业的过去是一个近乎荒诞的局面

雖然寒冬加速了一大批影視公司的消亡,但長遠來看,恰恰也是專業性內容公司轉型的機遇。用戶永遠需要優質內容,但卻不一定是傳統影視內容,影視公司能不能浴火重生,就看能不能跟上用戶習慣和審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