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頭:修鞋擦鞋一條街 廿年過去今還在

在樟木頭鎮的商業中心,沿著康樂街至康寶街交匯的轉角處,有一條不足50米長的小巷道,從每天的上午十點到晚上的十點,擺在這裡的鞋攤在熙來攘往的人流中格外顯眼。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板鞋機、各式各樣的鞋底、膠水、錘子、釘子、剷刀、砂紙、卷線……是鞋攤的所有行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這修鞋擦鞋一條街就已然存在,鼎盛時期,曾有20多個鞋攤擠在一起,名揚樟木頭甚至周邊鎮街。時光過去20餘年,雖然如今這條巷道上只剩下了7個鞋攤,留下來的攤主也大多年過半百,但它們依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說,生意最好時,一個鞋攤一天能掙300多元。憑著“修鞋”這門手藝,攤主們在這不足2平方米的鞋攤上養活著自己,養活了家。他們說,現在年紀越來越大,加上自身沒文化,轉行再找其他工作已不可能,而堅守鞋攤,則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不足50米巷道,最多時擠過20幾個鞋攤

2018年12月1日,上午8點。冬日的暖陽早早地灑進樟木頭的大街小巷,城市早已忙碌起來……

李淮南,62歲,來自湖南邵陽。他和每天一樣,整理著裝、散散步,再到附近的早餐店刷一碗湯米粉。然後,步行10分鐘,沿著康樂街方向,走到康寶街的轉角處,來到“上班”地點——商業中心鞋攤街。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在凳椅坐下來後,他便將縫製車、琳琅滿目的鞋底、膠水、錘子、釘子、剷刀、砂紙、卷線、塑膠凳等物品一一排開、擺妥,開始起一天的營生。

正在擦拭工具時,一位穿著白色工作服的女顧客經過他的鞋攤瞄了一眼攤上的鞋跟。李淮南馬上主動上前搭話拉生意、談價錢。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15塊錢修下這鞋跟,可以嗎?”

“行,您坐會,我幫你換好!”說畢,李淮南繫上半腰長的圍裙,開始幹活:鞋鍬撬跟、塗抹膠水、固定鞋跟……嫻熟的動作換來女顧客讚許的目光。

“這就算是開市了!起碼,運氣要比昨天的好。”李淮南是鞋攤街年紀最大的攤主。他認為,早上開市順利,一天的意頭好。

此時,巷道上有其他鞋攤的攤主趕來開攤,但也有一兩處鞋攤仍空著。

李淮南稱,現在鞋攤的生意與過去相差甚遠:20年前,有的攤主早上7點就趕來開攤啦,那會鎮里人多,生意也好做。

與過去鞋攤每天動輒100~200元的收入相比,如今這種落差,李淮南他們已然接受並坦然面對。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據李淮南介紹,20多年來,這條鞋攤街的攤主都以湖南邵陽老鄉占主導地位,有些甚至是同一條村的,大多是老鄉帶老鄉才走到這條街的,大家同聲同氣,相互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兄弟姐妹。鼎盛時期,小小巷道能擠上20幾個鞋攤,整個樟木頭乃至黃江、謝崗、塘廈周邊鎮區的人都知道來這條擦鞋、修鞋一條街。

“沒生意時,大家喜歡用老家話嘮嘮各自的家庭和生活;有活時,也會在適當的時候搭把手,互相照應著。”時光荏苒,如今留下來的攤主大多年過半百。李淮南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更是這條街的“元老”。

來廣東第一份工作竟是當修鞋學徒

上午10點20分,冬日的陽光正豔。

此時,雖然鄰街馬路上人流如織,路過鞋攤的人也多,但真正來修鞋、擦鞋的人卻少,鞋攤生意顯得格外冷清。

李淮南說,自己做鞋匠是一位同村老鄉介紹的,而這位老鄉早已轉行。

1998年的夏天,李淮南放下鋤頭,跟隨老鄉從湖南邵陽來到廣東,輾轉到了東莞樟木頭。

“那時候,也沒有想那麼多,聽老鄉講來廣東不管是什麼行業都好掙錢,所以就來了!”在踏上開往廣東的長途汽車上,李淮南按捺不住心中的亢奮,盤算著自己興許能進廠搬貨、當保安,又或者做清潔工……當年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要在廣東攢足錢再回湖南老家蓋樓房。

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千里迢迢來到廣東的第一份工作竟是當修鞋學徒。

“起初,我還不敢跟家裡人說來廣東當修鞋工,就說是進廠打工了。”在老鄉的引領下,僅過了3個月,李淮南便在樟木頭鎮中心有了自己的鞋攤,並在短時間內成為這一群體中的行家裡手,只要鞋子有尺寸不合腳、刮腳後跟、鞋底加固等痛點,經過他的手就很快得以解決。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20年來,過手的鞋子有多少雙,李淮南稱“算不過來”。他說,樟木頭最早的鞋攤並不在商業中心,而是零散地分佈在國營樟木頭汽車站周邊。“在汽車站的生意其實並不太好,進出站的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外來工,他們揹著大包小袋的行李、匆匆趕路,哪有修鞋的閒工夫?”

2001年,李淮南見自己的鞋攤始終不溫不火,便把鞋攤搬到商業中心的路邊,沒多久,又在城管部門的勸導下才到當前的這條巷道上落腳。一挪再挪,讓他沒料到的是自己鞋攤的生意直線上升,從之前每天能攢十多塊錢,到後來每天有四、五十元的進帳,這讓他知足。

看李淮南在這巷道上擦鞋、修鞋做得順風順水,鎮中心其他零散的鞋攤也都陸陸續續地跟風過來扎堆,而城管部門為了規範管理,攤主繳交管理費後均為其辦理經營證。久而久之,這修鞋擦鞋一條街也就慢慢形成。

讓鞋攤主們沒想到的是,時間一晃,這條街就有20幾“歲”了。

大量港人幫襯生意,最高可日收300餘元

上午11點30分。陽光仍舊辣。

這時,仍沒有什麼顧客問津鞋攤,尚未開市的其他攤主有的已起身回家做飯了,李淮南則依然坐守攤位用滿是裂口、汙漬的粗手指玩手機微信……

他說,因為老伴留在老家,所以每天都是自己回租住屋做飯,不管生意好歹,自己都不會在外面買飯吃,外面買的飯菜,“貴,吃不飽,還不如自己做”。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據瞭解,這些攤主大部分租住在樟羅社區劉屋村老圍二巷的老房子裡,每月的租金百把塊錢,附近有菜市場,生活起居方便,最關鍵的是生活成本低。

談起收入,李淮南搖搖頭,嘆了口氣。“一天也就只攢個40、 70塊錢不等,如遇到顧客帶幾雙鞋來修,收入就多一些。現在,很少能再遇到這樣的闊客。”他說,“攤上的價格很透明,不管生意好壞,大家都自覺地遵守行規,更不會打價格戰。”

據李淮南迴憶,2000年左右時間,恰逢樟木頭大發展,特別是外銷樓的熱賣,吸引了大批港人到樟置業、休閒、度假。當時的鎮中心,不管是飲食業還是酒店業都迎來了業務上的井噴,就連小小的鞋攤也惠及其中。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那時,這巷道鬧熱……每個鞋攤前都躋滿修鞋客人,生意好到能讓大夥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晚上10點。”為男鞋鞋底加鋼片、為女鞋修鞋跟是當年最旺的業務,大家最喜歡的就是遇到香港人來攤上修鞋,因為給的都是港幣,“零幾年時,港幣值錢”。

李淮南稱,當年曾有一位女港人一下子拿了6雙鞋來修,全部都要換鞋跟,還要磨鞋底。“這是大活,光這一下,我就收了她150多港元呢。”

“當時,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一天收入最多時有300多元人民幣,已經很不錯了!”那時,收攤後的李淮南每晚會在租住屋裡靜靜地數一數當天收入,盤算著在老家蓋新房的錢還差多少。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曾有男港客為修好太太的皮鞋在樟住了2日

中午12點30分。天干,氣燥。

別看是守攤,有時也會遇到奇葩的生意。51歲的攤主李妙珍說起了2001年的一樁趣事:當年,有一位男港客到她攤上修鞋,對方不會講普通話,嘰哩呱啦的,而李妙珍她們又都不懂白話,雙方“雞同鴨講”,不知所云。李妙珍只好找來一個老鄉當“翻譯”,這才和男港客搭上了腔。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原來,這個男港客是專為修好自己太太的皮鞋而找到樟木頭的。他託朋友從國外購買的3對限量版女鞋,太太喜歡,但穿不了。有不合腳的、有要換鞋跟的、有刮腳跟的……找了好幾個地方都沒法解決,當打聽到樟木頭有個修鞋、補鞋、擦鞋一條街時,他特地慕名尋來。

由於匹配的鞋跟很不好找,當時,李妙珍就建議客人可先回港,等找到匹配鞋跟修好了再來拿鞋,但男港客堅稱寧願在樟木頭等鞋修好再回港。於是,他在樟木頭硬是開酒店住了兩天等鞋修好再走。

後來,李妙珍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才把鞋修好,男港客感激地以每雙100元的港幣付作酬勞。

回憶起十多年前的趣事,李妙珍至今眼裡還泛著光……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當鞋匠差點耽誤女兒終身大事!

中午13點20分。溫熱如夏。

此時,鞋攤上僅剩李淮南、彭海燕、李妙珍三個攤主。

修鞋、擦鞋能不能養家立業?李淮南說他靠這個鞋攤幾年前就在老家蓋了五層高樓房,子女也已成家就業,生活雖平淡,但很幸福。

育有三個女兒的彭海燕,今年59歲。說起自己16年的鞋匠史,她自豪。因為在老家就擅長修修補補的緣故,修起鞋來,她一學就會,一點就通。

樟木头:修鞋擦鞋一条街 廿年过去今还在

可多年來,啥都好,唯獨讓她感到遺憾的就是孩子對其職業的不理解。

“孩子從來不會對人提起母親是做什麼工作的,只說是在外打工。”彭海燕說,女兒最開始相親的時候,被問及父母的工作時,對方一聽說是個修鞋的便扭頭就走,根本沒有商量餘地。

好在女兒們夠優秀、獨立,現都相繼成了家。“不然,我的內心會更加過意不去!”彭海燕笑了笑說。

見鞋攤上越來越冷清,李淮南說要回家做飯吃,中午休息一下後再過來守下攤。他一邊說,一邊從旁邊的箱子拿出一塊布,把攤位工具遮蓋好,便徒步向劉屋村的方向走去。

很快,他瘦小的身形便消失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文/鄒俊聖 蔣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