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老街:清镇的由来

清康熙年间,地方行政建置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将明朝所设的卫所撤销,一律并入州、县,结束了“军政分管,土流并治”的格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将威清卫和镇西卫合设一县,以威清卫的“清”字和镇西卫的“镇”字作县名,珠联璧合而有“清镇”。

清镇建县后,分为清、定、镇、安四里,每里各管五甲。在县东南部的清里和定里,大抵是当年威清卫所管的地盘。县西北部的镇里和安里,以镇西卫及其所属的威武、赫声两千户所辖地为主。

黔城老街:清镇的由来

设卫之前,清镇是土司地区。为了控制土司,首先在贵阳城中设贵州卫,并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通往云南的驿道上设置威清站转运军事物资,“站街”之名由此而得。清镇实为贵阳的西大门,战略地位重要,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将宣慰司的一片领地划出,设立威清卫指挥使司。威清卫城在今清镇市城区,城墙周长七百九十六丈,设有四座城门,东城墙上设有五座炮台和一千六百多个垛口,是贵州都指挥使司管辖的一个重要军事城堡。为何站与卫都以“威清”命名?是因为这里在宋代为清州,威镇清州,故名“威清”。

黔城老街:清镇的由来

卫是明代驻军的基本建制单位,卫之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合称“卫所”。威清卫屯堡的命名方法简单明了,以千户所名称加百户所番号,直接标明是某千户所的第几屯。例如:中千户所第一百户的屯堡称“中一”,第二百户屯堡为“中二”,依次为“中三”、“中四”、“中五”,直至“中十”,今中八农场即为当年中千户所的第八屯。其余各千户所亦按此法命名,分别为“左一”至“左十”,“右一”至“右十”,“前一”至“前十”,“后一”至“后十”,所以至今还留下中八、左五、右六、后五等地名。

黔城老街:清镇的由来

时间过去了240年,到明末又增设镇西卫。那是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贵州宣慰司土官安邦彦与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使奢崇明联合举兵反明,在西南引起很大震动,波及贵州、四川、云南三省,把贵阳围得水泄不通。朝廷调集数省兵力进剿,战火绵延七年之久。崇祯三年(1630年),贵州宣慰使安位请降,朝廷下令削去“水外六目地”,分设镇西、敷勇(在今修文)二卫。镇西卫在威清卫西北60里的鸭池河附近,地控进入“水西”三大渡口之一的鸭池渡,其任务是镇摄“水西”土司,故名“镇西卫”。镇西卫城是一座周五里的石城,简称“卫城”,俗称“卫上”,即现在的卫城镇所在地。

由威清卫到镇西卫的设置,是一个将土司地改为卫所屯地的复杂过程。两卫合设清镇县,建县的基础是卫所,清、定、镇、安四里的设置,表明它由威清、镇西二卫合成,体现了“安”、“定”的良好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