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会大厦纵火案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为什么不反抗?

特斯拉和爱迪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从一战德国共产党发动起义被残酷镇压后,德国历任政府都对此高度警惕。

一旦政党试图倾向暴力革命,德国政府立即毫不客气的镇压。

即便的声望强大的希特勒20年代发动了啤酒罐暴动,也被德国军警不费吹灰之力的打垮了。

这说明,在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进行暴力革命是行不通的。

所以,无论是有着70年历史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是新成立的德国共产党,都没有武力反抗的资本。

如果他们武力暴动,只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这里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魏玛政府时代长期控制国家政权。从1919年到192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担任年轻的魏玛共和国总理,德国社会民主党也主导政府的各个部门。

后该党被纳粹击败,又被德共压迫,势力日益减少,更是不敢武力反抗,只是采用和平手段给予抵制。

而德共,上面已经说了,他们不具备武力暴动的实力。

德国国会大厦纵火案,他们基本无能为力。

同时,当年德共只是共产国际麾下的一员,受苏联控制。

而苏联开始并没有重视纳粹,而是把具有相当类似政治理念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当做大敌。

德国社会民主党至今仍奉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来源之一。

所以,在苏联的干涉下,开始德共并没有将纳粹当做第一敌人。

同时,30年代,德国和苏联关系还是不错的,苏联希望利用德国牵制更为强大的英法。

而那个年代德国很残破,实力虚弱,这时候让德共起义去拆台,未必对苏联有好处。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德国国会大厦纵火案后德共几乎只能挨打不能还手,任人宰割,失去了议会第二大党的地位。


萨沙


1933年2月27日晚,德国柏林的国会大厦突然失火。付之一炬的不仅仅是国会,还有魏玛共和国时期蹒跚学步的民主。纳粹党借由此桩纵火案,为其最终走向独裁铺平了道路。

1933年2月27日晚间,许多柏林人都在往国会大厦方向涌去。他们听说,这座1884年竣工的巨大建筑失火了。很快,警察封锁了现场,大量消防队员冲向火场试图控制局势。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整座建筑都陷入了火海。

涌向现场的,不仅仅是消防队员与围观群众,纳粹党高层人物同样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国会大厦。据说,一名纳粹党员急匆匆地试图给新上任的帝国总理希特勒打电话,报告国会失火的消息。接电话的是另一名纳粹高官戈培尔,他回答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随即,戈培尔通知了希特勒,两人一道赶去现场。

希特勒的担忧

希特勒到了现场后,显得忧心忡忡。他倒不是为议会操心,对于民主他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希特勒忧心的是共产党,他坚信一定是与他誓不两立的共产党人放火烧了国会。戈培尔后来说,共产党试图通过制造恐慌来夺权。

1933年2月底,纳粹党执政才刚刚1个月,立足未稳。当时,纳粹党虽然是国会第一大党,但仅占有32%的议席;第二大党是共产党,占17%的议席。希特勒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共产党对他的威胁;而国会失火让他为自己的担心找到了理由。警察很快就在燃烧的建筑内找到了主要嫌疑人:24岁的荷兰人范·德·卢贝。

调查人员在审讯中发现,这名刚来柏林不久的年轻人与共产党有关联;他还承认是他单独纵火烧了国会,理由则是“抗议纳粹党掌权”。

据说,希特勒接到“范·德·卢贝单独纵火”的报告后,大发雷霆。他依然坚信,这决不是孤立案件,背后一定隐藏着共产党的阴谋。他在演讲中说:“如果这场纵火案如我所确信的那样,是共产党的计谋的话,那我们必须用铁拳砸碎这些害人虫!”

当时掌控普鲁士警察机构的戈林则立刻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他命令手下的警官,使用枪械时无需顾虑。

24岁的荷兰人范·德·卢贝

以保卫国家与人民的名义

国会大厦纵火案,给纳粹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民众的不安情绪与日俱增,军政机关里的保守官僚也开始担心起共产党会抢班夺权。希特勒留意到了这一点,于是警察在戈林的指挥下,在火灾当晚就开始大肆逮捕共产党议员。纳粹党的冲锋队更是将数以千计的人抓捕到私设监狱严刑拷打,不少人还因此丧了命。据估计,直到当年4月,德国共有约2.5万人被捕。

政府则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下一步计划。他们急忙制订出一项法令,以对抗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当时的总统兴登堡元帅在火灾次日就签署了“保卫人民与国家之总统令”,取消了宪法中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及新闻自由权利。通信私密权也同样遭到取消。位于柏林的政府将可以直接插手各州事务,以“确保稳定与秩序”。

这项总统令,被民间称为《国会纵火法令》。它成为了纳粹党的尚方宝剑,用来打击一切政敌。自此,政府看任何人不顺眼,就可以在缺乏证据、不经法庭程序的情况下予以拘捕,反对派的报纸也一并遭禁。

希特勒仿佛人民大救星

许多民众此时已经相信,共产党之前真的谋划过抢班夺权。许多报纸也持这种观点。巴伐利亚的一间报社写道:“所以,我们拥护这项紧急法令。”民主和自由就此销声匿迹,希特勒则陡然成为了德国人民的大救星,救万千黎民于共产主义险境之中。兴登堡总统签署的这项法令,即是纳粹独裁的法理基础;一直到1945年纳粹倒台,德国的法治与民主都一直被该法案扼杀。

至于这把火究竟是谁放的,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到底是荷兰人范·德·卢贝,还是共产党人?或者这根本就是纳粹党人自己放的火?不断有传言称,纳粹党自编自导了这出闹剧,就是存心要嫁祸共产党人不过,当今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相信,国会纵火案确实系范·德·卢贝一人所为,嗅觉敏锐的希特勒则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据说,在火灾现场,希特勒面对烈焰中的国会大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起不再有怜悯;阻碍我们的人,都将被打倒。”至少在这句话上,希特勒言行一致;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党用最恐怖的方式,践行了这句话。



陈老侍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国会纵火案的来龙去脉、幕后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很多答友都已经介绍过,也很容易在网上查到,我们就直入主题,为什么作为当时德国国会仅次于纳粹党的两大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不反抗?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他们拿什么反抗?议会投票表决吗?显然不行,按照大家都熟悉的革命铁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两个来自工人阶级的政党想夺取政权只有依靠暴力革命,问题是他们的“枪杆子”在哪里?答案是没有!当然,纳粹党当时也没有真正的武装部队(冲锋队、党卫队之类的准军事组织最多也就是充当政治打手和保镖的角色),但是当时德国最大的武装集团——国防军会在这场政党斗争中支持谁,这可是明摆着的。

1933年2月27日失火的德国国会大厦,其实无论这场火灾是那个荷兰人蓄意放的,还是纳粹党自导自演,贼喊捉贼,纳粹党及其背后的力量——军队和垄断财团都会借机消灭政治上的反对派。


先说说德国共产党,在魏玛共和国建立初期,德国共产党在俄国革命的刺激下的确尝试过暴力夺权,像李卜克内西、卢森堡领导的斯巴达克派都发动过武装起义,还一度建立过地方政权,但最后被国防军和右翼志愿军团给剿灭了。在战前长期担任德共主席的恩斯特·台尔曼同志早年也闹过革命,领导过1923年汉堡工人起义,当然也是被灭了。此后,德共选择了议会合法斗争的道路,是不是很熟?希特勒在啤酒馆暴动玩砸之后也选择了这个套路。台尔曼早在20年代就当选国会议员,德共也在国会早有席位,所以到1933年时德共领导层的脑袋里估计早就没有暴力革命的心思了,就算闹也找不到枪啊。

1932年参加政治集会的台尔曼,德共在30年代初即没有发动武装起义的力量,也没有群众基础,而且还受到共产国际的遥控。


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要知道缔造魏玛共和国的艾伯特、谢德曼等社民党领导人从骨子里就不是社会主义者,他们甚至不是共和主义者,而是君主主义者和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们对于军队的权势同样敬畏有加,痛恨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在共和国初期,正是社会党与国防军的合作镇压了左翼和右翼的武装暴动,维持了政局的稳定。在魏玛共和国的稳定期,社会民主党长期是国会第一大党和最大的反对党,拥有的政治资本比共产党和纳粹党都雄厚,所以更加不会有暴力革命的念头。而且,社民党也同样没有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

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海报,直接表明了该党的三大敌人:君主主义、纳粹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当时德国权贵阶层多是君主主义者且亲纳粹,而同样反对纳粹的共产党又被社民党视为政敌,这种自我孤立注定社民党难以和纳粹党抗衡。


最后,就算是共产党和社民党揭竿而起,那么他们的命运也不会比1919年更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防军以及德国警察都有足够的力量将其镇压下去。国防军虽然标榜超然于政党政治,但实际上一直在寻求政治上的代理人,以便为军队重整军备开绿灯,纳粹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能和军队达成默契和合作,而共产党和社民党在国会中从来站在军方的对立面上,每年通过军事预算和军事法案,就数这两个党反对得最凶!况且纳粹党本来就是军队扶植上位的,肯定要保啊,要是共产党和社民党真举事,估计不用希特勒动手,兴登堡一道总统令,国防军立马出动剿灭之,眼都不带眨一下的。


崎峻战史


社民党和共产党正在互掐,基督教民主联盟又倒向了纳粹,在授权法案表决前一天,纳粹逮捕了共产党议员,结果法案就超过2/3通过了


上下求索兰姆波


纳粹有冲锋队党卫队打手,别的斯文。


西沙817


我有一个问题,国会纵火案到底发生在柏林还是魏玛?


粮乐可乐


反抗沒用,力量悬殊。


Thyme21


没找看放火人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