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这一年,春节刚过,

宁波宁海县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里岙村的一群老人家,

挑了个黄道吉日,

相聚在祠堂里,

决定商量干一件大事,

拆掉老祖宗两百年前留下的宝物——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祭拜的礼炮刚放完,

村民们立马上屋揭瓦,

动起手来。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南一台”,宁海出南门第一戏台,

历经了200多年风霜雨雪,

陪伴了里岙村一代又一代的老人,

留下了数不清的欢声笑语。

但现在,戏台正中穹顶的藻井坏了,

村民们看不了戏,这可是天大的事。

于是,大家决定把藻井拆了,重新修复。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藻井是什么?

这个词听着非常陌生,

但你一定见过它。

在电视剧《延禧攻略》片头里,

在综艺《上新了故宫》的秘密花园里,

紫禁城宏伟的宫殿之上,

那些美轮美奂的繁复屋顶,

配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

令你头晕目眩的,

就是藻井。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说简单点,

藻井就是一种高级天花,

是室内的屋顶装饰。

天花向上隆起,

像极了一口通往苍穹的井。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起初,藻井只出现在宫廷、庙宇里,

而且只在尊贵的建筑上使用。

古人对天宇充满崇敬和遐想,

通过艺术的形式,都描绘在头顶上。

人们相信,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藻井根据形状,划分为圆形、方形、八卦形、螺旋形等。

古建筑房屋,

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

天干物燥难免火灾。

在天花板上造一口井,

再绘一些水中之物,

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借藻井以“水”压火,

纯粹只是古人的美好意愿。

藻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基本只停留在装饰,

彰显身份地位的尊贵。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明代以后,藻井的发展由简及繁,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到了清代,龙纹雕刻越来越多,形成了生动的蟠龙,于是藻井也称为“龙井”。图为故宫博物院御花园千秋亭藻井。

从宫廷到民间,

藻井才真正发挥了它的实用性。

民间藻井,

多见于宗祠和戏台。

古时没有麦克风,

戏子唱戏全靠人声输出。

在戏台上搭藻井,

能起到修声的效果。

唱戏时,人声往上走,

在顶部聚拢,而后反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戏台藻井多为旋螺形藻井,俗称“鸡笼顶”。

摄 /《中华手工》朱海华

但戏台在外,风吹日晒,

不比宫廷庙宇里的屋顶,

戏台藻井也更容易遭受损坏。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好在戏台藻井还有王世春。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浙江宁海县,

素有“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之称,

小小的县里,

光是戏台古建筑就有百二十多座。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年过7旬的他,

跟木头打交道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

这一次,里岙村的南一台,

他依然是藻井的修复大使。

只不过,

王世春年纪大了,眼花,

实在无法亲自动手当木匠,

只能起指导作用。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摄 /《中华手工》朱海华

宁海一带树木、竹林繁多,

会木工的村民不在少数。

但藻井的建成,

通体不用一枚铁钉,

全靠古建筑中的灵魂——

榫卯结构来支撑。

这可不是一般的木匠活儿,

像王世春这样的老师傅,

数量不超过10个。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榫卯结构。

藻井底圈的直径最大,

承载着整个藻井的重量。

所有零件一一对应,

像命中注定的对口积木,

从底圈开始往上叠加,盘旋而上,

越靠近顶部,圈子越小,

最终成顶。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在当地,木匠基本都不识字,

在工作交流上,

他们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记方法。

想要修复当地的藻井,

必须先破解这套“摩斯密码”。

但这些在王世春这,

都不成问题,

浙江一带的所有戏台,

没有他看不懂的标记方式。

南一台的藻井,

因原来的木头朽烂不少,

只好全部拆下来。

每一个榫卯都编上号,

第几圈第几个,

逐一清洗和检查之后,

能用的重新用上,

不能用的重新做。

结果,2000多个构件,

能用的只有300多个,

徒弟们面对着一堆烂木头嘟喃:

“不如全部重新做好了。”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但王世春不稍马虎,

为了修旧如旧,

他坚持尽可能利用原材料,

实在修复不了的,才重新做。

最终,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才把戏台修复。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盘藻井,是搭建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尽管视力不太好、体力不如年轻人,王世春还是坚持亲自爬上5米高的脚手架。

宁海里岙村,

这个一过完年就没有年轻人的村子,

老人家们连电视遥控都用不好,

更别说什么网络通讯。

齐聚祠堂戏台看戏,

便是他们最大的娱乐消遣。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戏台要是没了,

村民们就失去了精神慰藉的根据地。

我们总是一边羡慕着从前慢,

古人的智慧充满浪漫,

一边又舍不得,

将目光转移指尖的方寸屏幕。

低头族当久了,

真的很容易忽略身边的美。

不知道你有多久,

没有好好抬头看看天,

看看天花板。


宁波|为了写这篇推文,我看了七七四十九遍天花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