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為什麼又叫如來?

Camellia-X


《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這裡的“如”是指(真如)這裡麵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憑藉著(真如之道)不斷的修身養性,降伏自身的惡習,積累諸多的善因,最後明心見性成佛所以名曰:如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身(如來)。

世人常把(釋迦牟尼佛)稱之為(如來)。實際上這是不精確的,(如來)一詞是(佛)的稱號德號之一,(如來)的意思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如來與佛,二者只能稱其中一種。

只有擁有(無上的正等正覺,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才能尊稱為(佛如來)





亮哥故事會


首先,釋迦摩尼不是叫如來,如來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佛的十大稱號分別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因父為釋迦族,成佛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如來,在佛的世界裡,可通俗的理解為一種職稱,如現在社會的各國的總統、主席等。如:釋迦牟尼如來,燃燈如來等。通常所說的如來,指的是釋迦牟尼如來,它不是某個個人的專用名字,而是一種對大能者的尊稱。


寬智無能為力了


釋迦是族名,牟尼是聖人的意思,佛,是尊稱,就是覺悟了的人。

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族覺悟了的聖人的意思。

而如來,也是尊稱。

至於如來是什麼含義呢?讀過金剛經的朋友都瞭解: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無所從來,就是他沒有地方可以來。

無所從去,就是他也沒有地方可以去。

沒有地方可以來,也沒有地方可以去,是什麼意思?就在這裡,一直就在這裡。而如就是不動的意思。他一直就在這裡,沒有動就叫如來。

我為什麼選擇相信佛法,因為在我幾十年的人生中有過很多無法解答的疑惑,但是,在佛法裡,都有解釋。

有一段自身經歷我經常說,不是想炫耀什麼,因為這件事確實太有代表性了。

我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就跑出來參加工作,在廣告公司做設計。當時我們設計部有三個設計師,算我。那兩位是成手,都有很長時間的工作經驗。我是新手,啥工作流程、工藝材料的都不懂,就是自己學了幾天軟件。

當時來了一份比較大的業務,為一個企業設計整套的宣傳品。客戶那邊是個女經理,帶個手下來我們公司,現場辦公。經理把這批活分成三份,我們三個設計師一人一份。我的那些設計完,客戶一看也沒說啥,直接通過。那兩位的設計做完,客戶就給否了。然後,我就又把他倆的業務接過來一部分,我設計完,客戶一看還是直接通過,然後他倆的就又被否了。最後這批活基本上就是我這一個新手全乾了。

大家可能會覺得我聰明,也可能覺得我運氣好,其實不對,秘密在於:客戶那個女經理穿著一套綠裙子。懂嗎?

女經理一進門我就知道她喜歡綠色,所以我做的都是綠色系的設計。那兩位同事還鑽研黑白搭配、紅黃藍呢。用黑白紅黃藍我也一樣能做好看,但問題是我知道客戶喜歡綠色啊,我何必自討苦吃的繞圈呢。

其實這個事情也一直很困擾我,得困擾我20年。因為我也一直沒有更好的理論來總結這件事。用走心來解釋,那是膚淺。直到我遇到了金剛經,直到我讀到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哎呀,豁然開朗。

可以這麼說,這句話也是我選擇信佛的重要因素。

這個女經理的綠裙子就是如來。她就在那裡,我看見了。而女經理穿綠裙子,對於我的其他同事來講,他們是看見還是沒看見?肯定是看見了,但也肯定沒看見。

劉德華有一首歌叫“悟”,我很喜歡裡面一句詞:為何君視而不見。

綠裙子就是如來,如來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他就擺在那,可我們就是看不見。

就在這裡,沒有離開,不動,就是佛,就是如來。

我們眾生是來而不如啊。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心每時每刻都停不下來,心像猿,意如奔馬,被各種外景所牽引。

羅漢呢,是如而不來。他自己不被迷惑了,走了,不受輪迴之苦,自己躲清靜去了。

菩薩是自己覺悟了,本來已經解脫了,但慈悲心重,為了幫助受苦的眾生,又跳進了輪迴。

在維摩詰所說經裡也有類似的話:來者無所來,去者無所致。其實咱們都是如來,壓根就沒有地方可以來,也沒有地方可以去。


何老師允武


“如來”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的名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此十號)。如來是其中的一種。

“如來”,是一切佛的別名,也就是說一切佛都可以稱作如來。例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為“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為“阿彌陀如來”。

釋迦牟尼,阿彌陀都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

就等於我們中國稱“聖人”。孔子是聖人,孟子也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孟子就是特稱。僅此而已



王大毛是美女


釋迦牟尼為什麼稱“如來佛”?

如來,即如來藏,其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也是無執的佛性,萬物的本性,人不能以外在的事物來認得見了本性的生命,即如來佛,因為沒見自性。

《金剛經》第一十七章究竟無我分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謂諸法即諸生滅因,生滅果,即諸般造化所生,即非本有,即非實有,即非自有,即非原有,即非真有,故有生滅,有始有終,有始無終,故諸法者,即是幻有,即是虛妄,即非主宰。所謂如義:如此之義,如真之義,如本來之義,即闡釋本來【上天真一主宰】之義。

第二十九章威儀寂靜分講: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座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故名如來”。

所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故名如來”,無所從來,則無有開始,不是被造化,被產生;亦無所從去,則無有終結,不是降生,不是投胎轉世,不是三位一體,不是三維一體。如此之義,乃指【上天真一主宰】永恆自立之尊名德性。

正如《天經》所曉喻曰:“你說:他是【上天真一主宰】,他是獨一的,他不生產,也不被生產,他是萬物眾生所依賴的,他沒有敵對的”。以此明瞭,“如來”之義,乃顯示【上天真一主宰】永恆自立而不改變之尊名德性。

“釋迦牟尼”譯為中文“能仁寂靜”之義,即在他上顯示了【上天真一主宰】永恆自立的尊名德性,他要向萬物眾生闡釋【上天真一主宰】永恆自立的尊名德性,不被任何被造物所改變,不依賴於任何被造物;任何被造物都不似象於他,他不是任何被造物;任何有形的,有象的,有生滅的,有來去的,有變化的;投胎轉世的,三位一體的,三維一體的,都不是他,而他是永恆的自立的,不被改變的→【上天真一主宰】的尊名德性。

釋迦牟尼以能仁寂靜之境界狀態,反映了【上天真一主宰】永恆自立的尊名德性。故此稱之為如來佛,即如來聖人也。如來佛者,歸信如來之佛(聖人),崇拜如來之佛(聖人)。

正如耶穌(爾薩)聖人,顯示了【上天真一主宰】永活的尊名德性,被活著升上了天堂。也正如至聖,顯示了【上天真一主宰】真一獨一的尊名德性,稱為萬物眾生的精粹,即先天無極清靜天道之大種,中天人極人道之全品大身,後天清真正果之極品,萬聖所歸之大命終極。

今之學佛(聖人)之人,不知佛(聖人)之所說義。佛(聖人)以歸信崇拜【上天真一主宰】無始無終,永恆自立之尊名德性(如來)而成佛(覺悟之聖人),而人們卻摒棄佛(聖人)之所歸信崇拜的,反而去歸信崇拜佛(聖人)所歸信崇拜之外的。正如釋迦牟尼佛(聖人)所說: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這裡的“我”:即是釋迦牟尼佛(聖人)之自稱,就是他的形象,他的聲音,不是如來,不是【上天真一主宰】,若以此來尋求如來,是行邪道,是不能見到無始無終永恆自立之【上天真一主宰】的。

知佛了義,則明心;見佛所見,則見性。性者:【上天真一主宰】天命大種,至聖先天無極清靜之靈光,舍利子真如法界,明德之源,聖靈,無極也。

信佛(聖人)者,若不信佛(聖人)所信,何以成佛(聖人)?拜佛(聖人)者,若不拜佛(聖人)所拜,有何功德,何以證佛(聖人)果位(品級)?

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恆道,無過去 無現在,無未來,道就在那裡,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

天地不仁,道亦不仁,故聖人不會稱自己為聖人,迫於某種需要,他或許會默許他人稱自己為聖人,但他必須知道,世上無絕對之聖人,無絕對之道,無絕對之法,無絕對之權威。

佛祖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裡,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佛法無絕對,如果人信佛言一切法,而不以其為虛妄,則為謗佛,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的偉大。

但是如果以此把 道 人格化,則悖道,道本不仁,無善無惡!


胡勇書法工作室


這個問題最近已經回答過一次,現在整理一下思路,再回答一次。


名字由來

“如來”是巴利文或梵文【Tathāgata】的漢譯,這個翻譯是義譯。


以下是維基百科中給出的解釋。


如來是釋迦牟尼在《巴利大藏經》中對自己的稱謂,所以如來的意思就是自我。

如來的梵文【Tathāgata】即可理解為【tathā-gata】,表示剛剛過去的自己,即如者;

也可理解為【tathā-āgata】,表示即將到來的自己,即來者。

一如一來合稱如來。

釋迦牟尼在巴利大藏經中多處自稱為“如來”而不稱“我”,學者認為其用意是表示“我”與肉身有關;而“如來”則超脫了肉身的束縛,可以凌駕於輪迴上向眾生宣揚佛教。


英語好的朋友不妨通過以下鏈接查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thāgata


漢譯為什麼選用如來這兩個字


1.如來就是恕誺。

恕=心+如;

誺=言+來。


恕就是寬恕;誺就是納言。

寬恕和納言是一位君主作為聖王必要的品德。


為君者的寬恕和納言都是針對其臣下而言的。

君上對臣下恕誺,臣下對君上則忠順。

君臣之道的核心就是忠恕。


恕誺是通聖之道。

聖是對君而言,聖是道的一端,另一端是賢,賢是對臣而言。

君和臣之間的連接就是這條雙向的君臣之道,聖賢之道。


2. 心和言的對稱

恕誺是如來兩字分別加上不同的偏旁,一個心,一個言。

這兩個偏旁代表了聖賢通道的兩個方向。


如:記憶。(簡體:記憶)

記和憶是兩個相對而統一的過程,人的所有意識思維活動都是意和己兩個君臣之間在說悄悄話。意是君;己是臣,意對己說是記,己對意說是憶。

用電腦比喻人腦,意和己就像CPU和硬盤,


再如:忠誠

忠誠包括忠和誠,忠和誠是兩個相對而統一的過程。

忠是下對上,身對心;誠是上對下,心對身。

忠就是行對言,現在做的和之前說的一樣,即說到做到;

誠就是言對行,現在說的和之前做的一樣,即做了就認。


3. 自我的剖析

我們的意識思維活動總是面向“現在”"這裡"的"我"。

“現在”說的是時間,即古人所謂的立天之道;

“這裡”說的是空間,即古人所謂的立地之道;

“我”說的是意識,即古人所謂的立人知道。


什麼是現在?

一個時間點嗎?

時間點到底存不存在這是個跨越科學哲學和神學的問題,我們不做討論。

通俗來說,我們所謂的現在都是一個長度不定的時間段。

時間總有長度,不管多長多短,如同線段,總有兩個端點。

一個端點叫做陰,表示過去,一個端點叫做陽,表示未來,所謂現在就是介於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這個時間段。

時間如同電影底片,一幀一幀的持續播放,未來不斷變成現在,現在不斷變成過去,當播放速度超過24幀每秒時,我們的意識“誤以為”這些離散的靜態圖片是連續的動態視頻。如果把一幀電影底片比喻成一個意識,那麼意識流就是連續播放的動態視頻。

漢字中有很多自稱的字,如“餘”和“予”都表示“我”。其中“餘”對應即將到來的自己,“予”對應即將過去的自己。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什麼是這裡?

如同“現在”,“這裡”指的是一個有一定大小的區域,或者可以理解為平面上的一個封閉曲線所確定的範圍。“這裡”這個概念是用來劃分內外的。

漢字中有很多自稱的字,如“自”和“我”,其中"自"對應內在的私我;“我”對應外在的公我。“自”字本意是鼻,即我們睜開研究就能看到的離我們最近的物體。虛擬現實遊戲中,一般都包括一個虛擬的鼻子,這樣一來,使用者長期使用不容易感到眩暈。

“自"在內,為剛;"我"在 外,為柔。外柔內剛是中國古人崇尚的一個品德。

立地之道,曰剛與柔。

如我們說這裡有個杯子時,杯子的封閉輪廓所對應的區域就是這裡,這個封閉輪廓之內是杯子所佔據的空間,這部分已被佔據所以為“剛”;輪廓之外是杯子未佔據的空間,這部分為被佔據所以為“柔”。


什麼是我?

最能代表意識主體的一個漢字是“吾”。

吾=五+口。

五字的甲骨文是一個交叉,表示天地交匯,即時空交匯,天對應時間,地對應空間。

五字的篆體中在交叉的上下各增加一橫,上面一行表示天,下面一行表示地。

口字表示地載,古文造型是U字上端包含一橫;“合”字有兩個構件,上面是亼,古文的造型如同A字母,表示天覆。合就是天覆地載,即陰陽相合,古代天文學中,太陽月亮地球三者共線時,如果太陽月亮在地球的同一側,這種現象稱之為合。古人認為天像個羅,所以是A字母這樣的錐形,而地像張網,所以是U字母這樣的方形,所以古人說天圓地方,天羅地網。

吾字加個心字旁就是悟。天地對應君臣,對應聖賢,對應心身,悟就是身心交匯的通道。

如果用佛洛依德關於自我剖析的術語比喻,“意”是超我,“己”是本我,而“吾”是自我。

如果說,意如同CPU,己如同硬盤,那麼,吾就是內存,即電腦程序在內存中運行的進程。


《尚書》中記載的儒學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意對應的就是道心,己對應的就是人心。

道心對應的是宋明理學所謂的天理,人心對應的是宋明理學所謂的人慾。

意就像我們的中樞神經,己就像我們的周邊神經。

天理人慾說的是取捨,說的是公私,說的是仁義。

仁義其實就是取捨,仁和義不是分開的兩樣東西,而是一樣東西的兩端,在這端則仁多義少,在另一端則仁少義多。

忠孝兩難全。

忠說的是事君,即義;孝說的是事親,即仁。


仁和義如同座標軸的兩端,意在義的這端,己在仁這端。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天理是相同的,人慾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我”,因為自我是超我和本我之間的取捨,每個人有不同的自我,其不同主要是因為取捨不同。


西方人將超我比喻為天使,將本我比喻為魔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天使和魔鬼,不同的自我,就是天使和魔鬼不同的鬥爭態勢。如同說一個人情商高,其實就是天使心比魔鬼心更強。


關於如何對待人心中的魔鬼,儒釋道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儒家比較溫和。

溫字本字是昷,篆體造型是上囚下皿,意思是給囚犯送吃的。孔子溫良恭儉讓,溫為首。溫字體現了儒家的態度。儒家對待魔鬼心的態度就是把它鎖進牢籠,但適當給吃的讓他不至於餓死。

儒家稱老釋為異端,正是佛道對待魔鬼心的態度過於極端。

佛=人+弗

所謂佛就是不做人了,僧表示曾經是人,沙僧就曾經做過人取過老婆生過孩子,與僧相對的是俗,俗=人+谷,人吃多谷了就俗,吃不飽欠谷就是欲。佛如同沸,沸是不做水了,而佛是不做人了。成佛的基本前提是涅槃,就是上西天。

如果說儒家是溫水,那麼佛家就是沸水,而道家就是冰。

三家對待魔鬼心中的人慾態度不同,如面對誘惑,

道家提倡看都不看;

佛家提倡看了當看不見;

儒家提倡看看就好,別想多了。


關於自我的剖析,總結一下:





如來就是自我


佛教有三世佛之說,三世佛又分為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釋迦牟尼具中,橫表示空間,縱表示時間,即立天之道和立地之道形成的平面。西遊記中以觀音菩薩隱喻意,以地藏菩薩隱喻己。

佛教中關於自我的剖析和漢字裡隱含的中國古人關於自我的剖析如出一轍,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老子化胡的傳說。

這並非巧合,如同世界各地都有金字塔,都有關於鳳凰的傳說,都有萬字符等等,其實都是因為不同地域古人雖然相隔千萬裡,然而他們所崇拜的都是相同的太陽。太陽崇拜就是對時間的崇拜,就是對造化主的崇拜,就是對天對上帝的崇拜。


這也是為何如來也叫大日如來。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因為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釋迦牟尼是佛的化身,如來是佛的法身,三身合一,故釋迦牟尼佛又稱為如來。法身,報身,化身如下:

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而顯現的應身,是我們大家都能看得見的色身、肉身。化身說法是用嘴巴講、用口說,或是寫出經文,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達來說法,這些都是有相的。報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積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莊嚴、不可思議的光明大報身。報身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內證法樂之身;另一種是他受用報身,是佛慈悲,為攝引菩薩向上而顯現的光明報身,就像經上所說的佛之丈六金身。菩薩看到佛有這樣好的光明報身,發心也要取得像佛一樣的好報身,所以就促進、鼓勵他們積極向上,精進用功。報身說法不是用嘴巴講,而是放光顯瑞。《楞嚴經》說得很清楚:佛頂上現的化佛在光中說咒,佛按指放光,照到十方諸大菩薩,十方諸大菩薩也放光照佛,等等。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相的。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有相顯示,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假的。報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的,就都是幻化的。幻化身說的法,當然是幻化法,不是真法。眾生不認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顛倒,著在相上,造業受報,所以生死輪迴也不是真的,而是虛幻不實的。那麼,對虛幻的眾生說虛幻的法,只不過是方便應用而已。所以,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的法也不是真法。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為體,是無相的實相。既是無相,就不能跟哪樣東西相比,所以無法可說。即或想盡辦法,也說不到它。所以真法以不說為說,無所說是名真說。故《金剛經》雲:‘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因為佛具法、報、化三身。釋迦牟尼佛已證得三身故又稱為如來。



水靈173515282


釋迦源自於釋迦族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的原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族的王子。

老子、釋迦摩尼、孔子、蘇格拉底都幾乎曾經在先後幾十年短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的出現在人類的歷史舞臺上。這可以說是古代哲學的黃金時代,群星璀璨。

牟尼是尊稱

梵語muni的音譯。意為寂默(止靜煩惱)、寂、賢人、仁、仙之意。佛教中,牟尼亦有聖者、賢人、仙人、寂默者等意。多指釋迦牟尼。意思為出自釋迦族的聖者。和其他如佛陀、世尊一樣都是一種尊稱。

只有如來,沒有如來佛

實際上從佛教的教義出發,沒有如來佛這一說法。如來,代表的是一種精神的境界,一種修行的體悟。而不是某個名號。

這在佛教經典《金剛經》中已經有明確的闡述: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

《成實論》中解釋:“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佛說十號經》中解釋:“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來。”

《大乘義章》中解釋:“如三世佛所說不變,故名為如,佛如而來,故名如來。……涅槃宣說,乘六波羅密十一空來,故曰如來。”

《大智度論》中解釋:“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

下面的《成實論》《佛說十號經》《大乘義章》《大智度論》分別從各自角度闡述了什麼是如來,但是其根本是《金剛經》總所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來,即非名非相,無實無虛,不落我人眾生壽者相。

佛陀對須菩提說如果有人以為如來是某種行坐臥止的修行方法、某種狀態,或者某種樣子,這是世人不能理解佛所說的真義,為什麼呢?如來者,沒有一定的規定要從什麼狀態到什麼狀態,要從哪裡到哪裡,要用怎樣到怎樣,本來是怎樣就是怎樣,能夠返本溯源,離苦得樂,這就是“如來”。

小結

佛陀證得三藐三菩提,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他所達到的境界,即是“如如不動”、“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


談者無語


釋迦:牟尼佛傳法四十九年,菩提樹下開功開悟,就是他所看到的,就這麼多。再高的還有,他看不到了。他說咱們這個小宇宙,我看不到邊。所以說,如來是一個層次,如大日如來,阿彌陀佛如來,彌勒日巴如來等等。再高的佛還有,就是開功開悟,能看到多少空間,那最高的佛,把多少個宇宙,一覽無餘,能造空間,造得空間無比廣大。例如人生存的這個空間就是主佛所造。

只要修煉到那層次就稱如來佛,釋迦牟尼說,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並說,象我這樣的佛,在大穹當中象恆河裡的沙子一樣多。

那菩薩,羅漢也是佛,就比如來層次低了很多。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佛理中的“如來”,是佛祖講課時的一個導引。意指人人皆是佛,人人能成佛。釋迦不會自稱什麼,也不會自稱是佛。但他會講解古佛怎麼樣,怎麼樣。佛學在印度,據《五燈會元》紀載,古已有之,而且每一尊大佛的思想能指導人們上萬年,幾萬年。強調的是人的思想應有正確的思想指導,人的命運有了正確的思想方法指導,就不會活得相當悲慘。印度有種性制度,剝削是非常嚴重的。

解釋一下佛的尊稱,有許多,記不住,這裡不一一列舉了。每一種尊稱,都是一種偉大發現,偉大創造,偉大思想。比如”應供”,乞討也不可吃人白食。必須用法施換食,換百姓簡單的飲食。有什麼吃什麼。有僧團也不許超過乞討七個家庭,有討沒付沒關係,必須討回在一起分食,佛祖也不例外,每天出去乞討七個家庭。乞討必須穿袈裟,打赤腳。袈裟是僧人唯一出門的行頭了。把個人消費限制在了極限上,沒有老百姓不認為僧人是修苦行的。這個”應供”假不假呢?再講“如來”。佛家無身外之物,也身無分文著維持生命。小孩子生下來時赤條條,什麼都沒有。僧人年紀再大也什麼都沒有,如來的時候一樣。叫“如來”假不假呢?一是要讓老百姓看了不假,讓老百姓深信不疑。二是要自已真的不假,自已深信自已不是假的。怎麼信?人的本來面目只是一堆飯菜而已,這個人是吃飯萊長成這個樣子的。把自已看作飯菜了,算不算如來了呢?自然是已經如來了。如來時一樣了也。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沒有飯萊,會有您嗎?飯萊才是人的本來面目。知本來面目,印羅漢學位。羅漢求法,已知求如何出飯,如何出萊之法了。這個法是用來與老百姓換一口家常便飯來維持求法之法身的。羅漢還需要印菩薩學位,不可以自了的。自了是對佛的背叛,非佛子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